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美學經典論文集 | 誠品線上

叔本華美學經典論文集

作者 Arthur Schopenhauer
出版社 新雨出版社
商品描述 叔本華美學經典論文集:孤獨而偉大的哲學家叔本華除了研究本行哲學外,還兼及醫學、物理學、植物學、天文、氣象、生理、骨相、骨相、法律、數學、歷史、音樂——這就是他能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孤獨而偉大的哲學家叔本華除了研究本行哲學外,還兼及醫學、物理學、植物學、天文、氣象、生理、骨相、骨相、法律、數學、歷史、音樂——這就是他能夠有權威、很光榮地討論一切的緣故。 他把所討論的事物都放置在深邃、廣闊的遠景之中,透過現象的審視,事物的本質以及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係,也就讓人一目了然。所以他不無自豪地說——也是世人對他的評價: 我的哲學,無疑是生命之謎的真實答案。 被譽為「語言藝術家」的叔本華,始終以從都可以明白的方式寫出重要、深奧的思想;他說,真理在赤裸的時候是最美的,表達真理的方式越簡樸,留下的印象越深刻。簡樸不僅始終是真理,而且也是天才的標誌;文體是因思想而變得優美。 本書裡的文章獨立成篇,討論各種不同的話題——閱讀、思考、語言、學習、文學、歷史、藝術、學問、音樂、大自然的美。這些話題,其素材都可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因此大衆讀者可以與這位哲學家從所熟悉的事物一起出發,領略從他的思想視角所獲得的寬廣視野,進而所為人生的導航。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叔本華說:「人能夠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這句話從我青年時代起,就對我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啟示;在自己和別人生活面臨困難的時候,它總是使我得到安慰,並且永遠是寬容的源泉。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他是無與倫比的。他的思想反映了整整一個世界啊! ——托爾斯泰(Leo Tolstoy) 我現在僅僅在研究一個人的著作,他像上天的饋贈一樣降臨到我的孤獨之中。他叫叔本華,是康德以來最偉大的哲學家。 ——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 就想像兒子在聆聽他的父親的教誨好了,那是誠意、心平氣和說出的話,傾聽者則滿懷愛意。他所說的每一個字我都要聽。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1788年2月22日誕生在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一個異常顯赫的富商家庭,自稱「性格遺傳自父親,而智慧遺傳自母親」。他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以狗為伴。叔本華家產萬貫,但不得志,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25歲發表了認識論的名著《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30歲完成了主要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首版發行500本,絕大部分放在倉庫裡。53歲出版《倫理學的兩個根本問題》。62歲完成《附錄和補遺》,印數750本,沒有稿費。65歲時《附錄和補遺》使沉寂多年的叔本華在歐洲聲名鵲起,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無力承受月桂花環。」當時不但有人編撰《叔本華大辭典》和《叔本華全集》,更有人評論說他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思想家。1859年,《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引起轟動,叔本華稱「全歐洲都知道這本書」。1860年9月21日叔本華起床洗完冷水澡後,像往常一樣獨自吃早餐,當傭人再次進入房間時,發現他已依靠在沙發的一角,與世長辭。叔本華將所有財產捐給慈善世界,根據叔本華生前的意願,墓碑上除了刻著名字「Arthur Schopenhauer」以外,沒有多餘文字。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形而上學和美學影響了哲學、藝術和心理學等諸多方面。被認為受到他影響的著名人物有:哲學家:尼采、沙特、維根斯坦、柏格森、波普爾、霍克海默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榮格作家:托爾斯泰、莫泊桑、湯瑪斯.曼、貝克特、斯韋沃、赫曼‧赫塞藝術家:蕭伯納、華格納、馬勒詩人:狄蘭.湯瑪斯、波赫士科學家:愛因斯坦、薛丁格、達爾文韋啟昌我叫韋啟昌,1962年生於廣州,現於澳大利亞行醫。有兩樣東西可說是我這一生中的摯愛,能有緣對其深入瞭解並從中得益,我真是夠幸運的。這兩樣東西就是叔本華的著作和古老的中醫。叔本華的著作給予了我許多,翻譯它們是某種微不足道的答謝。正如中醫給予我如此之多,我就以中醫給病人解除痛苦作回報一樣。看到讀者通過我的譯本而欣賞到叔本華,就猶如看到病人經我之手解除了病痛。對我來說,最實在的報酬不過如此。當初翻譯叔本華的著作,並沒想到能夠出版。現在這些曲高和寡的書竟有幸一版再版,已經相當難得。至此,筆者夫復何求?譯著包括:《人生的智慧》、《叔本華思想隨筆》、《叔本華美學隨筆》、《叔本華論道德與自由》、《叔本華哲學隨筆》、《叔本華哲言錄》、《教育家叔本華》、《兒童的人格構成及其培養》。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譯者序 教育家叔本華── 論思考 論閱讀和書籍 論歷史 論文學 論寫作和文體 論語言和語言學習 論判斷、批評和名聲 比喻和寓言 論學者和博學 論音樂 論大自然的美 論死亡

