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過度教養的一代: 諾貝爾得獎者給父母的180個建議 | 誠品線上

Nurturing Success: Raising Nobel Prize Winners

作者 林仁和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寫給過度教養的一代: 諾貝爾得獎者給父母的180個建議:不要把孩子當風箏,給他一雙翅膀!「鳥翼上繫了黃金,鳥就飛不起來了。」--一九一三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R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不要把孩子當風箏,給他一雙翅膀!「鳥翼上繫了黃金,鳥就飛不起來了。」--一九一三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回顧諾貝爾獎歷史,自一九○一年到二○一八年十二月為止,共有九百二十人次獲得包括物理學,化學,文學,生理學或醫學,和平與經濟學等六項領域。本書是通過研究與分析許多位諾貝爾獎得獎者的成長與成功歷程,然後歸納了十項範例(十章),每項範例(章)包括三個相關的案例。在這三十位得獎者,對他們的成功環境(搖籃)--家庭背景與親子關係以及成長助力者(推手)--父母親或祖父母,講述了他們之間發生的種種故事。從這些成長過程裡,我們分享了美好的親情:為獲獎者提供無私的奉獻、親子之間真誠互動以及如何克服種種困難與障礙。筆者期待讀者可以從諾貝爾獎得獎者案例中學到提供孩子成長的力量以及成功的智慧。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林仁和博士是瑞士日內瓦大學BEI學院畢業(1976),美國甘乃迪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畢業(1982)、美國加州CIIS研究所博士(1985)。美國加州勒戒師CADC證照(1982)。美國管理學會(AMA, 1987)及美國人事行政管理學會(ASPA, 1987)會員。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教育訓練講座(1985~1987),美國聯邦成人復健方案(ARC)東區(美東12州及波多黎各)執行長(1987~1990),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任副教授兼任幸福家庭推廣中心主任﹙1990~2006﹚,瑞士日內瓦大學BEI學院客座教授(2006~2007),美國紐澤西Agape Education Center 主任(2012~ )相關著作:《人際溝通》,《就業實務》,《成為生活的贏家》,《大膽作夢又何妨》、《與情緒共舞》,《生存手冊》,《愛情的危機處理》,《情緒管理》,《邁向成長之路》,《生涯規劃與發展》,《自我探索與成長》等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導讀:成功的搖籃:諾貝爾得獎者的成長推手第一章 出身平凡卻有非凡成就--印度的泰戈爾、俄國的巴甫洛夫和美國的海明威01重視孩子的自我教育:泰戈爾02尊重孩子意願與目標:巴甫洛夫03培養勇敢與簡潔性格:海明威搖籃與推手--成長教育,目標與性格成功加油站--大樹成長理論成長的故事--並沒有徒勞而返!第二章 在關愛與自信環境中成長--愛爾蘭的沃爾頓、美國的特明和法國的格林尼亞04 西方家庭的孟母:沃爾頓05 改變一生的關鍵夏令營:特明06 從溺愛中回頭的化學家:格林尼亞搖籃與推手--環境,機會與父母愛成功加油站--提供成就機會成長的故事--謝謝你,讓我找回了我自己!第三章 不是貴重禮物,給孩子釣竿--法國的比埃爾‧居禮、法國的多塞和德國的愛因斯坦07 開發潛能的自由教育:居禮08 親子教育的彈性策略:多塞09 善於發掘潛力的父母:愛因斯坦搖籃與推手--潛能,彈性與發掘潛力成功加油站--讓目標超越自我成長的故事--媽媽的同理心第四章 為孩子一生夢想與需要啟蒙--非裔英國人路易斯、英國的巴頓和台灣的李遠哲10 母親無條件的支持:路易斯11 獨生子女的成長教育:巴頓12 父親尊重兒子的選擇:李遠哲搖籃與推手--支持,成就與尊重選擇成功加油站--做生命中的自我成長的故事--給兒子聖誕禮物第五章 為未來的成功加強動機與動力--來自拉脫維亞的奧斯特瓦爾德、波蘭的瑪麗.居禮和美國的庫柏13 為發展孩子的興趣提供條件:奧斯特瓦爾德14 父親啟發孩子興趣和愛好:瑪麗.居禮15 成全孩子的發展願望:庫柏成功加油站--探索自我概念搖籃與推手--興趣,愛好與成就願望成長的故事--五塊錢的堅持第六章 後天的努力讓成功如虎添翼--捷克的海洛夫斯基、澳洲的康福思和美國的博勞格16 勤奮學習的化學家:海洛夫斯基17 鼓勵孩子向命運抗爭:康福思18 隔代教養的成功典範:博勞格搖籃與推手--勤奮,命運與隔代教養成功加油站--掌握成就動機成長的故事--貝特的工作績效第七章 失敗是成長與成功必然代價--荷蘭的塞曼、西班牙的卡哈爾和德國的維蘭德19 低成績的傑出科學家20 從經歷失敗中獲取教訓21 父母不同調成長的孩子搖籃與推手--低成績,失敗與父母不同調成功加油站--建造成就基礎成長的故事--剛好有個同樣的玩伴第八章 困境與逆境中不乏力爭上進者--英國的布拉格、中國的崔琦和南非的科馬克22 穿著破皮鞋走向成功:布拉格23 成長好推手的農村母親:崔琦24 排解孩子的心理障礙:科馬克搖籃與推手--貧窮,農婦與心理障礙成功加油站--排除成功的障礙成長的故事--平凡人和成功者第九章 單親、失親的行與思--奧地利的普雷格爾、法國的沙特和日本的川端康成25 單親家庭的親職教育26 外祖父適當關愛與助力27 孤兒邁向成長與成功之路搖籃與推手--單親,孤兒與隔代教養成功加油站--不回頭才爬得高成長的故事--為成就自己舖路第十章 優越的成長環境一定就可以成就優越的孩子嗎?--英國的湯姆森、美國的鮑林和法國的伊倫‧居禮28 以父親成就為標竿的父子檔得獎者:湯姆森29 父親身教影響的兩次得獎者:鮑林30 科學世家四人獲獎殊榮:伊倫‧居禮搖籃與推手--標竿,身教與科學世家成功加油站--成長的森林效應成長的故事--記得愛,比名字更重要!結語:腦袋是倉庫?還是工廠?

