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學史 (第3版) | 誠品線上

印度哲學史 (第3版)

作者 楊惠南
出版社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印度哲學史 (第3版):***要認識佛教,不可不知印度哲學要了解印度哲學,不可不知印度哲學史***▎印度哲學印度哲學、西洋哲學和中國哲學為世界三大哲學主流。源自印度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 要認識佛教,不可不知印度哲學 要了解印度哲學,不可不知印度哲學史 *** ▎印度哲學 印度哲學、西洋哲學和中國哲學為世界三大哲學主流。源自印度的佛教對東亞的影響不可忽視,連帶東亞文化也吸收了印度古文明的思想內涵。然而,中文學界卻忽視了印度哲學的重要性,相關的著作並不多見。 ▎本書特色 本書正是其中少有的一部:書中透過數十部原典的資料,精要介紹了印度的民族、歷史和宗教,也詳盡分析與討論了印度各宗各派的哲學思想。許多研究印度哲學的讀者是為了進一步探究佛教的哲理。有鑑於此,本書引用了大量的佛典資料,也遵照佛典中的固有譯名來論述,方便讀者理解印度哲學與佛學的思想精華所在。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楊惠南─著楊惠南學歷/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經歷/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1994~1996)專長/佛教研究方法禪宗哲理天台宗哲學三論宗哲學印度哲學臺灣佛教著作:《佛教思想新論》《當代佛教思想展望》《龍樹與中觀哲學》《當代學人談佛教》《惠能》《禪史與禪思》《禪思與禪詩》《吉藏》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印度哲學史 再版序 自 序 第一章 印度哲學史的分期 第一節 印度的人民與國土 第一項 印度的人民 第二項 印度的國土 第二節 印度哲學的分期與派別從《吠陀》神話到婆羅門教的成立 第三節 印度哲學的分期與派別從婆羅門教的分裂到婆羅門教的復興 第二章 《吠陀》的自然神學 第一節 《吠陀》的成立及其種類 第二節 《吠陀》的宗教哲學:自然主義的多神論 第一項 《吠陀》的「交換神教」 第二項 《吠陀》的一神論思想 第三章 《奧義書》的「梵我合一論」 第一節 《奧義書》的成立及其種類 第二節 《奧義書》的思想淵源 第三節 《奧義書》的主要思想內容 第四章 唯物派的歷史與哲學 第一節 唯物派的歷史 第一項 「唯物派」一詞的字義 第二項 唯物派的歷史 第二節 唯物派的主要思想 第一項 無神論與反宗教的傾向 第二項 四大與自然論 第三節 「現量」是正確知識的唯一來源 第一項 四種獲得正確知識的判準「四量」 第二項 現量無法證明比量的可靠性 第一目 全類的不可知覺 第二目 共相的不可知覺 第三目 因果關係的不可知覺 第三項 其他三量無法證明比量的可靠性 第一目 比量無法證明比量的可靠性 第二目 聖言量不能證明比量的可靠性 第三目 譬喻量不能證明比量的可靠性 第四項 小 結 第五章 耆那教的歷史與哲學 第一節 耆那教的歷史 第二節 耆那教的諦理論 第三節 耆那教的相對主義 第六章 佛教的歷史與哲學 第一節 釋迦及其教團 第二節 釋迦的教義 第一項 四聖諦 第二項 十二因緣 第三項 涅槃與八正道 第三節 從「一切有」、「一切空」到「唯識」 第一項 說一切有部的「一切有」 第二項 經量部的「有緣無智」 第三項 中觀派的「一切皆空」 第四項 瑜伽行派的「唯識」 第七章 數論派的歷史與哲學 第一節 數論派的歷史 第二節 數論學派的宇宙論「二十五諦」 第三節 數論派的「因中有果論」 第四節 數論派的解脫觀與無神論 第八章 瑜伽派的歷史與哲學 第一節 瑜伽派的歷史 第二節 瑜伽派的無神論與心理論 第三節 瑜伽學派的「八支瑜伽」 第九章 正理派的歷史與哲學 第一節 正理派的歷史 第二節 正理派的「十六句義」 第三節 感官知覺的形成與模式 第四節 論證的形式、原理與謬誤 第一項 論證的形式與定義 第二項 論證的有效性與無效性 第十章 勝論派的歷史與哲學 第一節 勝論派的歷史 第二節 哲學的六種範疇「六句義」 第三節 極微論與聲無常論 第一項 極微論與宇宙的形成 第二項 聲德的特質與聲無常論 第十一章 彌曼差派的歷史與哲學 第一節 彌曼差派的歷史 第二節 彌曼差派的「六量」說 第三節 彌曼差派的「聲常論」 第十二章 吠檀多派的歷史與哲學 第一節 吠檀多派的歷史 第二節 商羯羅的不二一元論 第一項 商羯羅之前的不二一元論吠檀多 第二項 梵與世界的生成 第三項 兩種梵與三種存有 第四項 梵、幻與無明 第五項 商羯羅與佛教 第三節 羅摩 闍的侷限不二一元論 第一項 羅摩闍之前的侷限不二一元論吠檀多 第二項 梵、心、非心與宇宙的形成 第三項 附論:摩度的二元論吠檀多 索 引 英、梵、巴文索引

