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一抹藍: 與自然共生的藍染記憶 | 誠品線上

尋找一抹藍: 與自然共生的藍染記憶

作者 鄭美淑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尋找一抹藍: 與自然共生的藍染記憶:如果許久不曾抬頭看天空那片藍,請別再錯過腳下土地孕育出的,那凝簡素雅的一抹藍。「卓也」──向土地扎根,向生命取藍,向生活致敬。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如果許久不曾抬頭看天空那片藍, 請別再錯過腳下土地孕育出的,那凝簡素雅的一抹藍。 「卓也」──向土地扎根,向生命取藍,向生活致敬。 承繼傳統‧友善環境‧創新染藝,這一種「藍」得來不易! 用心復育消失一甲子的藍草。 「那是什麼?為什麼那家人不跟大家一樣種水稻、黃麻、甘蔗?」 大人總是隨意地回說:「那是梔子,聽說種來外銷做染料的。」 不久,那片梔子園被砍光改建了房子,徒留餘香在那鄉野田間和記憶深處。 及長,進入農藝系就讀,農藝作物分類中就有染料作物,如:山藍、蓼藍、梔子……除了簡單的名詞解釋,老師並沒有多做說明,因為這些植物都是早就不存在的經濟作物…… 熱誠的職人魂,質樸有力的藍手。 指甲染上藍時,非得要等到新指甲長出來才能將色素代替掉;麻煩的是,外出用餐時雙手一攤開,旁人看了會露出異樣的眼光,因此女性同仁還是會戴上手套。 至於老師傅們為了手感更好,大概就是直接下手了。 怎能讓那一抹暗香似有若無地殘存於鼻間, 讓那一抹藍飄飄忽忽地殘留在腦海深處? 我的植物染色記憶被喚醒後,從上溪頭採藍草、打藍、製靛到建藍染缸、藍染技法到藍染及後續的商品開發,在馬芬妹老師無私的教導傳承下,讓我義無反顧地走向這條不歸路。 ——卓也藍染創辦人 鄭美淑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鄭美淑學經歷:國立中興大學農學士、農藝學碩士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藍染工藝訓練班結業國立員林農工農場經營科休閒農業科教師兼主任退休曾任:雙潭休閒農業區前主委 臺灣藍四季研究會前總幹事現任:卓也藍染行政總監創意生活產業協盟會長著作:《農藝學》(合著)、《植物生理》(合著)、《休閒農業概論》(合著)、《又見一抹藍》、《絞絞者-縫紮藍染與生活》(合著)卓子絡學經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藍染工藝訓練班結業曾獲:文化部102年「Hidden Art 來尬藝」草根VS.文創設計佳作獎作品獲得105及106年臺灣工藝良品美器獎現任:卓也文旅負責人 卓也藍染設計總監著作:《絞絞者-縫紮藍染與生活》(合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畢業之後,就回到苗栗三義山中幫助自家產業的發展。藍染作品多採自於自然景色,利用灑蠟等技法創作畫面具立體感的藍染作品。現擔任卓也小屋、卓也藍染品牌之總經理,同時也多次參與海內外演講、展覽及工作坊等活動,推廣臺灣藍染文化。