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之書 | 誠品線上

Zeit: Was Sie Mit Uns Macht und Was Wir Aus Ihr Machen

作者 Rüdiger Safranski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時間之書:「這本書具有魔力,遠勝近期所有討論時間的出版品。」──德國《焦點》雜誌時間是什麼?從哪裡來、又要流向何方?德國當代哲學大師邀你走入這場如詩如畫的時光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明鏡週刊》、《法蘭克福匯報》、《時代週報》等眾家媒體評論一致盛讚◎國際尼采學會大獎、托瑪斯‧曼獎、各大文學獎得主 最新暢銷力作◎耿一偉︱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專文導讀「這本書具有魔力,遠勝近期所有討論時間的出版品。」--德國《焦點》雜誌時間是什麼?從哪裡來、又要流向何方?德國當代哲學大師邀你走入這場如詩如畫的時光之旅,一探最難解的永恆之謎「時間究竟是什麼?沒有人問我,我倒清楚,有人問我,我想說明,便茫然不解了。」--奧古斯丁,《懺悔錄》為什麼無聊的時候,總是度秒如年,快樂的時候,時間卻又倏忽即逝?時鐘的刻度呈現的只是客觀的時間衡量標準,是其中發生的事件改變了我們對時間的主觀感受,而時間的社會化與金錢化,更讓我們的世界彷彿不斷加速快轉。德國當代哲學大師薩弗蘭斯基帶領我們走進時間的迷宮,巧妙交織哲學、文學、歷史、藝術、科學和個人省思,以生命的各個切面來了解時間,從無聊、憂慮的時間,一直到社會化、世界、宇宙的時間,探索時間到底對我們做了什麼,而我們又用時間創造出什麼。人類縱然無法左右時間的流向,卻能與時間玩場遊戲,用創作的靈光來留住永恆的瞬間。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一場饒富興味的旅程,帶領我們穿越時間經驗的迷宮,從無聊到永恆的時間……薩弗蘭斯基展現他慣用的精湛技藝和敏銳洞察力,交替運用幽默詼諧的嘲弄和妙語如珠的箴言來為時間下註腳。」--《明鏡週刊》(der Spiegel)「這本書具有魔力,遠勝近期所有討論時間的出版品。」--德國《焦點》雜誌(Focus)「本書最精采之處在於,薩弗蘭斯基巧妙地運用文學、文學史和哲學的角度來爬梳時間,從無聊的時間、開始的時間、憂慮的時間,一直到其他許多別出心裁的時間。」--德意志廣播電台(Deutschlandfunk)「薩弗蘭斯基如同歷來思想家與詩人的寶庫,讓他們穿越時間之河,來到有著各種疑難雜症的現代。」--《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薩弗蘭斯基讓文學傳記變得平易近人,並將哲學的奧義公諸於眾。」--《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薩弗蘭斯基天賦異稟,能將繁複的思想分門別類,更是才華橫溢的風格大師。」--《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薩弗蘭斯基可說是德語世界最優秀的傳記作家,他的筆鋒既犀利、又充滿溫情。」--《法蘭克福評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薩弗蘭斯基是德國最舉足輕重的思想史作家……他的作品精彩絕倫,帶領讀者體驗知識的無盡奧妙。」--《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薩弗蘭斯基的筆觸總是如此生動優雅,並具有相當的智識分量……他的文學與哲學書寫,為當代讀者注入了源源不絕的創意與活力。」--《時代週報》(Die Zeit)「薩夫蘭斯基博學多聞且品味高尚,文風既敏銳又雅致……他的功力深厚,能把最艱澀難解的文本轉化成好讀的文字。著實令人欽佩!」--《新蘇黎世報》(Neue Zürcher Zeitung)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呂迪格‧薩弗蘭斯基(Rüdiger Safranski)德國當代哲學大師和文學家,一九四五年生於德國羅特韋爾(Rottweil),高中畢業後,先後在法蘭克福(Frankfurt am Main)和柏林(Berlin)修習哲學、日耳曼語言文學、歷史學和藝術史,之後陸續擔任研究助理、《柏林手冊》(Berliner Hefte)編輯、德國電視二台(ZDF)的「哲學四重唱」節目主持人,二○一二年受聘為柏林自由大學(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的榮譽教授。薩弗蘭斯基著作等身、獲獎無數,作品被翻譯超過三十國語言,其為歌德、霍夫曼、海德格、尼采、席勒、叔本華等大師書寫的傳記,皆獲得各界好評,被譽為是德語世界最優秀的傳記作家,二○○三年出版的《尼采:其人及其思想》(商周出版,2007)更獲得國際尼采學會大獎(Premio Internazionale Federico Nietzsche)等多項大獎。重要獎項紀錄:2017︱路德維希.