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亞馬遜網路書店當月最佳選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輕鬆駕馭意志力》暢銷作者齊聲力薦20%的幸福來自於,擁抱你不願正視的負面情緒!我們極力避開的暗隧,其實正是通往光亮的途徑如果你總是假裝微笑,如果你總是勉強奮發,這本書正是為你而寫我們總在練習不抱怨、學習不自私,隨著失控的正向思考蔓延,變成了一股強迫微笑的法西斯主義,你是否也發現,全世界都不再聆聽你的抱怨、不再包容你的慍怒、不再體諒你的內疚?當負面情緒成為避之唯恐不及的瘟疫,我們只好將各種不滿與牢騷埋藏心底,卻沒有好好問過自己──看似陽光樂觀的你討好了別人,但是否也討好了自己?作者兩位心理學家長期研究社交焦慮、憂鬱症等心理疾患,卻從這些看似不健康的狀態中有了驚人發現──如果正向和樂觀占了成功的80%左右,那麼擁抱其他的負面狀態,則能再加上20%的優勢,例如:● 處於憤怒情緒的人,可以產出更多優秀的創意;● 沉浸於幻想的人,反而能淡化過去的傷害帶來的苦澀;● 經常抱持自我懷疑的人,則更有動力迎接各種改變;● 決定放棄的人,也可能是展現充滿智慧的轉身。法國哲學家馮特奈爾(Bernard le Bovier de Fontenelle)曾說:「幸福的一大障礙,就是過分期待幸福。」當我們汲汲於尋求快樂,反倒會讓一切帶來的快樂感大打折扣,並且削弱說理能力、無法做出正確判斷、甚至怠於思考。反之,略帶傷感的情況下,卻會讓你更有條理,更擅於做出精確的分析。原來,關於快樂,其實我們都誤解了──快樂非但不能促進生產力、無助於有效溝通,更會讓我們對許多細節視若無睹。我們害怕展露負面情緒,害怕排山倒海而來的反感與批判,卻忘記許多負面情緒,正是我們珍貴的超能力。罪惡感並不是羞愧感,憤怒並不是暴怒,而焦慮也並非恐慌,只要在適度範圍內施展,眩目的魔法都不致成為駭人的巫術。焦慮與懷疑,讓你更能掌控攸關重大的每一個細節;憤怒與不滿,讓你更敢於捍衛自己與所深愛的人。接受自己偶爾迸發的20%負面情緒,反而能為自己帶來正面的成長。於是,我們必須:● 允許自己不快樂,在低潮中找到真正完整的自我;● 允許自己不正面,從負面思考中找到使自己強大的力量;● 允許自己不善良,找到被討厭也堅持下去的勇氣。當你願意認同這些負面的特質,正是既存於每個人心中的一部分,你就能找到真正完整的自己,不必刻意尋求快樂,也能與幸福如影相隨。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陶德.卡珊登臨床心理學家,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福祉增進中心心理學教授,同時任職於澳洲天主教大學(Australian catholic university)正向心理學教育機構。為人格、福祉與社會關係領域研究權威,發表過逾一百五十篇學術論文與三本著作,關於如何促進與維持幸福而有意義的人生,利用與發展自身優勢,以及探討壓力與焦慮、社會關係等。曾獲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傑出青年科學研究獎,以及喬治梅森大學年度傑出教職員。其研究廣見於各大媒體,包括《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歐普拉雜誌》(Oprah Magazine)、BBC、CNN等。羅伯特.比斯瓦斯─迪納 正向心理學家,任教於波特蘭州立大學(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其研究聚焦於收入與幸福的關係、文化與幸福的關係,以及正向心理學。