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Teach Anything: Break Down Complex Topics and Explain with Clarity, While Keeping Engagement and Motivation
作者 | Peter Hollins |
---|---|
出版社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什麼都能教的最高教學法: 要當一位好老師, 必須先成為一位好的學習者, 教&學相互促進、共同成長:要當一位好老師,必須先成為一位好的學習者「教」&「學」相互促進、共同成 |
作者 | Peter Hollins |
---|---|
出版社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什麼都能教的最高教學法: 要當一位好老師, 必須先成為一位好的學習者, 教&學相互促進、共同成長:要當一位好老師,必須先成為一位好的學習者「教」&「學」相互促進、共同成 |
內容簡介 要當一位好老師,必須先成為一位好的學習者 「教」&「學」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大多數的人習慣當學生,卻不習慣當老師,因為只要打開眼睛和耳朵,專注接受訊息、吸收知識就好,比起負責傳授的人輕鬆許多、難度也降低許多。但如果你空有本事卻不知道該如何教人,不是很可惜嗎?或許別人也很想吸收你的專業知識,或者經常向你請教相關問題,你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拆解複雜主題,並且用清晰易懂的方法向對方解釋,讓對方能夠快速理解嗎? 教學的本質就是對話,也就是將新的訊息傳達給不知道的人,「教」&「學」則是一個持續運轉的循環:傳授所知的人即為教師,學習未知的人即為學生,兩種身分可以不斷地互相轉換。能夠掌握好如何扮演老師的角色,也會讓你成為更好的學習者,因為你會更熟悉傳授與獲取知識的過程,不但能使學生得到進步,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達到教學相長的境界。 進入數位「教」&「學」的時代,只要擁有一身好本領,人人都能當老師、開課程、變網紅! 教學不再只是學校教師專屬的工作,而是可以應用於各行各業的基礎技能。例如: ‧教客戶了解產品 ‧教新人熟悉工作 ‧教長輩使用手機 ‧拍影片教網友各種專業技巧…… 本書循序漸進地告訴你如何引導他人潛能、激發學習動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理解力和記憶力,用更少時間教他人更多。從建立教學心態與基礎教學方法開始講起,再到如何帶領學生看見學習願景、進而激發學習動機,接著談到如何使用精準的類比說明與視覺化圖象幫助對方理解,各有哪些基本要領與進階技巧可以應用,最後說明如何營造並維持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 順著學習的過程,作者一一解析了以下問題:該如何為學生畫出一條從未知到已知的路徑,讓他們不致於在地圖中迷失方向?怎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加深學習效果?要怎麼做筆記,才能大量減少未來整理與複習所費的功夫?如何掌握複習的時機與技巧?該如何評價與回饋學生的學習成果?如何讓失敗變得比成功還要有效、從中學到更多東西? 不管你是學習者還是教學者,不管環境是課堂上還是教室外,不管學生是一個兩個三個還是很多個、有沒有分組,不管教學內容是文字、圖像還是一套操作流程,你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現實可行、馬上應用的技巧: ‧心智圖法 ‧費曼學習法 ‧SQ3R學習法 ‧布魯姆分類法 ‧康乃爾筆記法 ‧蘇格拉底反詰法…… 作者以各種科學方法詳細說明如何清楚明白地為他人解釋複雜的主題,讓對方能夠完整接收訊息,進而繼續保持參與的動力。沒有深奧的教育哲學和複雜的教學理論,就算沒有優秀學歷或教學證照,也絕對能夠看懂,讓你同時保有「教」&「學」的雙重動力,越會教、越會學! 本書特色 ◎從教學角度出發重新看待知識與學習,師生雙方都能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以科學方法詳細說明如何快速弄清楚複雜的主題,並且清晰地傳授給他人 ◎現實可行、馬上應用的各種技巧,讓教學不再只是學校老師的專業與專利 「教」&「學」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作者介紹 彼得.霍林斯彼得‧霍林斯 (Peter Hollins)美國心理學家、心理學叢書暢銷作家,長年鑽研人類表現的極限,並於各大學院及公司行號教導相關技巧,帶領人們走向成功。喜歡與家人一起遠足、喝精釀啤酒及嘗試畫畫,現居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著有:《最高自主學習法》、《停止拖延的情緒行為動力學》、《加速式‧子彈學習法則》、《幸運,你可以學會的能力》。個人網站:petehollins.com曾秀鈴曾秀鈴台大外文系畢,曾做過英文編輯、翻譯、旅遊採訪編輯等工作。譯作有《盲人心靈的祕密花園》、《創意玩藝術》、《童書插畫新世界》、《太空漫遊:探索千變萬化的星系,盡情漫遊宇宙!》等書,在翻譯的燒腦和頓悟中尋找平衡與快樂。譯作指教:ring0126@hotmail.com
