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 (修訂版) | 誠品線上

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 (修訂版)

作者 江學瀅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 (修訂版):本土第一本藝術治療圖卡應用書籍,理論與實務兼具藝術治療圖卡全指南或中或西,或絢麗或可愛,繽紛多樣的圖卡已經是藝術治療或諮商專業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土第一本藝術治療圖卡應用書籍,理論與實務兼具 藝術治療圖卡全指南 或中或西,或絢麗或可愛,繽紛多樣的圖卡已經是藝術治療或諮商專業的常見工具。 作者是臺灣藝術治療圖卡應用的先驅者之一,並設計有多種藝術治療圖卡, 本書是她十多年實務經驗的無私分享。 市面上的藝術治療圖卡日趨蓬勃發展,幾乎專業人士手邊都有好幾套藝術治療圖卡,但要如何把手邊的藝術治療圖卡綜合運用,不僅能應用圖卡主題,同時應用不同圖卡,還能開發出具有創意的用法。 閱讀本書之後,你將可以瞭解: ──為什麼圖卡可以用於藝術治療? ──透過藝術進行會談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臺灣常見的藝術治療圖卡有哪些?可以在哪裡買到? ──藝術治療圖卡和藝術作品應用於會談時有哪些原則? ──不同的藝術治療圖卡,如何交互運用? ──藝術治療圖卡的延伸創作引導方法有哪些? 書中不僅闡明藝術治療圖卡的應用通則,更有延伸使用技巧與應用實例,是專業工作者必備工具書。 擁有藝術治療師與諮商心理師證照的作者,在書中不僅說明為何圖卡能用於藝術治療,加上她個人教學開創的獨特設計與用法,引領使用者能統整善用手邊的各類藝術治療圖卡,協助個案探索心理過程與生命故事。 【心理治療/藝術治療圖卡設計者】 王釋逸、李泓、林維良、林盈君、周詠詩、姜亞岑、胡綺祐、陳怡婷、賀孝銘、康依婷、黃子琳、孫守宏、賴麗筠、蘇銘昌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 管貴貞 心理治療/藝術治療圖卡設計者、左西人文空間創辦人 陳盈君 【專業推薦】(按姓名筆畫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田秀蘭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 朱惠瓊 心理學家、榮格分析師 呂旭亞 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藝術治療組助理教授 黃凱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學系教授 賴念華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學生諮商中心兼任藝術治療師 蔡汶芳 〈好評推薦〉 本書極具實務性,是學瀅將多年在專業工作上的心得,不論是教學、團體或個人諮商的經驗寫入這本書中,造福藝術治療師與相關專業工作者。這是一本藝術治療師必備,心理師更要擁有,助人專業者必看的好書。──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 管貴貞 藝術治療圖卡的豐富與有趣,只有身歷其中的你才能明白,相信所有喜愛圖卡的朋友們,能透過閱讀學瀅老師的這本書,讓內在產生新的理解,更豐厚扎實有底蘊!──心理治療/藝術治療圖卡設計者、左西人文空間創辦人 陳盈君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江學瀅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曾任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助理教授、臺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教育博士、美國紐約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碩士。擁有美國藝術治療學會註冊之藝術治療師資格(ATR),台灣藝術治療學會專業認證會員,高考及格諮商心理師。著有:《玩藝術,酷思考》(商周出版)、藝術治療圖卡《心文字:字字療心,畫畫理情》(商周出版)、《我的任意門:打開心門.看見自己》、《生命樹》、《貝殼卡》等。合著有:《12種場域的藝術治療實務與觀點分享》(商周出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專文〉既學術又實用的無私分享 管貴貞 〈推薦專文〉在牌卡世界中,我與自己相遇 陳盈君 〈前言〉以圖像引導創作 第一部 藝術、藝術治療與藝術治療圖卡 第一章 藝術能應用於治療? 第二章 臺灣的藝術治療圖卡發展與應用 BOX 何處找圖卡 第二部 面對作品.理解圖像 第一章 現象直觀法的藝術治療實務應用 第二章 現象統整與現象詮釋循環 第三章 四個濾鏡與其應用 第四章 強調美學觀點的藝術評論法之應用 BOX 作品象徵意義的探索 第五章 藝術治療與諮商會談 BOX 藝術治療過程的行為觀察 第六章 圖解藝術治療歷程 BOX 個別藝術治療與團體藝術治療 第三部 不只是圖卡 第一章 圖卡的藝術治療應用 第二章 全圖像圖卡應用於藝術治療的原則 1.情境引導 2.象徵性表達引導 3.投射引導 4.敘事引導 5.綜合圖卡應用 BOX 圖卡基本引導方法 第三章 以主題為主軸之應用圖卡具體引導 延伸探究的十種主題: 1.我 2.我的內在外在 3.我的童年 4.今天我想說OO 5.我的生涯 6.我感覺很OO 7.我對OO(事件)感到很OO(感覺) 8.我與我的朋友 9.我的家人 10.我與我的環境 結語:最高境界之自發性創作 附錄:學術性讀本的實務應用範例

