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劇本: 心理學大師的人際溝通分析學 | 誠品線上

Scripts People Live: Transactional Analysis of Life Scripts

作者 Claude Steiner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人生劇本: 心理學大師的人際溝通分析學: 一本「激勵人心、發人深省」的指南,幫助你做出深具成效、獨立自主的選擇,改寫你的人生。「流暢好讀,振奮人心,發人深省。」~《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一本「激勵人心、發人深省」的指南,幫助你做出深具成效、獨立自主的選擇,改寫你的人生。 「流暢好讀,振奮人心,發人深省。」~《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這本書已幫助數百萬人瞭解自己的人生,你也可以改變你自己的人生劇本 溝通分析心理學大師克勞德.史坦納的經典之作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逾35年仍踞大眾心理類榜 人生劇本指的是我們在年幼時因身邊的人帶來負面或正面影響, 不自覺決定了自己要過快樂或絕望的人生,當個贏家或失敗者, 一旦做出人生抉擇,我們就會努力實現並度過餘生。 書中揭示了決定人生劇本的因素,教你如何改寫人生劇本,過得更幸福。 「人生來都是王子與公主,直到父母把他們變成了青蛙。」這是克勞德.史坦納和艾瑞克.伯恩發展溝通分析的根本信念。 克勞德.史坦納相信人們先天是健康的,只是在生命的早期階段基於周遭環境的正面或負面影響,發展出一種後天的模式;這些影響主宰了我們生命中的每個細節,直到我們死亡。因此,孩子們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做出決定,不論是快樂或沮喪、贏家或輸家、強者或依賴者、充滿關愛或殘忍惡毒;然後花上畢生時間,讓這些決定成真。對那些選擇活在負面劇本之中的人來說,後果可能會是一場大災難,除非他們能做出有意識的決定去改變一切。 結構理論→→人的行為分成三種自我模式:家長、成人和兒童。一個人任何時刻都會按照其中一種自我狀態運作,藉由觀察和聆聽一個人的外表和自我特色,就能分辨對方處在哪一種自我狀態。 例子→→溝通分析:父母面對吵鬧不休的孩子,父母的內在兒童會說:「安靜!不要吵!」隨著幼兒慢慢發展三種自我狀態,從父母身上見的一切會成為他內心的家長。 設下這些禁令的是父母的兒童,而它成為小孩的家長。這道禁令的影響力非常強大,主宰他每一個重大行動。 克勞德.史坦納在書中告訴我們,可以經由解析童年所受到的禁令、屬性和抉擇, 瞭解這三者如何影響自己愛人、盡情體驗身體以及享受與控制世界的能力,並釋放自己, 告別這些壓迫性人生劇本。同時,他也提供我們樂觀建議與實用分析,讓我們得以為自己重寫更有意義的美好人生。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克勞德.史坦納Claude Steiner1935年出生於巴黎。他在西班牙和墨西哥度過童年,於1952年移民美國。