商品規格

書名 / 寫給過度教養的一代: 諾貝爾得獎者給父母的180個建議
作者 / 林仁和
簡介 / 寫給過度教養的一代: 諾貝爾得獎者給父母的180個建議:不要把孩子當風箏,給他一雙翅膀!「鳥翼上繫了黃金,鳥就飛不起來了。」--一九一三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R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4776405
ISBN10 / 9864776401
EAN / 9789864776405
誠品26碼 / 2681748669001
頁數 / 25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0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不要把孩子當風箏,給他一雙翅膀!

試閱文字

導讀 : 第一章 出身平凡卻有非凡成就
--印度的泰戈爾、俄國的巴普洛夫和美國的海明威

即使最平凡的人,
都可以取得非凡的成果。
--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一九○八年諾貝爾化學獎

01重視孩子的自我教育
一九一三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印度人,一八六一年五月七日生於印度的加爾各答,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於原籍去世,享年八十歲。他「因為那極為敏銳、清新和優美的詩。他的詩具有高超的技巧,並由他本人用英語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獲得一九一三年諾貝爾文學獎,時年五十二歲。

泰戈爾出身於印度一個有十四個孩子的大家庭,父親是加爾各答一位宗教工作者,母親是家庭主婦。泰戈爾是十四個孩子中排行最小的。家境雖然小康,但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嚴,從不讓孩子過奢華的生活,吃穿都很簡樸,過著一般家庭的生活。因此,泰戈爾從小就養成了節儉的習慣,不浪費任何東西。

泰戈爾很早就開始接受啟蒙教育,父母先給他聘請家庭教師,後來送他進了一所類似幼兒園的學校。這所學校的教育方式很不適合泰戈爾,教師脾氣暴躁,教育方法簡單,為了把知識塞進小孩的腦子裡,想出各種辦法來懲罰成績不好的學生。泰戈爾七歲時,父母又把他送進一所師範學校讀書,狀況還是一樣,不能滿足非常好學的泰戈爾學習需要。

後來,泰戈爾回憶童年生活,認為在家庭學習要比學校教育好多了,學校留給他的全部印象是:課程排得太滿,每天早晨集體唱一首英語歌,做體操,醫學院學生講解「生理知識」,七點鐘左右,數學老師教他代數、幾何,之後便是學孟加拉語和梵語。午餐後,又被送出去學習其他課程,下午四點回家練體能,學繪畫和英語等家庭作業,一直忙到深夜。這些課程對於一個不滿十歲的孩子來說,確實太辛苦了。

在泰戈爾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在家裡有濃厚的音樂氣氛,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唱歌和演奏幾樣樂器,而且一些遠道而來的音樂家會寄宿在他家裡。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泰戈爾時常聆聽古典、民間和宗教音樂,從小接受音樂薰陶,表現出對音樂的高度興趣。

泰戈爾七、八歲開始練習寫詩,其中有一首詩描寫一位採荷人的故事。描寫的是:
採荷人在水裡,
因為他自己把水掀起浪花,
把荷花越推越遠,
因此,採荷人始終無法採到荷花,
心情十分痛苦。

這首詩是他的處女作,受到父母及長輩的一致誇獎,也為泰戈爾此後文學創作興趣奠定了基礎。

泰戈爾自幼喜愛大自然,他有一個願望,就是想要跟隨父親去喜馬拉雅山。這一天終於來臨了,父親同意帶他一塊去領略世界最高峰的風光。泰戈爾感到無比興奮,因為這是他自出生以來最快樂的事。在旅途中,父子兩人一起讀文學作品,朗讀富蘭克林的傳記,學習天文知識,談天說地,跋山涉水。喜馬拉雅山之行,使泰戈爾非常感激父親,父親所給予的自由與自信,讓他終生難忘。

泰戈爾在後來的回憶中寫道:
「父親一生不干涉我們的自由。有幾次,我的作為,違背他的情感和理智。這時,只要父親稍加暗示,就可以制止,但他沒有這樣做。父親認為:在內心禁忌的力量未產生前,最好還是等待」。

