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在家: 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 誠品線上

A Mind at Home with Itself: How Asking Four Questions Can Free Your Mind, Open Your Heart, and Turn Your World Around

作者 Byron Katie/ Stephen Mitchell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心安在家: 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一念之轉」、「探究功課」(TheWork)原來與東方智慧相契!一場東方底蘊和西方剔透的心靈共舞。你唯一需要的,只是一顆開放的心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一念之轉」、「探究功課」(The Work)原來與東方智慧相契! 一場東方底蘊和西方剔透的心靈共舞。 你唯一需要的,只是一顆開放的心, 一顆願意去質疑內在升起任何有壓力念頭的心, 用一張紙、一支筆,一份探究功課, 透過四個提問及反轉的過程, 讓你的心,安住在家。 心靈大師拜倫凱蒂,從1986年覺醒於真相以來,已經幫助了世界各地數百萬人從焦慮、挫折、憤怒和哀傷中解脫。她確信,人們需要的,不是她個人的在場,而是一種讓他們可以自己發現她所領悟到的真相。這套可以落實在生活中的自我探究方法,她稱之為「探究功課」(The Work)。 本書圍繞著《金剛經》裡「無我」,也就是「慷慨無私」的概念,進行寬廣且深入的探討。當我們透過「探究功課」理解到我們真正是誰、那個隱藏在所有困惑想法背後的真實身分,我們將能在生命裡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像呼吸一樣自然地慷慨無私。 透過「探究功課」,我們不僅僅能對造成壓力的想法保持敏銳的注意力,還會進一步質疑它們。透過質疑的過程,這些想法將失去影響我們的力量。 從拜倫凱蒂這位已深深了解實相的人的眼睛來觀看這世界、她所看到的每個充滿光亮的時刻,以及沒有分離、內心滿溢著愛的恩典狀態,你將能找到直接通往覺醒心靈的入口。 好評推薦 拜倫凱蒂的功課是我們星球一個偉大的祝福。——艾克哈特.托勒,《當下的力量》作者 拜倫凱蒂比我認識的任何一位靈性老師,不管是活著或已逝去,都還要徹底地震撼了我的世界,撼動、鬆綁了我的心智。——伊莉莎白.吉兒伯特,《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作者 一位古老靈性大師的話語,透過一位現今靈性導師闡述的光照下揭示給我們,超越痛苦的生命是可能的,而且能夠帶領每一位讀者的心回家,回到它獨一無二、無可比擬、無限珍貴的自我。——瑪莎・貝克,《找到自己的北極星》作者 深邃的洞見在書本每一頁裡閃爍著光輝,但它們將永遠像指路的明燈照耀著。——保羅・霍肯,《看不見的力量》作者 如果你願意擺脫自己的模式,這本書就是進入你真正是誰或能成為是誰的大門,走進去、再走進去,然後安住下來。安住在家中是深具感染力的。