塊肉餘生記套書 (全譯本 2冊合售) | 誠品線上

David Copperfield

作者 Charles Dickens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塊肉餘生記套書 (全譯本 2冊合售):愛書人、中學生課外閱讀書單榜首文學巨擘狄更斯最偏愛作品自幼失怙的大衛‧考柏菲爾德,從小在繼父暴力威脅下,飽受折磨和虐待,不僅家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愛書人、中學生課外閱讀書單榜首文學巨擘狄更斯最偏愛作品自幼失怙的大衛‧考柏菲爾德,從小在繼父暴力威脅下,飽受折磨和虐待,不僅家產遭侵占,還被逐出家門,趕去寄宿學校念書;在混亂的校園中,他了解到人情世故,也學會如何適應環境。母親去世後,繼父逼他去工廠當童工,自力更生,他不甘心一輩子埋沒在空酒瓶堆,就跑去投靠他的貝希姨婆。長期寄人籬下的大衛,在姨婆的栽培下繼續上學、找工作,儘管歷經種種艱苦,但因受到親友們的鼓勵及幫助,不畏命運打擊與考驗,最後終於成為名作家並找到自己的幸福。●睽違數十年繁體中文版全譯本●內頁收錄40幅狄更斯初稿連載原版重製插畫●實踐大學應外系、創意產業博士班講座教授/陳超明 專家導讀●附英語佳句摘選查爾斯‧狄更斯,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塊肉餘生記》寫於1848~1850年,初稿以連載形式發表,故事中深刻描繪了當時英國中產階級與下層社會的生活風貌。原文主書名《David Copperfield》,依書中主人翁「大衛.考柏菲爾德」為名,狄更斯曾在1869年版作者序中寫道:「就像很多溺愛子女的父母一樣,我的內心深處也有個最偏愛的小孩,而他的名字就是大衛.考柏菲爾德。」在這部帶有濃厚自傳色彩的小說中,狄更斯以大衛做為自己的化身,將他的童年生活、成年經歷和戀愛故事融入其中,不僅是他在個人著作中最喜愛的一部作品,也被毛姆列為「世界十大小說」之一。曾獲東方少年小說獎首獎、洪建全兒童文學獎童話首獎、台灣省教育廳研究著作獎的朱秀芳老師,在她所編寫《我的20堂經典文學課》中介紹這部經典:「本書從故事的構成,情節的運轉,到人物性格的描寫,作者對人生所懷抱的同情心及細密的觀察,都達到令人讚嘆的地步。狄更斯把人生種種的悲傷、寂寞、歡笑表露無遺,書中針對各個人物的堅毅、脆弱、愛恨、欺瞞、悲憫和殘酷冷漠,寫來栩栩如生。」本書表述採第一人稱,是狄更斯花費心血最多、寫作篇幅最長的一部作品。故事中人物給主角大衛各種不同暱稱,反而他的本名很少出現,這其實跟他自我發掘的脈絡有關,是他漸漸成為「大衛.考柏菲爾德」的過程;此外,其遭遇與狄更斯的人生有許多相似處,比如去工廠當童工、父親的欠債、門不當戶不對的初戀等,可說類似於他的自傳,狄更斯自述他對自己想像出來的每個小孩都疼愛,而大衛是他最最偏愛的孩子。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 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最偉大作家,以反映現實生活見長。狄更斯的作品在其有生之年就已享有盛名,在二十世紀時亦受到評論家和學者廣泛認可。 狄更斯以高超的寫作手法,描繪了包羅萬象的社會群像,作品一貫保有揭露和批判的筆鋒,貫徹懲惡揚善的人道主義精神,塑造出眾多令人難忘的人物角色。他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寫了十五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以及隨筆、遊記、時事評論、戲劇、詩歌等。一百多年來,他的作品始終深受世界各地廣大讀者喜愛。 主要作品列表: 博茲札記(Sketches by Boz, 1836) 匹克威克外傳(The Pickwick Papers, 1836) 孤雛淚(Oliver Twist, 1837~1839) 少爺返鄉(Nicholas Nickleby, 1838~1839) 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sity Shop, 1840~1841) 巴納比.拉奇(Barnaby Rudge, 1841) 美國紀行(American Notes, 1842) 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 1843) 馬丁.朱述爾維特(Martin Chuzzlewit, 1843~1844) 董貝父子(Dombey and Son, 1846~1848) 塊肉餘生記(David Copperfield, 1849~1850) 寫給孩子看的英國歷史(A Child's History of England, 1851~1853) 荒涼山莊(Bleak House, 1852~1853) 艱難時世(Hard Times, 1854) 小杜麗(Little Dorrit, 1855~1857) 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 1859) 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 1860~1861) 我們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 1864~1865)■譯者簡介林婉婷英國巴斯大學口筆譯碩士,是個不安於室的自由譯者、業餘酒徒兼芳療玩家。以打破語言藩籬為樂、視行跡天涯為己任,熱愛瑜伽和學新語言。最愛的作家原是狄更斯,這次折騰完後,現正重新考慮中。賜教信箱:wan-ting.lin@bath.edu ◎特別感謝Dr. Paul Clow Deacon不厭其煩地解釋相關背景文化。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全譯本 上冊)導讀:閱讀一個年輕人的狂野心性──十九世紀狄更斯與二十一世紀讀者的相遇 陳超明作者序(一八五〇年版)作者序(查爾斯.狄更斯版)第 1 章 出生問世第 2 章 察言觀色第 3 章 境遇改變第 4 章 蒙受恥辱第 5 章 逐出家門第 6 章 交新朋友第 7 章 第一學期第 8 章 我的假期:特別是某個快樂的午後第 9 章 難忘的生日第10章 飽受冷落卻獲得生活費第11章 自食其力,但不喜歡第12章 不喜歡自立自強的生活,我下定決心第13章 決心的續集第14章 姨婆決定我的去留第15章 新的開始第16章 多方面來說,我都是嶄新的男孩第17章 不速之客第18章 一次回顧第19章 找尋自我,有新發現第20章 史帝福斯家第21章 小艾蜜莉第22章 舊景新人第23章 證實迪克先生所言,並選定職業第24章 初次爛醉第25章 好壞天使第26章 擄獲我心第27章 湯米.崔斗斯第28章 麥考伯先生的戰帖第29章 再訪史帝福斯家(全譯本 下冊)第30章 損失第31章 更大的苦惱第32章 漫長旅程的開始第33章 幸福第34章 姨婆讓我吃驚第35章 意氣消沉第36章 滿腔熱忱第37章 一點冷水第38章 關係破裂第39章 威克菲爾德與希普第40章 浪跡天涯的人第41章 朵拉的姑姑第42章 惹是生非第43章 再次回顧第44章 新婚生活第45章 姨婆對迪克先生的預言應驗第46章 消息第47章 瑪莎第48章 居家日常第49章 捲入謎團第50章 佩格蒂先生的美夢成真第51章 更漫長旅程的開始第52章 大爆發第53章 第三次回顧第54章 麥考伯先生的事務第55章 暴風雨第56章 新傷與舊痕第57章 即將移居他鄉的人第58章 離鄉第59章 歸來第60章 艾格妮絲第61章 兩個有趣的懺悔者第62章 我的明燈第63章 訪客第64章 最後一次回顧

