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藝術: 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 誠品線上

Die Kunst Des Klaren Denkens: 52 Denkfehler, Die Sie Besser Anderen Uberlassen

作者 Rolf Dobelli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思考的藝術: 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德國率先擊敗《賈伯斯傳》的著作,《黑天鵝效應》作者納西姆.塔雷伯鼎力推薦蟬聯《明鏡週刊》排行榜4週冠軍,連續48週Top5,出版至今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德國率先擊敗《賈伯斯傳》的著作,《黑天鵝效應》作者納西姆.塔雷伯鼎力推薦蟬聯《明鏡週刊》排行榜4週冠軍,連續48週Top 5,出版至今,暢銷地位遙遙不墜德國亞馬遜思考學習類Top1、心理勵志類Top313國版權售出,全德銷量突破25萬冊全球最大商業書摘網站getAbstract創辦人,橫掃德國書市最新力作德國漢莎航空、瑞士麥肯錫、倫敦商學院、哈佛大學決策科學實驗室等各界高度推崇英、美預計2013年發行,中文版搶先上市!什麼時候,追求清晰的思考反而是一種浪費?什麼時候,任憑直覺決定,你將萬劫不復?什麼樣的思考陷阱,竟會讓你愈「錯」愈勇?怎麼樣的思考技巧,讓你不再「誤」裡看花?我們經常會「直覺地、無意識地」做出決定,事後再補上一些看似合理的選擇理由。如果拿律師跟科學家來比喻,我們的思考模式比較傾向律師,因為律師都很會先射箭再畫靶。我們很容易掉入思考的陷阱裡,產生偏差、謬誤、幻覺、錯誤……杜伯里帶著放大鏡,幫助我們一一檢視這些常見的思考陷阱,並告訴我們為何該藐視權威、別跟模特兒做好朋友、別以實報實銷的方式付錢給律師、別參加什麼拍賣會或競標案、別說你在婚姻裡付出比較多……作者以清晰易讀的語調,逐篇舉出52個人人易犯的思考錯誤,並佐以生活趣事、名人軼事、歷史、愛情關係、投資理財、實驗研究等內容,具體說明錯誤何在、何以會犯。此外,針對各項錯誤,作者一一提出解決之道,讓讀者不易掉入思考陷阱之中。同時,每篇均搭配一幅與主題相關的諧趣插畫,讓本書不僅具實用性,更具可看性。不論是日常生活、學習、工作經營、投資理財或愛情關係上的大小事,本書指摘的52個思考錯誤,將讓你明白自身的弱點何在,並且更勇敢地與自己的非理性對抗,不再只靠直覺決定一切。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魯爾夫.杜伯里兼有專業知識及創造力方面的洋溢才華,這是自文藝復興之後難得一見的結合!-納西姆.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作者這是一場知識的煙火秀!魯爾夫.杜伯里的精闢分析,表明了清晰的思考才是成功的關鍵!所有想要擺脫思考泥淖的人,絕對不容錯過本書。-艾瑞絲.波內特(Iris Bohnet),哈佛大學決策科學實驗室(Decision Science Laboratory)教授人們真的應該讀一讀這本書嗎?非讀不可!因為本書以最具娛樂性的方式,詳實且中肯地帶領我們一窺人類思考的本質。-羅蘭.貝格(Roland Berger),羅蘭貝格管理顧問公司(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創辦人兼榮譽主席Die Kunst des klaren Denkens開啟了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嶄新視野。魯爾夫.杜伯里的文章見解獨到、幽默風趣、才華橫溢,為讀者們提供了許多的腦力激盪。-克里斯多夫.法蘭茲(Christoph Franz),德國漢莎航空(Deutsche Lufthansa AG)董事長閱讀本書絕對是包君滿意的一種享受!立基在高度現實性與科學性之上,本書綻放出耀眼奪目的光彩。-克勞迪歐.費瑟(Claudio Feser),瑞士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McKinsey Schweiz)執行長這是一本會徹底改變你思考方式的書。-丹.戈德史坦(Dan Goldstein),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教授杜伯里是一位才華洋溢的作家;他能夠在不損及知識有效性的前提下,將難以消化的科學研究,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忠實呈現。這是一本思想深度與娛樂性兼備的好書。相信在未來,你定能更清楚地掌握在思考方面所犯的錯誤。-馬丁.史匹勒(Martin Spieler),瑞士《週日報》(SonntagsZeitung)主編Die Kunst des klaren Denkens是對抗魯莽行事的一項武器。何其有幸,世間竟存在著這樣的一本書!-安德烈亞斯.邁爾(Andreas Meyer),瑞士聯邦鐵路(Schweizerische Bundesbahnen SBB)執行長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魯爾夫.杜伯里1966年生,瑞士聖加侖大學(University of St. Gallen)企管碩士、經濟哲學博士,全球最大商業書摘網站getAbstract創辦人之一,2008年創立全球傑出人才社群機構Zurich.minds,會員包括《黑天鵝效應》作者納西姆.塔雷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伍思瑞齊(Kurt Wuthrich)、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教授索耐特(Didier Sornette)、心理學家鮑麥斯特(Roy Baumeister)、數學家曼德博(Benoît Mandelbrot)、哲學家丹尼特(Daniel Dennett)等各領域標的人物。杜伯里已有7部作品問世,涵括文學小說及非文學類作品。2011年作品Die Kunst des klaren Denkens甫出版即榮登《明鏡週刊》暢銷書冠軍寶座,並翻譯成多國語言,足稱作者至今最成功著作。杜伯里長期擔任《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n Zeitung)及瑞士《週日報》(SonntagsZeitung)專欄作者,撰寫討論人們的認知偏誤,幫助人們在個人生活、經商、理財等方面清楚思考並做對決定。