商品規格

書名 / 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 (修訂版)
作者 / 江學瀅
簡介 / 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 (修訂版):本土第一本藝術治療圖卡應用書籍,理論與實務兼具藝術治療圖卡全指南或中或西,或絢麗或可愛,繽紛多樣的圖卡已經是藝術治療或諮商專業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6263181823
ISBN10 / 6263181826
EAN / 9786263181823
誠品26碼 / 2682138022000
頁數 / 256
開數 / 大菊16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專文〉既學術又實用的無私分享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管貴貞
 
我喜歡這本《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

這幾年圖卡(牌卡)在心理治療領域流行,實務界與學術界都有高度的興趣與好奇,實務界的夥伴期待知道有那些好用的圖卡?如何用於工作中?學術界想知道它的理論基礎在那裡?有效嗎?在眾說紛紜中依然有許多治療師紛紛地投入,也覺得運用上是有實用性和意義性的,如何學習這些圖卡只能透過各種工作坊提供大家嘗試的機會,卻沒有相關書籍提供我們在使用這些圖卡的參考工具,讓學術界感到不安,實務界卻又充滿疑惑。

終於出現了契機,學瀅寫了這本書,看到這本書讓我又驚又喜,它為現在這個模糊狀態提供說明,讓藝術治療圖卡的運用有所依據,也讓學術界和實務界對於圖卡的運用有更深入的認識。這本書說明了藝術治療理論基礎,介紹了臺灣目前的圖卡,更有意思的是把會談技術整合於藝術治療圖卡,讓藝術治療師能善用助人技巧的部分,心理師也可以在圖卡中妥善掌握各種助人技巧,讓圖卡能充分發揮其效能,這是這本書非常有意義的部分。透過這本書,完整且清楚地說明如何運用藝術治療圖卡在治療工作上。

那幾年有幸與學瀅共事,那真是美妙的日子。學瀅是一位學養深厚的藝術治療師和諮商心理師,能兼具這兩種身分的大學教師不多,她能把藝術治療概念巧妙的融入教學和實務上,常常令我嘖嘖稱奇。這本書極具實務性,是學瀅將多年在專業工作上的心得,不論是教學、團體或個人諮商的經驗寫入這本書中,造福藝術治療師與相關專業工作者。這是一本藝術治療師必備,心理師更要擁有,助人專業者必看的好書。

 
〈推薦專文〉在牌卡世界中,我與自己相遇
左西人文空間、學爾國際教育機構創辦人/陳盈君
 
從第一次接觸牌卡,我就深深的著迷。從此一頭栽進牌卡的世界,開始自己創作各種牌卡,結合心理諮商、藝術治療、心靈療癒的概念,在台灣開始進行本土化的出版,並在牌卡教學中傳遞力量。

投射牌卡,是擁有魔法般的工具,能夠直接帶出內心想望,引導出潛意識的隱藏訊息,帶領我們進入更深的探索。這是一個與自己相遇的過程,更是一個看見自己的歷程。

在輔導諮商的運用中,經過引導,讓抽卡者能夠有一個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機會,投射出自己內在的所思所感,並進而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帶出解決策略以及智慧力量。透過投射及敘說,內在產生心理位移,說著說著,生命板塊能進行重組,建立新的生活架構。