希伯爾內文學獎(Ludwig-Börne-Preis)2014︱托瑪斯‧曼獎(Thomas-Mann-Preis)、阿登納基金會文學獎(Konrad-Adenauer-Preis)2006︱《世界報》文學獎(Welt Literaturpreis)、賀德林文學獎(Friedrich-Holderlin-Preis)2005︱萊比錫書商獎(Preis der Leipziger Buchmesse)2003︱國際尼采學會大獎(Premio Internazionale Federico Nietzsche)2000︱薩克森安哈特州尼采獎(Friedrich-Nietzsche-Preis des Landes Sachsen-Anhalt)1998︱恩斯特.羅伯特.庫爾提烏斯獎(Ernst-Robert-Curtius-Preis)1996︱美茵茨學會威廉.海因澤獎章(Wilhelm-Heinse-Medaille d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und Literatur, Mainz)■譯者簡介林宏濤台灣大學哲學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著有:《致死之病》、《血田》、《獵眼者》、《人的條件》、《自我的追尋》、《等待哥倫布》、《人造地獄》、《無私的藝術》、《藝術想怎樣》、《正義的理念》、《與卡夫卡對話》、《人的形象與神的形象》、《上帝的語言》、《神子》、《我的名字叫耶穌》、《如何改變世界》、《文明的哲學》、《奧斯卡與我》、《g先生》、《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啟蒙的辯證》、《菁英的反叛》、《詮釋的衝突》、《體會死亡》、《美學理論》、《法學導論》、《愛在流行》、《隱藏之泉》、《神在人間》、《眾生的導師:佛陀》、《南十字星風箏線》、《神話學辭典》、《與改變對話》、《死後的世界》、《讀論語學英語》等作品。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專文導讀】時間、事件與逍遙︱耿一偉前言第一章 無聊的時間無聊的種種好處。事件過去了,時間來了。難以忍受的線性時間。等待。果陀。文化是消磨時間。從事件的帷幕窺見時間的虛無。形上學的耳鳴。對於無聊的浪漫主義考察。無聊之劇三幕。山重水複的時候,人必須自己找到出路。自由和開始。「生成」時間。第二章 開始的時間開始的樂趣。文學場景裡著名的從頭開始的人,從卡夫卡、弗里施到韓波。史威特和史耐德事件。開始、自由和決定論。初訪奧古斯丁:經過編寫的歌曲。開放和封閉的時間。現代生育繁殖的困難開端。從自己開始、自己動手。漢娜.鄂蘭的「新生」哲學。前景看好的開端的種種機會。第三章 憂慮的時間憂慮─主司時間經驗的心理作用。對於時間之流的憂慮。海德格的憂慮:沉溺在世界裡而且逃避死亡。作為可能性的意義的憂慮。問題是:在憂慮中保持自我。重新發現一個「最幸福的民族」。沒有未來意識就沒有憂慮可言。在風險社會裡的現代化的憂慮。古老的憂慮的重返。第四章 社會化的時間時鐘在測量什麼東西?用規律的運動過程去測量不規律的運動。時鐘作為社會體制。金錢的時距。時間紀律。莫名其妙的準時。魯賓遜的日曆。同步性。即時通訊。普魯斯特的電話和來自冥府的聲音。延伸了的同步性的難題。「現在」的增值以及儲存的「過去」。第五章 時間管理被囚禁在時間表裡。當時間短缺的時候,在救恩史、歷史、資本主義的意義下。債務和借貸。金融經濟的時間。加速度。各種不同的速度。飛馳的靜止狀態。火車。現在對時間的殘餘的攻擊。浪漫主義的批評:風馳電騁的時間之輪。第六章 人的一生和世界時間有期限的人的一生,沒有期限的世界時間。周而復始的時間減緩了緊張關係。基督教對於世界時間的抨擊。時間的虛無。再訪奧古斯丁。一段時間,而不是一個時間點。關於時間經驗的一點點現象學。沒有現在的種種過去。現實的時間和想像的時間。荒謬和世界時間的實現:唯物論的、基督教的、進步的、演化的。第七章 宇宙時間時間的開端。初始奇點。物理學裡的末世論。羅素的文化之舟以及廣袤的太空夜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並不是一切都是相對的,但是我們也不是活在同一個時間裡。同步性之謎。時空。超越人與世界的二元論。愛因斯坦的宇宙信仰。崇高者。第八章 屬己時間身體及身體節奏的屬己時間。屬己時間的保護是個政治議題。在屬己時間的迷宮裡。真實性消失到哪裡去。屬己時間粉碎了「同一律」。每個人都是最後的證人。「那朵雲只出現了幾分鐘」。鳥類學的上帝存在證明。沙特的存在與虛無。再論時間經驗的現象學。為什麼我們總是遲到。突如其來的事物。第九章 和時間玩遊戲透過語言和文字創造的間隙。時間階段的發現以及敘事者的誕生。「喀什的滅亡」,一則非洲神話。敘事作為生存工具。一個文學時間模型的簡單的類型學。從奧德賽到巴爾扎克,從伊底帕斯到推理小說。生活謊言的動機。哈姆萊特和他的躊躇不前。史詩和戲劇對時間的處理。繪畫的時間。拉奧孔為什麼不叫出聲來?猝不及防。攝影和真相。一個女人渡河。像巴布一樣。芝諾悖論。普魯斯特不由自主的記憶畫面。永恆的瞬間。音樂。第十章 成熟的時間和永恆柏拉圖的永恆和當下的日常生活經驗。忘了時間的全神貫注。屬靈的和屬血氣的神祕主義。美感的偉大片刻。尼采。霍夫曼斯塔、普魯斯特和阿多諾。追求不朽。生命期限的延長。靈魂不滅?蘇格拉底之死的原始場景。思考不能想像一個沒有自己的情況。基督復活的信仰。更加自我中心主義?放下及其種種困難。參考書目作者識

