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藝術教育概論 | 誠品線上

視覺藝術教育概論

作者 吳正雄
出版社 藍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視覺藝術教育概論:◆內容簡介本書以「視覺藝術教育概論」為標題,意圖以比較周延並容易聚焦的方式,探討「當代」藝術哲學和教育哲學的思潮變遷,以及「國民教育」性質的視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以「視覺藝術教育概論」為標題,意圖以比較周延並容易聚焦的方式,探討「當代」藝術哲學和教育哲學的思潮變遷,以及「國民教育」性質的視覺藝術教育,應該有什麼樣的思考和因應,或是否需要有什麼所謂的「翻轉」。力求避免純理論撰述,希望讓整體內容具有教學實施的參考功能,因此包括課程架構、教材與教學法、教學評量等,都提出概括的實施原則或具體範例,等於將理論都盡量連結為教學實務的依據,這種「有用的理論」的自我要求,也另外造成書寫上的兩難,尤其是提出一些未必是最佳典範的教學實例,希望能增進對觀念理解的參考,但卻可能是最容易出現疏漏的部分,這部分只能當作是引子,提供閱讀者自己思考、批判的參照點。 ◆本書特色 .力求避免純理論撰述,整體內容具有教學實施的參考功能,將理論都盡量連結為教學實務的依據,利用引子,提供閱讀者自己思考、批判的參照點。 .以「視覺藝術」為主要意含,並以「國民教育」和「當代視覺藝術教育」為主要探討範圍,不涉及專業藝術教育及社會教育的討論。 .把視覺藝術教育的整體相關概念,區隔成容易深入分析的區塊,期待透過比較微觀的探究,拼湊出較清楚的視覺藝術教育該有的樣貌。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吳正雄 著吳正雄現任:中華民國兒童美術教育學會常務理事教育部實踐藝術教學研究中程計畫主持人曾任:高雄市兒童美術教育學會理事長雄市國教輔導團美勞科輔導員召集人南一美勞教科書編輯總指導南一首版藝術與人文教科書總主編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代序—書寫緣起 第二章:國民教育性質的視覺藝術教育 第三章:國民教育的「當代藝術」定義與內涵 第四章:視覺藝術教育的「學習者主體性」 第五章:當代視覺藝術教育的課程架構 第六章:當代美學思潮衍變與視覺藝術教育 第七章:國民美學的藝術史觀與綱要 第八章:當代視覺藝術欣賞教學與評量 第九章:造形心理發展與學習表現分析 第十章:視覺藝術教學評量與作品評鑑 第十一章:視覺藝術教學的實踐研究 第十二章:視覺藝術教學的相關實務概念 第十三章:視覺藝術教學型態與教材分析 第十四章:視覺藝術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成長 第十五章:結論—國民教育的視覺藝術教育展望 附錄一:圖片來源一覽表 附錄二:參考書目

商品規格

書名 / 視覺藝術教育概論
作者 / 吳正雄
簡介 / 視覺藝術教育概論:◆內容簡介本書以「視覺藝術教育概論」為標題,意圖以比較周延並容易聚焦的方式,探討「當代」藝術哲學和教育哲學的思潮變遷,以及「國民教育」性質的視
出版社 / 藍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4901623
ISBN10 / 9864901621
EAN / 9789864901623
誠品26碼 / 2681803764009
頁數 / 356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5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610g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代序—書寫緣起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台灣的教育開始流行「翻轉」,這個似乎帶點激情又有些煽惑意味的字眼,其實讓人覺得有標語文化的遺緒,很多響亮的口號所標榜的教育改革,其實在面對各個真實的教育狀況時,語意和語用多半都可能含混不清,只有目的論而沒有方法論和邏輯,除非是認定以往的教育全盤皆錯,否則要翻什麼、轉什麼其實很難界定。從早年倡導「開放教育」以來,台灣教育的殖民性格似乎始終一貫,螺旋式課程、多元智能、鷹架理論、校本課程、藝術深耕、哈佛零計畫、佐藤學、心智圖、DBAE、STEAM、統整學習、主題式教學…,包括新課程綱要的核心素養,似乎也有美國核心指標概念的影子,這一切讓人很難評斷是充滿活力或是見樹不見林?在此無意批判藝術教育是否面貌模糊,但必須追問的是:長年來藝術教學的現場曾經改變了什麼?藝術學習在學校課程中是否一樣邊緣化?