——喬・卡巴金,《正念療愈力》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姓名:拜倫凱蒂Byron Katie心靈工具「探究功課」創始人。43歲時「覺醒於真相」,並自1992年開始旅行世界各地,在免費的公眾講座、監獄、醫院、教會、企業、受虐婦女輔導機構、大學、中小學、週末培訓班、「功課九日學校」,以及她的「28天反轉之家」裡,親自向成千上萬的人傳授「探究功課」。她是《一念之轉》、《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等暢銷書的作者。另外著有:《質疑思想,改變世界》、《沒有你的故事,你是誰?》、《友善的宇宙》,以及為孩子們寫的《沒有人喜歡我,那是真的嗎?》以及《四個問題》等書。可在網站找到許多免費可供下載的資料,以及影音資料、活動時間表和免費服務熱線。官網:https: thework.com 姓名:史蒂夫‧米切爾Stephen Mitchell詩人、翻譯家、學者與文選編者,也是拜倫.凱蒂的夫婿及凱蒂部分作品的共同作者。編譯作品包括暢銷書《道德經》、《吉爾伽美什史詩》、《伊里亞德》、《奧德賽》、《里爾克詩選》與《道之第二部》。可在網站上閱讀他所有書籍的大量摘錄。官站:stephenmitchellbooks.com 譯者簡介 姓名:張嘉蘭台大商學系學士、美國UCLA MBA,拜倫凱蒂功課國際認證協導師,國際功課華語協會執行長,美國加州太平洋學校諮詢董事。80年代與一群懷抱理想的夥伴,催生了台灣今天的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AIESEC(世界上最大的培養青年領導力的非營利組織),讓台灣青年再度踏上世界舞台。基於對拜倫凱蒂功課的熱愛,再度將功課帶上國際華人舞台。並以「心安住在家」為名,在YouTube、喜瑪拉雅語音、微博等平台公益分享功課。翻譯拜倫凱蒂的著作《心安在家》。拜倫凱蒂功課國際華語協會www.chineseforthework.org網站:心安住在家https: www.nonabidingmind.com YouTube頻道:心安住在家FB粉絲頁:張嘉蘭-拜倫凱蒂功課國際認證協導師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言 關於探究 關於《金剛經》 關於本書的《金剛經》版本 譯者的話 第一章宇宙的大玩笑 第二章向一粒沙致敬 第三章光芒四射的時刻 第四章給予就是接受 功課案例:大衛没和我打招呼 第五章日常生活中的佛 第六章心是一切,心是良善的 第七章安住在平凡裡 第八章最終的慷慨無私 第九章愛回歸自身 第十章活在探究中 第十一章批評的禮物 第十二章教貓兒學狗叫 功課案例:母親攻擊我 第十三章超越名相的世界 第十四章沒有東西屬於我們 第十五章回家 第十六章一切「為」你而發生,而非針對你 第十七章沒有分離的生命 第十八章自由是不相信你的念頭 功課案例:蘇菲亞不聽話 第十九章不可思議的財富 第二十章完美的身相 第二十一章沒有什麼可以失去 第二十二章撿起垃圾 第二十三章感恩不需要為什麼 第二十四章痛苦的起因 功課案例:丹尼爾說話不算數 第二十五章同等的智慧 第二十六章家中的佛 第二十七章念頭之間的空隙 第二十八章去刷牙 第二十九章清澈透明 第三十章完全友善的世界 功課實例:格倫又喝酒了 第三十一章一切事物的真實本質 第三十二章愛上這個夢 附錄:如何做探究功課 關於作者

