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傅山(1607-1684或1685),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書法家。處於十七世紀改朝換代之際,文人一方面要面對明朝滅亡後的感傷與懷念,另一方面則要面對新朝代的舉措,對政策的解讀與社會變遷的適應,往往因此而心力交瘁。傅山便在這種情況下,不斷地變換著身分,他是文人、學者、書家、畫家、道士、前朝遺老、藥舖老闆等等﹔諸多角色交雜著他精采而無奈的一生。 十七世紀這一百年,大致從明朝的萬曆中葉到清朝的康熙中葉,是政治、社會、道德與審美趣味產生劇變的時代。所以本書並非單純以傅山為中心,探討他的書法,而是以傅山為透視點,去探討整個十七世紀的文化史。 《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全書共分四章。 第一章是從文化的氛圍去探討晚明書法的「尚奇之風」。「尚奇」是晚明審美逸趣的核心概念之一,不論思想、文學、工藝、書畫等,都以奇為風尚。這種觀念迫使晚明的書法家不得不求「奇」以應合社會風氣的需求,如董其昌以枯筆、破筆去破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的圓熟與媚秀風格,其後的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則「愈出愈奇」,不論字的結體、筆墨、還是佈局,都力求另闢蹊徑,以奇、異、拙、巧為能事,當然,這求奇弄異的集大成者,就是傅山。 第二章的重點在於滿人征服中國之初,傅山的生活與書法。這一章裡,傅山從明朝的文人變成明朝的遺老,心理產生諸多的抗拒,拒絕了仕途,但為了生活,他當過道士,開過藥舖﹔在書法方面則倡導書法的金石風,更有意思的是,他試圖將金石風和顏真卿的書法合在一起,因為顏真卿是書法「忠臣」的典範,可見在傅山的心中,「遺老」的觀念是如何地壓抑著他。 第三章是在討論「新學風與傅山對金石書法的倡導」,作者又以大篇幅描述了傅山生活的「山西文化圈」,傅山是山西人,而山西在清初因緣際會成為中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如顧炎武、閻若璩、朱彝尊等,都紛紛出入山西,和傅山結下了深刻的友誼。作者以抽絲剝繭的方式,將大環境與小氛圍貫串起來:將藝術的風尚、學風的轉移、遺民的懷抱、時風的變換等,一一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第四章則在敘述傅山晚年的生活與書法。主要是評析傅山晚年的草書,尤其是傅山的「哭子詩」,那筆墨隨著哭子詩如瘋如癡地在長卷上展現,讓人如見傅山晚年孤獨滄狂的身影。 傅山一生書風的變化,再現了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演變過程。因此了解傅山,便是理解明清之際書風演變的關鍵。 本書還有更精采的見解、立論,等待您的翻閱與發現……。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石守謙先生 強力推薦 十七世紀是中國書法史由帖學轉進為碑學的關鍵時期,而傅山便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於以往治書法史的學者,本書作者白謙慎並不孤立地探討傅山的書法,而是將之置於整個時代的文化架構中,藉由學術思想、物質文化、印刷文化之發展史的角度交錯,來觀察、詮釋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發的學術與藝術。在試圖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經驗之際,作者不僅對中國書法史的這個轉折,也對十七世紀的中國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觀照。───石守謙 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專任教授 暨 書畫鑑定專家 傅申先生 強力推薦 傅山不只是書家,也是文化人、學者和畫家。白謙慎化感性的愛好為理性的分析,以寬廣的視野又細膩地以傅山為中心,探討了他身處的整個十七世紀文化和政治大環境中的書法演變史,是書學研究上結合歷史與鑒賞的極佳示範。不僅是書學研究者所必讀,也是文化史研究者所應讀之佳作。───傅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