商品規格

書名 / 叔本華美學經典論文集
作者 / Arthur Schopenhauer
簡介 / 叔本華美學經典論文集:孤獨而偉大的哲學家叔本華除了研究本行哲學外,還兼及醫學、物理學、植物學、天文、氣象、生理、骨相、骨相、法律、數學、歷史、音樂——這就是他能
出版社 / 新雨出版社
ISBN13 / 9789862272909
ISBN10 / 9862272902
EAN / 9789862272909
誠品26碼 / 2681992865006
頁數 / 36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導讀 : 譯者序

《叔本華美學隨筆》中的文章選自德國著名哲學家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的巨著《附錄和補遺》和《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叔本華早在二十五歲就發表了認識論名篇《論充足理性原則的四重根》,三十歲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內容涵括大自然物理世界的各種現象和人的精神現象,完成了這一透澈解釋世事人生的思想巨著。無論古今,這都稱得上是絕無僅有的奇蹟。在這之後,叔本華繼續寫出《論自然界的意欲》、《論意欲的自由》、《論道德的基礎》等著作。雖然如此,直到叔本華六十多歲以後,世人才發現「一個新的思想大廈就好像在一夜之間聳立了起來」(《論判斷、批評和名聲》),叔本華才「幸運」地親眼目睹自己獲得了應有的評價,亦即得到了赫赫名聲。當然,對於叔本華來說,重要的不是名聲這些外部表象,重要的是因為獲得了赫赫名聲,自己畢生勞動的成果就可以利用這名聲更好地儲存下來,更有機會發揮作用。這才是讓一輩子都在追求真理、對自己思想的價值深信不疑的叔本華如釋重負、老懷安慰的原因。另一方面,在其作品終於得到承認以後,這位老智者所表現出來的小孩子氣的興高采烈,卻是讓人感慨嘆息。這是對人們的判斷力一個多麼嚴厲的指責。在這之前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裡,他的著作無人問津,無人提起,無人批評,更無人讚揚。但叔本華的整個遭遇,據他認為,非但不是異乎尋常,其實可以說是一個偉大思想者所必然碰到的「教科書」式(典型)的遭遇—除非「憑藉好得不能再好的運氣,在這個人(思想者)的成就領域裡,某些公正和有能力的評判者與這個人同時誕生」。叔本華的遭遇完全印證了他在成名前所寫的《論判斷、批評和名聲》裡所描述的情形(他的著作都在成名前完成)。這是因為「藝術家和文學家比思想家有更多表現的機會,因為他們擁有比思想家百倍之多的觀眾和讀者群」,而「創作出偉大作品的人卻是……長時間生活在默默無聞之中,但以此換來的卻是晚年的赫赫名聲」。思想家的這種說怪不怪的悲慘遭遇,根本上在於正確的「判斷力就像鳳凰一樣的稀有,要等上五百年才得一見」,同時,「哲學家的著作給讀者帶來的不是娛樂,而只是教誨;要理解這些著作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並且,這類著作也要求讀者在閱讀時付出相當的勞動」—當然,渴望獲得思想和教誨的人會把理解和讚歎偉大天才的思想視為至樂,而不只是「娛樂」,但這些畢竟只是少數的情形。甚至時至今日,在叔本華作為思想家早已奠定了權威的情況下,在其著作久已獲得了「必讀書」的名聲以後,人們對待這位思想家的作品的態度也沒有多大的改變。人們仍然像叔本華所說的,「總是閱讀『最新的』,而不是所有時代中最好的」(《論閱讀和書籍》)。對於像叔本華這樣的偉大思想家,這一「不折不扣的天才」(托爾斯泰的讚語),人們又真正知之多少?誠然,為數不多的人可能聽說過或者讀過介紹,透過「簡明」、「扼要」的哲學史知道,還有這麼一位「悲觀主義論者」、「消極的哲學家」。但又有多少人分享過這位以發現真理為畢生己任的嚴肅哲學家奉獻給我們人類的寶貴思想?有多少人是真正讀過他所留下的名副其實的必讀書?毋庸諱言,我所謂的必讀書,只是對那些還有一點點興趣瞭解自己、瞭解人類、瞭解這大自然的人而言。並且,我們不要忘記,叔本華很多作品所討論的是日常、普遍的素材(他甚至從最平常、最實用的角度寫作了《人生的智慧》),所用的語言又都平實得不能再平實。叔本華說過,「人的可憐本性雖然在每一代人中都改換一下面目,但在各個時代仍然是相同、一樣的」,所以,「高於自己世紀的思想者也就已經是高於其他的世紀……高於人類」—結合叔本華的著作在當今無論何處仍備受冷落的實際情形,他的上述話語到底是否屬於誇張?也正因為叔本華這裡所指出的原因,我們就不會驚訝於為何他的文章在一個多世紀以後的今天,讀來仍然是那樣切中時弊,就好像他是為當今時代而寫。他的著作向我們揭示了「歷久彌新」這句成語的含意。