曾出版超過四十篇研究論文與近十本書,並在六大洲訓練過千名以上的專業人士。有「正向心理學界的印第安那.瓊斯」之稱,因為他曾針對阿米緒農人、加爾各答性工作者、馬賽族人和格陵蘭海獅獵人進行過多次心理學實驗。■譯者簡介范堯寬台大外文系畢業,師大翻譯所會議口譯組在學。自由口、筆譯者,工作語言包含中、英、法文。第五屆海峽兩岸口譯大賽一等獎得主。他相信口譯是最深層的聆聽,筆譯是最親密的閱讀,而翻譯工作乃大時代中不可多得的、謙卑的快樂。E-mail:parkerfann@gmail.com 吳慧珍政治大學英語系畢業,中山大學外文所肄業,現為財經媒體國際組專職編譯,譯作包括《行銷前必修的購物心理學》、《靠10%顧客賺翻天的曲線法則》。Todd B. KashdanRobert Biswas-Diener
試閱文字
內文 : 每一種情緒,都可以帶給你珍貴的訊息
負面情緒是我們健全的情感機制中重要的一環。雖然負面情緒可能很麻煩、令人感到不愉快,有時候還會衍生問題,但是負面情緒也非常有用。所有的情緒都是訊息,好的感受和不好的感受都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的進展、行為、人際互動和周遭環境等等品質如何。
簡單來說,你的情緒就像車子儀表板上的GPS,能夠從宏觀的角度告訴你現在所處的位置,前後方有什麼東西,以及車子前進的速度如何。如果人們千方百計想要逃脫、掩藏和迴避負面的狀態,那麼就會錯失所有這些有價值的訊息。我們再說得更清楚一點:
如果外在環境可能造成身體的傷害,那麼你會想要感受到害怕的提醒。
當你需要保護孩子的時候,你會想要感受到憤怒的刺激。
如果你學彈吉他的進步不夠快,那麼你會想要感到挫折。
如果你對孩子說他們不夠聰明、不夠善良、不夠討人喜歡,那麼你會想要感到懊悔。
在每個例子中,這些情緒都顯示了有什麼事情不太對,需要你即時的關注。如果你立刻壓抑了憤怒的負面情緒或是任何其他感受,這對於了解憤怒為什麼產生、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就沒有太大幫助了。你可能正在想:「迴避負面情緒的原因這麼五花八門,但是,負面情緒的好處只有一項嗎?」然而即便只有一項,這也是非常棒的原因。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這個世界上,人們就算沒有達成嚮往的目標也不會感到失望,那會是什麼樣子呢?還有,如果家裡地下室失火,或是如果你在海邊游泳時,旁邊飄過了一支骯髒的注射針頭,但是你卻無法感到害怕,那會是什麼樣子呢?如果沒有這些所謂的負面感受,世界上就不會有健全運作的人類。
令人畏懼的第一種情緒:憤怒
馬修.賈克布斯(Matthew Jacobs)是一位個體經營的木匠,現年五十多歲,住在舊金山一間公寓式的合作社裡。他的高品質工藝遠近馳名,而平時沒事的時候,他喜歡踢足球和閱讀非文學刊物。年輕的時候,他曾在越戰期間外派去當憲兵。他形容自己年輕的時候非常易怒,不過之後就慢慢沉澱下來,並且希望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二○一三年五月的某天夜晚,市區街上的越南裔女攤販正遞給賈克布斯一碗河粉,當時有一位彪形大漢正在靠近,接著就對女攤販大聲咆哮。女攤販完全不認識這個男人,他說他要借一枝筆,女攤販說她沒有筆,於是男人就用充滿種族歧視的字眼咒罵她。還有兩位女高中生在場,她們嚇得坐立難安,顯然是害怕男人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