商品規格

書名 / 心安在家: 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作者 / Byron Katie Stephen Mitchell
簡介 / 心安在家: 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一念之轉」、「探究功課」(TheWork)原來與東方智慧相契!一場東方底蘊和西方剔透的心靈共舞。你唯一需要的,只是一顆開放的心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6263186620
ISBN10 / 6263186623
EAN / 9786263186620
誠品26碼 / 2682374959009
頁數 / 336
開數 / 菊16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譯者的話

兩個浩瀚無垠的心靈,在《金剛經》甚深真實義裡相遇。超越時空,一場東方底蘊和西方剔透的優雅共舞。宇宙沒有偶然,諸法無我,那說出來的正是說的本體,是你也是我,從深深的內在,顯化出來帶領迷惑的心,瞥見始終如如不動的真相,和愛。
書中的甚深智慧,留給讀者們自行慢慢品味。
我要分享的,是作為極少數在凱蒂身邊深入學習的華人之一,在她書中故事之外,我親身體驗到她和史蒂夫在日常中的慷慨無私,和不以大師自居的真實樣貌。他們真正在生活中演繹了《金剛經》裡「受持」和「為他人演說」。
凱蒂身邊從無學員簇擁,她以七十多歲高齡,自己開車往返上課場地。在工作坊內,她全神專注回答每位學員的問題,從不逗留閒談。她從早到晚精神奕奕,步伐輕快迅速。她主持工作人員會議,明快、精準、有效率。我也曾參與和目睹凱蒂在學員們完全不知附近山區起火的情況下,如何從容處理數百人的疏散運輸,並安頓這群人的身心,絕妙、細膩、清晰而全面。
我無意中發現,許多人是拿她提供的獎學金來參加工作坊的。更鮮為人知的是她長期默默教導受刑人這套直指人心的妙法,並建立支援團體,扶持這些受過囹圄痛苦的人們持續練習。親身參與其中的伙伴分享個中的震撼,目睹一個個深陷悔恨心靈的驟然醒悟,那種絕地逢生的寧靜力量,千金不換,《金剛經》裡的不可思議功德。
六年多前,我只是數萬名學員之一,凱蒂發郵件詢問大家對這本書名的建議。那時我寫信給史蒂夫,好奇他是怎麼翻譯《金剛經》的。他認真回答我的問題,並且分享他的翻譯稿。當我看到譯文裡只有無我、無他人,而沒有無眾生相和壽者相時,我自以為是地向他提出來。他迅速回應,並且仔細地把他參考過的所有譯本,包括從梵文的直接英譯,連同本書前三章的文稿,全部都分享給我,然後輕輕地帶一句,中文的《金剛經》也是翻譯的。
我如夢初醒,為自己的自以為是和本位主義感到羞愧,再看到凱蒂的詮釋自然地包涵了破四相,沒有時間和空間,我啞然失笑。通透的心靈所見一致,何須文字呢!而自古以來,詮釋《金剛經》的大聖不計其數,豈有最準確一說呢!
他們的謙卑教導了我,他們無為而為的身教為成千上萬的人樹立了榜樣,而功課更成為全世界數百萬人離苦得樂的安心之道。然而,功課不止於此,它正是佛陀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的最佳實踐,透過一次次地參悟,照見實相的本來面目,得大自在!

試閱文字

內文 : 1 宇宙的大玩笑

我是這麼聽到的:一時佛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與一千兩百五十位比丘同在一起。清晨早餐時間來到時,他穿上長袍,帶著缽,走入舍衛城挨家挨戶乞食。乞食完畢,回到園區用餐。接著他將衣缽收好,洗淨雙足,安坐下來。

