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迪奇效應: 跨界思考的技術, 改變世界的力量 (2018年經典修訂版) | 誠品線上

The Medici Effect: What Elephants and Epidemics Can Teach Us About Innovation

作者 Frans Johansson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梅迪奇效應: 跨界思考的技術, 改變世界的力量 (2018年經典修訂版):「《梅迪奇效應》是我所讀過關於創新的書中最好的一本!」--《創新的兩難》作者/克里斯汀生(Clayton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梅迪奇效應》是我所讀過關於創新的書中最好的一本!」--《創新的兩難》作者/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本書已譯為20種語言,暢銷全球!◎2006年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科技管理十大好書」不同領域的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發現了了解猴子心思的方法;一位大廚混合意想不到的食材,如海膽和棒棒糖,徹底改變了烹飪專家的天地;一位工程師利用螞蟻的獵食行為,想出了監視戰區的無人空中載具(unmanned aerial vehicle)模型。這些開路先鋒有一些共同的地方,他們的發現不但都具有突破性,而且他們都到了一個相同的地方找到重大發現,根據作者的說法,這些善於創新發明的人都進入了「異場域碰撞的交會點」,在那裡找到新構想,改變了世界,這個交會點就是不同領域和文化的構想交流與激盪,最後引發傑出新發現不斷湧現的地方。約翰森把交會點所發生的新構想層出不窮現象,稱為「梅迪奇效應」(The Medici Effect)——這個名詞源自於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經營銀行業的梅迪奇家族架構了一個有利各種活動進行的平台,促成創意勃發的現象。他在這本令人神往的書裡,說明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交會點,把我們找到的構想變成突破性的創新。約翰森認為,有三種動力——人口流動、科學學門整合以及電腦計算能力的躍進——使我們所能碰到的交會點數量和型態日益增多。本書運用許多鮮活的故事,說明像企業、科學、藝術與政治之類差異極大的領域如何交會,故事中的人物從獨力創造與教授第一種印第安文字的人,到通力合作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破解德國「謎團」密碼(Enigma code)的小組……從這本書中,你會學到:● 如何打破聯想障礙,用新的方式看問題;● 如何用偶然卻又刻意的方法,結合不同的觀念;● 如何避開熟悉的人際關係網路,踏進未知的領域;● 熬過失敗,實現跨領域構想……只要我們能了解如何創造勃然迸發的特殊構想,掌握實現這些構想的方法,人人都能創造異場域碰撞,引爆梅迪奇效應。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謝文憲東方廣告董事長、創河塾塾長、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兼任教授/溫肇東哈佛商學院榮譽退休教授/Teresa M. Amabile蘋果與國家半導體前總裁/Gil Amelio《安靜,就是力量》作者/Susan Cain《創新的兩難》作者/Clayton M. ChristensenMTV頻道前總裁暨執行長/Tom Freston美國太空總署科學與探索執行委員會首席科學家/James Garvin思科系統前總裁/Gary Moore《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Daniel H. Pink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法蘭斯‧約翰森(Frans Johansson)約翰森是梅迪奇集團(The Medici Group)創辦人暨執行長,擔任全球大型企業(包括「財星百大企業」中的三十家)高階主管、新創公司、創投公司、政府單位與多所大學的顧問。他也是《梅迪奇效應》與《比努力更關鍵的運氣創造法則》兩書的作者,其中《梅迪奇效應》已譯為二十種語言,暢銷全球。 在瑞典長大,父親是瑞典人,母親是印第安血統的非裔美籍人士,約翰森本身就是不同文化的「異場域碰撞」(intersection)結晶。他在布朗大學取得環境科學學士學位,並獲哈佛大學企管碩士學位。■譯者簡介劉真如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國內財經專業報紙國際新聞中心主任,現專事翻譯。曾獲中國時報、聯合報年度十大好書獎及其他獎項。翻譯作品包括:《投資前的精準判讀》、《全球經濟的關鍵動向》、《2017-2019 投資大進擊》、《2014-2019 經濟大懸崖》、《資本家的冒險》、《下一個社會》、《打敗大盤的獲利公式》、《梅迪奇效應》、《投機:貪婪的智慧》、《大逃稅》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世界越緊密,梅迪奇效應越重要自序 意外的交會點之旅第一篇 異場域碰撞第1章 異場域碰撞出曠世好點子第2章 這年頭,其實機會更多了第二篇 創造梅迪奇效應第3章 思考的技術與成就的高度第4章 如何打破聯想障礙第5章 隨機組合,驚人碰撞第6章 讓靈感碰撞源源不絕第7章 引發觀念爆炸第8章 如何掌握構想爆炸第三篇 實現構想第9章 執行構想與擁抱失敗第10章 預留退路,全力衝刺第11章 別眷戀當下的輝煌第12章 跨領域第13章 冒險與不再恐懼第14章 平衡的風險觀第15章 踏進異領域碰撞