商品規格

書名 / 時間之書
作者 / Rüdiger Safranski 
簡介 / 時間之書:「這本書具有魔力,遠勝近期所有討論時間的出版品。」──德國《焦點》雜誌時間是什麼?從哪裡來、又要流向何方?德國當代哲學大師邀你走入這場如詩如畫的時光之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4774128
ISBN10 / 9864774123
EAN / 9789864774128
誠品26碼 / 2681545318003
頁數 / 31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前言

正如霍夫曼斯塔(Hoffmannsthal)的《薔薇騎士》(Rosenkavalier)裡的馬夏琳(Marschallin)所說的:



時間是個很奇怪的東西。

當人平平淡淡過日子,

時間什麼也不是。

然而,突然間,人除了時間,

什麼都感覺不到。



時間不只是在人平平淡淡過日子的時候才會什麼也不是。奇怪的是,就算人們凝神注視著時間,它仍然什麼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個實驗,我們不妨注意一下時間奇特的流逝方式。過去還臨在的東西,現在已不再存在,而未來則尚未存在。時間使我們宛如站在一條狹窄的「現在」上面,兩邊都被一個「非有」(Nicht-Sein)包圍著:過去的「不再」(Nicht-Mehr)以及未來的「尚未」(Noch-Nicht)。人們或許會對此驚訝不已,或許會感到不安。無論如何,聖奧古斯丁(Augustinus)在他著名的《懺悔錄》(Bekenntnisse)卷十一裡就曾經因為時間的這兩個「非有」而陷入沉思並且寫道:「那麼時間究竟是什麼?沒有人問我,我倒清楚,有人問我,我想說明,便茫然不解了。」

倘若時間就只是時鐘上的刻度,那麼關於時間的問題倒也容易回答。它不外乎事件可測量的久暫。然而我們總是隱隱覺得沒有觸及它真正的意義。於是我另闢蹊徑。我打算沿著時間的作用軌跡去探索它,描述時間對我們做了什麼,以及我們以時間創造出什麼。

我們關於時間的經驗的迷宮,它的通道是以無聊為起點的,當時間不想消逝,當它停滯下來,它往往最為引人注目。當人們沒有什麼事件可以消磨,時間的流逝尤其明顯。這段相對空虛的時間,雖然讓人感到痛苦難耐,卻一直挑戰著文學和哲學;當人閒來無事的時候,最容易察覺到人哪裡不對勁,這個假設是有道理的。(第一章)

當時間駸駸然有凝結之虞,當一切寂然不動,人也只能試著重新開始。把過去拋到腦後。每個開端裡頭所蘊藏的魔法,就在於啟動停滯的時間,它變得前景看好,拽著人跟著它走。當然其中也有些問題。我們會看到各種壓抑、破壞、肆無忌憚。

然而:時間給與我們大好機會,讓人不致於一直都是其過去的受害者,反而可以放下過去。從前是他人起的頭,現在則是人以自己作為嚆矢。這是開端令人振奮的時間。一個從頭開始的人說,我不再只是我,我也是個他者。(第二章)

開始的時間也會指向未來,而且是充滿信心的。然而人在迎向未來時也往往會憂心悄悄,各種形式的憂慮(Sorge),從掛念(Fürsorge)到未雨綢繆(Vorsorge)。因為我們不只是活在時間裡,更會意識到時間的存在,難免會有一整個展望未來的視域(Horizont)攤開在我們眼前,讓我們為它憂慮,為它未雨綢繆。憂慮是我們的時間經驗裡一直在運轉的器官。它會襲向生活的每個領域,因為不管我們做什麼,或是成為什麼樣的人,都必須以時間的流逝為代價。憂慮會把人孤立起來,卻也會把他們通通趕到一個社會集體裡,在種種現代的條件下,後者也可以說是一個「風險社會」(Risikogesellschaft)。(第三章)