我來自南加州一座沙漠小鎮。那裡的人認為佛陀就是在中餐館經常看到的塑像,一位很開心的胖傢伙,一直到遇見我的先生史蒂夫,我才知道原來那位胖傢伙是布袋和尚,中國的財神。他告訴我,佛陀身材消瘦,臉上帶著一抹沉靜的微笑。我敬重史蒂夫所說的,但對我來說,那位有著大圓肚子的胖傢伙同樣也是佛,是那個理解宇宙玩笑的人。這個大玩笑就是一切都是夢──生命所有的一切,每一件事物。沒有任何東西存在,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存在,即便在它看起來似乎存在的那一瞬間,它就已經消失了。這真是非常滑稽,任何一位能領悟這個玩笑的人都有權利開懷大笑,笑出那種渾身亂顫、連肚皮都抖動的美妙笑聲。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對我而言,「佛」這個詞代表純粹的慷慨無私:精準周密、充滿喜悅的慷慨,沒有上下左右之分,沒有可能或不可能──這是當你覺醒於什麼是真實時,自然流露出的慷慨無私。在你了悟到沒有自我這樣的東西後,留在你生命裡的就是慷慨無私,沒有什麼要知道的,也沒有人要去知道它,那我怎麼知道呢?這還挺有趣的!
《金剛經》從簡單的乞食開始,當我聽到佛陀自己去乞食時,深受感動。由於他理解宇宙是如何運作的,他知道他總是被好好地照顧著,但他並不把自己視為高高在上、超越世俗的存在,或甚至自認為是一位精神導師。他拒絕被當成特別的人來看待,也拒絕做一位應該被學生伺候的人。在他眼裡,自己只是一名簡單的僧人,每天早上外出乞食是他分內的工作,一天一餐也就足夠了。他的智慧足以讓他去往任何一棟房子,站在門前,而不去猜想這戶人家是否會供養他。他了解宇宙永遠是友善的,他了解地如此透徹,以致於可以在靜默中,將缽伸向任何一戶的主人,平靜地等待被接受(是)或被拒絕(不)。如果這家主人說「不」,這個「不」是懷著感激接受的,因為佛陀了解,供養他的榮幸屬於另外一個人,而不是這一位。食物不是重點,他並不需要,他不需要讓自己活著,他只是給人們一個慷慨的機會。
史蒂夫還告訴我,「僧人」這個詞代表一個單獨的人。我喜歡這樣的說法,因為在現實中我們都是獨自一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唯一的存在,沒有他人。所以對我來說,僧人不是在描述進入寺院修行的人,它是對每個人誠實的描述,包括我,也包括你。在我的心裡,一名真正的僧人,指的是那個能夠理解沒有一個自我需要保護或防衛的人,他也是那個明白自己不需要特定的家,所以處處為家的人。
當我在一九八六年覺醒於真相時,我了悟到,我所有的痛苦全來自和眼前如實一切的抗辯。
我深陷重度憂鬱許多年,把所有的問題都怪罪於這個世界。現在我明白自己的憂鬱與周遭的世界毫不相關,而是來自我對這個世界所「相信」的一切想法。我了解到,當我相信自己的想法,我感到痛苦;但是,當我不相信它們的時候,我就不會感到痛苦,而這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真實的,自由就是如此的簡單。
一旦我在那個清晨睜開眼睛之後,我不再擁有一個家,或一個家庭,或一個自我,那些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我什麼都不知道,雖然我有凱蒂的記憶庫,可以挖掘她的故事作為參考。人們會告訴我「這是一張桌子」、「這是一棵樹」、「這位是你先生」、「他們是你的孩子」、「這是你的房子」、「這是我的房子」,他們也會告訴我:「你並不擁有所有的房子。」(從我的立場來看,這很荒謬)。剛開始,有人必須把凱蒂的名字、住址和電話號碼寫在一張紙上,然後我會把它放在她的(我的)口袋裡。我會注意到一些地標,並且像撒麵包屑一樣,將它們留在腦海裡,所以我可以找到路,回到人們稱之為我的房子。一切都是嶄新的,因此對我來說要找到返回的路途並不容易,即使是在我從小生長的小鎮五個街口的地方,所以有時候,保羅,這個人們稱之為我先生的人,或是其中的一個孩子會陪我一起散步。