他在密西根大學安納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取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1956年,他在舊金山認識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簡稱TA)協會的創始人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伯恩是精神科醫師,也是暢銷書《人間遊戲》(Games People Play)的作者。後來兩人成為同事、朋友,並合作研究。史坦納也是溝通分析協會的創始成員。伯恩於1971年辭世,史坦納繼續發展理論與實務應用,成立激進精神醫學中心,並寫下大量的相關著作與日誌。著作有《酗酒者的心理遊戲》(Games Alcoholics Play)、《治療酗酒》(Healing Alcoholism)、《權力的另一面》(The Other Side of Power)、《當男人愛上女人》(When a Man Loves a Woman)。同時也擔任兩本選集《心理遊戲與人生劇本以外》(Beyond Games and Scripts)及《激進精神醫學文選》(Readings in Radical Psychiatry)的編輯。他曾在季刊《政治宣傳評論》(Propaganda Review)擔任資深編輯三年。史坦納的作品已被譯成十多種語言,他並在各地發表演說與從事教學活動,讀者與聽眾遍布全球。史坦納與妻子茱德.史坦納-霍爾(Jude Steiner-Hall)在加州門多西諾郡有一座牧場,他們育有三個小孩和六個孫子女。同時史坦納也在加州柏克萊執業。2017年,他在加州的尤奇亞(Ukiah)過世。洪夏天英國劇場工作者與中英法文譯者,熱愛語言文字書籍。譯作:《圖表會說謊》、《被隱形的女性》、《浮華世界》、《用資訊圖表讀懂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為何從眾,何時又不?》、《吸血鬼伯爵德古拉》、《柏拉圖和笛卡兒的日常》、《看漫畫了解人體感官》、《湯姆歷險記》、《天天在家玩創藝》、《騙局》(以上均為商周出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文:活在當下,免於劇本的干擾 再版序 原序與致謝辭 導論:溝通分析的基本前提 第一部 溝通分析理論 第 1 章 結構分析與溝通分析 第 2 章 次級結構分析 第二部 人生劇本分析 第 3 章 回顧伊底帕斯 第 4 章 孩童的存在困境 第 5 章 抉擇 第 6 章 人生劇本溝通分析 第 7 章 人生劇本:從悲劇到平庸劇本 第 8 章 人生的基本培訓:無愛訓練 第 9 章 人生的基本培訓:無思訓練 第10章 人生的基本培訓:無樂訓練 第11章 拯救遊戲:無能為力的平庸劇本 第12章 競爭:不平等的平庸人生劇本 第三部 感情關係 第 13 章 性別角色的人生劇本(荷姬.維克夫著) 第 14 章 女性的平庸劇本(荷姬.維克夫著) 第 15 章 男性的平庸劇本 第 16 章 人生劇本中的感情關係 第 17 章 權力爭奪戰 第四部 治療 第 18 章 心理治療迷思 第 19 章 如何避免拯救遊戲 第 20 章 治療契約 第 21 章 人生劇本分析策略 第 22 章 基本人生劇本的治療(一):治療憂鬱症 第 23 章 基本人生劇本的治療(二):治療瘋狂 第 24 章 基本人生劇本的治療(三):治療無樂人生劇本 第五部 美好人生 第 25 章 互助合作 第 26 章 培養兒童的自主性 第 27 章 解放男性與女性 第 28 章 克服人生劇本之後呢? 參考書目

