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points: The Emerging Crisis in Europe
作者 | George Friedman |
---|---|
出版社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未來20年歐洲變革大預測:1.預測未來局勢可以更快得掌握國際情勢以及投資,尤其像是歐洲這種在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區,若能了解未來20年歐洲即將發生的問題便能提早想出 |
作者 | George Friedman |
---|---|
出版社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未來20年歐洲變革大預測:1.預測未來局勢可以更快得掌握國際情勢以及投資,尤其像是歐洲這種在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區,若能了解未來20年歐洲即將發生的問題便能提早想出 |
內容簡介 1. 預測未來局勢可以更快得掌握國際情勢以及投資,尤其像是歐洲這種在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區,若能了解未來20年歐洲即將發生的問題便能提早想出應對方式。2. 本書的內容上雖然是國際局勢分析這種較生硬的話題,但作者卻在敘述當中穿插自身的故事等等經歷,也使得內容更具有可看性。這些計劃都失敗了《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兼地理政治預測學家喬治.弗列德曼帶來他的全新力作,書中他大膽地預測世界即將面臨的各種紛爭,這部令人歎為觀止的著作將審視地理政治學中的火藥庫歐洲。在不遠的未來,這些衝突將一觸即發。喬治.弗列德曼在《未來一百年大預測》中預見了未來的趨勢(政治、科技、人口與文化),並在《未來十年:世界霸權大震盪》將預測的範圍聚焦到二十年內的未來。而在本書中,他更把焦點放在歐洲這個在世界上延續五百多年的文化重鎮上,審視這個地區最根本也最迷人的基礎文化。分析這個地區存在數百年的並造成兩次世界大戰與數十次衝突的斷層,弗列德曼帶我們探索這個潛藏在表面之下並無疑地將再次引爆的「火藥庫」。在本書中,作者以引人入勝的歷史為開端,讓讀者們了解這些近幾摧毀歐洲文化、奪走上億條人命的戰爭是如何發生在這塊「最有文化」的大陸上。現在的歐洲與歐盟的成立無一不是為了讓戰爭爆發的機會減到最小,然而在結合了歷史與文化分析後作者認為:「這些計畫都失敗了。」其實現在的歐洲與二十世紀的歐洲同樣危險。作者精準地解釋了歐洲現在的趨勢是如何無可避免、未來又將如何發展,這是眾多歷史學家們都不敢做的事情。本書同樣詮釋了一些發生在歐洲的有趣小事情是如何影響到從美國到俄羅斯、從中國到拉丁美洲的整個世界。作者襲他暢銷書中的一貫風格,詳述了這些曾經影響了過去、更將形塑未來的地理政治板塊。
各界推薦 ◎推薦人:台視新聞主播、《國際熱線》主持人/李宛儒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喬治.弗列德曼(George Friedman)生於匈牙利,三歲時隨父母移居美國。曾於紐約市立大學主修政治科學,隨後取得康乃爾大學的博士學位,畢業後於賓州迪金森學院任職二十餘年。期間為美國軍方和五角大廈的座上賓,為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國防大學、蘭德公司國防和國家安全課題提供建議,並引入電腦模擬戰爭推演。 喬治.弗列德曼為Geopolitical Futures的創辦人兼董事。原為民營情資公司「戰略預測」(STRATFOR)創辦人的他,於2015年離開「戰略預測」厚創辦了Geopolitical Futures,公司主要發表地緣政治預測與分析,及國際關係的文章於網上。喬治.弗列德曼常是媒體邀請的情報與全球地緣政治專家,並且出版了六本書籍,當中包含《紐約時報》暢銷書中的《未來10年:世界霸權大震盪》與《未來一百年大預測》並撰寫了許多國際安全、資訊戰與情報相關的文章。■譯者簡介鍾莉方英西法譯者,台灣人的外表底下,擁有熱情的南美靈魂,從小在阿根廷長大的自己,期許能做個語言頑童。個人網站:carochung.wordpress.com 高梓侑懂得英文與西班牙文的資深少女,希望有天能成為宅在家中,逗弄寵物的全職譯者。