目前的許多牌卡都自國外進口,而台灣創作者的作品,也在這幾年開始蓬勃發展,產量與輸出,有不小的累積。然而,在使用方式及相關書籍的參考上,目前還是少之又少。

很開心,學瀅老師出版了《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詳細羅列了台灣創作者的出版作品集,不僅解答了我們在使用上可能會有的疑問,並有系統地整理了透過圖像對談的內容,整合了各個層面的資訊,對於牌卡愛好者,真是一大福音。

書中篇章層次分明:藝術能應用於治療、現象學方法之應用、四個濾鏡與其應用、強調美學觀點的藝術評論與其應用、藝術治療與諮商會談、圖解藝術治療歷程⋯⋯等等。

我特別喜歡其中現象學與四個濾鏡的應用,不只滿足了我研究的好奇心,更讓我能從不同層面去思考,帶出新的高度與切入角度。藝術治療圖卡的豐富與有趣,只有身歷其中的你才能明白,相信所有喜愛圖卡的朋友們,能透過閱讀學瀅老師的這本書,讓內在產生新的理解,更豐厚扎實有底蘊!無限祝福。
 

試閱文字

內文 : 〈前言〉以圖像引導創作

受訓成為一名藝術治療師的過程當中,實習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依稀記得,我的實習場域在紐約市立療養院系統底下的一個日間留院機構,樓下是藥酒癮患者中心,樓上是因毒癮引起之思覺失調者長期心理復健的機構。紐約市政府提供給這裡的成員很好的福利,裡面有完整的醫療團隊,藝術治療團體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藝術治療師必須參加晨會,和醫療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開會討論各種最好的處遇做法。若藝術治療師在藝術治療團體發現成員什麼樣的特殊狀況,透過會議報告與討論,共同形成最好的治療方法。

每週兩次每次一個半小時的藝術治療團體是機構內的開放團體,只要機構內成員有意願參與,隨時可以加入。團體以自發性創作引導為主,參與者被視為具有創作能力的個體,能夠自由取用創作媒材,自由決定創作主題。團體結束後,無論作品有沒有完成,都會收在一個個人作品檔案夾當中,課程進行時,參與者可以自由取用前一次沒有完成的作品繼續創作。機構的牆面上掛滿了成員在藝術治療團體當中創作的各式藝術作品,整個走廊和公共空間就像一個小藝廊。

藝術治療團體在這個機構是長期且常態進行的團體,持續的進行之下,參與成員從未因為擔憂自己不會畫畫而無法參與。每次課程開始,藝術治療師會把參與成員的作品資料夾拿出來,讓參與者決定要繼續畫未完成的作品,或是開始新的作品。他們多數都很有創造力,可以直接拿起自己想要的媒材開始創作,能夠很有信心的以圖像表達,也能支持其他成員的作品表現。

樓下和樓上的成員們雖然診斷上的分類不大相同,但藝術治療團體的自發性藝術創作引導模式是一樣的。參與成員通常不會表示自己不會畫畫,有時候他們會很委婉的說「今天不想畫」,或是「今天不知道畫什麼」,通常藝術治療師就會推出各種各樣的畫冊供欣賞。

猶記得機構有一部行動推車,上面滿滿的畫冊和攝影集,提供不想畫畫和不知道畫什麼的人,隨意取用與翻閱。有些人享受翻閱並欣賞藝術作品,有些人則很快地從畫冊中找到靈感。這一部作品集推車是團體成員找資料和增廣鑑賞眼界的好去處。

有些成員看了畫冊之後會向藝術治療師提出模仿的需求,對於這類想要模仿的成員,藝術治療師會技巧地從對方的模仿當中,慢慢引導出創作動機,思考作品創作的方向,再帶領著走向自發性創作的方法。藝術治療師從團體成員想要模仿的想法上,引導他們鑑賞自己喜歡的作品,繼而鼓勵自由創作培養創作的能力。
然而,這些畫冊有的大本,有的笨重,有時這週一位成員翻閱之後,下週想要繼續看,卻因為塞在推車的不同位置,找也要找一下子,在應用上有點不方便。當時思考,若是有機會把這些圖像全部變成圖卡形式的參考資料,不是很方便嗎?