商品規格

書名 / 塊肉餘生記套書 (全譯本 2冊合售)
作者 / Charles Dickens
簡介 / 塊肉餘生記套書 (全譯本 2冊合售):愛書人、中學生課外閱讀書單榜首文學巨擘狄更斯最偏愛作品自幼失怙的大衛‧考柏菲爾德,從小在繼父暴力威脅下,飽受折磨和虐待,不僅家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4772483
ISBN10 / 9864772481
EAN / 9789864772483
誠品26碼 / 2681461880004
頁數 / 102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導讀 : 閱讀一個年輕人的狂野心性:十九世紀狄更斯與二十一世紀讀者的相遇

實踐大學應外系、創意產業博士班講座教授 陳超明


For I knew, now, that my own heart was undisciplined when it first loved Dora; and that if it had been disciplined, it never could have felt, when we were married, what it had felt in its secret experience. (因為我現在知道,當我第一次愛上朵拉那時,我的心性是狂野的。如果那時我心已馴服,就不可能,在我們結婚時候,感受那種神祕經驗。)


這是《塊肉餘生記》主人翁大衛(David Copperfield),在小說中,最深刻的吶喊。唯有狂野的心性,才能體會情與慾間的神祕滋味,但也由於這「未經馴服」的心性,挑戰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婚姻的道德基礎。結婚到底為了什麼?夫妻倆如何在婚姻的鏈結中,發掘自己無法宣洩的自我與肉體的誘惑呢?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十九世紀的小說家狄更斯,也是我們二十一世記讀者在閱讀這本小說時,不斷問自己的問題。