他繼續解釋:
「消極地接受某種干涉,是不會使人痛快的。父親希望我們全心全意熱愛真理,深知沒有愛而單純地執行命令,就是有行動也是虛假的」。

泰戈爾認為,真理的道路迷失了,還可以失而復得,但用外力強迫一個人或使一個人盲目地接受真理,最後反而會阻礙他走上真理的道路。

泰戈爾上了中學以後,對學校的學習依然不滿意,進了幾所學校,感到學習枯燥乏味、機械呆板,提不起一點興趣,學習成績持續下降,甚至連升學資格也沒有。父母親對他上學校所受到的挫折也感同身受,於是他在十四歲便終止到學校讀書。

擺脫了學校,開始了泰戈爾的自我成長教育,更像一匹脫韁的小馬自由地馳騁。在泰戈爾家有大量的藏書可以閱讀,家裡也經常聚集大批著名學者、詩人、音樂家、藝術家、哲學家和社會改革家等名流,他從他們那裡學習各類知識。他在家裡閱讀了大量新詩、小說,並且開始發表自己的作品。他的許多詩歌都登載在《婆羅蒂》文學月刊上。

在泰戈爾生活的那個年代,文學創作不能算作是一種可靠的職業。儘管他在創作上表現出卓越的才華,也獲得了初步的成功,但父母與長輩們還是擔心他的前途,決定送他去英國深造。去英國前,泰戈爾閱讀了許多英國文學和歐洲文學,接觸了但丁、海涅等偉大詩人的作品,這為他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泰戈爾一生創作了五十多部詩集,長篇、中篇小說十二部,短篇小說一百多篇,戲劇二十多種,還有大量哲學、政治、回憶錄、遊記等作品。泰戈爾還創作了上千首歌曲,成為一名集詩人、小說家、劇作家、政治家、畫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於一身的東方文學泰斗。

泰戈爾是向西方介紹印度文化精華和把西方文化精華介紹到印度的最具有影響力人物。早年即開始寫詩,詩集《心中的嚮往》(一八九○年)標誌著他的天才文學成熟。他那眾所周知的抒情詩集《吉檀迦利》的英譯本在一九一○年出版,為他贏得至高的榮譽。泰戈爾還是一位天才作曲家,曾為幾百篇詩譜曲。在1913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亞洲第一位得獎的文學家。

02尊重孩子意願與目標
一九○四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巴甫洛夫

伊萬‧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俄國人,一八四九年九月二十六日出生,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去世,享年八十七歲。一九○四年他因為「在消化的生理學研究上的工作,這一主題的重要方面的知識由此被轉化和擴增」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時年五十五歲。

巴甫洛夫出生於俄國中部的小鎮。他的祖父和曾祖父都是當地的貧農。父親是一個貧窮教區的傳教士,由於收入微薄,有許多個子女的家庭生活十分清苦。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父親除盡心公務外,還時常去種蔬菜等農產品出售。母親則有時去當傭人,替人家做雜事。

巴甫洛夫家境雖然窮困,但他父親為人正直,性格開朗,勤於讀書,嚴格要求自己和子女。在家裡,父親對孩子們十分嚴格,實行一套特殊的教育方法,為的是使孩子們堅強、正直、勤勞以及有文化教養。除了嚴格要求子女嚴守家教,父母更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巴甫洛夫的父母親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再窮,也要讓孩子讀書。巴甫洛夫一到上學年齡,父母就將他送進當地的教會學校,讀完小學,又讀中學。中學畢業之前,父親鼓勵並支持他上大學。為了支付巴甫洛夫的讀書費用,一家人過著更儉樸生活,處處厲行節約。

父親擁有一個影響巴甫洛夫終身的嗜好,就是非常喜歡讀書。儘管生活上處處節省開支,但卻常常捨得花錢買一些新出版的書籍與雜誌閱讀。父親的這種嗜好和家庭的文化氣氛,自然為孩子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巴甫洛夫的父親經常看書,也要求巴甫洛夫多看書,並且要求每本書至少要讀兩遍,讀書後要能提出問題,思考答案。在父親的教育影響下,童年的巴甫洛夫養成了愛讀書、注意觀察事物和動腦筋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後來,巴甫洛夫回憶說:
「從有記憶時起,我便竭力為提高智慧和道德而奔忙。因此我讀了許多書!」

在十五歲那年,巴甫洛夫在父親的書架上,看到一本名為《日常生活的生理學》的小冊子,作者雖是一位名不見經傳、早已被人們遺忘的英國生理學家路易士,但這本通俗讀物中的內容,卻深深地吸引了巴甫洛夫,激起了少年巴甫洛夫對生理學的極大興趣。從此,巴甫洛夫與生理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將那本小冊子謹慎地保存了一生。對那本通俗生理學小冊子的閱讀,可以說是巴甫洛夫一生邁向生理學專業的關鍵。父親的藏書不斷地給巴甫洛夫知識營養,是他智慧累積的重要泉源。巴甫洛夫在回憶自己的人生道路時說:
「在六○年代書刊的影響下,我的思想、趣味都轉向了自然科學。」