商品規格

書名 / 人生劇本: 心理學大師的人際溝通分析學
作者 / Claude Steiner
簡介 / 人生劇本: 心理學大師的人際溝通分析學: 一本「激勵人心、發人深省」的指南,幫助你做出深具成效、獨立自主的選擇,改寫你的人生。「流暢好讀,振奮人心,發人深省。」~《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6263181427
ISBN10 / 6263181427
EAN / 9786263181427
誠品26碼 / 2682130882008
頁數 / 416
開數 / 菊16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X1.5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這本書已幫助數百萬人瞭解自己的人生,你也可以改變你自己的人生劇本
溝通分析心理學大師克勞德.史坦納的經典之作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逾35年仍踞大眾心理類榜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好評推薦】施如珍|頭陀心理諮商所負責人及心理治療師
 【專文推薦】張娟鳳|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博士、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我很榮幸為讀者介紹這本溝通分析的書籍,因為我與此學派結緣頗深;初期跟著北歐老師(來自挪威與瑞典)學習兩年多的課程,後期嘗試在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教導「溝通分析的理論與實務」達二十次以上,期間我也習慣應用這些理論思考自己的「人生劇本」與「人際溝通」,覺得獲益良多。

溝通分析學派是由精神科醫師艾瑞克.伯恩於舊金山創立,1970年代在美國形成風潮,伯恩的著作《人間遊戲》在暢銷書排行榜上久久不散,由此可看出人們多麼渴望瞭解自己的「隱藏式溝通」。本書作者克勞德.史坦納是臨床心理學博士,追隨艾瑞克.伯恩,也成為溝通分析學派的創始會員,他主要的貢獻在於劇本分析。「人生劇本」是此學派的核心內容,它像是一把大傘,撐開來包含所有的溝通分析概念,讀者可藉著閱讀本書一覽無餘。

「人生劇本」的意義與佛洛伊德「六歲定終生」的概念類似;意即我們在學前就已經為自己想好整個人生的劇本,包括:我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外在世界是何情況?我這一生可能會如何度過?問題是童年的主觀印象受到周遭環境與重要人物的影響很大,並非理智且合乎實際的。但我們把這個劇本藏在心靈深處,干擾了我們的內在思維與人際關係,嚴重的誤解可能帶來阻礙、限制甚至病態。絕大多數人隨著智慧增長與經驗累積,有能力修改劇本的某些偏誤,但深層隱晦的角落,仍須更敏感地體會與覺察,或藉著諮商與心理治療的過程加以修復。因此,認識劇本的內容與影響是刻不容緩的,它會幫助我們人生更加自主、活在當下,免於劇本的干擾。
我相信讀者閱讀本書除了瞭解「人生劇本」外,也能覺察自己的人際風格,改善溝通技巧,並提升同理心的深度。
 

試閱文字

內文 : (推薦專文~張娟鳳|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博士、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我很榮幸為讀者介紹這本溝通分析的書籍,因為我與此學 派結緣頗深;初期跟著北歐老師(來自挪威與瑞典)學習兩年多 的課程,後期嘗試在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教導「溝通分析的理論 與實務」達二十次以上,期間我也習慣應用這些理論思考自己的 「人生劇本」與「人際溝通」,覺得獲益良多。

溝通分析學派是由精神科醫師艾瑞克・伯恩於舊金山創立, 1970年代在美國形成風潮,伯恩的著作《人間遊戲》在暢銷書 排行榜上久久不散,由此可看出人們多麼渴望瞭解自己的「隱藏 式溝通」。本書作者克勞德・史坦納是臨床心理學博士,追隨艾瑞克・伯恩,也成為溝通分析學派的創始會員,他主要的貢獻在於劇本分析。「人生劇本」是此學派的核心內容,它像是一把大傘,撐開來包含所有的溝通分析概念,讀者可藉著閱讀本書一覽無餘。

「人生劇本」的意義與佛洛伊德「六歲定終生」的概念類似;意即我們在學前就已經為自己想好整個人生的劇本,包括:我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外在世界是何情況?我這一生可能會如何度過?問題是童年的主觀印象受到周遭環境與重要人物的影響很大,並非理智且合乎實際的。

但我們把這個劇本藏在心靈深處,干擾了我們的內在思維與人際關係,嚴重的誤解可能帶來阻礙、限制甚至病態。絕大多數人隨著智慧增長與經驗累積,有能力修改劇本的某些偏誤,但深層隱晦的角落,仍須更敏感地體會與覺 察,或藉著諮商與心理治療的過程加以修復。

因此,認識劇本的內容與影響是刻不容緩的,它會幫助我們人生更加自主、活在當下,免於劇本的干擾。 我相信讀者閱讀本書除了瞭解「人生劇本」外,也能覺察自己的人際風格,改善溝通技巧,並提升同理心的深度。

(再版序—克勞德.史坦納寫於1990年)
本書寫於1960年代,當時的時代背景與現今大不相同。我國曾經廣大而空曠,充滿各種機會與成長空間,如今,中產階級 的美國年輕人在決定人生方向時,面對的是競爭激烈的強硬世界,比過去更少轉圜與犯錯的空間,本書探討的是人們所做的決定與背後成因。正如我提筆的當時,本書探索世人做下的長期抉 擇,幫助人們做出有智慧的選擇。