面對當代社會、文化、生活、價值觀的變遷,藝術教育對一般國民而言,是可有可無或是絕對必要的學習?回答這個問題的先決條件,就是必須探討藝術教育「可能的」和「應有的」具體樣貌。藝術教育重不重要或者有多重要,取決於我們所討論、所認定與所實施的是什麼樣的藝術教育,因為很多理念和內容都有重大差異的教學,甚至包括一些會造成學習傷害的「教美術」行徑,通通都自稱為是良善的藝術教育。當然,用各種論述標榜的「很重要、很有價值」的藝術教育,除了哲學價值觀的檢驗,還要看可實踐性和目標達成的可能性到底如何?這才是探討視覺藝術學習意義的基本課題。
而思考和意圖解決這些問題的程序,或許是先看清楚藝術教育目前是處於什麼狀態,才能發現真正的問題並面對困境,促成切實並具有功能性的探討,最終才能確認藝術教育應有的樣貌是什麼,以及需要什麼樣與以往有所不同的態度和作為,才能夠試著探尋視覺藝術教育的有效改善途徑。
本書以「視覺藝術教育概論」為標題,意圖以比較周延並容易聚焦的方式,探討「當代」藝術哲學和教育哲學的思潮變遷,以及「國民教育」性質的視覺藝術教育,應該有什麼樣的思考和因應,或是否需要有什麼所謂的「翻轉」,當然在探討的同時也必須警惕自己,談「教育」就不可以被「藝術」所侷限, 忘記藝術教育的思考原點是「人應該怎麼活」(十幾年前舊作的書名)。
本書並未意圖對「翻轉」下定義,但是以「概論」為書寫標題,就意味必須對藝術教育的各個層面和論題,都有較完整深入的檢視與思考,從基本的教育哲學、藝術哲學觀念和理論,延伸到藝術課程的結構發展,也包括各項教學實務和教師條件等相關概念,都必須整理成盡可能趨近系統化的論述,這實際上是無法避免疏漏和錯誤的艱鉅工程。
書寫的另一項意圖,則是力求避免純理論撰述,希望讓整體內容具有教學實施的參考功能,因此包括課程架構、教材與教學法、教學評量等,都提出概括的實施原則或具體範例,等於將理論都盡量連結為教學實務的依據,這種「有用的理論」的自我要求,也另外造成書寫上的兩難,尤其是提出一些未必是最佳典範的教學實例,希望能增進對觀念理解的參考,但卻可能是最容易出現疏漏的部分,這部分只能當作是引子,提供閱讀者自己思考、批判的參照點。
為了書寫簡便或某些意含的重疊,本書常混用「藝術」和「視覺藝術」兩個名詞,並沒有在語意上有足夠詳細的區分,但基本上都以「視覺藝術」為主要意含,並以「國民教育」和「當代視覺藝術教育」為主要探討範圍,幾乎不涉及專業藝術教育及社會教育的討論。另外有極少部分的文字在不同篇章重複出現,則是因為思考脈絡的論據關聯,方便讀者直接對照而比較容易理解,不得已採用重複、累贅的敘述方式,例如「人文」的定義、造形心理發展、「當代藝術」的連結議題等,在探討課程結構或理念的論據時,必須重複小部份與論據和邏輯相關的文字。
本書的出版並不是臨時起意的突發之舉,而是三、四十年視覺藝術教育的親身經歷,包括參與美勞教育專案研究、課程綱要修訂和教科書編輯,長年實際教學和教師輔導的經驗,以及各種藝術教育活動的規劃、參與和觀察,形成對台灣藝術教育生態的實際理解,並透過大量閱讀的沉澱和思考,才決定將十多年前的舊作全新修訂,這也不是意圖要翻轉什麼,或許只能說面對台灣當前的藝術教育生態,以及藝術教育價值的認知和批判,而不得不再次自我考驗。
壹、視覺藝術教育專業性質的問題
國內目前「藝術教育」的基本困境,就是已經相當長的一段期間以來,幾乎都欠缺對「藝術教育學」(林曼麗,2000)專業性的認識和探討,或許有論者會認為台灣的學界,已經有專門的藝術科系和教育科系,怎麼還會另外有「藝術教育」專業的問題?但如果進一步分析,教育專業領域的課程理論、教育心理、教育概論或教育行政等學術專業,如果欠缺對當代藝術內涵的深入理解,可能就難以與教育哲學作有效連結,即使能論述目標卻無法規劃學習的媒介,也勢必難以建構藝術課程的內容和架構,難免成為無法操作也難以實踐的目的論而已;而藝術專業領域的藝術哲學、藝術史、藝術創作和藝術批評等專業,如果沒有教育專業作為課程發展的基礎,就很容易會將專業藝術直接列為課程內涵,造成專業藝術教育和國民教育性質的混淆,難免成為沒有教育哲學理念,只剩藝術專業知能的學科中心課程,而要求每一個國民都必須學習專業藝術,都必須追求專業藝術的成就,這種教育哲學觀點的謬誤,就成為不容易察覺也難以避免的問題了。