巴甫洛夫的父親教育思想開明,他既嚴格要求子女,又能尊重孩子的志趣,並給與正確的引導和熱情的支持。

巴甫洛夫在教會學校經過五年學習,各門功課成績均名列前茅,再過一年就要去當傳教士了。但是,他卻自作主張,考進了聖彼得堡大學數理系的生物科學部。當巴甫洛夫向父親表示自己的意願時,父親並沒有因為兒子違背自己的初衷而斥責他,相反地,十分尊重他的興趣和選擇。以下是父子的關鍵性對話:

「等你在教會學校畢業了再去吧?」
父親對巴甫洛夫說。
「我不能浪費時間了。爸爸,我有很多東西急需知道。」
巴甫洛夫低聲而肯定地說。
「你急需知道什麼呢?」
「我特別想知道,人體是怎樣構造的。」
「你想當醫生,是不是?」
「不是的。」
巴甫洛夫搖搖頭。
「那你為什麼要知道人體的構造呢?」
「為了幫助人,為了使人類變得更健康、聰明而又幸福。」
巴甫洛夫熱烈地回答。
「你很有膽量,想法更是勇敢,你能實現你的理想嗎?」
父親意味深長地對他說。
「我會下苦功的,請爸爸放心。」
「你仔細考慮過你的理想沒有?」
「我已經下定決心,爸爸。」
父親明白兒子的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於是,立即站了起來,對兒子說:
「好吧,我祝你成功!」
幾天之後,巴甫洛夫就和父母告別了。

「好好學習,有學問才有前途,沒有學問將一事無成。」
父母親用這兩句話作為給兒子的臨別贈言。巴甫洛夫以家境貧寒的身分,帶著父母的祝福走進聖彼得堡大學。

他研究血液循環生理學,揭示了神經的影響歸結為營養方面的影響。開闢了生理學的一個新分支--神經營養學。他研究了消化生理學,發現了主要消化腺的分泌規律,並成功地在狗的身體做實驗,闡明了神經系統在調節整個消化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巴甫洛夫還對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進行了研究,建立了條件反射學說,探究了人類高級神經活動規律,並提出了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的學說,從而奠定了心理學的生理基礎。他因為在消化生理學方面的研究工作貢獻,獲一九○四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是俄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也是世界生理學家中第一個享有如此崇高榮譽的人,被人們譽稱為「生理學無冕之王」。

03培養勇敢與簡潔性格
一九五四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

恩尼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美國人。一八九九年七月二十一日出生於伊利諾伊州的奧克帕克,一九六一年七月二日於愛達荷州的凱徹姆去世,享年六十一歲。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一九五二)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對當代文體風格之影響,獲得一九五四年諾貝爾文學獎。

海明威的成長背景與當時大部分美國的中產家庭一樣,父親是一位醫生,母親是一位很有教養的家庭主婦,關心孩子,喜愛藝術,熱衷於宗教活動。這個家庭有五個女兒二個兒子,海明威排行第二,有一位姊姊,四個妹妹和一個弟弟。父母親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特別是家中第一位男孩海明威的教育和成長,而父親的教育方法似乎更有獨到之處。

父親在一般家庭生活與作息之外,非常注重讓海明威去接受大自然的陶冶和考驗。當這位醫生每次出外問診時,海明威會跟隨著。長此以往的跋山涉水、往返各個鄉鎭之間,使得海明威的眼界逐漸開闊。然而父親並不滿足於此,他體認到,僅僅這樣是不夠的,必須讓海明威盡可能提早擺脫對家人的依賴,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因爲太多的依賴性會淹沒孩子的潛在才能,使其無法有所作爲。

這位有獨到見解的父親,經過一段思考之後,終於選擇了一般父母不敢嘗試的獨特教育方式。在海明威年僅五歲的時候,父親就嚴肅地對他說:
「孩子,別老跟著我,自己去行動!」
說完後,父親就給海明威一根釣魚竿,並鼓勵他:
「自己去釣魚吧!你一定可以的。」

於是,海明威開始嘗試他單獨的釣魚行動,他經常思考一些相關問題:什麼樣的魚餌能夠釣到何種魚類?何時魚在休息?何時魚肚子餓了?另外,一個小孩如何能夠把釣到的「大魚」抓到手,也是他要單獨學習的功課。這對一個五歲的孩子來說,談何容易?!

經過一段時間後,父親又給了海明威一把獵槍。在父親指點和鼓勵下,海明威於是開始了更獨立自主的活動,而且很快就迷上了釣魚、打獵和探險。接著父母親提供他大量書籍,他於是又迷上了閱讀書籍的習慣。在成長過程中,父親所供的釣魚、打獵與閱讀等三個自小形成的愛好,對海明威走上文學創作道路以及為人行事風格產生了重要作用。

父親在海明威中學時代,把教育的重責大任交給兩位女英文教師。她們除了具備語文教學能力,也性格開朗、坦率誠懇、工作踏實認眞、風趣,富於幽默感。她們不僅很器重和賞識海明威的寫作才華,並對他的作文嚴格要求、用心輔導、熱情鼓勵。於是這兩位老師經常向校辦的雜誌推薦海明威的作品,其中包括一些很天真的文章。這兩位教師成爲海明威的良師益友,亦是他文學上的啓蒙之人。