商品規格

書名 / 梅迪奇效應: 跨界思考的技術, 改變世界的力量 (2018年經典修訂版)
作者 / Frans Johansson
簡介 / 梅迪奇效應: 跨界思考的技術, 改變世界的力量 (2018年經典修訂版):「《梅迪奇效應》是我所讀過關於創新的書中最好的一本!」--《創新的兩難》作者/克里斯汀生(Clayton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4774852
ISBN10 / 9864774859
EAN / 9789864774852
誠品26碼 / 2681599415000
頁數 / 27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世界越緊密,梅迪奇效應越重要

德瑞莎.艾瑪波(Teresa M. Amabile)/哈佛商學院榮譽退休教授



二○○一年春季的某一天,我坐在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的辦公桌後,抬頭看到法蘭斯.約翰森(Frans Johansson)站在門口,他是我兩年前開創造力課程時的得意門生。我很高興看到他,因為他離開哈佛商學院,努力推動他夢想中的軟體新創事業時──離完成管理碩士學程只差一學期──我以為他永遠不會回頭了,但是現在他回來了,還再度註冊,希望拿到學位。瘦長的約翰森臉上掛著註冊商標式的熱情笑容,在椅子上坐下來,提出一個常見的要求,問我可否擔任他一項獨立研究計畫的顧問?我以為,他的計畫像大部分學生一樣,跟制訂另一個新創企業的事業計畫有關,但是我錯了,他的提案是我經驗中絕無僅有的提議。他的構想是寫一本跟創造力有關的書,這個構想他一直揮之不去,讓他覺得必須採取行動。我寫過好幾本跟創造力有關的書,因此我在他涉入新領域時,能否在專業知識上助他一臂之力?我好奇之餘,請他說明白一點。



他那天描述的大夢想變成他傑作《梅迪奇效應》中的核心理念:突破性創意出現在不同領域、構想、人物和文化的交會點上。他一懷上這個想法後,處處都看到「交會點創意」的事例。他告訴我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都跟他和科學、藝術、企業、餐飲和很多其他領域人士接觸,得知他們用最初看來離奇的方式,把不同事物結合在一起,進而獲得突破有關。他說的故事令人嘖嘖稱奇,他寫這本書的決心極為堅定,我意識到他要推動重大功業,因此同意督導他的獨立研究計畫,卻對這個計畫的可能走向一無所知。



結果這個計畫發展成改變遊戲規則、探討創新的經典論述。不錯,創造理論的文獻中,的確有著創新出自新穎、意外事物融會貫通的說法,也有一些研究單位的實驗顯示這種說法正確無誤,但是,就我所知,沒有人深入現實世界,針對跨領域創新的現象進行田野調查,探討這種現象表現出來的狀況,研究這樣對創新實際上有無重大影響,沒有人為文說明實際上應該怎麼做。約翰森決心深入探究,花了整整兩年時間,拚命閱讀,跟願意聽他說話的人討論,還到世界各地訪問全球最善於創新的個人和團隊,寫出他們令人讚歎的事跡,整合所有的故事,完成這本驚人鉅著。



《梅迪奇效應》的核心信念是多樣性會促進創新,約翰森說明把不同領域、學科、產業和文化的構想融匯在一起,會如何增進發明絕佳事物的機率,以及其中的原由。在發展這些理念所需要的辛苦研究之外,約翰森也把這些理念栩栩如生的表現出來,他舉出的例子橫跨全世界,列出眾多令人拍案叫絕的交會點,跨越烹飪、遊戲、音樂、神經科學、數學和建築學等領域。



約翰森證明一旦我們訓練自己,擺脫習慣性看待各種觀念的方式,不再用單向、直線式、非黑即白的方式看事情,就可以看出到處都有交會點。他也證明一旦我們駕馭交會點的力量,就會創造出簡直可以說是革命性的結果。《梅迪奇效應》一書從二○○四年出版以來(按:中文版於二○○五年首次出版),已經澈底改造全世界企業領袖與專家思考創新的方式,啟發學生、建築師、科技專家、科學家、企業領袖、高階經理人以及無數其他人士,擺脫舒適區,擁抱不確定是創造新產品、程序與構想必要工具的觀念。