叔本華作為哲學家有一整套統一、完備的世界觀。叔本華認為,意欲(wille)是我們人乃至這世界其他一切事物的核心,是「自在之物」;我們所看到的大自然的有形物質(包括人、動物、植物、無機體)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的載體,亦即意欲的載體;豐富多樣的現象世界是意欲在各個級別客體化的結果。我們人類則是意欲最高級別的現象。意欲是第一,智力(認識力)則是第二,是派生的、為意欲服務(對此問題的論述參見《論死亡》)。叔本華的形而上學、認識論、美學和倫理學都建築在上述的框架之上。所討論的事物一旦放置在這深邃、寬闊的遠景之中,經過叔本華透過現象的審視,事物的本質以及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係,也就讓人一目瞭然。例如,在《論音樂》裡,音樂中的四個聲部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與大自然的無機體、植物、動物和人其實有著一種平行的關係;音樂中的不和、和解,與我們意欲的不滿足、滿足原來還有我們不曾清楚意識到的關聯。再有就是,叔本華用以闡釋道理的精確比喻順手拈來,把錯綜複雜事物之中的同一性(普遍性)也附帶多方表現出來。確實,如果沒有某種深邃的形而上學可提供更高的視角,那我們看到的永遠只是事物表面現象之間最直接、最狹窄的關係,而無法深入一點解釋哪怕是最簡單的事情。正因為叔本華有著與生俱來的天才認識力和採用更高的考察視角,他對事物的看法才處處與常人有別,耐人尋味。對叔本華的音樂理論大為折服並深受其影響的德國著名音樂家華格納,在無意中發現叔本華的著作以後,在一年之內把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上下兩卷一千多頁,從頭到尾讀了四遍。然後,他說出了這樣的話:「叔本華的哲學讓我得以判斷在這之前我還只是直覺上有所感覺的東西。」(華格納,《我的一生》)

這本書裡的文章獨立成篇,討論各種不同的話題,閱讀、思考、語言學習、文學、歷史、藝術、學問、音樂、大自然的美,等等,壓軸的就是最觸動人心、最引起人們關注的死亡問題。叔本華所討論的這些話題,其素材都可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因此大眾讀者都可以與這位哲學家從所熟悉的事物一起出發,「盡力登上雲外的高處」(叔本華語),領略從這位思想家的視角獲得的視野。本書的文章並沒有以生僻的題材讓無緣涉足這些題材的讀者難以分享和判斷。正如叔本華在《論寫作和文體》中說的:「如果(作者所處理的)題材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接觸得到甚至是相當熟悉……那就只有具出色頭腦的作者才可以寫出值得人們一讀的東西。」「作者越不需要藉助其題材的幫助……那這一作者所作出的成績就越大。」叔本華的這些話至為恰當地適用於本書的文章。

