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史上第一本書,告訴你學習歷史思考的方法, 邁向成為現代社會理想公民之路。 學習歷史,目的不在強記死背拿高分, 而在於開啟格局與視野,提升思考能力。 本書詳盡說明如何脈絡性思考,整合零碎重點, 讓你看懂歷史變遷,從人類文明的發展中獲得啟發,放眼現在與未來。 全書共有五章,分成兩大部分, 第一部,在解釋建立歷史考格局的三個主要基礎,氣候、環境和時間。 第二部則進入歷史思考的方法,說明如何脈絡性思考。 另外也對中學生在實際課堂上的學習提出建議,將進行歷史思考過程中應該設法拓展的各種面向,進行深入完整的說明,重新形塑學習歷史的正確觀念及思考方法。 ◎第一章「氣候創造歷史」中,提起「氣候」在歷史教科書中一直是缺席的。但是,如果要放入「氣候」議題,歷史課程應該怎麼處理? 氣候如何變遷,是氣候學、地質學的專業,歷史課程可以關注的應該是:在那些「氣候變遷」的狀況下,人類的社會活動遭遇到何種影響?因此做出何種「決策」?展開何種行動?而這樣的行動又導致何種歷史的演變? ◎第二章「改變自然創造文明」說到,人類文明的演進,我們似乎已很習慣的理解是:「採集→漁獵→畜牧→農耕」,而且,如此的排序同時也意味著後者比前者「文明」、「進步」。書中則提醒,仔細一想,裡頭充滿了需要再釐清的迷思。採集和漁獵孰先孰後呢?畜牧和農耕孰先孰後呢?本章將透過相關例證及思考觀點,帶領我們重新理解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 ◎第三章「在時間的長河」,則由歷史這門學問最專長處理的「時間」問題進入,從時間制度談起,再進一步引導我們重新理解學習時間及時序,歷史時間和歷史分期等課題。 ◎第四章「脈絡化的理解」當中,點出科書慣於「羅列」、「簡介」的編寫型態,提醒我們勿落入瑣碎片段的學習方式,並以工業革命為例,將其發展歷程有組織性的串聯,理解歷史事件的變遷及進程,更舉出幾種方法,說明可如何訓練脈絡化的思考。 ◎第五章「原來歷史這樣學」進一步引導我們解析學習歷史時應有的思考模式。並且說明學習歷史應於「一般方法」(課前預習,隨手做筆記→課堂中認真參與,隨手做筆記→課後復習,隨手做筆記)的基礎上,加上「特殊方法」。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黃春木摩羯座,期望自己成為一個溫和而堅毅的人。任職於臺北市立建國高中,致力於為二十年後的臺灣培養人文及社會科學人才,同時已經花了將近十年時間為原住民學生進行教育服務工作。身為社會學科教師,但也喜歡和數理學科教師互動,共同研發STS課程,讓學生具備科技與社會的跨領域思考。已經在中學任教近三十年,但也在大學兼課十五年,可以協助School和College兩邊進行對話。曾經獲得教育部師鐸獎,從此只好更賣力工作,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同時也不要對不起「遺珠之憾」。經歷:1999-2001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歷史科題庫研發委員2000-2008 國中、高中歷史教科書編寫2002-2004 教育部歷史科國家課程綱要(95課綱)修訂委員2003-2004 臺北市歷史科輔導團教師2003-2008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講師2004-2005 臺北市各級學校資優班分組教師專業成長(高中人文社會科學)組長2005-2013 建國高中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性向資賦優異班召集人2006-2008 建國高中教師會理事長2007-2008 教育部歷史科國家課程綱要(98課綱)修訂委員2007-2010、2011-2014建國高中執行國家科學委員會「高瞻計畫」STS課程研發2007-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主持人2008-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2008 高中校務評鑑教學訪視教師2010 臺北市特殊優良教師(語文與社會科學類)2011 教育部師鐸獎2013-2015建國高中執行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領先計畫」副召集人資訊融入教學歷史教材編寫委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歷史科課程綱要前導研究工作小組成員曾主編多種審定版教科書,涵括歷史、社會科學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