五、六○年代的美國懷抱無邊無際的樂觀精神,現今的美國卻淪為膽顫心驚、各自追求個人利益的日常競賽。五○年代, 踏入職場的人知道自己的淨所得會在接下來的幾年內翻倍,然而 1973 ∼ 1987年間的家戶所得中位數,若換算為 1987年的美金價值,足足降低了一千美金。儘管如此,集體潛意識仍擺脫不了資 源無限的想像,與此同時,失望與憤世嫉俗的態度漸漸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我們的社會漸漸分裂成兩大派,那些在競賽中得勝的贏家獲 得無止盡的消費商品,得以避開那些「失敗者」必須面對的惡劣 處境。而對其他人來說,安全網一步步崩潰,只留下令人害怕的 空虛。夫妻年紀都低於三十歲且有子女的家庭中,有 35% 是貧 戶。在貧困的絕望街區,遊民、毒癮、瘋狂和絕望徘徊不去。

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家境清寒甚至在駭人的環境中長大的孩 子,他們正常而快樂地長大,成為社會的一分子;與此同時,有些在富裕安逸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卻無法應付人生,最終在頹喪中死去。這種實例令人大惑不解,我們都在報紙上讀過同樣的故 事,某個曾經無家可歸的女孩成功地以優等生從史丹佛大學畢業,而街邊死去的遊民居然出身於舊金山的某個富裕家庭。這些真實的人生故事一方面讓人充滿希望,一方面又讓人憤世嫉俗,人們藉此宣稱一個人不管是來自貧民窟還是上流階層,其成長環 境都不會影響一個人的命運。

人生處境無庸置疑地限制了我們的選擇。有些人出生在闊綽家庭,有些人出生在貧困家庭;有些人的家人眾多,樂於付出關愛;有些人與滿心恐懼且寂寞的母親生活;有些人的父母值得信賴,不會酗酒;有些人的照顧者不但幼稚且染上毒癮;有些人從未經歷過暴力、死亡與虐待,有些人每天都得面對這一切;有些人的父母嚴厲且重紀律,有些人的父母則讓孩子自由發展。但是每個人都得做出決定,看是要隨波逐流,還是把命運握在手中。

每個人都具備不受環境干擾的精神核心,這就是一個人命運走向的關鍵。這個精神核心具備忍受滄桑折磨、對抗逆境的能力,能夠做出極為明智的決定,也能做出難以解釋的奉獻,激勵並支持它的主人撐過最艱困的時期。

本書任務在於解開人類命運的謎題,揭露人們如何背負人生劇本;包括人生劇本如何決定, 其構成元素為何,每個人的心靈與生活環境如何導致其人生的最終走向。

在本書問世二十年後,《人生劇本》再版的讀者將是誕生於世紀末艱困現實環境的新一代。本書探討的是我們都必須在人生歷程中面對的壓力,以及由我們的祖先代代傳下來的應對機制。 書中宣稱我們背負的人生劇本,也就是人生道路,多半早在生命初期就已決定,自此就緊緊追隨這個方向,除非我們啟動重新決定的機制,不然無法改變。人們早在童年時期就決定自己要當個 快樂、絕望、樂觀或悲慘的人,要當贏家、敗家子還是失敗者,要過健康還是酗酒的生活,要當律師、模特兒還是藍領勞工,要 失業還是過度工作,要活得長命還是病痛纏身,或者試圖自殺;一旦決定就會想辦法實現這個目標,除非他們有意識且主動決定改變自己的人生,不然他們會循選定的人生劇本過日子,直到與 世長辭的那一刻。

本書探討的心理治療可以幫助我們擺脫人生劇本,根據當下 的現實情況,重新規畫一個有生產力、自主與樂觀的人生。自本 書問世以來,已幫助數百萬人瞭解自己的人生。現在時代已經改 變,但人生的基礎仍與往日相同;我相信《人生劇本》一書會幫 助你做出對人生最有益的選擇。