本書除了討論我們精神生活中最普遍的話題(當然,渾渾噩噩、沒有精神需求的人並不這樣認為)以外,叔本華的語言也是非常樸素和簡單。叔本華這位「語言藝術家」(卡夫卡的讚語)就是他所倡導的文體的實踐者。在《論寫作和文體》里,他說,「沒有什麼事情比寫出無人能懂的東西更加容易,而以人人都可以明白的方式表達出重要、深奧的思想,則是最困難不過的」;「簡樸不僅始終是真理,而且也是天才的標誌。文體是因思想而變得優美」;「樸實的風格始終是為天才準備的禮服,正如赤裸是美麗身體的特權一樣」。讀過叔本華著作的讀者不管是否同意叔本華的觀點,但對這一點起碼不會有異議:叔本華的文章言之有物,觀點鮮明、清晰。這樣,叔本華深邃、豐富的思想就清晰客觀地擺在了讀者的面前,然後,讀者就儘可以根據各自的思想能力而相應地理解或誤解、讚歎或批評。

叔本華在《論閱讀和書籍》裡抨擊過這樣的現象:「人們寫出了評論古代……偉大思想家的文章、書籍,讀者大眾就跟隨著捧讀這些東西,而不是那個思想家的著作。」我的介紹也就到此為止了,事不宜遲,就讓叔本華在這本書裡直接向我們說話吧。就像侍者端上了一盤熱氣騰騰、精美絕倫的食物以後,除了說上一句「請慢用」,該做的也已經做完。叔本華在本書的這兩句金石名言,可以作為我們思想大餐前的開胃小吃,「壞的東西無論如何少讀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無論怎樣多讀也嫌太少」;「閱讀好書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不要讀壞書,因為生命是短暫的,時間和精力都極其有限」(《論閱讀和書籍》)。

韋啟昌二◯◯四年三月於澳洲雪梨
二◯一四年三月修改於澳洲

試閱文字

內文 : 論閱讀和書籍


1

無知只是在與財富結伴時才會丟人現眼。窮人為窮困和匱乏所苦,對於他們來說,勞作代替了求知並佔據了他們的全副精神。相比之下,有錢、但無知無識的人卻只是生活在感官快樂之中,跟畜生沒有什麼兩樣,這可是司空見慣的情形。另外,這種有錢的無知者還配受到這樣的指責:財富和閒暇在他們的手裡不曾得到充分的利用,並沒有投入到使這兩者陡具極大價值的工作中去。



2

在閱讀的時候,別人的思考代替了我們自己的思考,因為我們只是重複著作者的思維過程。這種情形就好比小學生學寫字—他用羽毛筆一筆一畫地摹寫教師寫下的字型。因此,在閱讀的時候,思維的大部分工作是別人幫我們完成的。這就解釋了為何當我們從專注於自己的思想轉入閱讀的時候,會明顯感受到某種放鬆。但在閱讀的時候,我們的腦袋也就成了別人思想的遊戲場。當這些東西終於撤離了以後,留下來的又是什麼呢?這樣,如果一個人幾乎整天大量閱讀,空閒的時候則只稍作不動腦筋的消遣,長此以往就會逐漸失去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個總是騎在馬背上的人最終就會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樣。許多學究就遭遇到這種情形:他們其實是把自己讀蠢了。這是因為一有空閒時間就馬上重新接著進行持續的閱讀,這對精神思想的摧殘甚至更甚於持續的手工勞作,因為在從事手工操作時,我們畢竟還可以沉浸於自己的思想之中。正如彈簧持續受到重壓最終就會失去彈性,同樣,我們的頭腦會由於別人思想的持續侵入和壓力而失去其彈性。正如太多的食物會搞壞我們的腸胃並因此損害了整個身體,同樣,太多的精神食物會塞滿和窒息我們的頭腦。這是因為我們閱讀得越多,被閱讀之物在精神上所留下的痕跡就越少—因為我們此時的頭腦就像一塊密密麻麻重疊寫滿了東西的黑板。這樣,我們就無暇重溫和回想,而只有經過重溫和回想我們才能吸收所閱讀過的東西,正如食物並非嚥下之時就能為我們提供營養,而只能在經過消化以後。如果我們經常持續不斷地閱讀,在這之後對所閱讀的東西又不多加琢磨,那這些東西就不會在頭腦中紮根,其大部分就會失之遺忘。總的來說,精神營養跟身體營養並沒有兩樣,我們嚥下的東西真正被我們吸收的不及五十分之一,其餘的經由蒸發、呼吸和其他方式消耗掉了。
另外,付諸紙上的思想總的來說不外乎就是在沙灘上走路的人所留下的足跡。不錯,我們是看到他所走過的路,但要知道這個人沿途所見之物,那我們必須用自己的眼睛才行。