我一直處在持續的狂喜中,沒有「我的」或「你的」,也沒有任何我可以執著的東西,因為所有的事情對我而言,都沒有名字。我走丟時,我經常會走上前問人們:「你知道她住在哪裡嗎?」(在最初的那段日子,我根本不可能說出「我」這個字,那似乎違背我內在的真實,是一個我無法讓自己說出來的謊言)每個人都無比的仁慈,人們認得出真誠的純真。如果有人把小嬰兒放在路邊,大家都會抱起他並照顧,然後想辦法送他回家。我會走進任何一間屋子,明白那是我的,我會把門打開直接走進去,我總是很驚訝,他們居然不明白我們全都擁有一切,但是人們對我非常和善,他們會笑一笑,並不覺得被冒犯,有時候他們會大笑,彷彿我說了什麼可笑的事情,有些人會跟我說:「不是,這是『我們的』房子。」然後很溫柔地牽著我手,領我出門。
每天早上,我一醒來就起身穿戴整齊,立刻往街上走。人們強烈地吸引我。這是非常奇怪的事,當你考慮到在不久前,「我」曾經如此的偏執,對公共場合感到恐懼,而且像憎恨自己一樣地憎恨別人。
有時我會走到陌生人面前,心裡完全明白他就是我自己,只是我自己。然後我會用手臂摟著他,或拉他的手,這對我來說很自然。當我在別人的眼裡看到恐懼或不安,我就會走開。如果沒有,我會和他們交談。剛開始幾次,我會告訴人們我知道的:「只有一個!只有一個!」但我立即察覺這當中的失衡,感覺像是強加於人,這些言語感覺不自然,它們無法被聽見。有些人似乎很喜歡他們在我身上看到的,他們會笑,覺得很安全,也不在乎我說的到底有沒有道理。但也有些人把我當瘋子看待。我同樣注意到,不說出完整的真相讓我感到不舒服,所以我會說:「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然後用手指頭比劃出一個零。可是當我這麼說的時候,感覺和我之前說「只有一個」是一樣地失衡,於是我停止這麼做。這反而是一種仁慈。
真相是,不是什麼都沒有,即便這句「什麼都沒有」也是關於某些東西的故事。實相在那之前。
「我是」在那之前,在「空無」(nothing)之前。一切不可言說,即便只是說起它,就遠離它了。我很快意識到,我理解到的任何事物都無法透過語言文字表達。然而它們對我來說,似乎是如此簡單和明顯。它們聽起來像是這樣:時間和空間並不真的存在,未知是所有的一切,只有愛存在。但這些真相卻無法被聽見。
有好幾個月的時間,我行走於我所住巴斯托小城的大街小巷,我持續處於歡天喜地的狀態,完全沉醉在無比喜悅裡,感覺自己像一顆會走路的燈泡。有時會聽到人們稱呼我為發光的女士(the lit lady),我覺得這把我和其他人區分出來。最終,儘管這亮光持續著(至今依然),它轉往內在,我開始看起來比較正常了。直到它回歸平凡和平衡之前,它對人們並沒有太大的價值。
史蒂夫告訴我,藝術家經常想像佛陀頭頂上圍繞著光圈。但是,任何來自佛陀或其他像他一樣的人,其光芒是發自內心的,那是一種源自於可以完全自在地生活在人世間的光芒,因為你了解這個世界誕生於自己的心。佛陀已經看透了那些會藐視感恩經驗的念頭。當他出外乞食,他所感受到的接納是如此深刻,它本身成了一種給予,它是一種超越食物的食物。他回到祗樹給孤獨園,坐下來享用被賜予的食物,繼而清洗那可以盛載所有可能性的飯缽。洗淨雙腳,安靜地坐下來,隨時處在準備好的狀態,不知道他是不是會開口說話,不知道人們是否會傾聽,安詳寧靜,懷著感恩,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在此刻之前或之後有個世界存在。他坐在那裡,作為一位被滿足、被支持的人,作為一位所受滋養已超越任何食物所能提供的人。就在那寧靜的安坐中,心智正準備透過外在表象的其他人,來質疑它自己,並通過理解與自身相會,沒有過去或未來,安住在那無法被命名的自我,那不可能存在的自我,那光芒四射的無我。