在海明威十八歲時,他遇到了成長過程中另一位重要人物:彼德‧威靈頓。當時海明威是堪薩斯城《堪城明星報》的實習記者,而威靈頓則是該報的城市版編輯,這位先生知識淵博與業務熟練。他對海明威的要求極其嚴格,甚至有時到了苛刻的地步,每當海明威採訪寫新聞稿,威靈頓都要用《堪城明星報》的「文體風格單」要求,一絲不苟地對照檢査。其中「文體風格單」第二十一條規定:
「在報導新聞時,要避免過度用形容詞,例如,輝煌的、燦爛的、宏偉的、壯麗的等等」。

在工作上,海明威一旦違反了《堪城明星報》的規定,威靈頓就毫不客氣地大發雷霆:
「爲什麼要把讀者弄糊塗?你喜歡聽別人那樣空談話嗎?把實事實說!」

這種嚴格訓練給海明威留下了異常深刻的印象,海明威後來說:
「這些是我寫作事業學到的最好規則。我永遠忘不了這些規則。」

據說海明威後來經常用單腿站立寫作,以在有限時間內,講求文字簡潔地完成作品。從而形成了著名的「海明威風格」。由於海明威深深受到了寫作風格影響,也就是:
「用簡潔的句子。用短的段落作文章開首。用強有力的英語。思想正面。」

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一直以簡潔著稱。在海明威出生的一百週年紀念時,《堪城明星報》為表示對他的敬意,稱其為一百年來該報歷任記者中的第一位。雖然當時的海明威僅僅是一位實習記者而已。

以上這些人,包括父母親、英文老師以及報社編輯都給了海明威不同層次的教育與影響,從不同層面塑造了海明威的性格,對他後來的成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海明威生性獨立勇敢與堅毅,行文簡潔有力,眞正做到了「文如其人」,而他這種明快有力的寫作方式後來亦被稱爲「海明威風格」。他一生中,曾遊歷歐洲各國,接觸過許多知名作家和藝術家,也累積了非常豐富的創作素材。他在巴黎生活和寫作將近十年,也曾前往西班牙參與反法西斯戰鬥,並創作了反映西班牙內戰的《喪鐘爲誰而鳴》(一九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定居古巴,進入全新的創作階段。一九五二年,他完成了短篇小說《老人與海》,因而獲得一九五四年諾貝爾文學獎。

搖籃與推手--成長教育,目標與性格
讓孩子學會自我分辨、自我判斷以及自我選擇,從而得到了自我教育

泰戈爾的案例是「自我成長教育」的典範。他的成長與成功固然與家庭良好的文化背景有關,但不同於一般家庭教育的是:
「當孩子的思想、行為與父母的要求以及情感和理智發生衝突時,泰戈爾的父親不是簡單地要求孩子服從自己的意志,而是善於激發孩子的內在性動機力量,讓孩子學會自我分辨、自我判斷以及自我選擇,從而得到了自我教育。」

以上是後人對泰戈爾成功經驗的解釋。從他的父親看來:
「在孩子的內心禁忌力量產生前,最好還是耐心等待;消極地接受某種意見,是不會使人臣服的,因為用外力強迫一個成長中的人,使他盲目地接受真理,最後會阻礙他走上真理的道路。」

泰戈爾父親的這種「自由」教育環境,是喚醒孩子自我意識,然後在已有認知基礎上學會辨別、判斷,從而進行自我消化的教育。這種教育一旦為孩子所接受,便能產生持久的心理支持力量,隨後的事實也證明了它的成功。從結果來看,重視孩子的自我教育,是泰戈爾的父親進行家庭教育成功的一個顯著特點。

誠然,身為父母或長輩要幫助所愛的孩子站在巨人肩膀上邁向成功,要重視孩子的自我意識教育,激發孩子內在性動機力量,讓孩子逐步學會正確地認識自我與評價自我,進而自我體驗與自我控制。這項教育工作需要根據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特點,逐步而有節奏地進行。
要孩子正確地認識自我,不可能憑空產生,要從正確概念開始,只有接受了正確的認識,有了分辨是非曲直的概念,在不斷的比較中,才能進行自我判斷與自我約束。強調孩子的自我教育,並不意味放任不管,而是需要父母耐心與細緻的引導。當孩子自我意識、自我分辨能力水準太低,而有可能做出一些違紀與危險動作時,父母與長輩仍需要作出強制性的禁令,以防止產生嚴重的不良後果。

巴甫洛夫案例的關鍵在於「尊重意願與目標」,這反應了兒子興趣取向的「親子教育」,有別於以父親目標為主的「家庭教育」。父親是個傳教士,很想讓兒子繼承自己的事業。當兒子的選擇有違自己的願望時,教育思想開明的父親能尊重孩子的志向,並給與正確的引導和熱情的支持,把兒子送進聖彼得堡大學學習自然科學。這是十分難能可貴和明智的做法,這是父親尊重兒子意願與目標的親子教育成功案例。

當孩子興趣發展面臨重大問題時,父母需要對孩子提供必要配合環境的引導和輔助。這對於孩子自主選擇能力差,經驗不足的孩子來說,顯得尤為重要。然而,不少父母親在引導與輔導時越過了界線,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身上,其結果是:造成孩子與父母的心理對抗,因而造成矛盾,久久難解。