3

我們並不可以通過閱讀有文采的作品而掌握這些文采素質,這些包括,例如,豐富的形象、生動的比喻和雄辯的說服力;大膽直率或者尖刻諷刺的用語,簡潔明快或者優美雅緻的表達;除此之外,還有語帶雙關的妙句、令人眼前一亮的醒目對仗、言簡意賅的行文、樸實無華的風格,等等。不過,觀摩這樣的文筆卻可以引發我們自身已經具備的這些潛在素質,使自己意識到自己所具備的內在素質;同時也瞭解到能夠把這些素質發揮到怎樣的程度。這樣,自己也就更加放心地順應自己的傾向,甚至大膽發揮這些才能。從別人的例子,我們就可以鑑別運用這些才能所產生出來的效果,並由此學習到正確發揮這些才能的技巧。只有這樣,我們才實際擁有了這些才能。所以,這是閱讀唯一能夠培養我們寫作的地方,因為閱讀教會了我們如何發揮和運用自身天賦能力的方法和手段—前提當然始終是我們本身已經具備這些天賦。但如果自身欠缺這些素質,那無論怎樣閱讀也都於事無補—除了勉強學到一些死板、僵硬的矯揉造作以外;以此方式我們就只成了膚淺的模仿者。


4

為了我們眼睛的健康起見,衛生官員應該監察印刷字型的大小,以防它們小於一定的限度。(我一八一八年在威尼斯的時候,那種真正的威尼斯飾鏈還有人製作。一個首飾匠告訴我,那些製作微型飾鏈的匠人過了三十年以後眼睛就瞎了。)


5

正如地球的巖石層逐層依次儲存著以往年代的生物軀殼,同樣,圖書館的書架上也按照時間順序儲存著以往年代的錯誤觀點及其陳述—這些東西曾幾何時,就像那些以往年代的生物一樣,活蹦亂跳、得意於一時,並且也確實造成了一定的轟動。但現在它們卻化石般地一動不動地呆在圖書架上,也只有研究古籍的人才會向它們打量一眼。

6

據希羅多所言,波斯國王澤克西斯一世眼看著自己一望無際的大軍時不禁潸然淚下,因為他想到過了一百年以後,這裡面的人沒有一個還會活著。而看著那厚厚的出版物目錄,並且,考慮到所有這些書籍用不了十年的時間就會結束其生命—面對此情此景,誰又能不傷心落淚呢?