第 1 章 結構分析與溝通分析
溝通分析的基石是三種自我運作形態:家長、成人和兒童,只要發揮觀察力就能辨認這三者的差異。乍看之下,這好像近似精神分析的三個基本概念:超我,自我與本我,但兩者其實大不相同。
家長、成人和兒童與超我、自我和本我的不同之處,在於 前三者都是自我的展現。基於此,它們都是可見行為,不是一種 假設性的構想。不管處於三種自我狀態的哪一種,身邊的人只要 觀察就能辨認出來,比如處於兒童狀態時,觀察者會看到兒童歌 唱、跳躍和大笑。溝通分析治療師專注研究自我和意識,因為他們發現比起其他理論,這些概念更能清楚解釋和預測人的社交行為。

結構分析
一個人在任何時刻,都會採取其中一種自我狀態運作,三種 狀態各有獨特之處。藉由觀察和傾聽一個人的外顯特點,就能分 辨出對方處於哪一種自我狀態。我們可從骨骼 - 肌肉變相和口說內容(文字和聲音)分辨自我狀態。

每種自我狀態各有特定的手勢、姿勢、行為舉止、臉部表情、語調和用字。除了觀察對方以 外,我們也能從自身的情緒反應和思緒等資訊來診斷;觀察者若 出現家長狀態的反應,可能代表被觀察者正處於兒童自我狀態, 當觀察者感到自卑或叛逆時,可能被觀察者處於家長狀態,以此列推。

要完整診斷自我狀態,必須掌握三項資訊來源:一、被觀察者的行為。二、觀察者的情緒反應。三、被觀察者的看法。
診斷自我狀態時,
溝通分析師不會說:「這是你的兒童。」
而是:「從你的行為和說話的方式看來,你似乎處在兒童自我狀 態;你的兒童激發了我內心照顧關懷人的渴望。你的想法呢?」 如果現場還有其他觀察者,當然也必須納入他們的意見。(更多 關於溝通分析診斷的討論,請見第 6 章。)
兒童
本質上,人的兒童自我狀態完整地從童年時期保留下來。一個人以兒童狀態運作時,會做出宛如小孩般的舉止。兒童狀態的年齡似乎不會超過七歲,甚至可能只有一週或一天大。處於兒童狀態的人,不論坐、站、走路還是說話方式,都像回到小時候一 樣,比如像回到三歲大一般。除了做出孩子般的行為,他也會像個三歲小孩般感知、思考和感受。

由於社會風氣一般不喜歡「孩子氣的行為」,因此大人往往只會在短短一瞬間流露出兒童自我狀態。不過,有些場合本來就容許孩子氣的行為,比如體育賽事、派對和表演,此時可清楚觀察眾人的兒童自我狀態。

最適合觀察大人展現兒童自我狀態的地方,就是足球賽。在這裡,我們觀察到大人流露宛如孩子般的情緒,諸如喜悅、生氣、狂怒和快樂;當一個人隨著自己支持的隊 伍得分而歡喜雀躍,看起來簡直就是一個五歲大的小男孩,兩者只有體型和第二性徵等差異。他們不只做出類似的外顯行為,此時的大人除了做出和孩童一樣的舉動外,也會像孩童般感受、觀看和思考。

處於兒童自我狀態的人常會高聲發出:「天哪」、「哇」、 「哎呀」、「棒」等簡短有力的語助詞。他的肢體姿勢也出現兒童的特徵:頭部下垂、眼神往上、雙腳分開或內八。坐下來的時候,他可能會坐在椅子邊緣,侷促不安、搖來晃去或駝背癱軟。跳躍、拍手、恣意大笑或大哭,都是兒童自我狀態的展現。

