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挑戰: 不動怒, 不當孩子的奴隸, 一樣敎出好小孩 | 誠品線上

Children: The Challenge

作者 Rudolf Dreikurs/ Vicki Soltz, R. N.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孩子的挑戰: 不動怒, 不當孩子的奴隸, 一樣敎出好小孩:書籍推薦人亞洲大學幼兒教育系講座教授盧美貴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盧蘇偉親子教育專家陳鳳卿專業推薦作者魯道夫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書籍推薦人 亞洲大學幼兒教育系講座教授盧美貴 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盧蘇偉 親子教育專家陳鳳卿 專業推薦 作者魯道夫•德瑞克斯相信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有其目的,於1964年與護士維琪•舒茲合作,集畢生與孩子相處的經驗寫成本書,簡單扼要的提供了父母如何有效的處理孩子從學步期到前青春期一些容易發生的問題。 簡單的說,作者認為孩子的不良行為通常有四個錯誤的基本目標:注意、權力、報復和逃避。父母可以藉由檢視自己的感覺來判斷孩子用了哪一種錯誤的方式: 1.當你覺得有點煩時,孩子通常是想得到注意,這時要有耐心的以無聲的方式讓孩子有被愛的感覺。 2. 當你覺得冒火時,孩子通常是想爭得權力,這時不要以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聽話,而是該給予選擇的機會,讓他感覺自己有做選擇的能力。 3. 當你覺得受了傷害,氣急敗壞的想扯平時,孩子多半是在報復,這時絕不要還以顏色,而是該重建互動關係,讓邏輯結果來解決問題。 4. 當你覺得絕望、憐憫或是惱怒時,孩子多半是因嚴重的受挫而絕望,這時不要哄誘或是表現出憐憫,而是該安排一些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讓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推薦文 本書自從半世紀前發行以來,劃時代的意義歷久彌新,重要性始終屹立不搖,甚至有增無減。但是,今日社會家長面臨的嚴峻挑戰更遠超過當年成書之初。過去50多年以來,教養兒女的要領已經有了巨幅的轉變,但是相對地,親職教育卻是未見等量齊觀的改進。誠如先父諸多著作一再重申,人們往往依照父母教養自己的作法,如法炮製用來教養自己的孩子。過去幾世紀這樣的做法或許就夠用了,但是現代社會人類關係複雜而多變,昔日代代相傳的教養方法很快就不再管用了。 幾世紀以來,為人父母者都有著同樣的目標,那就是教養子女長大成為有用的成人,現代的家長當然也不例外。只不過,確切而言,未來世代怎樣才算是有用的成人卻是充滿變數。比較確定的是人們都相信,孩子需要學習解決問題,瞭解人際關係,知道如何發揮創意與勇氣,以便做好準備來因應當代社會的諸多挑戰。在過去,人們可以教導孩子學習特定的技能,而且有把握這些技能在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一定可以派上用場。但是如今,人們再也無法預測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可能需要哪些技能。不過,人們應該還是能夠有效預測,孩子如果能夠學會更多創意解決問題的本事,更有自信,更懂得互相尊重,那麼他們應該就有比較高的勝算,能夠成功迎接成人世界的諸多挑戰與機會。本書的重要價值所在即是能夠有效幫助家長如願教養出如此的子女。 雖然,對於當代亞洲讀者而言,書中有些例子可能和某些地區的教養作法相互衝突,但是絕大多數的例子應該相當有幫助。比方說,在過去,有些住家附近,把孩子單獨留在家裡、車上,或是其他某些處所,基本上可能還算安全。而且這樣作法還有一些好處,就是可以讓孩子有機會從中摸索群體生活,能夠體會凡事不能只順著自己的喜好,還必須顧及其他人的不同需求。只是,當代社會大部分的情境,這樣作可能就會有相當的危險。因此,如果讀者發現有些例子不是很適合,那讀者就必須記得在教養子女時應該善用判斷力。作者的用意是透過舉例來幫助讀者理解書中諸多原則如何具體運作,家長必須自行斟酌所處的環境,審慎評估個別例子是否合用。其中有些例子會比較貼近某些情境,當然也有些例子可能就不那麼適切。就如同孩子在面對生活抉擇時,需要有效發揮創意解決問題;類似的道理,家長在處理子女教養問題時,也需要有創意。 在此,我要特別感謝三位女士。首先要感謝的是加拿大的Daphne Cheng,當年她把本書翻譯成華文。