時間被社會化。在這個環節上,開始了時鐘的宰制。時鐘只不過是一個社會機制。人們以各種得到社會共識的規律事件,從日晷到原子鐘,去測量不規律的事件的持續時間。社會裡的所有事物都以時間串連在一起。在機械年代裡,時鐘成了支配工具,隨著鐵路的發明,也產生了火車行駛時間跨區協調的需求。現代科技使得遠距的即時通訊成為可能。而全球同步(Gleichzeitigkeit)的經驗也應運而生。這是史無前例的重大事件,也是個扣人心弦的挑戰,甚或是現在的人們難以負荷的重擔。我們很可能正處在一種文化突變當中。(第四章)

社會化的時間也是管理化的時間。也就是拿時間來做交易。時間變成了金錢。社會和經濟活動大規模地不斷加速。社會裡形成了速度各自不同的領域,比方說,金融之瞬息萬變遠非民主所能及,因為民主決策必須從長計議。而政治角力也一直圍繞著一個問題打轉:由誰來規定節奏。時間被政治化。隨著這個加速,越來越多的未來被消耗,而過去的貶值速度也越來越快。現在以其大量垃圾使得未來負擔沉重,不斷消耗數百萬年來形成的自然資源:這是現在對於其他部分的時間的侵略。(第五章)

即使人們偶爾看起來完全被禁錮在社會化和管理化的時間,但是這個領域並不能涵蓋一切。我們向外望去,遠眺世界時間,它遠遠超過我們個人一生的時間,也超過整個社會和文化的生命時間。以前的人們向來會把生命時間和世界時間做個有意義的連結。大自然的週期,宇宙的年代,基督教的救恩史(Heilsgeschichte),跨世代進步的觀念,以及作為一個更高等的發展歷史的演化─它們都旨在消除億萬斯年的時間的荒謬感,並且賦予它若干意義。(第六章)

但是當我們真的深入探究宇宙時間,就會發覺困難重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只會使得時間之謎更加難解。固然不是所有事物都是相對的,但也不是所有事物都存在於同一個時間裡。自然科學家認識到,時間並沒有絕對的長度。雖然它和其他事物一樣,也有開始和結束,也許它其實只是個表面現象。但是正當關於所謂時間的幻覺性格的各種理論呶呶不休的時候,時間已經流逝了。(第七章)

我們從宇宙回到身體及其律動的「屬己時間」(Eigenzeit):和在自己的身體裡體驗到的時間相遇。但是「屬己時間」不只是指意識的內在時間。在意識對於時間流逝的體驗裡,有著從現實到非現實的神祕轉變。

如果再也沒有任何物質軌跡,「過去」又會在哪裡?意識是唯一的保管處嗎?如果遺忘介入,而且過去也從意識裡消失,那麼這個過去是否從來不曾存在?不只是對全體如此,對於個體而言也是如此。就任何隨著人們一起煙消雲散的事物而言,每個人都是它最後的見證者。即使是現代的儲存媒介(Speichermedien)也無濟於事,因為它們只保存外在軌跡,而不能保存內在狀態。時間意識揭露了「壞滅的暴流」(黑格爾語)。我們之所以能夠忍受,只是因為不斷會有新的現實跑到意識的舞台上,不過雖然近乎同時,每個浮現意識的印象終究是晚了一步。(第八章)

我們受到時間的支配而無可奈何。所幸我們至少能夠和時間玩遊戲。透過敘事,我們可以在時間裡自由往返。這或許就是文學魅力的奧祕。我們雖然臣服於時間的統治,卻能透過遊戲去支配時間。在和時間玩遊戲時,我們獲得了有期限的自主權,不管是在文學、繪畫或音樂的世界裡。

在透過科技複製文字、形象和聲音的時代裡,和時間的遊戲再度改頭換面。不過有一件事是不變的:生命本身沒有重播鍵。(第九章)

「和時間的遊戲」與「成熟的時間」(erfüllte Zeit)有關,而成熟的時間則可以理解為所謂的「永恆」的預兆。永恆不是無止盡的時間,而是和時間迥然不同的東西。永恆是人類渴望的景象,不管是靈魂不滅,或是基督教關於肉體和靈魂復活的信仰,這些南轅北轍的想像都有個無解的矛盾:人可以從外部看自己,因而意識到自己的死亡;但是人不能在心裡想像沒有「自己」是什麼境況;人完全沒辦法想像自己的「非有」—由此我們或許會得到若干結論。(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