你說,人生是一場大夢,如果其他人只是你夢裡的角色,是什麼激發你能夠對別人仁慈呢?

我愛我所想的一切,因此順理成章地愛我遇見的每一個人,這是很自然的事。我喜愛我夢裡的所有角色,他們只是在那裡作為我自己而存在。身為作夢的人,我的工作是去覺察在我的夢境裡,什麼會讓我感到受傷害,而什麼不會。缺乏仁慈永遠造成傷害。在這樣子的狀態裡,我聽到了佛陀的聲音,那是對治的方法、祝福,也是一道入口和來自內在永遠歷久不衰的意識覺知。

你說你覺醒之後,人們必須告訴你,「這是你先生」、「那些是你的孩子」,你對他們沒有印象,那些記憶後來恢復了嗎?

突然之間,我發現自己和保羅有婚姻關係,與保羅在一九七九年結婚的女人已經死了,有個不同的生命活在這個身體裡。我甚至認不出他是誰,我實實在在不知道他是誰。中途之家的女士帶他進來,一位很高大的男子,她說:「這位是你先生。」對我而言,他是全然的陌生人。我看著他,然後對自己說:「這也是,上帝?這是我先生?好吧!」我完全臣服於眼前的一切,與它結合,成為眼前一切的本身。所以你可以這麼說,醒來的那天早上,無論浮現在凱蒂身上的是什麼,是從未和任何人結過婚的。當他們告訴我,我的孩子即將到來時,我還以為是幾位小娃娃,根本沒料到「我的」孩子已經是十幾歲和二十歲出頭了。我原以為人們會帶著兩、三歲的小娃娃過來。當孩子們進來時,我端詳他們,然後讓夢境自然開展。那時我看待他們和其他人沒有任何不同,但我也不知道有什麼理由讓我不該接受他們是「我的」,我只是活出這個故事。愛會順從,它會以任何形式與自己相會,沒有任何條件。
我總是讓每一個人自行定義他們與我的關係──他們認為他們是誰,他們認為我是誰。關於保羅與孩子們的記憶從未恢復,也不需要,因為他們會帶給我他們的故事,然後我看到四個不同的女人全部揉合成一個「我」。在那段時間裡,當他們開始分享他們所認識的我,就好像有一種回音,有著影子一樣的記憶。如果我曾經認識他們的話,它就像是一種本質,像在背景深處播放的音樂一樣,聽得到卻無法觸及。他們填滿了這個故事,並且「喜愛」他們關於我的故事。他們會說:「記得那時候?記得當我們……」然後你這麼說:「我做了那個?」然後所有的東西就開始填補進來,即使這些從來沒有真的發生過。我便如此住進了他們的故事,對我來說那是沒有問題的。
最初七個月左右,身旁的人們持續界定我是誰。對於這個我們稱之為凱蒂的人所僅存的東西,對我而言是完全陌生的,然而我卻有著她的影子、她的記憶──無論如何,多少有一點,就好像我有她的指紋,同時我知道那不是我的,那全都是她的故事。我只是自我領悟了自身,或更正確的說,是那了悟到「無我」的「自我」。

在你的經歷之後,你說你已經沒有「我的」、「你的」分別心,那與嬰兒對世界的感知有什麼差別嗎?成年人不就是要能夠建立人我之間適當的分際,並且能夠區分「我的」與「你的」嗎?

沒有沉重的身分認同背在身上,我在床上醒來,一切都很好,因為那就是該有的樣子。旁邊顯然有一個人躺在我身邊,那也很好。我有兩條腿,看起來似乎是這樣,它們把我帶到門外,這也沒問題。我向十六歲的女兒羅珊學習有關這時代和當地的一些習俗,我會穿上一隻紅襪子和一隻藍襪子,這時羅珊就會取笑我。我還會穿著睡衣走出前門,她會追出來,把我拉回家。「噢,好的,」我會這麼想:「不能穿睡衣到公共場所,這裡不做那樣的事。」她會牽著我的手(祝福她的愛心),引導我學習這一切,她會不厭其煩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我解釋每一件事情。她如何能夠知道在我的淚光中,我正在和生命談一場美妙的戀愛?我怎麼可能在乎那些是什麼名字?
但是在超市裡,比如說,她會耐心地停下來,指著物品,對我說:「這是罐頭湯、這是番茄醬。」她會像媽媽教小孩子一樣地教導我。
所以,就某種意義來說,是的,我就像個嬰孩,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非常實際和有效率。我能清晰看到人們被自己困在哪些有壓力的念頭裡,如果他們想要,並且他們的心也願意對探究
開放,我可以帶領他們如何去質疑這些念頭,繼而化解他們的痛苦。我和人們的溝通剛開始時有點古怪,我逐漸學會以更清晰地方式來表達。
我有時會說,有界限是一種自私的行為,當你清醒的時候,你不需要任何的界限,比如說有關於你會同意或不同意做的事。早期有幾位男士想要和我發生關係,他們確信和我睡在一起會讓他們開悟。雖然我喜歡這些可愛的、深陷迷惑男人們的誠實,以及他們對自由的渴望,但是我說:「謝謝你問我,我的答案是不,那樣做無法給你你在尋找的東西。」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一念之轉」、「探究功課」(The Work)原來與東方智慧相契!
一場東方底蘊和西方剔透的心靈共舞。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