林曼麗主張「藝術教育學」應該成為教育和藝術之外的另一個專業領域,簡單的例證如:教育心理必須特別關注造形心理發展,認知發展心理必須特別重視色彩、空間、圖像等的認知發展與完形心理;又例如專業藝術的版畫創作,必須配合兒童成長階段的能力和經驗,轉換為紙凸版、珍珠板、石膏板、樹脂板等簡易版畫,才足以讓學生不受器材和技術難度限制,而有自我表現的空間和學習的可能性。這些不勝枚舉的細微差異,讓藝術教育學具備獨特的專業性質,尤其是教育哲學的思考和藝術教育性質的定位,密切關連課程發展的藝術學習目標和價值抉擇,勢必讓藝術教育產生更多必須另外探究,以及重新建構目標和學習內容的課題,這也是本書撰寫的原由和思考重心。
藝術教育是不是另一個專業領域,或許可以藉由檢驗當前推展的「美感教育計畫」,試著判斷「藝術教育學」的獨特專業性。
一、美感教育與藝術教育的內涵與關聯
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於2013年8月公布隔年實施,這個計畫創用了一些語意含混的名詞和敘述,例如「美力」、「美點洋溢」、「建構具美感的人事物」等,但卻沒有「美感」的明確定義或意涵的說明,似乎論述的學術嚴謹性稍嫌不足。具體行動方案和經費預算結構中,有不少是教育部原有的例行活動和工作計畫,另外包括建游泳池、整建老舊危險教室,都涵蓋於美感教育工作計畫,則讓人覺得有浮誇之嫌。一些新增項目的實驗性教材研發活動,只集中於少數的國、高中(2016 年度才增列小學的參與)。要全面推展美感教育並獲致成效,性質應該是國民教育課程改革的工作,美感教育計畫的實驗結果,是否要另外成立課程的新學習領域,或是要融入現有課程的某些領域,美感教學怎樣才不會排擠現有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時數,實際上並沒有看到相關的思考和具體的規劃。
不過以上所提的問題只是計畫實施的技術性細節,或許不難調整或修訂, 值得關注的是該計畫基本觀念的論述,恐怕才是「國民教育」的推展最需要釐清的關鍵。這項計劃的主導者多半具「視覺設計」和「文創產業」的專業,他們在原有專業領域的學識和能力或許不容否定,但要用來介入並取代「美感」與「國民教育」的專業,就會面臨前述的「藝術教育學」專業性的問題。
美感教育計畫的基本觀念論述(《計畫構想》,原計畫書P.14),是藝術與美感教育最需要釐清的關鍵概念。由於該計畫的「美感」和「美感教育」, 以及「藝術」和「藝術教育」定義的含混,竟然主張:「藝術教育是美感教育的核心,藝術教育涵蓋在美感教育的範疇內」,這不但忽略了當代藝術哲學的發展趨勢,甚至對現行與已修訂定案的藝術課程綱要,重視人文精神的進步概念欠缺理解,更可能在教育理念上有所衝突。或許這可能是為了推崇美感教育而刻意作出的詮釋,將美感教育的範疇和內涵擴張解釋,形成如(圖一)的概念,但這種詮釋方式並不常見,如果欠缺理論依據的相關闡述,很可能會造成爭議和美感教育理念與實務的困境。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以比較周延並容易聚焦的方式,探討「當代」藝術哲學和教育哲學的思潮變遷及「國民教育」性質的視覺藝術教育,應該有什麼樣的思考和因應,或是否需要有什麼所謂的「翻轉」。
本書內容具有教學實施的參考功能,包括課程架構、教材與教學法、教學評量等,都提出概括的實施原則或具體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