男人的咒罵越來越難聽,此時賈克布斯已經意識到,周圍並不會有人挺身而出,保護這位攤販和兩名高中生。他想起一句自己信奉的格言――在不客氣之前永遠先說上兩句好話,於是他好聲好氣地對男人說:「不好意思,可以請你小聲一點嗎?」男人於是轉向賈克布斯,接著也開始斥責他。「麻煩你停止可以嗎?」賈克布斯心平氣和地說,「我們只是想安安靜靜在這裡吃飯,沒人想找麻煩。」賈克布斯在心裡想著,他已經用完了第二句、也是最後一句好話。很不幸,這兩句好話並沒有發揮他預期的效果。這位暴怒的男人反而還朝賈克布斯走近,叫囂著不堪的字眼。
賈克布斯小心放下了手中的河粉,並且提高聲音裡恫嚇的語氣:「如果是在我長大的地方,這表示你想要幹一架。好啊,我準備好了。過來啊!」憤怒的男人吃了一驚,他向後退一步,咕噥了幾句保住面子的咒罵就離開了。賈克布斯深呼吸了幾口氣平靜下來,他很慶幸衝突並沒有演變成鬥毆,而且學生和攤販也沒有受傷。他望向她們,有點期待對方會點頭致意或者說聲謝謝。然而這些都沒有發生,相反地,他看到攤販和學生對他似乎同樣感到害怕,就像對那位無禮的男人一樣。
這是個真實發生的故事,而不是什麼誇大的版本。這個故事裡並沒有爆發口角,也沒有英雄救美觸動少女芳心的情節。這是個負面情緒在真實生活出現的案例。負面情緒(在賈克布斯的案例中是憤怒)出現的原因,往往是外部環境所致,而非憑空而來。負面情緒可以非常有用,即便可能必須付出一些代價(像是不得旁觀者的好感)。這裡我們看到,憤怒往往能戲劇性地改變他人的行為,時常可以使他人快速退讓、妥協。正因為這點原因,憤怒和其他的負面情緒,有時候會比正面情緒還要恰如其分。
憤怒本身並沒有好壞,重點在於你要拿它來做什麼。研究指出,只有一○%的憤怒最後導致了某種形式的暴力,這證明了,憤怒並不完全等同於攻擊性的行為。憤怒的原因通常是:我們覺得自己遭受到了不公平對待,或者是我們達成有意義目標的能力受到阻礙。在數據中,我們記錄下三千六百七十九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憤怒的時間,發現其中六三.三%的這些時間都是歸咎於他人(而不是像電腦鍵盤等等)。憤怒的原因通常是他人做了什麼、沒有做什麼或者可能會做些什麼。
我們穿梭在人際互動的世界中,這些互動相當複雜,而且時常難以預料,這其中可能就包含了憤怒。穿梭在人際互動裡十分不容易,而這也正是為什麼成年人的大腦會這麼重(是貓大腦的四十七倍重,也是獵犬大腦的十九.五倍重)。我們都曾被冒犯或被傷害,即便你心地善良又有愛心,你一定也曾經被人念、被戲弄、欺負、矇騙、背叛,也一定曾遭受無理地對待。
憤怒,讓你我更有迎接挑戰的勇氣
光有正向的情緒還不夠,正向情緒沒有辦法幫我們面對各種社交互動和人際關係。憤怒是一種工具,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應對令人不愉快的社交情境。有非常多的研究談到了憤怒的好處,指出憤怒的感受能夠提升樂觀、增加創意,並且強化表現的效果,而憤怒的表達則可以讓溝通協調更加成功,並且更快速地動員人群、促成改變。以下我們就一項一項來看。
首先,憤怒的感受和樂觀的展望有所關聯。在一項研究中,參與者被要求把最多三十二張卡片翻面,每一張都有特定的點數,參與者想翻幾張就翻幾張。然而,這三十二張卡片中有三張破產卡,如果參與者翻到了破產卡,就得損失好幾百點(比其他卡片零星的點數高出許多)。有一種玩法是,參與者可以先決定要翻幾張卡片,從一到三十二張都可以。理論上,沒有人會想把三十二張全部翻面,因為有三張破產卡會扣光點數,終止遊戲。結果他們翻了多少張卡片呢?如果參與者稍早被誘發了輕微的憤怒,那麼他們會願意冒比較大的風險,也就是說,憤怒會讓他們願意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這項發現也得到了另一個研究團隊的支持,這個團隊對於人們如何評估風險感興趣。