大人除了在某些情境下會做出孩子般的行為外,在所謂的「思覺失調患者」、演員和喜劇演員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穩定的兒童狀態;演員基於職業要求必須習於處於兒童狀態。我們當然也能隨時從孩童身上看到兒童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狀態的年齡很少低於一歲,常常出現如此稚齡狀態的人通常會有嚴重的情緒障礙。儘管如此,遭受嚴酷壓力或感到極度痛苦和喜悅時,「正常」人身上也會出現年紀非常小的兒童自我狀態。 我們不該低估兒童的價值。這可說是一個人身上最珍貴的一部分,也是唯一能真正自我陶醉的一部分。這是自發性、性欲、 創新改變的源頭,也是快樂的泉源。

成人
成人自我狀態本質上是台電腦,是人格中一個沒有情緒的元 件,主要功能是收集資訊、加以處理並依此做出預測。成人利用感官收集關於世界的資料,按邏輯程序處理,必要時提出相應的 預測。它具備圖表式的感知力。兒童睜開雙眼看到的是色彩、空 間,一次從一個角度看世界;成人看到的則是黑與白,通常是平面的,且在同一時間可以數種不同觀點看世界。

處於成人自我狀態的人暫時脫離自身感情與其他內在感受,他必須處於這種狀態 才能仔細觀察外界現實並加以評估。因此,處於成人自我狀態的人雖然能夠評估自己內在兒童或家長狀態的感受,但本身是「不帶感情」的。人們很容易搞混家長和成人狀態,特別是當一個人表現冷靜、看起來舉止理智的時候。然而成人狀態除了很理智外,也沒有感情。

根據讓.皮亞傑對「形式運思期」的詳細討論,童年時期與人及外在世界的互動,會漸漸形塑了一個人的成人自我狀態。1

家長
本質上,家長自我狀態來自模仿父母或權威人士的行為。當事人未加修改地照自己看到的他人行為而行動。處於家長自我狀態的人,其實在重播過去的錄像,錄像的主角是他的父母或某個 在他生命中扮演父母角色的人。

因此,家長自我狀態本質上既不會感知也沒有認知能力。它只是個固定且有時獨斷的決策基礎,一個承載了傳統與價值觀的 容器,正因如此,孩童生存與文明存續都非常仰賴家長狀態。如果成人因掌握的資訊不足而無法做出決策,家長就會取而代之,做出決定;但在某些人身上,即使握有足以讓成人做決定的資訊,家長自我狀態還是佔了上風。

雖然家長自我狀態完全來自模仿他人,但並非固定不變;隨著時間推移,家長也會改變。個人經驗會增加或刪減家長行為庫 的內容。比方來說,養育第一個小孩會大大增加新手父母的家長反應。家長自我狀態也會隨人生階段而改變,當人們從青少年踏入不同生命階段直到老年,會遇到更多需要以家長狀態應對的情境,若生命中出現新的權威人物或崇拜對象,也會把這些人的行為納入家長狀態。

比方來說,人們可以藉由學習來獲得關懷型家長行為並拋棄 家長的壓迫面。人天生就會某些家長行為,比如渴望養育和保護 幼者的傾向,但絕大多數的家長行為都是後天習得,並以關懷與 保護這兩種天性為基礎一步步建立而成。

腦中的聲音

結構分析從三種自我狀態的基本概念進一步發展。我們下面會介紹更多結構分析的概念。不管在什麼時候,一個人只有一個自我狀態運行;也就是說,一個人永遠處於這三種自我狀態的 其中一種。這個自我狀態稱為執行者,掌握執行權。當事人可清楚意識到某個自我狀態掌握執行權,彷彿站在身旁觀察自己的行為。

通常執行權握在兒童或家長手中的時候,當事人會出現「握有執行權的自我狀態不是『我』」的感覺,而真正的我可能是成人,它在一旁觀看,但無法行動。也就是說,當下的全身精力會集中在某個自我狀態上(它握有足夠能量控制肢體肌肉),但還是會意識到其他的自我狀態,就算在當下無力觸發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