回想起來,實習機構的行動畫冊推車真是奢華。返臺工作之後,擔任行動藝術治療師很長一段時間,不大可能請機構為短時間前往工作的藝術治療師準備一部行動畫冊推車。臺灣的行動工作剛開始時,除了機構準備的簡單視覺藝術媒材之外,藝術治療師來的時候兩手空空,面對大量表達不會畫也不很想畫的參加者,心中不斷思考到底為何國外的參與者能輕易動手,而臺灣的參與者總是拒絕?面對這些可能屬於文化差異的現象,束手無策之餘,只能硬著頭皮以各種激勵的言語鼓勵工作對象創作。

一部推車的畫冊是不可能的現實,為了讓自己多一點籌碼,我開始動手製作可供參考的圖片。這些圖片來自於舊雜誌上的圖,多半是各種主題的圖片,有風景、建築、植物、動物、人物、食物等。舊雜誌的圖片大小不一,所以我長期收集尺寸接近的圖片,套入照相館的3x5照片尺寸透明塑膠袋。圖像的背面很雜亂,就剪下相同大小的白色紙張貼在背面當襯紙。製作這些圖片的手工繁瑣,耗時耗力,但應用的時候看到工作對象因為這些圖片多少激起創作想法時,讓工作多了些成就感。

圖像形成視覺刺激的訊息,可能激勵創作想法。個體接收訊息之後,刺激過去視覺記憶中的圖像,引起具有個人感受意義的連結,進而產出發自內在思維的心像,在創作時投射出與自己最相關的圖像。這樣的作品具有個人心理意義,使創作能做為心理治療的主體,釋放感受,也能做為心理治療的工具,帶動覺察的經驗。

有些參與藝術治療的工作對象太抗拒畫圖,或是工作時間太短還沒有發展出表達的安全感,甚至與非自願個案工作時,只要對方不畫畫,常有種專業無法發揮的感覺。有次遇到一位國中生,非自願且寡言少語,手邊一盒圖卡拿出來之後,他好奇的眼神炯炯發光,突然開始投注於言語溝通、想要翻閱圖卡內容,翻著翻著開始評論圖卡,也開啟了溝通的契機,並願意動手畫圖。

圖卡不但能成為單純賞心悅目的作品,也可以成為各種象徵性的圖像,無論象徵事件或感受,都能快速聚焦討論。各式桌遊更利用各種主題圖像,在遊戲規則之下,不知不覺的刺激遊戲者學習邏輯、數學、圖像觀察、反應力、速度、想像力、語言表達等等。以上顯示圖卡功能多元且充滿趣味性,因此發展主題式圖卡應用於藝術治療工作是本書的目標。

本書是我近年應用圖卡於藝術治療工作中的經驗分享,期待相關工作者能更方便的應用圖卡於專業工作中,並有機會多多交流;也期望普羅大眾能欣賞精美的圖卡,並試著以圖卡玩創作遊戲。

第一章 藝術能用於治療?

藝術作品是潛意識的窗口

透過藝術進行潛意識意識化的探究過程看似神秘,讓許多人一開始學習藝術治療的時候,因好奇而著迷於圖像意義的解讀。「心理動力具有潛意識透過圖像表徵化」的科學面貌,帶動創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上畫了什麼,成為內在世界投射而出的結果。創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上看見什麼,是內在之眼帶領看見自己所投射的結果。有的創作者會發現,無論畫了什麼,心裡所思,眼裡所見,皆為內在最重要的議題。

這是一個治療師帶領探索下的潛意識意識化之過程,需要安全的表達情境,願意真誠面對潛意識和勇敢探索的精神,並非單純的由圖畫表象進行分析解讀可達到的。再者,藝術創作本身具有創作者之自主性,無論是非語言表達的主體性、選擇表達內容與形式的意識自主性,或是對於圖像符號風格之意義的思維主體性。完成作品時賦予意義的過程,只有創作者能做,藝術治療師則像是個拿著探照燈協助探索的角色。以上,藝術治療看似美好,若有人不願意畫畫,藝術治療師不就沒轍了?縱使書本上寫了許多不想畫畫可能牽涉的個人意義,例如曾經在童年時期被嘲笑畫得不好、不像,讓成年個案覺得自己畫不好而不想畫、不敢畫。也可能來自於心理防衛,讓創作者在還沒有足夠的表達之安全感時,無法真實呈現潛意識世界。再例如,尚未準備好探索潛意識世界的心靈,得知藝術表達能展現內在世界時,意識想探索,潛意識卻加以抗拒。以上情況都有可能以較不具符號意義的抽象幾何圖形、隨筆塗鴉,或是過度修飾的完美寫實來表現。