7

文字作品跟生活別無兩樣:在生活中我們隨便都會碰見不可救藥的粗鄙之人,到處都充斥著他們的身影—就像夏天那些玷污一切的蒼蠅;同樣,數目龐大的壞書、劣書源源不斷、層出不窮—這些文字作品中的雜草奪走了麥苗的養分,並使之窒息。也就是說,這些壞書、劣書搶奪了讀者大眾的時間、金錢和注意力,而所有這些本應理所當然地投入到優秀的書籍及其高貴的目標中去。不少人寫作就是為了獲得金錢或者謀取職位。所以,這樣寫出來的東西不僅毫無用處,而且是絕對有害的。我們當今十分之九的文字作品除了矇騙讀者,從其口袋中摳出幾個銅子以外,再沒有別的其他目的。為此共同的目的,作者、出版商、評論家絕對是沆瀣一氣、狼狽為奸。
那些多產的寫作匠、為麵包而揮舞筆桿子的人所成功使用的一個招數相當狡猾和低階,但卻效果顯著,時代的良好趣味和真正的文化修養也難與之匹敵。也就是說,他們像玩弄木偶般地牽引著有一定趣味的有閒公眾,訓練他們養成與出版物同步的閱讀習慣,讓他們都閱讀同一樣的,亦即最新、最近出版的東西,以獲得茶餘飯後在自己圈子裡的談資。那些出自一些曾經享有一定文名的作者,例如,斯賓德勒、布瓦爾、歐仁.蘇等劣質小說和差不多性質的文章,也都是服務於同樣的目的。既然文學藝術的讀者群總是以閱讀那些最新的作品為己任,這些粗製濫造的東西是極為平庸的頭腦為了賺錢而作,也正是這一原因,這一類作品可是多如牛毛—而作為代價,這些讀者對於歷史上各個國家曾經有過的出色和稀有的思想著作也就只知其名而已,那麼,還有比這更加悲慘的命運嗎!?尤其是那些文藝雜誌和日報就更是別有用心地搶奪了愛好審美的讀者的時間—而這些時間本應投入到真正優美作品中去,以修養和薰陶自己,而不是消磨在平庸之人每天都在推出的拙劣作品上面。
因為人們總是閱讀最新的,而不是所有時代中最好的作品,所以,作家們就侷限於時髦和流行觀念的狹窄圈子裡,而這個時代也就越發陷入自己的泥潭之中。因此,在挑選閱讀物的時候,掌握識別什麼不應該讀的藝術就成了至為重要的事情。這一藝術就在於別碰那些無論何時剛好吸引住最多讀者注意的讀物—原因恰恰就是大多數人都在捧讀它們,不管這些是宣揚政治、文學主張的小冊,抑或是小說、詩歌等。這些東西轟動一時,甚至在其壽命的第一年,同時也是最後一年竟然可以多次印刷。並且,我們必須牢記這一點:那些寫給傻瓜看的東西總能找到大群的讀者;而我們則應該把始終是相當有限的閱讀時間專門用於閱讀歷史上各個國家和民族所曾有過的偉大著作,記住寫出這些著作的可是出類拔萃的人,他們所享有的後世名聲就已表明了這一點。只有這些人的著作才能給我們以薰陶和教益。
壞的東西無論如何少讀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無論怎樣多讀也嫌太少。劣書是損害我們精神思想的毒藥。閱讀好書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不要讀壞書,因為生命是短暫的,時間和精力都極其有限。


8

讀者大眾喜好追讀不時冒出的、今人關於古代某某作者或者某某偉大思想家的評論文章或書籍,而不是去閱讀古代作者或思想家的原著。原因就在於大眾只願意閱讀最新才印刷出來的東西,並且,「相同羽毛的鳥聚在一起」。這樣,對於讀者大眾來說,當今那些乏味、膚淺的人所寫出的沉悶、嘮叨的廢話,比起偉大思想家的思想更加親切,也更有吸引力。我很感激自己的好運,因為在年輕的時候我就有幸看到施勒格爾的這一優美格言—從那以後,這一格言就成了我的座右銘:

認真閱讀真正的古老經典,
今人對它們的評論並沒有太多的意義。

啊,各個平凡庸常的頭腦是多麼的千篇一律!他們的思想簡直就是出自同一個模子!同一樣的場合讓他們產生的只是同一樣的想法!除此之外,還有他們那些卑微、渺小的目的和打算。這些小人物不管嘮叨些什麼毫無價值的無聊閒話,只要是新鮮印刷出版,傻乎乎的讀者大眾就會追捧它們,而那些偉大思想家的巨作卻靜靜地躺在書架上,無人問津。
讀者大眾的愚蠢和反常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因為他們把各個時代、各個民族儲存下來的至為高貴和稀罕的各種思想作品放著不讀,一門心思地偏要拿起每天都在涌現的、出自平庸頭腦的胡編亂造,純粹只是因為這些文字是今天才印刷的,油墨還沒幹透。其實,從這些印刷物誕生的第一天起,我們就要鄙視和無視它們,而用不了幾年的時間,這些劣作就會永遠招來其他人同樣的對待。這些印刷物只為人們嘲弄逝去的荒唐年代提供了笑料和話題。


9

無論何時,都有兩種並行發展卻互不相干的文字作品:一種是貨真價實的,另一種則只是表面上這樣。前者漸變而成永恆的作品。在這一方面努力的人是為科學或者文藝而生的人;他們執著認真、不作張揚,但步子卻極為緩慢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而在歐洲一個世紀也產生不了十來部這樣的作品,但這些作品卻能持久存在。另一類文字作品的追隨者卻是以科學或者文藝維生;他們躍馬揚鞭,伴隨著他們的是利益牽涉其中的人所發出的喧譁和鼓譟。每年他們都會把千萬本作品送進市場。但用不了幾年的時間,人們就會發問:這些作品現在在哪兒了?那些人所享有的早熟和轟動一時的名聲現在又到哪兒去了?所以,我們可以把這一類的文字作品形容為流水般的一去不返,而前一類的文字作品則是靜止、常駐的。