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各界聯合推薦 自序 第一章 藍草產業復育的背景 一、休閒農業的起承轉合 ‧休閒農業之崛起 ‧休閒產業之興衰 ‧產業六級化──創造農業新生命 二、文創產業──「產地人」地方創生 ‧地理條件優勢資源 ‧客家人文篳路藍縷 ‧藍草產業文化創意 第二章 大菁藍手記 一、只為一抹藍 二、藍門一入深似海 第三章 自然恩賜,染青之草 一、馬藍 二、木藍 三、蓼藍 四、菘藍 第四章 篳路藍縷臺灣藍 一、種藍在霧鄉 ‧種藍的準備工作 ‧繁殖山藍──扦插 ‧山藍的田間管理 二、採藍晨露未乾時 三、去蕪存菁調製藍靛 ‧菁礐池──浸泡 ‧打藍製靛──氧化 ‧過濾──收集藍靛 第五章 與自然共生的藍染技藝 一、釀藍成華——建藍 ‧藍菌寶寶的游泳池——金龍窯大陶缸 ‧天然的鹼劑——白木灰水 ‧藍寶寶的最愛 ‧藍寶寶的暖房 ‧藍寶寶變色了 二、手感溫度──藍染紋飾設計 三、天天天藍──藍染 ‧養缸 ‧從纖維開始 ‧從精煉做起 ‧天天天藍 四、藍染布的後處理 五、老缸的處理 六、芳藍的自然香 七、歲月的顏色 第六章 在地情義,手感溫潤 一、從工藝到品牌行銷 二、卓也藍染工藝品 三、競賽或裝置展覽 四、卓也藍染風穿搭和居家飾品 ‧輕薄飄逸的藍染「圍巾」 ‧富有手感的「服裝」品項 ‧隨身飾品&風格小物 ‧結合茶文化&居家藍染風 ‧貼心有質感的藍染伴手禮 五、異業結合再創藍染風采 ‧高檔宴會服飾系列 ‧休閒服飾個性穿搭 ‧卓也藍染牛仔褲的價值 ‧藍染近百次的帆布鞋 ‧具可恢復性的藍染皮包 ‧藍染手工摺扇 ‧藍染布袋戲人偶——雞籠山之戀 第七章 藍草產業的轉換與升級 一、文化為魂,產業是體 二、打造「三留」農場,令人驚喜的藍染園區 三、創造令人感動且無可取代的產業模式 ‧一級的農業生產(藍草栽培、藍靛生產)——立足於傳統 ‧二級的產品製作(藍染工藝、染布流程、藍染產品加工)——創造新的價值 ‧三級的行銷服務——傳遞理念 第八章 臺灣藍草產業的文創之路 一、尋源——發掘歷史,復育藍草 二、萃取——自然之賜,提煉特色 三、活化——融入體驗,落地聚焦 四、淬鍊——整合產品,累加價值 五、植入——提升品牌,傳達理念 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尋找一抹藍: 與自然共生的藍染記憶
作者 / 鄭美淑
簡介 / 尋找一抹藍: 與自然共生的藍染記憶:如果許久不曾抬頭看天空那片藍,請別再錯過腳下土地孕育出的,那凝簡素雅的一抹藍。「卓也」──向土地扎根,向生命取藍,向生活致敬。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4779512
ISBN10 / 9864779516
EAN / 9789864779512
誠品26碼 / 2681942914006
頁數 / 232
開數 / 大菊16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5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卓也」──向土地扎根,向生命取藍,向生活致敬。
承繼傳統‧友善環境‧創新染藝,這一種「藍」得來不易!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各界聯合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因緣際會認識美淑老師多年,何其有幸見證她在藍染產業由一個夢想的初始、理念的堅持至有所成就。
從大菁復育、技藝傳承、環境生態維護、染材植物培育,這都是美淑老師的信念。卓也藍染朝六級產業發展,傳統文化與技藝的推廣,堅持使用天然植物萃取的染料,而且為了提升染色技藝,不遺餘力多次赴日取經,並邀請日本藍染大師來臺教授。
手作藍染不只是一種技藝,它讓人重新連結「產、地、人」的關係,更是療癒身心的藝術,這其中包含生態環境、傳統文化、農業生產等等的發揚,相信這本與自然共生的藍染記憶分享,能給予所有讀者心靈的滿足。