總之,不想畫就是不想畫,沒有創作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創作、害怕被嘲笑、無法接納自己的作品、內在匱乏只能模仿、過度完美主義畫得太好、或拋不開太寫實的技巧而無法表達真實自己,以上諸多原因,藝術治療師必須有能力面對不想創作的工作對象。簡單的說,藝術治療師口袋裡必須要有許多激勵自發性創作的方法。

自主創作的能力增長自我主體性

能在創作時感受做自己的愉悅感,代表創作是一個心理個體化的成就。當一個獨立的個體創作時,除了上述的心智機轉之外,個體內在自我的運作,讓他有能力將意識想法結合潛意識內容以非語言的象徵方式表達出來,成為視覺藝術作品。這個過程重視的是心智能力,而非創作技巧。若是內在自我強度不足,可能呈現自信不足而無法創作,或是內在匱乏沒有足以提取作為創作內容之物,或甚至是沒有表達的安全感而產生抗拒時,皆可能不想創作。一個人不創作並不影響日常生活,畢竟創作是「陶冶性情」而已,還是可以過日子。然而,就因為藝術是「陶冶性情」,創作的歷程與結果,可以讓一個從事創作且獲得滿足的人感受愉悅。應用藝術進行心理工作,便是一個人擁有展現自我的能力與個體化的證明。

藝術治療師為了讓工作對象能開始畫畫,無不想盡各種方法。

有關畫畫這件事情,從視覺記憶資料庫提取重要感受的視覺影像資料,加上大腦整合過的心像,成為視覺藝術作品的具體化元素。因此,引導一個人成為創作者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回想具有特別感受的視覺經驗。

從兩三歲幼兒的塗鴉開始,視覺經驗能幫助兒童發展出穩定的手眼協調和肌肉控制穩定度,進而在語言發展過程中,為了敘說自己的作品而增進口語表達能力。學齡前的兒童有能力將生活經驗轉化為視覺記憶,在圖畫紙上發展出各種自我樣式,形成充滿童趣的作品。每個兒童因著個體的獨特性,對於生活經驗轉化成造型表達的能力也具有極大的個別差異,但每個發展的年齡階段又具有普同性。一般而言,四歲以前較多手眼協調的發展,四歲到七歲追求造型的完形表現,學齡階段從各種空間樣式的探索,展現對於空間的理解,隨著年齡增長而理解寫實,逐漸發展至寫實表現。

圖像語言有別於口語表達的方式,每個人能因自己的視覺記憶以及對事物的理解,以非語言表達的方式畫出不一樣的內容,而這個內容與重要感受相關。若是一個人表達出來的圖像語言較單純,則藝術治療師可帶領再次經驗並回溯視覺記憶,增進對真實經驗與事物的感受,如此可能可以增進圖像語彙的豐富性。

這個方法不是藝術治療師的專利,藝術教育者為了讓工作對象畫得更好更豐富,時常使用增進視覺經驗的方法,無論是帶動工作對象回憶視覺記憶,透過真實影像或豐富的藝術作品之鑑賞以拓展視野,皆能讓創作者在增加觀賞的視野之後,增進圖像表達的能力。

藝術治療師的工作對象和藝術教育者不同,無論是個別工作或是團體工作,時常得要面對內在狀態不穩固且呈現自我概念不足或創作自信低的工作對象。也就是說,面對自陳不會畫畫的工作對象是常態。藝術教育者通常會設計教案帶領學生,以結構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達到學習目標。藝術治療師面對自發性創作的自由表達,得要有技巧的引導工作對象能自由的以自我主體性進行圖像表達。