產品目錄 推薦序/孤懸在「走」與「留」的歷史斷崖前言序言第一章:歐洲例外論01. 歐洲人的生活02. 歐洲對世界的侵犯03. 歐洲人心的破碎第二章:三十一年04. 大屠殺05. 枯竭06. 歐洲結合07. 危機與分裂第三章:火藥庫08. 馬斯垂克之戰09. 德國的問題10. 歐洲大陸與半島11. 俄羅斯與國界12. 法國、德國與他們的古老國界13. 介於伊斯蘭國家與德國之間的歐洲內陸14. 邊陲的土耳其15. 不列顛16. 結語誌謝
書名 / | 未來20年歐洲變革大預測 |
---|---|
作者 / | George Friedman |
簡介 / | 未來20年歐洲變革大預測:1.預測未來局勢可以更快得掌握國際情勢以及投資,尤其像是歐洲這種在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區,若能了解未來20年歐洲即將發生的問題便能提早想出 |
出版社 /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4430895 |
ISBN10 / | 9864430890 |
EAN / | 9789864430895 |
誠品26碼 / | 2681282801004 |
頁數 / | 27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6.5X22.5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推薦序
孤懸在「走」與「留」的歷史斷崖
那是酷熱難耐的七月,歐洲熱浪豔陽天,我跟資深攝影同事在七天之內連趕義大利六座城市,從北部大城米蘭啟程,終點在西西里島第二大城卡達尼亞,我們拿著麥克風、扛著攝影機和腳架,一站站反向前進禁錮數百萬難民的自由之路,嘗試理解每一個出逃家園、去國求活路的生命故事,抽絲剝繭已然成形橫跨地中海南、北兩岸的難民經濟產業鏈。
我到訪羅馬提布提納火車站旁的紅十字會緊急難民營,遇上從北非利比亞偷渡到義大利的一家人,父親29歲,母親22歲,女兒1歲,「我只知道,如果我繼續留在利比亞,全家人必死無疑,我當然知道搭船橫渡地中海很危險,但至少是一線生機!」他們受到槍砲威脅,是信仰的衝突?政治立場對立?抑或是暴徒覬覦金錢?受訪者面有難色不願透露,只能告訴我,他們再不離開就是死亡。
橫豎一條命,逃離家園?還是留下苟活?「命」行走至此,沒給他們太多選擇,「運」倒是站在他們的一邊,這位父親告訴我,他們已經成功渡海,挺過飢餓,暫且安頓,接下來就是尋求契機,他要繼續帶著妻女往西歐前進,目的地是德國,他說,「聽說那兒很美好,這就是我的選擇。」
事實上,變動的大時代從來沒給這些命懸於他人槍桿子底下的人太多選擇。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三日,本書作者喬治‧弗列德曼僅6個月大,隨著猶太裔的雙親出逃家鄉匈牙利,搭上人口走私販的船渡河、過邊防住難民營,一路顛沛流離,最終父親妥協,隻身留下來被送回匈牙利難民營從事美國反情蒐工作,換取作者和姊姊、母親得以在美國紐約合法居留,文中他寫道「歷史多取決於非人為的力量,只有那渺小且珍貴的小事,取決於個人意志、性格與機運。」父親在多年之後總算踏上美國本土,全家團圓。
本書以作者自身家庭故事為緯,歐洲發展史為經,鋪展在以歐洲大陸為中心的世界地圖之上,細緻解釋了家庭每一次「幸運」活下來的原因,都跟地緣政治發展有關,因為作者和家人的一生,正是緊扣歐洲近代發展史鋪陳,包含最關鍵的一九四九年,作者全家得以成功出走,除了父親神通廣大的關係網絡,就是拜蘇聯抗衡英美拉攏以色列的大戰略架構所賜:以色列建國之初急需猶太人「歸國」!