丁信仁 老師
環球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專技副教授


‧藍染產業過去因勞動力大且現代染劑的方便與足量,使得藍染產業日漸衰落,卓也伉儷一直以來致力於苗栗藍染產業之推動,以友善環境、循環經濟的方式發展藍染六級產業,經營休閒觀光場域,並藉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輔導計畫之助力,協助以文化價值推廣為出發點,運用臺灣意象、創新思維,並結合臺灣在地特色,打造「臺灣藍」特色品牌,讓藍染成為美學時尚元素,以樸實渾厚的妝扮融入生活。
鄭美淑老師藉由此書,分享近二十年來經營自然生態農場與休閒觀光產業的感想,帶領更多人走入地方與回鄉,創造在地就業機會及帶動產業體驗經濟。鄭老師又如何秉持堅持的心,讓藍染文藝復甦,值得我們一同探索。

何晉滄 處長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


‧讀此書,猶如親身尋訪三義山間,瞥見遠離塵囂的那一抹藍,找回曾經消失一甲子的藍染產業,在鄭美淑女士堅持下復育成功的感動。卓也小屋是本局推動創意生活產業之亮點企業,創辦人鄭美淑同時也是創意生活產業協盟會長,從她的身上,看到對藍染的癡情、土地的熱愛、生活的品味,從一畝地開始,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路,實踐了藍染「青出於藍」的獨特性。鄭會長將自身的實踐心法分享於本書中,希望讀者從書中可體會到創意生活產業傳遞生活風格的感動,也獲得更多產業發展的啟發。

呂正華 局長
經濟部工業局局長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時尚品牌在產品中加入傳統元素,架起傳統技藝與時尚產業的橋樑,將傳統的好與時尚的美交織於現今的生活品味中,開拓全新的市場。
卓也美淑老師藉由這本書,將傳統的天然染色技藝,從藍染的歷史、產業發展歷程及文化創意、地方創生至創新設計應用,進行了豐富的分享與介紹。很高興看到這消失近一甲子的傳統天然染色技藝文化在她的手中再次發光。
傳統技藝的傳承是一條崎嶇難行的道路,但美淑老師一路走來卻是甘之如飴,期待她的樂觀進取,可以感染崎嶇道路上的每一個人。我們一起加油,共勉之。

林青玫 老師
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副院長/時尚設計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傳統工藝的文創品牌、體驗設計再進化。
有的工藝技術成為人類進行太空探索的尖端材料。但是,更多工藝品成為博物館參訪者眼中感慨的「典藏品」。傳統工藝的復興一直是所有文明國家的重大任務,沒有歷史感的國家不會偉大,沒有文化傳承的社會會失根!卓也藍染以偏鄉企業的力量扛起藍染工藝保存、傳承與復興的任務,更發揮地方創生效益。《尋找一抹藍》完整地將藍染技法記錄與呈現,是藍染工藝復興的基石。鄭老師的勇氣、卓老闆的傻氣,以及小卓老闆的認分努力,卓也家族齊心撐起藍染傳統工藝。臺灣之所以會偉大,需要他們的努力與大家的參與!

拾已寰 老師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設計與營運學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


‧賀「卓也」!
看著多年來美淑闔家在三義的耐力耕耘,藍草復育有成,進而成功經營民宿、餐廳、休閒觀光農場,「卓也」,已是一個以人為本,和地方及自然生態環境結合的文創好典範。
藍染工藝正一步步融入我們生活中。專業人才的投入、培育和美學教育推廣,加上相關產業的投入研發,藍染工藝文化將根植臺灣。
此前的疫情,讓我們再度體認地球環境遭受破壞,自然開始反撲。社會逐漸覺醒,不再以大規模經濟成長作為「進步」的唯一體現,而卓也對天然染工藝的思索與鑽研就是最好的見證。
相信本書的出版,會讓我們更確切地看到有「根」的天然染文化創意產業──藍染,紮根在臺灣!

洪麗芬 Sophie Hong 老師
臺灣及巴黎著名服裝設計師/Sophie HONG品牌服裝負責人


‧很幸運地和卓也一起走過草創的一些重要里程。要由一個傳統手工作坊成長為活力盎然的生態企業,除了始終堅持初心之外,期間的每一件事、每一個抉擇,其實大都是在掙扎與糾結中步步向前。卓大嫂的勤奮與行動力,卓大哥的創意與遠見,加上他們伉儷共同在這份志業中所灌注的愛心與包容,才能集合許多支持的朋友與夥伴,共同耕耘出卓也這片青青園地。開心看見《尋找一抹藍》新書出版,能讓老朋友新朋友穿過時空,重新共同見證一個臺灣驕傲誕生。

胡佑宗 老師
唐草設計創辦人


‧「為了一隻貓頭鷹,我們買了一片山林。」卓也夫婦來到三義落腳,對生態重視、對自然疼惜,並由藍染著手,復育產業,淬鍊出與生活結合的美學,以山藍渲染出來的山巒疊翠,那一抹的藍,是山城孩子心中永遠的鄉愁。感佩卓也對於土地的付出、技藝的傳承,滋養出無比豐沛的農業生命力。南庄、三義獲國際雙慢城認證,這一南一北小鎮,鏈結自然共生的信念,很客家、很簡單、很會過生活,是一種專屬苗栗的新文化運動。慢活、慢食、慢遊,結合在地有心職人的耕耘,讓三義的小城故事有了更新篇章的延伸。