產品目錄 Chapter 1 從教學中學習 五種關鍵的教學方法 大腦的優勢和侷限 鷹架理論:循序漸進的力量 Chapter 2 看見願景 連結新舊知識 費曼學習法 發展概念圖 充分使用類比 Chapter 3 基本要領 SQ3R學習法 布魯姆分類法 間隔重複 康乃爾筆記法 如何使用有目的的註解 Chapter 4 進階技巧 問題導向學習 偉大的蘇格拉底 批判性思考的優點 整合能力 Chapter 5 學習環境 理解動機 遊戲化的技巧 學術浮力 有效失敗 從批評中解放 理解回饋 總結
書名 / | 什麼都能教的最高教學法: 要當一位好老師, 必須先成為一位好的學習者, 教&學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
---|---|
作者 / | Peter Hollins |
簡介 / | 什麼都能教的最高教學法: 要當一位好老師, 必須先成為一位好的學習者, 教&學相互促進、共同成長:要當一位好老師,必須先成為一位好的學習者「教」&「學」相互促進、共同成 |
出版社 /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201279 |
ISBN10 / | 6263201274 |
EAN / | 9786263201279 |
誠品26碼 / | 2682170129002 |
頁數 / | 20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1X1.1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想像你在某個領域學有專精,朋友問你秘訣是什麼。他們一無所知,但渴望學習。你該怎麼做?大多數人常當學生,卻不習慣當老師,因此當我們處於這樣的情況下,就得面對一個截然不同的觀點:我們看待知識的角度,必須轉變為將知識傳達給他人的角度。
在學校或大學時,你可能曾遇過幾個喜歡的老師;但是,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他們的教學成效斐然?如果你自認是個熱愛終生學習的學生和自學者,或許你早已知道,自身擁有的理論基礎、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才是掌控學習的重要因素。本書中,我們將透過較不常見的老師觀點來探討如何學習。
我們不把重點放在一般教育哲學或學校課程上,而是去探討成就一個完美老師最根本的基礎,因此無論正式上課或教導朋友都很適用。
掌握如何扮演好老師的角色,也會讓你成為更好的學習者,這是額外的收穫,因為你會更熟悉學習和獲取知識的過程,而學習本身,其實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主題。我們將從教育學(pedagogy),也就是研究教育和學習的基礎開始,希望你讀完這本書後,能跳脫出標準的師生框架,發揮創意地善用這些原則。
內文 : 五種關鍵的教學方法
教學的本質就是對話,也就是將新的訊息傳達給不知道的人。採取的方法取決於你如何看待學生、老師、師生關係及訊息本身,還有主宰知識傳遞的規則。
想把你知道的教給朋友,可以從他們理解的地方開始,把那裡當作基礎、向上堆疊。舉例來說,可以先說明基本原則,或利用他們已經具備的概念知識加以延伸然後教導新的知識。透過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來加強學生的知識獲取。扮演老師角色的你,基本上是在幫學生設計一系列有用的障礙課程,讓學生通過這些障礙的同時,也學到新的知識。
這個方法泛稱為建構式教學(constructivistapproach),在教導複雜的概念時十分有效,方法從更小、更簡單的概念開始,逐步建構出主要的概念。學生掌握這些概念後,就能以更有架構的方式繼續學習。例如,學生常以此方式學習樂器─先掌握音階、讀譜和樂器的基本操作,才進階為更複雜的技巧融合。
如果你不只教導一個對象,假設是兩個朋友一起,便可以利用建構式教學,營造出學生之間的合作氛圍,而不是以高度結構化的教學方式進行,反而是在他們都理解的基礎上,傳達你想教的內容。用類比的方式說明極為有效,可以讓學生在舊觀念的基礎上,「建構」出對新觀念的理解。
然而,這個方法的缺點在於「建構」之不易。有些學生在建立概念之間的連結時會遇到困難,而且學習效果不佳。他們需要既定的結構;比起建構出自己對概念的理解,更傾向有老師直接告訴他們,該如何思考並理解某個概念。(McLeod 2019)
但是,你可以採取其他方法。孩童時期的你,是否也曾坐在教室裡,思考著:「這一切到底有什麼意義?」因為你無法理解,如何將課程應用在「真實世界」中?如果當時, 老師使用了所謂的整合式教學(integrativeapproach),也就是將新知識融入到實際應用中,你可能就不會這麼想了。例如教授語言的老師,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擬在不同國家會遇到的情況,比方說,如何在餐廳點餐。
上述方法之所以有效,正因為它讓枯燥抽象的知識,在情境中變得生動有趣。如果學生了解課程的涵義,而且知道知識如何在實際的世界上運作,變更有可能得到啟發,進而投入到課程當中。我們中學時學的三角函數,你大概都忘光了吧,這或許就是原因─日常生活又用不到!當然你也知道,有些知識本身更適合使用整合式教學。然而另一方面,你最喜歡的老師可能很熟悉這個原則,並致力於讓那些「無聊的」主題,也能看起來彼此有關、跟得上流行,而且生動有趣。