誠如Die Kunst des klaren Denkens這本書的前言所說:「富蘭克林為人類揭露了電的相關知識後,打雷、閃電並未因此而變得更少、更弱或更小,可是我們不再像古人那樣莫名地畏懼雷電了。同樣地,明白了自身在思考方面的弱點之後,我們也能更勇敢地與自己的非理性對抗。」杜伯里曾旅居香港、澳洲、英國及美國,現居於瑞士洛桑。■譯者簡介王榮輝曾就讀東吳大學政治系、政治大學歷史系與法律系;其後前往德國哥廷根大學(Universität Göttingen)攻讀碩士,主修哲學、西洋中古史與西洋近現代史。通曉英、德、法、日與拉丁文等外文。2009年起,擔任台北歌德學院特約翻譯。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強化偵錯神經,預防錯誤抉擇 冀劍制前言01 存活者偏誤 The Survivorship Bias 為何你偶爾也該去「墓仔埔」逛一逛02 泳將身材的錯覺 The Swimmer’s Body Illusion 哈佛究竟是一所好大學,還是一所爛大學?我們其實並不清楚03 過度自信效應 The Overconfidence Effect 為何你總是系統性地高估了自己的學識與能力04 社會認同 Social Proof 就算有百萬人主張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就變成對的05 沉沒成本謬誤 The Sunk Cost Fallacy 為何你不該留戀過往06 互惠 The Reciprocity 為何你不該讓人請喝東西07 確認偏誤(一) The Confirmation Bias (Part 1) 當你見到了「特殊情況」這種字眼,請格外小心08 確認偏誤(二) The Confirmation Bias (Part 2) 幹掉你的寶貝09 權威偏誤 The Authority Bias 為何你該藐視權威10 對比效應 The Contrast Effect 為何你最好別找模特兒等級的朋友一道出門11 現成偏誤 The Availability Bias 為何你寧可聊勝於無地使用一張錯誤的地圖12 「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 Die Es-wird-schlimmer-bevores-besser-kommt-Falle 要是有人建議你一條「先經一番寒徹骨」的路,你最好對這樣的建議多點戒心13 故事偏誤 The Story Bias 為何就連真實的故事也都是騙局14 後見之明偏誤 The Hindsight Bias 為何你該寫日記15 司機的知識 The Chauffeur Knowledge 為何你對名嘴所說的話不要太過認真16 控制的錯覺 Illusion of Control 你比你以為的還要來得狀況外17 激勵過敏傾向 The Incentive Superresponse Tendency 為何你不該按實際開銷付錢給你的律師18 均值迴歸 Regression Toward the Mean 醫師、顧問、教練以及心理治療師的效用令人質疑19 公地悲劇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為什麼理性的人不去訴諸理性20 結果偏誤 The Outcome Bias 請別用結果來論斷某個決定21 選擇的弔詭 The Paradox of Choice 為何更多反而是更少22 討喜偏誤 The Liking Bias 由於你想受人歡迎,於是你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23 稟賦效應 The Endowment Effect 請不要緊抱著某件事物不放24 奇蹟 The Wonder 「不可能」事件的必然性25 團體迷思 Groupthink 為何共識可能是危險的26 輕忽機率偏誤 The Neglect of Probability 為什麼樂透的彩金會愈來愈大27 零風險偏誤 The Zero-Risk Bias 為何你會為了追求零風險,而付出過多資源28 稀少性謬誤 The Scarcity Fallacy 為何餅乾愈少愈可口29 忽視基本比率 The Base-Rate Neglect 當你在懷俄明州聽到了馬蹄聲,且看到了黑白條紋……30 賭徒謬誤 The Gambler’s Fallacy 為何沒有一種平衡命運的力量31 錨定 The Anchor 數字輪盤如何把我們搞得暈頭轉向32 歸納法 The Induction 你要如何把別人的一百萬弄到自己的口袋裡33 損失規避 The Loss Aversion 為什麼凶惡的臉孔比友善的臉孔更容易吸引我們的目光34 社會性懈怠 Social Loafing 為何團隊會讓人偷懶35 指數增長 The Exponential Growth 為什麼一張對摺的紙會超乎我們的想像36 贏者詛咒 The Winner’s Curse 你願意為一歐元出多少錢?37 基本歸因謬誤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請你別去問作家,他所寫的小說是不是他的自傳38 錯誤的因果關係 The False Causality 為何你不該相信送子鳥的傳說39 月暈效應 The Halo Effect 為何長相好看的人容易事業有成40 替代路徑 The Alternate Path 恭喜你!你贏了俄羅斯輪盤41 預測的錯覺 The Forecast Illusion 水晶球如何搞得你目眩神迷42 聯結謬誤 The Conjunction Fallacy 為什麼合情合理的故事會誤導我們43 框架 Framing 言為心聲44 行動偏誤 The Action Bias 為何光是等待而不採取任何行動,會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45 不作為偏誤 The Omission Bias 為何你不是答案,就是問題46 自利偏誤 The Self-Serving Bias 為何你從不自責47 享樂跑步機 Hedonic Treadmill 為何你應該縮短上班的路程48 自我選擇偏誤 The Self-Selection Bias 請別太訝異你竟然「存在」49 聯想偏誤 The Association Bias 為何經驗有時會引導我們鬧出蠢事50 新手的運氣 The Beginner’s Luck 若是有個好開頭,請格外小心51 認知失調 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你如何對自己撒點小謊,以讓自己好過一些52 雙曲貼現 The Hyperbolic Discounting 及時行樂!不過最好只限禮拜天結語銘獻與致謝