其次要感謝的是香港的Alice Kirkwood 和新加坡的Soo Hauwquek,她們對於先父的著作知之甚篤,而且費了相當心力仔細校讀華文譯稿,以確保華文翻譯正確無誤。她們當年的費心費力,本書才有緣進入華文世界,並且獲得廣大讀者的熱烈回響。 最後,僅以此序紀念本書兩位作者,先父和Vicki Soltz,相信她們應該會感到相當欣慰,自從本書出版以來,已經流傳世界各個角落,幫助如此多世代的家長,讓她們成為自信又成功的養兒育女高手,知道如何才能有效回應孩子的挑戰:讓孩子順利長大成人,懂得合作,富有愛心、創意,深知潔身自愛,反身自省,勇敢迎向人生的挑戰。 Eva Dreikurs Ferguson 美國伊利諾州愛德華維爾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Rudolf Dreikurs(魯道夫•德瑞克斯)魯道夫•德瑞克斯醫師(1897-1972)曾執業於芝加哥,是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除了本書之外,他還是許多有關養育孩子和家庭指導方面的作者或聯合作者。著作計有《合理的後果》、《無淚的管教》、《婚姻的挑戰》和《為人父母的挑戰》。Vicki Soltz,R.N.(維琪•舒茲)周昱秀美國奧克拉荷馬市大學幼教及英語教學碩士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 現代父母左右為難的困境 第二章 了解孩子 第三章 鼓 勵 第四章 孩子的錯誤目標 第五章 懲罰與獎勵的誤解 第六章 利用自然和合理的後果 第七章 堅持但非控制 第八章 對孩子表現尊重 第九章 誘發對規律的尊重 第十章 誘發對他人權利的尊重 第十一章 排除批評和看輕錯誤 第十二章 維持常規 第十三章 花時間訓練 第十四章 贏得合作 第十五章 避免給予過度的注意 第十六章 避開權利鬥爭 第十七章 避開衝突 第十八章 用行動!非言語 第十九章 不要趕蒼蠅 第二十章 慎用取悅:要有說「不」的勇氣 第二十一章 按捺一時的衝動:做出其不意的事 第二十二章 避免過度保護 第二十三章 激發獨立 第二十四章 不介入爭執 第二十五章 不受恐懼的影響 第二十六章 少管閒事 第二十七章 不要憐憫 第二十八章 要求要合理及稀少 第二十九章 貫徹始終──前後一致 第三十章 把他們全放在同一條船上 第三十一章 聽 第三十二章 注意說話的語氣 第三十三章 從容不迫 第三十四章 降低「壞」習慣的重要性 第三十五章 同 樂 第三十六章 面對電視的挑戰 第三十七章 明智的利用宗教 第三十八章 和他們談,不是對他們講 第三十九章 家庭會議 附 錄 教養孩子的新原則 新技巧的活用 序言 我們的孩子所呈現出的問題,不管在數量上和程度上都較以往嚴重,而許多父母卻是束手無策。他們知道不能以過去的一套方式來對待現在的孩子,但不知道除此之外還能做些什麼。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有多種有效對待孩子的新方法存在。多種相左的意見,否定了任何一方法的正確性,只是給予父母疑惑多於指導。那麼為何有人要相信我們的方法呢? 以我致力於親子關係長達四十年的經驗來說,我們所提供解決家庭衝突的方法顯然是很有效的。這些方法都經過我們家庭諮商中心實驗室的測試。許多父母都會 意外地發現對待孩子的方法,並贏得合作。然而,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那樣做,更不清楚自己是怎麼成功的。我們的建議是根據阿德勒(Alfred Adler)和他的工作夥伴的理念,是本著一個明確的人生哲學和一個獨特的人類觀念。整個心理學的趨勢似乎正朝我們的方向邁進。我們並不建議父母過度縱容或過分嚴厲的對待孩子,而是應該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對手,有技巧的接近他們的想法,並且有能力引導他們不致流於狂野或令他們感到窒息。 在過去發表的研究報告和著作中,我已為對待孩子的基本原則提出過一些綱要。父母和孩子也提供了不少新的主意,並提供了一些有效方法的實例,是我們專家 尚未設想到的。在致力於孩子提出於成人世界的一些共同問題,我們仍在互相學習。 我現商請維琪•舒茲女士(Mrs. Vicki Soltz)以她自己的方式陳述我們運作的原理。她曾擔任過我們好幾個研究小組的領導人,使母親們對原理有所認識而非給予她們具體的答案和建議。當我與她細心的討論過各個細節後,由她以一位母親的話語來表達。畢竟,我們不是教父母心理學,而是試圖提供他們一些實用的方法做為養育孩子的新方向。 我期待以我們共同的努力,終能達到預設的目標──輔助。然而即使有最高的技巧也不保證能排除困難與錯誤。我們只希望父母因為知道如何應對而能較具信心 ,雖然他們未必時常想去做。問題仍舊會發生,而且會繼續存在。 我們十分了解和同情那些想要履行責任而又完全沒有準備的父母。父母和孩子一樣需要接受訓練。一個對孩子的挑釁做出新回應的訓練,可能引發出新的態度, 為和諧的關係開創出新的途徑。