藝術治療圖卡是激勵創作的視覺刺激工具

美國擁有藝術治療服務的機構,有時會準備很多不一樣的風景攝影書籍或是各類風格的畫冊,放在一部行動自如的推車上。當工作對象沒有任何創作想法時,他們可以自由翻閱這些充滿各類圖像的書籍,讓圖像來引發他們的創作想法。有的機構則收集很多的博物館藝術品明信片,或是各地風景明信片,由藝術治療師有創意的裝在一個個的大鞋盒裡面,供需要的時候拿出來讓工作對象翻閱。明信片的好處是不受成冊書籍體積的限制,應用上很方便。

很多人在選擇翻閱圖片的同時,受到圖像的吸引而連結起自己的視覺經驗,以及經驗中的感受,激起動機而開始選用自己喜愛的創作媒材,動手嘗試創作。有的人無法把書闔起來,花了整個藝術治療時段翻閱書籍,這樣的行為是被允許的,但藝術治療師會不定時詢問看了圖之後的想法,想要參考什麼樣的圖,想怎樣表達成為自己要的作品等等。若是有人想要模仿書中的圖像,一開始是被允許的,但終極目標還是自發性創作,因為唯有自發性創作才能真正帶出內在想像。

無論工作對象是否沉溺於看圖而不動手畫,一切都會在工作時段之後的督導會議提出討論。督導的內容包括所選之模仿圖像主題的心理動力意義,工作對象如何連結圖片與自己的經驗,後續如何帶領這位創作者脫離模仿並進入自發創作的階段。最理想的狀態是能夠引領工作對象透過創作體驗內在自我成長,在應用媒材以及非語言表達的過程,受到支持而達到心理賦能並增進自我概念的歷程。

在臺灣的文化背景之下,體制內的藝術教育似乎有某些特定而我們不知不覺學到的規則,畫得像、畫得漂亮、畫得有技巧的作品比較容易受到鼓勵。因此臺灣的藝術治療師工作時,經常遇到說自己不會畫畫或沒有藝術天份的人,年齡層從學齡前到高齡族群皆然。學齡前的孩子還在圖像發展的過程中,如果揠苗助長的要求畫得像,自然就不想畫了。學齡孩子如果被要求畫得寫實,也可能力有未逮而認為自己畫不好。青春期孩子自己有個圖像表達的批判力,想要畫得像、畫得好,或是以畫面的後設思維處理作品,但他們在意技巧。成年人已經過了繪畫發展階段,大約停在青春期的繪畫心智發展,若沒有進一步學習技巧和創作方式,可能認為自己應該更進步,或應該畫得寫實與美麗,只要達不到這個標準就不會想要動筆。

整個中西藝術史的發展中,我們能看到各種各樣的風格,技巧和寫實皆非好作品的唯一答案,能否發展自我風格與樣式,才是創作世界最重要的事情。然而普羅大眾似乎以美與寫實作為一般作品的標準,因而怯於動手表現。假若美麗或寫實的作品是普遍的價值觀,則普羅大眾的創作活動在此價值觀之下,形成廣泛性無法安全表達的情境,多數人可能擔心被打成績或被批判而無法自在的下筆。藝術治療領域不看技巧,端看有沒有能力進行非語言表達,圖像引導因此成為重要的方式之一。

上述的行動書櫃,或是鞋盒作品明信片箱,都是頭腦靈活的藝術治療師為了激勵工作對象創作,以視覺方式激勵工作對象創作動機而想出來的方法。臺灣藝術治療師的現實工作情境中,多數沒有固定辦公室存放行動書櫃,也沒有固定空間擺放一個又一個裝著不一樣圖片的鞋盒。具有主題系列的圖卡,在臺灣的藝術治療工作情境中應運而生。這些不一樣主題的圖卡,不但方便攜帶,更能在主題圖卡的多元內容之下,進一步透過圖卡引導工作對象思考圖卡帶來的個人想法與感受之連結,進而讓主題圖卡成為引導創作與探索各種可能性的工具。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或中或西,或絢麗或可愛,繽紛多樣的圖卡已經是藝術治療或諮商專業的常見工具。
作者是臺灣藝術治療圖卡應用的先驅者之一,並設計有多種藝術治療圖卡,
本書是她十多年實務經驗的無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