在這份研究中,研究人員詢問了參與者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都是關於對風險的認知,例如離婚、感染性病,或某種重症的實驗療法。如果成功的話,這種療法可以拯救許多人的性命,如果失敗就會造成更多人喪生。研究人員讓某些參與者進入了憤怒的情緒,這時參與者便覺得自己比較有能力掌控結果,認為正面結果的出現機率非常高,而且也相信承擔風險最後一定值得。憤怒是一種高興奮度的情緒,讓我們準備好迎接挑戰和威脅,如果是要幫助人們做好準備、採取行動,憤怒可以說是非常有效。這可能是為什麼,我們時常看到運動員藉由生氣來自我激勵。
憤怒,讓我們發現更多創意的可能
第二,憤怒可以激發創意。這點必須要再重複一次,以免聽起來過於異想天開、難以置信:沒錯!憤怒可以讓我們變得更有創意!在心理學領域,關於創意的研究非常有趣。我們來看這個經典的例子:你能夠想到一塊磚頭的多少用途呢?現在你不妨花點時間,把所有想到的答案都寫下來。通常我們會先想到最顯而易見的用途,像是用磚頭來蓋房子。
接著你可以發揮一點小聰明,聯想一些和磚頭的重量、形狀和耐久性相關的用途。也許你的清單包含了用磚頭擋門、作紙鎮、當小凳子或者是變成投射武器。非常好,還有沒有更不尋常的用途呢?像是把磚頭放進背包來鍛鍊身體,或者是用磚頭來取很燙的鍋子,還有把磚頭卡進汽車輪胎裡,當作陡坡上外加的煞車?你甚至可以用磚頭來當道具,把它拿在耳邊假裝講電話,藉此調侃第一代的大哥大手機。
心理學家用這個磚頭的實驗來衡量創意。這個實驗可以評估創意的流暢度(發想了多少點子?)、新穎性(有哪些點子很少在其他人的清單上出現?)和彈性(你可以創造出多少不同類別的用途?)。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針對不同的任務,給了參與者憤怒或是中性的回應,接著再請他們完成磚頭用途的實驗。結果顯示,如果一個人非常需要了解特定情境的規則,並且喜歡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的感覺,那麼他們在取得憤怒回應的情況之下,會比獲得中性回應的參與者好。
這裡的重點是,在某些情況下,憤怒可以激發更多的創意。另一方面,比較不那麼腳踏實地或比較叛逆的人,他們的創意則會受到憤怒的抑制。這點再次說明了,就憤怒而言,情境脈絡非常重要,而對憤怒概括的偏見其實會有誤導之嫌。
憤怒,可以加強溝通與提升表現
此外,如果選擇性使用,憤怒可以是非常有效的表現提升工具。沒有人想活在一位暴君的淫威之下,但是偶爾發飆可以讓人們快速回到工作崗位。家長知道,有時候這是對孩子很有效的策略,而許多企業老闆也了解這點。在英國一項施工管理人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雖然有時候大發脾氣並沒有用,而且之後也會後悔,但是有些情況下發飆就是最好的處方。一位管理人評論道:
不久前的專案會議,我對結構工程師發了一頓脾氣,因為他們想要大改合約,沒講任何理由,而且之前就一直很想改了……這場會最後恐怕就是以發脾氣收場。現在回頭看,我後悔嗎?其實應該是沒有,因為發脾氣解決了當下的問題。
令人懊悔的衝突和有效的發飆之間,兩者的差異並不在於憤怒的強度,關鍵其實是情境脈絡。然而,即便管理人有時會善用憤怒,他們也知道這不是(也不可以是)和他人互動的長久方式。其中一位管理人做了很好的結論:
發飆很有用,我得到了原先預期的反應,所有人都回到了工地上,之前沒處理的問題立刻就得到重視,所以整體來說是有效的。我想如果這種情形常發生,也就是說,如果你總是用罵的,最後會達到一個臨界點,那個時候再發飆就沒有用了。所以如果你偶爾用一次,我想是有效的。