歷史轉捩點創造命運,英雄能無名,歷史卻將留名。一四九二年,西班牙人攻下遭穆斯林佔領的城鎮格拉那達,復興伊比利半島,自此翻轉歐洲大陸命運,掌握資源向大西洋發展,航海家歷經曲折離奇之後發現美洲新大陸,湧入前仆後繼的征服者,歐洲成為征服世界的強權,迅速累積財富,發展帝國主義,直到一九九二年蘇聯垮台,歐洲最後一個強權瓦解,宣告五百年歷史的征服者之歌曲終人散,只是最後的百年謝幕劇以兩場世界大戰告終,無疑是歐洲稱霸世界,卻無力擺平各國勢力的苦果。
戰火紛飛的三十一年之後,歐洲歷經徹底分裂又追求和平,從經濟共同體開始,最終整合成歐洲聯盟,提高人們的緊密關係,嘗試深植「歐洲概念」到歐洲公民內心。有趣的是,作者提問,以和平與繁榮作為掩飾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殘破和殘酷,歐洲各國的兄弟情義當大難來臨之時,是否願意繼續共享命運?
我也不禁反思,當今歐盟內「被孤立的義大利」是否也將成為脆弱歐洲的「潛在衝突點」,我們製作《國際熱線》地中海難民特輯,前進義大利西西里島港口城市卡達尼亞,當地上岸的難民人數暴增,各式救援、翻譯、接駁工作提供了地方就業機會,有機可乘則挽救了南義低迷的經濟表現和高失業率,卻也讓義大利成為歐洲極右派勢力口中「不負責任的前線」,鄰國防堵難民不惜違反申根公約的精神,拉高邊防查驗,相互指責。
本書作者無疑是當代美國最負盛名的情報專家,全文行雲流水,不艱澀卻滿富知識,博學多聞且具備完備地理學戰略概念,恨不得邊閱讀邊攤開世界地圖,標記出每一個城市的地理位置。同時,閱讀本書,我腦海時刻也停不下來,回想當時被父親抱在懷裡的1歲小女孩,微捲的頭髮用彩色橡皮筋綁成幾撮沖天炮,模樣煞是天真可愛,採訪過程她的小手好奇又不安分地幾度拉扯我的麥克風線,牙牙學語喊媽媽,若這家人持續受到命運之神眷顧,長大後的她,約莫不會記得這段家庭逃難記,但我們能否期待未來,這樣經驗的孩子,再能撰寫一如本書《未來20年歐洲變革大預測》的歐非地緣政治鉅著。
文/李宛儒
(本文作者為台視新聞主播、《國際熱線》主持人)
內文摘文
歐洲、伊斯蘭與冒險的起源
這個起因與伊斯蘭教有相當大的關係,歐洲信仰的是基督教,崇拜的是耶穌基督,而另一個隨著基督教義一起發展的宗教便是伊斯蘭教。基督教獨霸歐洲,而伊斯蘭教佔領的區域則更為廣泛,從摩洛哥到民答那峨島;中亞到非洲的桑吉巴,這兩個宗教間不只是因為共享舊約而緊密連結,更包含貿易、政治、戰爭,甚至是結盟等因素。而當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間的關係緊繃,我們必須要看清伴隨這樣的緊張關係,這兩個宗教如何相互結盟,並彼此塑造。
伊斯蘭教建立人類歷史上範圍廣大的文明之一,它並非單一且相互結合的帝國,因此如果有任何個體可以征服全世界,那就是伊斯蘭教了。許多穆斯林社會發展了商艦和戰艦,但是他們並不需要發展深水的航艦,當時伊斯蘭教的航海能力可使用近海船艦,從此端航行到彼端,船隻可以沿著海岸或在海岸不遠處航行。因為可以固定靠岸來做貿易或補給,所以他們不需要耗費資金研發與建造遠洋船艦,且這些地方大多是穆斯林國家,穆斯林們並沒有葡萄牙所面臨的經濟壓力,所以不需要冒險去發展遠洋航海技術,因為他們透過將小型船艦有效運用,而控制了相當大的區域,也建立了發達的陸上路線。