我在哈佛商學院裡,親眼看到這一點對學生的影響,我在班上指定閱讀《梅迪奇效應》時,學生都會從約翰森親自到場評述中受益良多。很多學生告訴我,這些年來,他們怎麼把他的理念和技術,用在建立自己的事業,或用來創造新產品和服務上。知道這本書用在世界多所大學,包括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和新加坡管理大學(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的課程中,我絲毫不以為奇。我拜訪企業、在創新研討會上致詞時,對這本書的影響似乎一年大過一年,都會深感驚異,這本書影響各界領袖對諸多領域──從組織內部的多元融合,到世界經濟發展──的思考方式。



我預期這本書的影響力會與日俱增,本書二○○四年初版時,人們越來越常談到全世界的關係會越來越緊密,卻很少有人想像到,今天全球的連結會進展到範圍這麼廣大、規模這麼驚人。例如臉書(Facebook)當時才剛剛在哈佛商學院隔河對岸的學生宿舍裡發明出來,約翰森跟我第一次討論類似的構想時,領英(LinkedIn)甚至還沒有出現。他的書探討如何發現、探索和盡量運用我們現有最不尋常的關係。對於了解建立人際關係之間,更重要的是,對於了解怎麼做最能夠讓背景截然不同的人士建立關係之間,蘊含龐大力量的人來說,現在正是有史以來最有希望的時刻。



今天《梅迪奇效應》甚至比十三年前更適用,因此正是再度推出的大好良機。全世界的工作設定遠比過去多元化,人際互動越來越超脫地理、文化、領域和學科的界限。為了跟上世界看來正在急速向前衝刺──衝向成為無摩擦、資訊導向、連結交織的場域──的步調,領導者們必須打破隔絕眾人合作意願與能力的深井,本書正好就是在說明二十一世紀領袖確切該有的做法。



回想二○○一年春季,我懷疑約翰森的管理碩士班畢業同學中,有誰會把他當成作家看待,大家都知道約翰森是企業新秀、是懷有雄心壯志又積極行動的人才,他的同學大都擁抱財源滾滾的金融或顧問生涯,他決心遵循自己的熱情,針對大致上未經探索、無從證明的主題寫作,讓很多同學深感訝異,我卻深信曾被《梅迪奇效應》觸動的無數企業、組織、政府和領導者,對他的行動都會覺得歡欣鼓舞。

試閱文字

內文 : 2 這年頭,其實機會更多了(節錄)

無國界的夏奇拉與真情流露的史瑞克

腦科學小組與恆河猴的故事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故事,反映世界關係日漸緊密,看來無關的觀念其實有關,也反映異場域碰撞勃然興起,這種事情應該不會讓我們驚訝,我們在每一個地方,都會看到更多、看到非常多這一類的事情。

不同領域當然不是第一次這樣匯聚在一起,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是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跨域觀念交會的倡導者,當時藝術家、科學家與商人一起形成異場域碰撞,產生了歐洲藝術、文化與科學最有創意的爆炸。但是隨後的幾個世紀裡,知識變得越來越專業化,學科變得更零碎,我們把世界劃分成更小、更專業的片段。然而,今天零碎化的情勢正在逆轉,影響遍及每個地方的眾多領域。《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外交事務專欄作家傅利曼(Tom Friedman)在《了解全球化》(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一書中,評論今日世界日漸緊密的關係:「今天比以前都明顯的是,政治、文化、科技、財政、國家安全與生態的傳統界線正在消失。」

異場域碰撞勃然興起的背後,有三種截然不同的力量,目前這三種力量大概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互相合作,一同發揮影響,這三種力量不但是跨域創新出現的原因,也是跨域創新多得空前的原因。

第一種力量:人口的流動

1809年,一位叫做塞闊雅(Sequoyah)的混血契羅基(Cherokee)印第安人,學會在自己的銀質作品上簽署自己的名字。這是他第一次認識書寫的文字。幾年後,他在美國陸軍服役,經歷小河戰役(Creek War),看到美國士兵寫信、閱讀命令、記錄這場戰役的歷史事件。媽媽是顏料族系(Paint Clan)成員、爸爸是維吉尼亞州毛皮商人的塞闊雅知道,自己的契羅基族(Cherokee Nation)同胞可以從書寫語文中,得到極大的利益,隨後十二年裡,他發展出一種書寫的契羅基語言。發展完成後,他建立一張字音表,包括八十五個字母,代表契羅基語言的每一個音,這張字音表非常好學,幾個星期內,成千上萬的契羅基人就能夠閱讀,也讓契羅基族有能力創立第一份美洲原住民報紙《契羅基鳳凰報》(The Cherokee Phoenix)。塞闊雅是大家所知道唯一獨力創造一種書寫語言的人,到今天都被人認為是天才。