商品規格

書名 / 孩子的挑戰: 不動怒, 不當孩子的奴隸, 一樣敎出好小孩
作者 / Rudolf Dreikurs Vicki Soltz, R. N.
簡介 / 孩子的挑戰: 不動怒, 不當孩子的奴隸, 一樣敎出好小孩:書籍推薦人亞洲大學幼兒教育系講座教授盧美貴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盧蘇偉親子教育專家陳鳳卿專業推薦作者魯道夫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1217390
ISBN10 / 9861217398
EAN / 9789861217390
誠品26碼 / 2680677872001
頁數 / 336
開數 / 20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現代父母左右為難的困境



普瑞斯太太正在為來與她聊天的鄰居阿爾邦尼太太倒咖啡。七歲的馬克衝進廚房,五歲的弟弟湯姆尾隨著他。馬克爬上櫃檯,以老練的手法打開一個上層碗櫥的門。湯姆學著他哥哥的樣,爬上櫃檯,技巧與他哥哥不相上下。

普瑞斯太太對他們吼道:「你們馬上給我下來,我是認真的!下來。」

「我們想吃糖。」馬克大聲回答。

「就要吃午飯了,你們現在不能吃糖,馬上給我下來。」

馬克抓起一包糖後跳下櫃檯,湯姆緊跟在他後面搶去那包糖,然後兩兄弟一陣風似的衝出廚房,普瑞斯太太喊著:「回來,我說了你們現在不可以吃糖。」

在她吐出最後一個字時,紗門砰然關上。

普瑞斯太太嘆口氣對客人說:「唉!這些孩子!我對他們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他們成天像印地安人一樣的野,永無一刻的安靜。」



我們很多時候不知道如何應付自己的孩子。孩子總是無時無刻做出一些令自己凸顯和令人厭惡的行為。遊樂場應該是讓全家人享有快樂時光的地方,但只有極少數的人真正玩得很開心。過度興奮又疲倦的孩子高聲尖叫著還要玩。煩躁的父母生氣的說,「不准再玩了。」但過不了多久就對孩子的高聲尖叫讓步了。不勝其擾的父親一再的從口袋裡掏出錢來,往往超過他們預估的花費。處處可以聽到巴掌聲和訓斥聲。最後,不耐煩的母親拖著強烈抵抗的孩子的手臂回家。回到家後,怎麼也想不通自己為什麼要帶孩子去玩。

在餐廳裡,孩子經常表現出糟透了的行為。他們鬧脾氣、大聲的要求注意、坐不住的四處亂跑,又有很多孩子不經哄勸便拒絕吃東西。這些行為都可能會影響到其他用餐的客人。

在超級市場裡,孩子常常誤用自動門和護欄。他們在走道上亂跑,要求額外的獎賞,如果不依他們,便亂發脾氣大聲哭鬧。

在所有這些公共場合,我們常聽到疲憊、憤怒、束手無策的父母親如何回應發怒、過分要求、高聲尖叫的孩子。

在家裡,我們的孩子表現得極不合作。許多孩子拒絕幫忙做家事。他們吵鬧、不體諒、喧囂、粗野無禮。有時他們對父母或其他的大人十分的不尊重。他們一再的對我們無禮,我們卻都照單全收。