反之,過於強勢的父母會造成孩子的依賴性,缺乏自我責任意識。例如:在明星學校招生會的場景中,父母們彼此熱烈地交換意見與心得,而孩子們卻在一旁無所事事,彷彿是個局外人。父母主導的結果:孩子久而久之會患上依賴綜合症,滿腹牢騷,讓父母吃力不討好而倍感委屈。父母們可以從巴甫洛夫父親的做法中得到有益的啟迪:引導而不強求,輔導而不包辦。

巴甫洛夫家境貧困,一家人過著儉樸生活,處處厲行節約。但巴甫洛夫父親一生喜愛買書,喜歡讀書。一本名為《日常生活的生理學》小冊子,把兒子引導往生物科學研究與成功之路。身為父母或長輩要幫助所愛的孩子站在巨人肩膀邁向成功,要記得: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巴甫洛夫父親不只是引導孩子熱愛書籍,更重要的是指導孩子讀書後,要能提出問題與動腦筋思考問題,以便培養孩子善於讀書的好習慣,這樣的讀書方式才是有效。

幾乎所有父母都會不惜代價為孩子的成長與成功付出代價,但很少有人把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和方法看得比其他項目更重要的。也許,這就是巴甫洛夫父親的教育與眾不同之處,非常值得學習。

海明威的成功在於父親培養他勇敢與簡潔性格,在成長故事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到兩點關於教育孩子的啓示:
其一,「搖籃」--放手讓孩子去做,有助於在適當環境中培養他獨立自主的性格;
其二,「推手」--父親對孩子嚴格要求與適當的輔導,對孩子有百利而無一害。

父親在海明威才四歲時就敢於放手,讓孩子去發現自己的新天地。一方面,培養了孩子的實踐和動手能力,另一方面,使得海明威性格上潛在的堅毅、勇敢能被激發出來。其實,孩子們並不是生來就懦弱的,很多懦弱都是家長過度呵護而後天培養出來的,殊不知這種過度保護往往使孩子退縮,對孩子的性格形成非常不好的影響。正是父親當年的一句:
「別老跟著我,自己去行動。」
這句話使海明威的獨立自主性格有了起點,並終身受益。

然而,另外的兩位教師和那位編輯給了海明威一些嚴格的訓練,讓他得以持續成長與發展,邁向成功之路。不論什麼事情,興趣固然是第一位,但嚴格的訓練以及自己的努力追求,亦是萬萬不可缺少的配合環境。

身為父母或長輩要幫助所愛的孩子邁向成功,就要向海明威父親的自由和獨立爲出發點的教育學習。從海明威的身上,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一點,這也造就了海明威獨特的風格與成功的一生。

成功加油站--大樹成長理論
要想成為一棵大樹,需要五個條件

大樹理論是指:個人成長與樹木的成長一樣,只要滿足一些條件,就能茁壯成長。大樹理論也被引用在親子教育工作上,它告訴我們,要想成為一棵大樹,需要五個條件:

第一,需要時間。絕對沒有一棵大樹是樹苗種下去,馬上就變成大樹,一定是歲月刻畫出年輪,一圈圈茁壯長大!今日的枝繁葉茂絕非僅是昨日所造成。我們所期待孩子的成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定是隨著時間與經驗不斷得到累積。每一次的超越都將是無可替代的寶貴經驗,得之不易的成長與成功,更加顯得彌足珍貴!

第二,需要穩定。絕對沒有一棵大樹,第一年種在這裡,第二年種在那裡,而可以成為一棵大樹,一定是千百年來,經歷風霜雨水,屹立不搖!如果只是陽光雨露,而沒有狂風霜雪,如何懂得大自然所有的恩賜?陽光雨露給予大樹生長的陽光、營養和環境;而經歷的每一次的狂風霜雪就會使大樹更加堅定與無所畏懼。大樹不會因為每次遇到壞天氣就想去找避風的庭園,大樹知道只要熬過就會再一次得到成長!恰恰是經得起狂風霜雪考驗的樹木,才能成為大樹!孩子在成長中的吃苦與磨練,也是必要的過程。

第三,需要根基。大樹的樹根密度往往超出我們的想像,粗根、細根、微根,深入地底,持續的吸收營養,使自己成長茁壯。絕對沒有一棵大樹,沒有根;也絕對沒有一棵大樹的根不深入地底。根基是大樹吸取營養的泉源,沒有根就不會有大樹。如果根基不牢,大樹就會被風吹走,甚至連根拔起。為了尋找更多的營養,大樹努力的把根深入地底。只有不斷地從大地中吸收養分,使自己的根基壯大牢固,才能經得起歲月和時間的考驗,才能讓自己成長!

第四,需要向上成長。絕對沒有一棵大樹只往橫向長,長胖不長高;一定是先長主幹再長細枝,互有空間,絕不打結;越向上長,空間越大,越能成為一棵大樹!園藝師都有類似的心得體會:多餘的殘枝只能點綴暫時的茂盛,而對成長的大樹卻是累贅;大樹之所以能成為棟樑,是要靠不斷地修剪枝葉,所以大樹會一直向上,向上,再向上!大樹明白,要壯大必須向上長!只有向上長,才能使樹幹和每個細枝擁有更大的空間,才能吸收更多的雨露與陽光!