商品規格

書名 / 印度哲學史 (第3版)
作者 / 楊惠南
簡介 / 印度哲學史 (第3版):***要認識佛教,不可不知印度哲學要了解印度哲學,不可不知印度哲學史***▎印度哲學印度哲學、西洋哲學和中國哲學為世界三大哲學主流。源自印度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932576
ISBN10 / 9571932574
EAN / 9789571932576
誠品26碼 / 2682163674007
頁數 / 45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X2.3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書中透過數十部原典的資料,精要介紹了印度的民族、歷史和宗教,也詳盡分析與討論了印度各宗各派的哲學思想。許多研究印度哲學的讀者是為了進一步探究佛教的哲理。有鑑於此,本書引用了大量的佛典資料,也遵照佛典中的固有譯名來論述,方便讀者理解印度哲學與佛學的思想精華所在。

試閱文字

自序 : 再版序

筆者的一生,到目前為止,出版了十九種佛學專書,其中《龍樹與中觀哲學》、《吉藏》和《印度哲學史》,花費心思最多。寫作期間,有時通宵不眠。有一次,寫到一個段落,關掉檯燈,發現窗口射進了微光,原來天亮了!我上洗手檯刷牙洗臉,竟吐出一大口血來。

古代中國和印度有密切的來往。唐代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以及其後吳承恩的《西遊記》,更使得印度成了既神秘又令人嚮往、很想前去一遊的國度。也因為這樣,在古代的中國,有關印度的相關著作,可謂汗牛充棟,其中當然以佛典為大宗。另外,兩部遊記──東晉法顯大師的《佛國記》和唐代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記錄了當時印度的風土人情和佛教傳播的實況,實是最珍貴的一手資料。

然而,在這之後,印度好像被華人忘了似的,不再有值得參考的著作問世。中國和印度的關係彷彿斷了線。除了民間流傳的《西遊記》之外,人們竟把影響中國如此之甚的印度給忘了。而在現代的台灣,有關印度的著作也不多見。外交家糜文開先生譯了一些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作,吳俊才教授寫了《印度史》、和《甘地與現代印度》,還有李志夫教授出版了論文集《印度哲學及其基本精神》(李教授還出版S. Chatterjee: An Introduction to Indian Philosophy的中譯本,但只譯了一半)。倒是林煌洲先生譯自達斯笈多(S. Dasgupta)英文本的《印度哲學史》,比較值得注意。另外,值得注意的還有郭忠生先生譯自李查羅賓森(Richard H. Robinson)Early Madhyamika in India and China的《印度與中國早期中觀學》。

以上是目前流傳在臺灣有關印度的出版品,對於一個影響華人世界如此重大的國家來說,這樣的出版品著實不足。而本書的出版,也只能稍補這種不足罷了!

最後,在這第二版出版的前夕,筆者還想敬告讀者:本書除了正文花了筆者不少心血之外,注釋也是值得細讀的。如果讀者們能夠用心研讀各章各節的註釋,相信會有一些收穫的。

楊惠南
寫於臺灣大學教職員宿舍
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