違抗的孩子叫我們不知如何是好。我們試著用各種安撫的方式,如乞求、懇請、哄騙、處罰及賄賂,目的只想讓孩子遵守一些常規。一位祖母絕望的指出,「現在的孩子再也不聽話了!」這種蠻橫、違抗的行為變得這麼普遍,已被接受視為正常,「孩子就是這樣的。」

在學校,許多孩子拒絕為學習負責。當教師要求父母親幫忙叮囑孩子做作業時,卻說不出要怎樣不用打鬥和掙搏而能完成任務。

關於問題孩子,報導的標題超乎尋常的多。犯罪年齡愈來愈小。法官要求父母親不要讓孩子晚上在外面遊盪,卻沒有指示如何去做。關於青少年犯罪的全國性研究報告愈來愈多,可惜一直沒有人能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

許多父母愈來愈感覺到沮喪與暴躁。他們希望養育出快樂和循規蹈矩的孩子。而事實上,他們的孩子卻是感到不滿、無聊、不快樂、侮慢和目中無人的。全國小兒科醫師和精神病醫師的研究報告指出,精神嚴重失常的孩子正以驚人的速度增加。

為了扭轉這樣的情勢,許多父母選讀了兒童研究的課程,參加小組討論,參與P.T.A.(家長—教師協會)的演講,和閱讀數不清的書籍、指導手冊與報紙專題。然而很少人公認這大量父母親課程的重要性。父母親似乎已失去教育孩子的能力。上一代的父母不需要有人教他們怎樣養育孩子。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過去有一套由社會支持的教養孩子規範。每個家庭只要依循著共同的架構即可。到了我們這一代才需要大張旗鼓的發展出一套教育父母親的課程,為什麼呢?

很多人說我們今日的處境導源於沒有安全感的成人,情緒不穩定、不成熟;沒有好的榜樣,缺乏道德規範或正確的社會價值,或是欠缺宗教信仰。我們的確目睹道德觀念的改變;但由我們愈來愈關心「危害社會的事」證明,現在的道德標準遠超過前人。就安全感而言,每一個世代都有讓人感到不安全的壓力和事件,歸咎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濟恐慌,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或是原子彈和氫彈都好。我們聽到許多有關年輕父母和孩子都不夠成熟的說法。「成熟」是一種推諉的說法,多數用來指出「不純真」的狀態。用此來形容,暗示著兒童期是一種缺憾。以「有禮貌」與「適應社會」為名,我們似乎比較喜歡老練的覆蓋住真正的感覺。事實上,成熟的意義是完全的成長和發展──對潛力充分的實現。只有少數人對這種快樂的狀態有所認知。完美的成熟與發展是需要用一生來完成的,為什麼要以此來要求孩子或是年輕人呢?

成人從來沒有給過孩子好榜樣。過去,孩子就是不准做大人做的事,「照我所說的去做,而不是照我所做的去做!」至於宗教方面,神職人員和篤信宗教的父母親與他們不太虔誠的鄰居一樣有管教孩子上的困難。主日學校經常因為有一群無法控制的孩子,成了一個混亂的地方,每個主日學校的管理人可以證實一般性的問題行為存在於學生中,有些甚至是頗嚴重的。其實問題藏在深處。所有的事件顯現出的事實是,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應付我們的孩子,因為傳統撫育孩子的方法已不適用於今日,而我們還沒有學會新的方法來替代傳統的方法。

每種文化和文明都發展出一套明確的典範來教養孩子。比較和研究早期的社會,是我們了解傳統的重要絕佳機會。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傳統文化和教養孩子的方式。因此,不同的族群各自發展出特有的行為規範、人格和性格。各種不同的文化有其對付生活難題和狀況的程序。但是,每一個男性、女性和孩子都很清楚人家對他的期望是什麼。所有的行為都建立在傳統上。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