另一個憤怒很有效的情境,是談判協商的時候。當兩個人或是多個人試圖達成決議時,憤怒發揮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在一系列的研究中,參與者要為一批手機議價,價格越高越好(而他們拿到的報酬直接和議價表現相關)。扮演賣家的參與者提出了初步價格之後,扮演買家的參與者會進行一連串的討價還價。
為了達到實驗目的,有些賣家被安排和憤怒的買家一組,有些則和開心或是中性情緒的買家一組。結果顯示,面對憤怒的時候,人們比較不會提出強烈的要求。到了第三輪議價時,要賣手機給憤怒買家的賣家妥協了,提供買家高達二○%的折扣;而到了第六輪,他們更是拱手送出了三三%的折扣。研究人員表示,在當下,憤怒的人被視為是有力量的,而且享有比較崇高的地位。因此,發脾氣本身會讓某些競爭關係變得對你有利,開心、快樂基本上並沒有提供同樣的好處。
即便如此,光是發脾氣可能還不足以達成理想的交易。上述的某些研究人員就警告(並且有科學的支持),假生氣是不管用的。在一份研究裡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一位受過訓練的演員假裝生氣,而不是發自內心地憤怒,結果只會適得其反。談判協商時,人們會對假生氣的人提出更多要求,部分原因是,人們認為假生氣的人比較難以信任。
我們來看真實世界歐巴馬總統的例子。無論你的政治立場是什麼,你都不得不承認,歐巴馬總統的形象比大多數美國總統圓融。他是一位流利的講者,抑揚頓挫總是拿捏得恰到好處。二○一○年,英國石油公司(BP)爆發了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當時歐巴馬總統因為回應過於冷淡而遭到砲轟。後來,他在電視演說中表達了憤怒,但是這次相對激動的回應卻完全得到了反效果:民眾覺得總統並不真誠。
憤怒,讓我們敢於向壓迫說不
最後,憤怒有種力量,能夠激發集體的行動來對抗不公、不當的對待。在一本又一本的自傳中,我們都看到了相同的故事:一開始對抗不不公不義的激勵都是來自於憤怒,就像是引擎中的點火器一樣,一把點起了燃料。馬丁.路德.金恩曾說:「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組織、團結民眾,讓他們的憤怒化為一股改變的力量。」正是憤怒讓W. E. B. 杜波依斯(W. E. B. Du Bois)從原本相當聰明、但是在種族剝削、種族歧視氾濫的世界裡起不了什麼作用的學者,變成了一位有影響力的民權運動者:
在我學術生涯最成功的時刻,我原本作為學者的計畫發生了改變,那像是一道紅光,讓我無法忽視。我還記得,第一次看到那則新聞的時候,我嚇得站不起來……山姆.霍斯(Sam Hose)被處以私刑,他的手指還被展示在雜貨店……我開始不再做研究工作……當黑人正被處以私刑、被謀殺、被餓死的時候,我沒有辦法當一個平和、冷靜和超然的學者。
稍後在他的自傳中,杜波依斯描述了憤怒如何在最後激勵他採取行動。他發起了尼亞加拉運動(tNiagara Movement),後來這個運動發展成了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代表了反戰良心的聲音,後來他回顧當時的運動時解釋,他對即將遭到殺戮的年輕人充滿一種絕望的柔情,此外他也對所有歐洲的政客充滿了憤怒。同樣地,海倫.寇蒂卡(Helen Caldicott)一開始投身和平運動也是因為她「感到憤慨」。她的憤慨啟發了一整個世代的社會運動。
當憤怒油然而生時,往往是因為我們有這種感受:自己或心愛的人正遭受立即威脅,因此我們必須預防或終止這樣的威脅。博愛無私的精神通常都來自於憤怒,而說到動員群眾和爭取理念支持,沒有什麼情緒比憤怒更強的了。有一個錯誤的假設,那就是以為善良、憐憫、愛心和公平全都落在光譜的一端,而生氣、憤怒和厭惡則都落在光譜的另一端。憤怒是很有力量的情緒,但是時常遭致汙名,原因是人們有種錯誤的觀念,以為一個健全的社會應該要是個沒有憤怒的社會。