第五,需要面向陽光。絕對沒有一棵大樹往坑洞長。大樹心中的目標就是一定要積極地尋找陽光!陽光,就是大樹的希望所在,大樹體會到必須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光明!

大樹成長理論的教育效益,我們可以從第一章「出身平凡卻有非凡成就」的三個諾貝爾獎獲獎者的成長與成功案例,包括:重視孩子的自我成長教育--泰戈爾,尊重孩子的意願與目標--巴甫洛夫以及勇敢與簡潔性格--海明威等人的成長故事中獲得了印證。

一個人的真正價值
首先決定於他在什麼程度
和意義上從自我解放出來。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一九二一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成長的故事--並沒有徒勞而返!
丹‧克拉克(Dan Clark):我們並沒有徒勞而返!

當我還是個小孩子時,父親曾帶著我排隊買票看馬戲團表演。在我們和售票口之間只隔著一個家庭。這個家庭讓我印象深刻:他們有八個都是十二歲之下的小孩。他們穿著便宜的衣服,但全身乾乾淨淨的,舉止很乖巧。排隊時,手牽手跟在父母的身後。

他們很興奮的吱吱喳喳談論著小丑、大象,今晚必是這些孩子們生活中最快樂的時刻了。他們的父母親站在一排人的最前端。母親挽著父親的手,看著喜氣洋洋的孩子們,一家人沐浴在愛的氣氛裡……。

售票員問父親,他要多少張票?他回答:
「請給我八張小孩兩張大人,我帶了全家看馬戲團。」
售票員告訴他價格。這人的妻子別過頭,把臉垂得低低的。這父親傾身向前,嘴唇顫抖著問:
「妳剛剛說是多少錢?」
售票員又說了一次價格。
這人的錢顯然不夠。但這個父親怎能轉身告訴那八個興致勃勃的小孩,他沒有足夠的錢帶他們看馬戲團?

父親目睹了一切。他悄悄的把手伸進口袋,把身上僅有的一張二十元鈔票拿出來,並讓它掉在地上。事實上,我們家庭一點也不富有!父親蹲下來,撿起鈔票,拍拍那人的肩膀,說:
「先生,對不起,這是你口袋裡掉出來的!」

這位父親當然知道這是什麼情況。他並沒有乞求任何人伸出援手,但深深的感激有人在他絕望與困窘的時刻幫了忙。他直視著父親的眼睛,用雙手握住父親的手,把那張二十元的鈔票緊緊壓在中間,淚水滑落他的臉頰,說:
「謝謝,謝謝您!先生。這對我和我的家庭意義非常重大。」

我和父親回頭開著我們的車回家,那晚我們雖然沒有進去看馬戲團表演,但是,我們並沒有徒勞而返!

一個人生命中最珍貴的那一部分,
就是他雖然微小、默默無聞、不為人知的、
但發自仁慈與愛的善行。
--威廉‧歐慈(William Oz)

試閱文字

內文 : 導讀:成功的搖籃:諾貝爾得獎者的成長推手
根據「成功的搖籃:諾貝爾得獎者的成長推手」主題,本書從百位諾貝爾獎得獎者的親子教育案例中,歸納了十項範例(十章),然後在每一個範例(章)選擇了三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論述。這些範例包括:

第一章 出身平凡卻有非凡成就
--印度的泰戈爾、俄國的巴甫洛夫和美國的海明威
第二章 在關愛與自信環境中成長
--愛爾蘭的沃爾頓、美國的特明和法國的格林尼亞
第三章  不是貴重禮物,給孩子釣竿
--法國的比埃爾‧居禮、法國的多塞和德國的愛因斯坦
第四章  為孩子一生夢想與需要啟蒙
--非裔英國人路易斯、英國的巴頓和台灣的李遠哲
第五章  為未來的成功加強動機與動力
--來自拉脫維亞的奧斯特瓦爾德、波蘭的瑪麗.居禮和美國的庫柏
第六章  後天的努力讓成功如虎添翼
--捷克的海洛夫斯基、澳洲的康福思和美國的博勞格
第七章  失敗是成長與成功必然代價
--荷蘭的塞曼、西班牙的卡哈爾和德國的維蘭德
第八章  困境與逆境中不乏力爭上進者
--英國的布拉格、中國的崔琦和南非的科馬克
第九章  單親、失親的行與思
--奧地利的普雷格爾、法國的沙特和日本的川端康成
第十章  優越的成長環境一定就可以成就優越的孩子嗎?
--英國的湯姆森、美國的鮑林和法國的伊倫‧居禮