商品規格

書名 / 思考的藝術: 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作者 / Rolf Dobelli
簡介 / 思考的藝術: 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德國率先擊敗《賈伯斯傳》的著作,《黑天鵝效應》作者納西姆.塔雷伯鼎力推薦蟬聯《明鏡週刊》排行榜4週冠軍,連續48週Top5,出版至今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2722114
ISBN10 / 9862722118
EAN / 9789862722114
誠品26碼 / 2680712182003
頁數 / 24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34◎社會性懈怠Social Loafing◎

◆為何團隊會讓人偷懶◆



  西元一九一三年,法國農業工程師林格爾曼(Maximilian Ringelmann)對馬匹的拉車能力進行了一些測試。他發現到:如果讓兩匹馬同時去拉一輛馬車,這兩匹馬所出力量的總和,並不會等於只用一匹馬去拉車時,該匹馬所出力量的兩倍。這項發現讓林格爾曼感到相當有意思,於是他把同樣的實驗套用在人類身上。他找了許多人一起進行實驗。首先,他讓每個人單獨拉扯一條粗繩,並分別計算一人拉繩的情況下,每個人究竟出了多少力。接著,他讓兩人一組共同去拉扯粗繩,同樣也分別算出兩人拉繩的情況下,每個人各出多少力。實驗結果顯示:在兩人拉繩的情況下,每人所出的力大約只有一人拉繩時所出力道的百分之九十三。在三人共同拉繩的情況下,每人所出的力則降至百分之八十五。當拉繩人數增加到八人時,每人所出的力只剩下百分之四十九。