對於憤怒根深蒂固的偏見大多沒有道理。的確,憤怒是一種強而有力、一發不可收拾的情緒。對憤怒採取警惕的態度確實非常明智,而憤怒不該濫用、不該不分對象,這也沒什麼問題。最好的狀況是,生氣的時候,你必須對冒犯你的人帶著尊重的態度。如果為最壞的結果做好了準備,那麼你會比較容易量身打造出最有效的憤怒。有了這樣的警覺,發自內心的生氣對某些人、某些情境而言可以說是完全恰到好處。
利用「微攻擊」,展現正確的生氣態度
當你想表達憤怒或是任何負面情緒時,有一種開始的方式是我們所謂的「不舒服警告」(discomfort caveat)。你要讓其他人很清楚知道,你正感受到強烈的情緒,而且因為這樣,你沒有辦法像平常一樣進行清楚的溝通。事先道歉,但不是為了你的情緒或行為道歉,而是因為你接下來傳達的訊息可能不夠清楚。
開場的時候先這麼說:「我想告訴各位,我現在的心情不是很好,也就是說,現在並不是我表達意見的最佳時刻。但是基於目前的情況,我想我必須說……。」不舒服警告的目的是要卸除對方的武裝,讓對方不會處於防備的狀態。當人們聽到你心情不好,而且表達意見對當下的你來說很困難,他們會對你說的話產生更多同理心。在這樣子的開場之後,你可以更深入談談:是什麼事情讓你不舒服,以及事發之後你的想法和感受如何(為什麼是生氣,而不是其他的感受)。
即便你對表達憤怒和其他負面情緒感到自在,你還是不妨試試看這種不舒服警告,只要不是假裝的就可以了。要記得,目標在於改變對方的行為或感受,扭轉特定情境的態勢,讓環境更有利於你想傳遞的訊息。如果控制得當,憤怒能讓我們更積極地排除威脅和阻礙。所以,不要怕利用小的肢體動作來展現憤怒,這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微攻擊」(micro-aggression),你要善用這些動作來表達自己正在感受的情緒強度。雙手用力撐著桌面,或是握緊拳頭──你懂的。
如果我們還沒有說服你公開表達憤怒有多麼重要,那麼,當你感覺威脅正在靠近、需要即時遏阻時,不妨參考以下這點。在一份縱向的憤怒實驗中,密西根大學公衛學院的厄內斯特.哈爾堡(Ernest Harburg)博士和其研究團隊,花了幾十年的時間追蹤同一群成年人,發現,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如果遭遇不公時掩藏了內心的憤怒,那麼之後罹患支氣管炎和心臟病的比率會比較高,而且壽命也比較短。相反地,如果被他人冒犯時願意顯露自己的憤怒,就比較沒有這些問題了。
很顯然,困難在於,如何讓憤怒的感受發揮作用,特別是在人際關係之中。首先,我們希望你不要鼓勵自己去控制或者避免生氣,像是不要對自己說:「我需要排除自己的憤怒。」或者是:「我必須隱藏自己的憤怒。」還有:「我可以不要那麼生氣嗎?」你該注意的是,有兩種不同的事件必須加以區隔,一種是你可以改變的事件,一種是不在你控制內範圍的事件。
如果你正在旅途中,第一天就弄丟了一頂毛帽,那麼你並沒有能力改變什麼,所以表達憤怒也沒有好處。但是,如果你正和跳蚤市場的攤販為了一頂帽子討價還價,而且很氣你的價格比上一位顧客還高,這時候你就掌握一些控制權了。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你如何適當地表達不滿和憤怒,達成最後理想的結果呢?心理學家暨《憤怒失調》(Anger Disorders)一書編輯豪爾德.卡斯諾夫(Howard Kassinove)提到,重點在於使用「適當的語調,而且不要詆毀對方」。