10

如果在買書的同時又能買到閱讀這些書的時間,那該有多好!但是,人們經常把購買書籍錯誤地等同於吸收和掌握這些書籍的內容。期望讀者記住他所讀過的所有東西,就等於期望他的肚子留住他所
吃過的所有食物。食物和書籍是讀者在身體上和精神上賴以為生的東西,這些使他成了此刻的樣子。但是,正如人的身體只吸收與身體同類的食物,同樣,每一個人也只記住讓他感興趣的事情,亦即與他的總體思想或者利益目標相符的東西。當然,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利益目標,但卻很少人會有近似於總體思想的東西。所以,人們對事情不會有客觀的興趣,他們所讀的東西因此原因不會結出果實:因為他們留不住所讀過的任何東西。
「複習是學習之母。」每一本重要的書籍都必須一氣呵成連續讀上兩遍。原因之一是在閱讀第二遍的時候,我們會更好地理解書中內容的整體關聯,而只有知道了書的結尾才會明白書的開頭;原因之二就是在第二次閱讀的時候,我們的心境、情緒與在第一次閱讀時已經有所不同。這樣,我們獲得的印象也會不一樣。情形就好比在不同光線之下審視同一樣的物體。
一個人的著作是這個人的思想精華。所以,儘管一個人具有偉大的思想能力,但閱讀這個人的著作總會比與這個人的交往獲得更多的內容。就最重要的方面而言,閱讀這些著作的確可以取代,甚至遠遠超過與這個人的近身交往。甚至一個才具平平的人所寫出的文字也會有一定的啟發意義,能夠給人以消遣並值得一讀—原因正在於這些東西是他思想的精華,是他所有思考、研究和學習的結果;而與這個人的交往卻不一定能令人滿意。因此,與某些人的交往無法給予我們樂趣,但他們寫出的作品卻不妨一讀。所以,高度的思想修養逐漸使我們完全只從書本,而不是具體的個人那裡尋找消遣和娛樂。
沒有什麼比閱讀古老的經典作品更能使我們神清氣爽的了。只要隨便拿起任何一部這樣的經典作品,哪怕讀上半個小時,整個人馬上就會感覺耳目一新,身心放鬆、舒暢,精神也得到了純凈、昇華和加強,感覺就猶如暢飲了山澗巖泉。這到底是因為古老的語言及其完美的特性,還是因為這些古典作家儲存在著作裡的偉大思想,雖歷經數千年仍然完好無損,其力度也不曾減弱分毫?或許兩種原因兼而有之吧。但是,這一點是肯定的:人們一旦放棄了學習古老語言—現在就存在這種威脅—那新的文字作品就將前所未有地充斥著膚淺、粗野和沒有價值的塗鴉文字。尤其是德語這一具有古老語言不少優秀特質的語言,現在就正受到「當代今天」的拙劣文人有步驟地和變本加厲地破壞和摧殘;這樣,越加貧乏和扭曲的德語也就逐漸淪為可憐的方言和粗話。
我們有兩種歷史:政治的歷史和文學、藝術的歷史,前者是意欲的歷史,後者則是智力的歷史。所以,政治的歷史從頭到尾讀來讓人擔憂不安,甚至是驚心動魄。整部這樣的歷史無一例外都是充斥著恐懼、困苦、欺騙和大規模的謀殺。而文學、藝術的歷史卻讀來讓人愉快和開朗,哪怕它記錄了人們曾經走過的彎路。這種智力歷史的主要分支是哲學史:它是智力歷史的基本低音,其發出的鳴響甚至傳到其他的歷史中去,並且,在別的歷史中也從根本上主導著觀點和看法。所以,正確理解的話,哲學也是一種至為強大的物質力量,雖然它作用的過程相當緩慢。

(未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叔本華的名字已成為偉大哲學的代名詞
時代需要叔本華,我們需要叔本華。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