讓我們停留在對學校的回憶中,你是否記得老師常說:「好的!現在我們分成四人一組」?有些學生討厭小組合作,但無論在課堂上或課堂外,採取協作式教學(collaborative approach),都是有其理論依據。
所謂的協作,就是利用團隊合作,在團體裡分享學習的過程。教育學者發現,當人們一起研究某項課題時,他們的學習效果會因此提升,其中原因不難想像。人類是社會性生物,比起一個人坐著靜靜思考,解釋、溝通、談判、澄清,甚至爭論,更能使主題產生清楚的焦點。透過協作式教學,老師讓學生擔任起共同教師的角色。可以想見的是,小組裡的學生都擁有不同優勢和技能,學生可以在某些方面幫助他人,並在較不擅長的領域獲得其他人的支持。
團體中會有自我修正的行為產生,使得整體成果比個人呈現的總和更好。老師也能成為小組的一員,或扮演獨立的協調者,適時提出一些條件來促進小組運作。
我們可以想像,科學老師在學校利用這個方法,要求小組合作進行實驗並完成科學報告。學生必須了解彼此各自的技能、進而分配任務、發揮團隊合作,並且(希望)運用彼此的技能和知識。協作方法在課堂外也容易奏效,因此許多人在教學時會很自然地採取這個方法。
舉例來說,經理教導新進員工操作機器時,可能會要求資深員工進行訓練,而他自己則扮演監督的角色。如此一來,公司員工在教導新員工的同時,也能加強自身的知識。某種程度上,有經驗的員工會比經理更親近新員工,他們也會想起,當初自己不會操作機器時是什麼感覺。經理可以利用這個方法,藉由員工自然的分享過程,輕鬆達到「教學」效果。
另一個有效的教學方法,則是探究式教學(inquirybasedapproach)。顧名思義,這種方法將問題放在學習過程的核心。仔細想想,這就是學習在我們身上自然的發展過程─我們提出問題。這是什麼?這如何運作?為什麼XYZ 會發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我要如何從A 到B ?探究式教學探討問題、答案,以及從問題到答案之間的過程。
舉例來說,確認式探究(confirmation inquiry)清楚闡述問題、解答,以及該使用何種方法得到解答,並向學生展示整個過程。你也可以使用結構式探究(structured inquiry)來提出問題和解決的方法,但是讓學生自己去找到答案。引導式探究(guided inquiry)只提出問題,學生的任務則是自己想出方法,找到解決方案,然後得出問題的答案。
最後一招,你什麼都不提供─沒有問題、方法或解答,而是讓學生自己提出想法。這種方法名為「開放式探究」(open inquiry),也是蒙特梭利教育的根本基礎。不同年齡的小孩聚集在這裡,可以自由探索自己想學什麼。這讓他們能夠提出與自己興趣相關的問題,之後也能想出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以這種方式提出問題,可以激發學生自己思考出新的疑問,而不是老師單一地傳遞給學生無趣的訊息。你可以這樣說:「如果我們這樣做,能解決舊的問題,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做,才能解決這個新的問題呢?」提出問題和方法,並驅使學生找到正確解答。另一方面,你可以試著拿三本書給朋友,並要求朋友讀完後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要能包含三本書的內容並具有代表性,這會促使他們努力尋找解答和新方法;而且,從一開始閱讀時就會形成自己的疑問。
雖然上述方法有許多優點,尤其能培養學生的好奇心,但仍會衍生出一些缺點。一方面,老師很難針對探究式教學加以準備。透過一系列的問答,詳盡教導一個概念,也比其他方法耗費更多心思。如果學生無法回答你準備的問題,此方法也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最壞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會感到羞愧和自信心低落,尤其當他們有學習障礙,或原本就不是思維敏捷的人之時。(Gutierrez 2018)
如果你正在思考這些方法是否可以混合使用,答案是肯定的。事實上,反思式教學(reflective approach)即是最終的教學方式,也就是將經常性的反思置於學習的中心。雖然這些方法的優點各自不同,但如果在不適合的情況下、不經思考地亂用一通,就無法發揮效果。老師可以利用反思式教學,不時停下腳步,評估正在使用的技巧並加以調整。
此刻,你正在做的,真的對這個學生有用嗎?有呼應這個主題嗎?何者是或何者不是?怎麼做,效果才會更好?我們經常鼓勵實習老師維持反思模式,因為他們自己也必須學習何者有效、何者無效,並發掘出其中的原因。這個方法突顯出一個重要原則:教學是很重視實用層面的─方法有用、沒用才最重要。沒有所謂的主題太難或學生太笨,只有方法適不適合。採取反思的觀點時,你會經常提醒自己,教學只是工具,為了達到最終的目標,你應該嘗試不同的方法。如此一來便促進了實驗創新;然而,就像探究式教學,面對嶄新的教學方法時,老師們需要花費更多心力制定教學策略。
以下的章節內容,多少都會提及這五種教學方法。請記住,雖然現有的教學理論,大多專為傳統教室的上課設計,然而這些方法是通用的,該在何處、如何運用這些教學方法具有一些自由度,可別讓你的想像限制了自己。
最佳賣點 : 要當一位好老師,必須先成為一位好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