事實上,除了心理學家外,這樣的結果不會有人感到意外!學者稱這樣的效應為「社會性懈怠」。只要個人可以藉團體混水摸魚,並且不會被直接看穿,這種效應就會浮現。例如,在龍舟競賽裡會產生社會性懈怠的效應。相反地,在接力賽跑中就不會出現,因為這時每位跑者的貢獻完全攤在陽光下。事實上,社會性懈怠是一種理性的行為模式;試想,若是只花一半力氣就可以,而且不會引人側目,那麼何必要拚老命地用盡全力呢?簡單來說,社會性懈怠就是一種共業式詐欺,只不過造成共業的大多數人都是無心的。這場詐欺就在集體無意識中悄悄地進行,就跟那些一同拉車的馬兒一樣。

當很多人一起拉一條繩子時,每個人都偷懶地少出一點力,這點並不令人意外。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竟然沒有人會完全不出力!為什麼不會發生這種偷懶到底的情況呢?理由很簡單:完全沒績效容易引起他人注意,如此一來,很可能就要承擔被團體驅逐或名譽掃地的後果。人類似乎發展出一套敏銳的感應系統,它會幫助我們摸魚而又不至被舉發。

走筆至此,我不禁想起一個不知出自何處、多年來卻一再被宣揚的主張:團體作戰優於單打獨鬥。這樣的理念似乎源自日本。三十多年前,全球市場上到處充斥著日本的商品;日人創造出的工業奇蹟,吸引了全球各地企業經營者的關注。他們從日本人身上看到了如何以團隊合作的方式組織起工廠。許多外國企業開始爭相仿效,最終卻是成敗互見!這套方法在日本行得通(我認為社會性懈怠效應在日本並不嚴重),但在歐美那些國情與日本迴然不同的地方,卻未必行得通。此外,根據截至目前為止的一些研究顯示:由專業背景盡可能各不相同的成員所組成的工作團體,會是較佳的工作團隊。這樣的研究結果確實不無道理。在這樣的工作團隊裡,個別的績效都可以冤有頭、債有主地回溯到某位專責的成員。如此一來,便可以有效地去除容許混水摸魚的模糊空間。

社會性懈怠有時也會造成一些令人玩味的結果。在團體裡,我們不但可以偷懶,還可以藉此規避責任。沒有人會願意把壞結果的過錯攬在自己身上,對納粹黨人進行的紐倫堡大審便是一個顯著的例證。至於話題性沒那麼強的適例,還有公司的監事會或是行政團隊等。在這些例證中,人們為了逃避責任,會想盡辦法躲到集體決策的保護傘裡。學者們將這種情況稱為「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然而,有了責任分散的支持,團體會比個人更敢於冒險犯難,這種效應稱為「風險轉移」(risky shift)。一些研究證實,與一人自行決定相比,集體討論後通過風險較高的決議相對容易許多。顯而易見,在集體決策的情況中,團體成員們會自忖:「萬一失敗了,責任也不用我一個人扛。」不過,對於大型企業或退休基金的決策團隊而言,風險轉移有著不容忽視的危險,它們動輒影響到數十億歐元的存亡。此外,軍隊同樣要小心風險轉移;如果軍方的決策團隊裡都是一些鷹派,核子大戰恐怕就離我們不遠了。

結論:處在一個人的狀態下,跟處在一群人的狀態下,人類的行為模式會迴然不同;否則就不會有團體了。若欲掃除團體具有的缺點,我們要盡可能地讓每個人的績效都浮上檯面。精英階層萬歲!知識精英萬歲!