為了幫助讀者能夠瞭解更完整的親子教育經驗,在三個案例論述之後,提供「搖籃與推手」、「成功加油站」以及「成長的故事」等主題項目。在「搖籃與推手」裡,分別分析三個案例的成長環境與父母親的成功助力;在「成功加油站」裡,提出相關議題討論,加強對前兩項的論述,最後,在「成長的故事」裡,與讀者分享一個感人的故事。在進入主題討論前,「家庭教育」與「親子教育」兩項關鍵概念的瞭解或確認,將有助於分享範例及案例中的論述。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識地對孩子或晚輩進行的教育。家長對孩子進行的是做人與做事所需要的全方位教導。教育方法也比較靈活,家長可以根據本身條件和需要以不特定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家庭教育從孩子出生就開始進行,一直持續到成年之後。家庭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形態,是一種非正規的教育。它雖然有一定的目的,但不是有組織與有嚴密計劃的教育:教育者絕大多數不具備專業教育知識和教育能力,教育和訓練也沒有固定的模式、時間和地點。家庭教育是為了滿足個別家庭傳統與長輩的個人願望,教育方法與內容,則取決於教育者的個人意志與能力。

第一,家庭教育是一種建立在婚姻關係、血緣關係或收養關係基礎之上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不僅是一種教育和受教育的關係,而且是一種血緣關係、隸屬關係和情感關係。所以,家庭教育是為了充分地滿足家庭成員的個人願望以實現其需求的活動。

第二,家庭教育是一種融合於家庭生活之中、自然而然地進行的教育。家庭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組織形式。在家庭中進行的一切活動,都是從生活的角度出發,以生活需要為中心進行的,可以說,家庭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是一種在家庭中分散和隨機進行的非形式化教育,沒有統一的課程計劃和教學內容,沒有固定的模式、時間和地點,一般由教育者隨機而教。
第三,家庭教育是終生的教育過程。個人最初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這個教育過程要一直延續到個人(施教者與受教者)一方告別這個世界為止。這種長期的終生的教育,對一個人的人格的形成能夠產生強烈的、持久性的影響。在個人成長與成家立業之後,所謂「隔代」家庭教育依然繼續存在,祖父母的介入孫子女教育方式,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是二十世紀後期開始在美國、日本以及台灣興起的一種建立在「家庭教育」基礎上的新型教育模式。在這裡,「子」是指孩子,「親」就是指孩子的長輩,主要指孩子的雙親。親子教育不同於我們通常理解的以家長為中心的「家庭教育」和以兒童為中心的「兒童教育」,其核心內容是父母與其孩子相互尊重、共同教育以及一起成長。

第一,親子教育是以親緣關係為主要維繫基礎。根據該家庭特有的關係狀況,被擴展為在家庭範圍內所有與孩子密切接觸的人:「照顧者」(父母,祖父母)與「被照顧者」(孩子)之間的關係,並形成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以互動為核心的親子關係。這種親子關係是持續存在,因此,親子教育並不限於兒童,也不會因為兒女成年而終止。

第二,「親子教育」是以愛護子女身心健康和開發子女潛能,以培養子女個性為目標。它也是為了提高新生人口整體素質為宗旨的早期教育,其重點在於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與責任關係。親子教育強調的不是單純的知識傳輸,而是包括:知識教育、品德修養、能力素質以及情感性格等四合一的核心教育。

第三,從教育的對象看,親子教育不是單純的家庭教育,也不是傳統的校園教育,「親」與「子」兩者都應該同時受到教育,一起成長。由於父母親通常是「新手上路」,與被教育者(小孩)都是從頭開始要面對這項新課題,因此,兩者都應該同時一起受教育。

第四,從教育的方式看,以東海大學幸福家庭推廣中心的「親子教育諮詢」為例,親子教育不僅是早期教育中,老師單向對父母親傳播育兒知識與方法,更是父母親、孩子、早期教育老師之間三方面交互的、生活化以及以感性為主的教育方式。這工作是在一定時間內,逐項遞增。

親子教育推行從零歲開始的觀念,強調全程教育,全程發展,特別注重三歲以前的早期教育,其目標是實現幼兒的理想發展。它將遊戲活動作為主要教育手段,教學活動遵循零歲到三歲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設計而成。提高家長的現代化育兒水準,實現子女學習、家長培訓的指導概念,形成教師、家長與子女進行互動遊戲的教學模式。

親子教育與家庭教育雖然在功能上有許多類似與重疊之處,但在教育基礎與方法上有所區別。例如,家庭教育通常是以「家庭」為核心,建立在以維護與延續家庭傳統的「光宗耀族」基礎上;然而,親子教育,則是以「孩子」與「父母」一起互動,彼此學習為軸心,建立在以孩子個人成長與發展的需要前提上。再者,家庭教育的方式具有不同程度的「權威」與「指令」性質,而親子教育是以「溝通」與建立「關係」為工具。

總之,「家庭教育」與「親子教育」的相關活動,特別為孩子的未來成長與成功提供了優質的環境,目的是通過父母親在親子間的互動關係中,扮演關鍵角色,使孩子得到良好的發展,於是,父母親成為優秀的教育「推手」。我們將從「家庭教育」與「親子教育」觀念基礎上,討論「成功的搖籃:諾貝爾得獎者的成長推手」,分享他們的成功經驗。

以下是本書的主要參考資料來源:
1.諾貝爾獎官方網站www.nobelprize.org
2.Nobel Prize Winners,二○一八年十二月一日H.W. Wilson出版。
3.諾貝爾獎得獎者個人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