徐耀昌 縣長
苗栗縣縣長


‧實實在在的本土臺灣藍,兢兢業業的手作工藝心,刻刻苦苦的經營卓也藍。
和多數人相同,最初疑惑不可思議的青出於藍,鄭老師被一抹美麗的臺灣藍深深魅惑,即不受限地天天追求天天藍。夫婦胼手胝足開闊園區,從生活、生產、生態中壯大理想目標,毫不鬆懈地力行操作,實踐出滿腹藍學成果。卓也一家信守臺灣藍──草木情──工藝心的文化理念,為臺灣藍之路創新出各種可能性,為臺灣藍之友豎立高標理想,誠為四季藍研究會的典範榮譽。

馬芬妹 老師
臺灣藍四季研究會理事長


‧《尋找一抹藍》一書,是鄭美淑老師自《又見一抹藍》及《絞絞者:縫紮藍染與生活》二書後的第三本有關藍染的著作。美淑老師自工藝中心開辦的藍染技藝研習班結業後,於三義鄉復育大菁並創立卓也藍染品牌。近二十年的藍染工藝投入,開啟了臺灣藍染產業化模式。
記得本人於二○一四年國際天然染織論壇(ISEND & WEFT)之際來到卓也藍染參訪,並參與天然染色生產基地的揭牌儀式,宣布臺灣藍染進入產業化生產製造,創造天然染織的新開端。欣見美淑老師致力不懈,並胼手胝足的繼續推展臺灣藍染。期盼她的經驗能夠吸引更多工藝人才同好投入此一領域,再接再厲、努力前進,共創迎接臺灣藍染的一片藍天。

許耿修 主任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這一兩年來,不時會在臉書動態上看到鄭老師上午發文說她腳又痛了、頭又疼了,等等下午又發文說她剛參加完一個國際會議或種了一片新花苗。然後今天一早我接到她電話說:「我要出新書了,幫我寫推薦序。」我心想:這人腳痛不能走,就開始手寫;牙痛不能講,就跑去種花;頭痛起不了床,腦子卻更轉不停。這人就是這樣子,總把自己逼到極限,卻也逼出了卓也藍染至今無人能敵的專業與藝術美感。
推薦序,我沒打算幫她寫太多,她的人跟他們家的藍染,已經上遍中英日韓等世界各國語言媒體,她的新書我還沒讀完,就已經深深感受她那拿命換品質的深刻。我只想說,鄭老師,藍染很美,命也很重要,要保重健康,因為大家都愛妳。

陳志東 記者
資深美食旅遊記者


‧常思考現代化學染越來越進步,開發出許多低成本、少污染、工序不難的染料與處理技術,沒有顏色是染不出來的。那,傳統自然染色存在的價值是什麼?或許不過是歷史、文化中迴光反照的餘溫,供一絲緬懷的憑藉而已。
面對時代巨輪無情的碾壓,傳統技藝毫無招架餘地,竟然還有人偏執狂式的反其道,將一般認為式微的藍染予以產業化。從多年前認識鄭美淑老師,被她的纏功與速戰力震懾。由懷疑轉為協助,見證鄭老師讓染色工藝異業跨域結合的實驗。近年來,卓也經過不斷嘗試,逐漸成長至今。相信這段心路歷程有值得留下紀錄的價值處,樂意為其作序引介。

曾啟雄 老師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設計系名譽教授


‧卓也,文創與農創界響亮的品牌,實踐綠色生活價值,結合健康、知識二大核心理念,融入食農教育、環境教育、康養療育三項知識,運用生產、生活、生態、生命之四生資源,提供視、聽、嗅、味、觸之五感體驗,串聯一級生產、二級加工、三級服務之六級產業,可謂臺灣休閒農業之典範。
卓也藍染,美淑老師堅毅美麗的代名詞,殊不知這亮麗品牌的背後隱含著無數的汗水與執著,更有卓大與卓小的支持,創造出這片「藍海中的藍海」,書中字字句句,值得好好細細品味。