10◎對比效應The Contrast Effect◎

◆為何你最好別找模特兒等級的朋友一道出門◆



  在《透視影響力》一書中,齊歐迪尼(Robert Cialdini)曾經提到一對兄弟所發生的故事。這對兄弟一個叫希德,另一個叫哈利。一九三○年代,他們兩個一起在美國經營一家服飾店;希德負責招呼客人,哈利則負責製作衣服。每當希德發現有顧客對某件衣服十分傾心,因而在鏡子前流連忘返時,他便會故意裝作有點重聽。倘若客人果然過來詢問價錢,希德便會提高嗓門問他的兄弟:「喂!哈利,這件西裝多少錢?」正在裁縫桌旁工作的哈利則會探出頭來望一望,然後回答:「那件精美的棉質西裝要四十二美元喔!」這在當時是個令人咋舌的高價。接著,希德會假裝沒聽到多少錢似地再問一次道:「你說多少錢啊?」哈利則一搭一唱地重覆先前的報價:「四十二美元啦!」這時希德便會轉過來向他的顧客說:「他說二十二美元!」說時遲,那時快,聽到這個價格之後,喜出望外的顧客便以最快速度掏出二十二美元擺到桌上,趁「可憐的」希德還沒發現「錯誤」之前,趕緊將這件昂貴的西裝拎出店外。

你以前在學校唸書時,或許也曾做過接下來介紹的這項實驗。你先準備好兩只水盆,然後在其中一只水盆裡注入溫水,另一只水盆裡注入冰水。接著,先將右手放進裝有冰水的水盆裡一分鐘;過後,再將雙手同時放進裝有溫水的水盆裡。這時你感覺到了什麼呢?在溫水當中,你的左手會感覺到溫溫的,可是右手卻會感覺到燙燙的。

不管是希德與哈利兩兄弟的故事,還是水溫實驗,它們兩者都是基於同一種效應--「對比效應」。對比效應的意思是說:當我們在觀察事物時,若同時出現某個可供參照的對象,而這個對象較醜、較便宜或較小,我們就會因此判定原本所觀察的事物較美、較貴或較大。對我們來說,要做到「絕對」的判斷,其實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

對比效應是一種經常出現的思考錯誤。比如,你會為你的愛車訂製一套價值三千歐元的皮質座椅,因為跟價值六萬歐元的車子比起來,這套座椅的價格顯然微不足道。所有靠裝飾或裝潢來賺錢的相關行業,往往都可以利用這套幻術。

然而,對比效應有時也會在別種場合發生作用。根據一些實驗的結果顯示:如果所要購買的標的是食物,那麼人們會為了節省十歐元,而寧願多走十分鐘的路。可是如果所要購買的標的是一件原價九八九、打折之後變成九七九歐元的西裝,就沒有人會為了節省十歐元,而甘願多走十分鐘的路。這顯然是一種不理性的反應,因為十分鐘就是十分鐘,而十歐元也一樣是十歐元。

假如沒有對比效應,以折扣來促銷的手法就會變得完全難以想像。從一百歐元打折成七十歐元的商品,感覺上就比原價七十歐元的商品來得物美價廉許多。可是事實上,我們不該去考慮「原價」。

我們對於對比效應的反應,就如同小鳥對於槍聲的反應一樣;我們會倏地激起強烈的反彈,瞬間變得無法冷靜思考。在這種情況下,對於一些微小的細節,或是一些正在進行中的變化,我們便無從察覺。比方說,扒手就會利用這樣的原理偷走你的手錶;他們會在你身體的其他部位施加較強的壓力,如此一來,當他們觸碰你的手腕時,你便幾乎無法察覺。同樣地,我們也很少會注意到錢是怎麼愈變愈薄。我們的金錢其實一直在流失它的價值,可是我們卻很難察覺,只能乖乖地坐以待斃,因為通貨膨脹總是以漸進的方式一點一滴地發生。然而,如果通貨膨脹是以一種橫征暴斂的稅賦形式加諸在你我身上,那麼我們肯定會群情激憤地起而抗暴。

最後要提醒各位讀者:在超級名模們代言的許多廣告不斷狂轟猛炸之下,即使一些容貌姣好的素人美女,也要感嘆相形失色。因此,倘若妳是一位正在尋覓另一半的未婚女性,妳最好別跟模特兒等級的女性友人一道出門,因為男士們會因此低估了妳實際具有的魅力。妳最好一個人出門,若是可以的話,帶上兩個比妳醜的女伴一起去參加派對,那會更好!