第二,讓情勢緩和下來。我們一開始會傾向立刻跳進狀況裡採取行動,特別是當我們熱血沸騰的時候。事實上,你不妨把憤怒想成快、慢兩種,一種是你想要怒吼,另外一種是你想暗算他人。當你生氣時,讓自己有機會暫停一下,即便對方正站在那裡等待回應。你甚至可以讓對方知道,你正在刻意讓情勢緩慢下來。選擇去做好的決定,而不是快的決定。當你生氣時,暫停、深呼吸和片刻的內省都能展現更多控制場面的力量,而且效果比快速、火爆的回應還要更好。如果你慢下來之後感覺不那麼生氣了,那很好,但這並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的目標是,在情緒滿溢的狀況之下,提供自己更多的選擇。
想像自己在下西洋棋。決定下一步怎麼走之前,想像一下對方會怎麼回應,以及兩步之後情況會是什麼樣子。如果情況不錯,那麼就照你目前的路線走。如果情況不好的話,思考一下替代方案,想像對方會如何回應,並且評估這樣的場景。你要不斷自我檢查,持續問自己:「我的憤怒究竟是幫助了我,還是讓情況更糟?」當你和別人溝通的時候,上述的問題並沒有一體適用的答案,因為牽涉的情緒和行為一直在改變。有時候,我會想說個故事表明自己的主導地位,而幾分鐘之後,我可能會刻意忽略有火藥味的評論,藉此增進彼此的連結。
當憤怒發生時的自我檢查
當我們極為憤怒的時候,那感覺好像是:我們必須進入攻擊模式,否則最後會導致什麼嚴重的後果。約翰.瑞斯康德(John Riskind)是一位心理學家,專門幫人們克服無法控制的情緒。他發想出一些技巧,讓威脅性事件的速度可以緩慢下來。瑞斯康德發現,人們常會覺得,引起憤怒的一連串事件正在加快速度,危險正在加劇,而採取行動的機會正快速消失,其實這些想法都比憤怒本身還有問題。這種危機四伏的感覺,往往驅使人們立刻讓威脅停止,但是長遠來說,這麼做反而使得情況更糟(例如是有人在雜貨店結帳插隊,你就揍他一拳)。
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時常自我檢查,評估你的憤怒是否會在特定的情境中增加、減少或是維持穩定。為了做到徹底的自我檢查,你可以用兩、三個甚至好幾個形容詞來掌握自己的憤怒,就像你在以下這個車速表的例子中看到的:
時速90英里以上 爆怒,氣炸了,怒氣沸騰
時速85英里 氣得冒煙,勃然大怒
時速80英里 怒髮衝冠,怒不可遏
時速75英里 怒火中燒,憤恨難平
時速65英里 氣憤,氣得牙癢癢
時速60英里 生氣
時速55英里 不爽,小怒
時速50英里 煩悶,浮躁,討厭的感覺
時速45英里 不高興,受到刺激
時速40英里 不愉快,心情泛起了漣漪
時速35英里以下 平靜,安寧,淡定
如果你的憤怒遠遠超過了速限,那麼你會需要比較多時間維持最大的彈性和控制力,並藉此去面對讓你感到生氣或是不快的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不妨把車速放慢下來。在高速行駛的狀況下,你大概會覺得有點失控;那麼請想像你踩了煞車,如此一來,你的行動和他人的回應都會從時速八十五英里降到六十五英里,接著再降到五十五英里。建構一個畫面,想像你因此會是什麼樣子,而其他人又會如何對待你。注意到他們的身體似乎不再距離你這麼近。仔細聆聽對方在說些什麼,並且觀察對方的肢體語言釋放出的訊息。用比較慢的速度來檢視:讓你生氣的人有沒有進行對話的可能?他們是否真的有意找碴?還是其實他們自己也想脫離這淌渾水?
當你想像事情慢下來時,你的感覺如何?關於憤怒的感受,瑞斯康德的描述是:「你可能會覺得有太多事情要做,但是時間不夠。」以上活動的重點在於減緩威脅性事件演變的速度,帶給我們內心多一點喘息空間。嘗試看看吧!這可以讓你學習如何和自己的憤怒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