游文宏 祕書長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祕書長


‧從一位高中老師,到臺灣藍染產業規模可稱得上執牛耳地位的美淑工藝師,一路走來真是篳路藍縷、青出於藍。在三義山上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孕育出優質大菁,遵從古法建藍製藍,在摸索中不斷激發創新,創造自動化循環式染製設備,將繁複工序及吃力的吊布染製過程,透過機器協力提升產製效能。更可貴的,曾為人師表的美淑老師不忘初心,樂於循循善誘,戮力培養年輕後進,鼓勵年輕團隊嘗試產品、媒宣、國際行銷、品牌形象設計等,更跨領域將藍染結合養生餐飲、民宿多元經營,成為品牌力及產能兼具的藍色清新風格產業。

蔡體智 組長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行銷推廣組組長


‧在臺灣苗栗三義的卓也小屋,有一群人不計成本、費盡心血投入藍染傳統技藝的世代傳承,為了復育幾乎失傳的古老技術,主人於是透過古書記載、耆老印象,一點一滴拼湊出先民篳路藍縷的技藝,漫步園區總能見到飄逸迷人色彩的天然染布,那是一份最純淨舒服的臺灣顏色。卓也藍染這幾年更在國際大放異彩,不僅出國推廣臺灣藍染的美好,就連國外專家也前來取經學習,儼然就是臺灣之光,現在!一起翻開這本書,細細品味「臺灣人的韌性」吧。

鄭兆翔(肉魯)
知名旅遊作家


‧撥開三義一三○縣道常年繚繞的氤氳林霧,循石板小徑轉彎,一棟棟沿山而建的木造小屋映入眼簾,彷如走進中古世紀童話小鎮,這是藍染界的神鵰俠侶卓銘榜、鄭美淑以二十年時光打造的生態園區。
常年被大菁染就一雙藍指甲的鄭美淑,內心也擁有一顆熱誠的職人魂,為了掌握關鍵的「藍靛」,溯源從種植大菁、建藍開始,又往下游開發設計和國際橋接,把懸在天上星星般的高冷藝術,以她質樸有力的藍手掌在三義山間開拓出一個七十多人的產業,是創意生活產業,也是地方創生最有靭性的一抹藍。

謝明達 董事長
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董事長


‧It is both an honour and a privilege for me to write and congratulate Mrs. Zhuo (Mei-shu) for the publication of yet another book entitled 《A touch of blue: The memory of coexisting together with natural indigo.》
It was my ‘indigo love affair’ that first introduced me to Mrs. Zhuo and Zhuo Ye Indigo Cottage; and Ms. Ma Fen-mei, Taiwan’s pivotal natural indigo revivalist and researcher was our ‘match-maker’. My first visit to Taiwan and the National Taiwan Craft Research Institute was in 2009/2010 when my Japanese indigo researcher friend Miyoko Kawahito informed me that the revival of natural indigo dye was happening in Taiwan. During my 2nd trip in 2011, Ms. Ma arranged for me to visit the Zhuo Ye Indigo Cottage in Miaoli (County) where I met Mr. and Mrs. Zhuo and their son James, Tzu-lo.
I was so deeply impressed at the concept of the Zhuo Ye operations at Miaoli, and it instantaneously stirred up in me the description of it as the Best Eco-Agro Resort. I started to publicize this through our World Eco Fiber and Textile (WEFT Network); and the ASEAN Handicraft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World Crafts Council and ISE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 Exhibition on Natural Dyes) established under UNESCO.
I appreciated the fact that with their background in agriculture and horticulture, Mr. and Mrs. Zhuo were inspired and brave enough to take up the challenge of going into natural indigo dye cultivation and production in a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way; and to make a business out of it! With their own experience and wisdom gained from years of conscientious hard work and investment in Zhuo Ye Cottage, it evolved into Zhuo Ye Natural Indigo Farm. They constantly embraced new technology and brought in fresh designs especially with the inclusion of their son Tzu-lo, and other young team members; thus engaging the new generation in what they are doing!
In a world now classifying a new vocabulary such as Eco-Fashion, Slow Fashion, Sustainable Fashion, Ethical Fashion, it is clear that Zhuo Ye has found its niche statement in what their mission is;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an exemplary leader in this field of not only natural indigo dyeing; but definitely setting the pace for others to follow!

Edric Ong 王良民
東協手工藝推廣及發展中心 主席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