15◎司機的知識The Chauffeur Knowledge◎

◆為何你對名嘴所說的話不要太過認真◆



  一九一八年,普朗克(Max Planck)榮獲諾貝爾物理獎;此後,他展開了全德的巡迴演講。不管走到哪兒,普朗克所講的總是同一套新的量子力學內容;久而久之,就連他的司機都會背了。有一天,普朗克的司機突發奇想向他提議道:「普朗克教授,您一直都在重覆同一套演說,想必您本人也一定感到很無聊了吧?我想提個建議,不如這樣好了,等我們到了慕尼黑之後,就由我來替您演講;您就戴上司機的帽子,坐在前排,假裝是司機。或許這樣,我們兩個都能從中獲得一點消遣呢!」普朗克也覺得這個建議聽起來挺有意思,便欣然地接受了。於是,普朗克的司機就假扮成他,在一大群出類拔萃的觀眾面前發表演說。演講進行了一段時間後,台下有位物理學教授竟然冷不防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可是,這位假扮成普朗克的司機不僅不慌張,還反過來用帶點輕蔑的口吻說:「我萬萬沒料到,在慕尼黑這麼進步的城市裡,竟然會有人提出這麼簡單的問題。既然如此,這種問題就交給我的司機來回答好了!」

這個與普朗克有關的笑話,是我從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那裡聽來的,他是位世界頂尖的投資專家。根據芒格的說法,這世上有兩種知識:一種是「真知」,是由那些滿懷求知慾的人投注了許多時間與精力所換來的成果;另一種則稱為「司機的知識」,這裡的「司機」即引自芒格所講的故事裡的司機,指的是那些行為舉止表現得好像他們確實知道、事實上只是虛有其表的人。這些人知道該如何表演。他們可能擁有十分美好的嗓音,也可能擁有頗具說服力的外表;然而,他們所傳播的知識卻無比空洞,只不過是利用如簧的巧舌,頭頭是道地講些廢話。

令人無奈的是,要鑑別出司機的知識與真知,往往十分地困難。不過,在名嘴這類情況裡,倒是相對容易許多。很簡單,他們就是一群演員,如此而已;而這其實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祕密。耐人尋味的是,這些廢話大師總是受到民眾們高度地尊敬,他們甚至常被重金禮聘去參加一些研討會或演說,胡謅一些他們根本沒有深入研究過的題目。

相對來說,要從記者們身上區分出真知與司機的知識,這就稍微難了一點。有些記者的確具有相當扎實的知識基礎,尤其是那些經年累月持續在某個特定領域鑽研的資深記者。他們多半偏好較大的篇幅,唯有如此才能夠清楚地闡釋各種相關的情況與例外。

不過,大部分的記者其實還是屬於司機的知識這一類。他們能夠在很短時間內,針對各式各樣的主題,變出一篇相關的報導。感謝網際網路,這樣的工作因此又變得更為輕鬆。他們的文章多半語帶諷刺,流於片面,篇幅也很短。關於篇幅這一點,或許剛好可以掩飾他們司機的知識的不足!

一般來說,愈大的企業就會對執行長的表演才華抱持著愈高的期待,這項表演才華則有個「溝通能力」的美名。對於大企業而言,交由一位沉默、固執但苦幹實幹的管家來打理,那是行不通的;至少不能讓這個人坐到最高的位子。因為,很顯然地,股東與財經記者們都相信,長袖善舞的人比較能夠創造出好的業績。可是,實際上當然並非如此。

芒格的伙伴巴菲特提出了一個很棒的概念,那就是「能力範圍」(Circle of Competence)。所有落在個人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我們都能如專家一般瞭如指掌;相反地,所有落在個人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我們則是一知半解,甚至毫無頭緒。巴菲特的人生座右銘就是:「找出你個人的能力範圍,並且待在裡面。至於這個範圍有多大,其實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要清楚掌握範圍的界限究竟在哪裡!」芒格沿著這個脈絡闡釋道:「你必須弄清楚你的才能在何處。如果你想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外尋求成功,你的事業會是一團糟。關於這一點,我幾乎可以跟你打包票!」

結論:請不要相信司機的知識。請不要將公司發言人、長袖善舞的人、名嘴、建談的人、滿口空話的業餘者、陳腔濫調的傳播者等,誤認為是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我們該怎麼明辨呢?事實上,有一種明顯的信號: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明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當這類人遇上了超出他能力範圍的情況時,他不是保持沉默,就是會老實招認:「我不曉得。」他在做出這樣的坦白時並不感到羞愧,相反地,甚至還會帶點驕傲。然而,從司機的知識這類人身上,我們只會聽到別的說詞,可是絕對不會聽到「我不曉得」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