塞闊雅浸淫在跟本身文化很不相同的文化中,得到創造一種書寫語文的觀念,這是找到異場域碰撞的方法之一,下一章會更詳細的探討。這一點也是全球化力量的例子,這種力量具體表現在跨文化與跨國家的人口流動上,這股驚人的力量沉寂一百多年後,正在恢復生機。

每個地方的人口遷移數量都在增加,原因不只一端。民主制度與資本主義的影響廣泛,加上資本主義促使貿易壁壘減少、國界開放,造成世界大多數國家裡的外國人工作與受教育機會增加。此外,難民與尋求政治庇護的人數量仍然相當多。其他因素甚至顯示流動速度正在加快。例如,幾乎所有工業國家都面臨人口不足,社會安全制度受到威脅,要應付人口迅速老化和出生率下降,可以說只能靠著增加移民來彌補。人口流動顯然正在增加,從世界各國的人口普查數字可以看出來。

以美國為例,外國出生人口所占比率已經升到1930年代以來的最高點。根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美國人口當中,有11.1%是在外國出生的,比1990年幾乎增加了60%。這種趨勢不是美國所獨有,到處都一樣,光是1994到1999年間,韓國、丹麥、西班牙、澳洲、義大利和加拿大之類的國家裡,外國出生人口所占的比率增加了5%到17%。根據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話,「十九世紀的大量移民如果不是移入空曠、無人居住的地方(例如美國、加拿大、澳洲、巴西),就是在同一個國家裡,從農村移居到城市。而二十一世紀的移民是外國人移到已經有人定居的國家,他們在國籍、語言、文化和宗教上都不同。」杜拉克認為這種長期趨勢沒有什麼理由會反轉。

這種力量會帶來豐富的文化交流,為勇於探索的人帶來眾多創始性的觀念。對比較多元的群眾來說,跨文化觀念比較容易推廣,企業和藝術尤其如此。拉丁美洲歌手夏奇拉(Shakira)在美國首次推出《愛情洗禮》(Laundry Service)專輯時,迅速竄升到排行榜的最頂端。即使在她的祖國哥倫比亞,她的歌聲都很特別,她父親是黎巴嫩人,她的歌曲揉合阿拉伯與拉丁音樂,成為「風格獨特、揉合流行與搖滾、跟當時哥倫比亞歌手表現截然不同的音樂。」她設法利用這種創新的音樂,跟美國的曲風交流,《新聞週刊》(Newsweek)寫到:

像哥倫比亞夏奇拉這樣的年輕歌星,融合了拉丁與美國各種流行風格,打破了界線。二十二歲的夏奇拉說:「我們是融合的時代,融合決定了我們的命運:就像我們吃一口食物,同時吃到米飯、拉丁綠葉包子(platanos)和牛肉一樣。」她自己的音樂綜合了艾拉尼絲莫莉塞特(Alanis Morissette)、雷鬼(reggae)和墨西哥馬里亞奇(mariachi)街頭流浪樂風。

在電影、文學、音樂和藝術的領域中,這種融匯不同文化的趨勢一年比一年明顯,世界不同地區的企業也越來越能夠創新。企業可以藉著了解不同文化的關係,利用不同文化之間的觀念,不但大企業可以這樣做,你家隔壁的商店也可以這樣做。

例如有一天,我走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第五大道(Fifth Avenue)上,看到一家叫做奇美拉(Kimera)的商店,店名取自希臘神話中混合獅子、山羊與蛇的雜種怪獸,結果卻是一家風格很獨特的服裝店。例如其中一件襯衫看來好像綜合了和服與標準西式罩衫的樣子,其他成衣也具有類似的綜合風格。

女老闆朱意楓(Yvonne Chu,音譯)告訴我,她的靈感來自跟中國籍父母在紐約成長的經驗,也來自她到世界各國旅行的閱歷。大家很愛她獨一無二的設計以及其中極為明顯的文化融合特色。「這件襯衫」,她拿起一件藍紫色、有著中國立領、後身下半部是緞子、前面有領帶的襯衫說:「大家愛死這件衣服了。」奇美拉是這個時代的表徵,人口跨越國界與文化移動,創造了數量空前的異場域碰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