這本《塊肉餘生記》,敘述年輕男子的成長,是一部傳統的教育與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在字裡行間中,也透露出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狄更斯個人的創傷歷程。將個人小時候受屈辱的經驗寫入小說,狄更斯模糊了小說與事實的界線。而在其自序中,他稱《塊肉餘生記》是他最喜愛的小孩 (“favorite child” ),無疑的,這是一部從他內心、從自身經驗中,所勾劃出最深刻的作品。



從衝突中成長,從掙扎中站起來


成長需要衝突,成長需要掙扎,這部小說也是狄更斯描寫衝突、描寫傷痕最直接的作品。從小時候戀母與喪父的創傷,到長大後情慾衝動,都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誠如敘述者大衛所說的:「我回首這一切,內心充滿刺痛。」


然而成長的動力為何呢?刺痛如何療傷?一個沒有自覺的人、一個不會犯錯的人、一個循規蹈矩的人,是不會體認自我錯誤,也永遠不會成長。急遽醒悟與反省,來自主角的心性與自覺。這不僅是一種道德的自覺,更是一種情慾的告白。



這是一部情慾告白的小說


傳統閱讀這本小說,大抵從主人翁的年輕衝動到成年後的成熟,如何在自我錯誤中,找到人生最終的靈魂伴侶(soul mate),道德論述及婚姻真諦,在閱讀中不斷被強化。然而,對我來說,這樣的閱讀,似乎忽略了小說家隱藏在道德論述下面的不安與焦慮:一個十九世紀年輕人的性心理與性成長。這部小說,不僅是如何教育年輕人面對家庭與社會,更是如何面對自我身體、情慾與性衝動的真實寫照。即使,小說家受限於維多利亞時期道德規範與出版限制,無法呈現性愛場景,然而,主角不自覺受到肉體牽引,在在看出這是維多利亞社會的集體焦慮:如何在性道德論述中,找到個人情慾的出口。


小說的主人翁,以第一人稱的觀點切入,告訴自己,他這一生命運來自他「狂野心性的第一個錯誤衝動」(“the first mistaken impulse of an undisciplined heart” ),也就是不受道德傳統與教化馴服的野性,從情慾衝動下,經常做出錯誤的判斷與行為。這個野性衝動,驅使主角從對母親的迷戀,歷經青少年同伴的同性(或同性戀)依賴,到後來與象徵青春肉體的朵拉(Dora)結婚,都是一連串創傷的過程,但也是深刻且令人陶醉的片刻。


「衝動的錯誤」,當然是從道德與教育的觀點來看。然而,也就是這種「錯誤」,才凸顯年輕人自我覺醒的可貴。大衛的第一個性覺醒,來自於年輕的同伴艾蜜莉(Emily)與史帝福斯(Steerforth)。這一女、一男,開啟了大衛內心對男女情慾的渴望,這種渴望是純潔的、是淨化的。但也就是這種情慾渴望,導致後來對於朵拉肉體的沉迷。然而,感性與理性並存的大衛,卻能從情慾沉迷中甦醒,認識他生命中的真愛。與其說,這是大衛個人的情慾歷程,不如說這是狄更斯對於年輕人成長最重要的記錄:從迷戀到情慾,從情慾到真情。




十九世紀與二十一世紀的相遇:情慾當道或道德戰勝?


小說的結局無疑是非常有啟發性的,到底年輕的你我,情歸何處?到底處於情慾漩渦的男女,如何自救?到底婚姻的情慾何在?遠在十九世紀的狄更斯,似乎冥冥之中,為二十一世紀,提供了複雜且多元的思考空間。


二十一世紀的讀者,在這本充滿道德教育與情慾衝突的小說中,不僅可以偷窺年輕男子的心性與情慾發展,更可以思索在這個充滿情慾的二十一世紀社會中,我們如何從錯誤中成長?如何在衝動中走出來?


經典作品中,這是一部刻劃年輕人情慾最深刻的小說,述說著幾百年來,任何人曾經年輕過的深刻體會,實在不容錯過。細讀或重讀這本經典,絕對不要錯過這些細膩情感,也不要輕忽狄更斯文字所帶來的道德與文化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