葡萄牙所面臨的問題,部分源於伊斯蘭教的戰略位置所造成的威脅,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從伊斯蘭教崛起之初就不斷有衝突產生,地中海北部屬於基督教勢力範圍;南部則為伊斯蘭教。穆斯林軍隊在西元七○九年往北攻打西班牙,最終佔領了這個地區並攻下庇里牛斯山直闖法國。西元七三二年鐵鎚查理(Charles Martel)在關鍵戰役中擊敗了穆斯林軍隊,將他們逼退回庇里牛斯山,限制伊斯蘭勢力在伊比利半島。如果鐵鎚查理當時戰敗,現今的歐洲將成為截然不同的地方。
有趣的是這兩個宗教間就算在戰爭中仍有一定程度的共存關係,《羅蘭之歌》這是首十二世紀中期創作的詩,同時也是現存最古老的法國文學著作,詩裡的故事場景設定在薩拉戈薩,描述的是西班牙基督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戰爭。鐵槌查理的孫子查理曼大帝,率領軍隊對抗穆斯林馬席勒將軍;馬席勒將軍答應若查理曼大帝退兵西班牙,就願意改信基督教,而對戰爭趕到厭倦的查理曼大帝也同意了他的提議。羅蘭是個傑出的基督教戰士,他反對與穆斯林談和,因此在這迂迴複雜的故事中,他開始破壞和平的協議,促成基督教獲勝但羅蘭死亡的一場大戰。這首詩最讓人著迷的地方是基督教和穆斯林戰士間的相似性,兩者都活在相似的封建社會制度中,對於忠誠與騎士精神有相似的價值觀,就算是因為政治上的權宜之計,仍想辦法要祀奉上帝。
兩者在許多層面都有著相似之處,伊斯蘭教與基督教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彼此間的陰謀、結盟與背叛相互糾結,雙方彼此攻占、誘惑並試圖改變對方。但如果不了解兩邊漫無止盡的戰爭及結盟,就無法了解歐洲與信奉伊斯蘭教的地區,如果不了解穆斯林的歷史,也無法了解歐洲的歷史;也正是當時在歐洲兩端所發生的事件,促使了在薩格雷斯所做出的決定。
信仰伊斯蘭教的鄂圖曼帝國在一四五三年奪下君士坦丁堡,西班牙人在三十九年過後的一四九二年,攻下穆斯林在西班牙的最後一個城鎮格拉那達。君士坦丁堡的殞落象徵對歐洲基督教的致命威脅,但奪下格拉那達給予伊比利半島上的人們信心與資源,讓他們能夠放手去做些與眾不同的嘗試。
歐洲迫切的需要香料,這個中世紀末最奢華的物品主要來自印度,可以用來替食物添加風味和保存食物,同時也具有藥物或春藥的功效。胡椒粉是當時香料進口的大宗物品,它不只可以用來防止食物腐壞,在黑死病席捲歐洲的時候,人們更認為它有預防疾病的功效。人們相信胡椒粉可以預防瘟疫,因此不管胡椒粉是否有此功效,它的售價高得嚇人,價值幾乎可媲美黃金。
亞洲和歐洲透過陸地與海洋相互接壤,船隻從印度沿著海路載回香料,而絲路則從陸路將中國的絲綢帶回歐洲。絲路不管在當時或現在都是貿易活躍的一條路線,目前絲路比起運送絲綢,更主要的是運送石油的管線。在阿賽拜疆的古城巴庫中,有許多客棧、小旅館可讓在這條路上走動的旅客們休息與用餐,如果不是因為這些客人,這些建築物是不可能存在的,這也表示這條路線的交通量相當的大,能帶來相當大的財富。
海路或陸路的最底端皆是通往君士坦丁堡,透過另外一條通往義大利的港口的航線,將這些商品進一步的輸入至歐洲其他地區。商人們在這條路線上的每個點,都會將售價再往上提高一些,因此原先在產地不貴的物品,隨著銷售地點而變得極為昂貴。有了財富就能獲得來政治的力量,變成主要的貿易站,像索馬利亞的摩加迪休就變得相當富強。十世紀時有個哈里發想控制通往歐洲的香料貿易,所以在建立了開羅,這裡成為香料通過紅海後唯一的集散地,香料在此匯集後再運送到地中海。歐洲用銀或木頭來購買香料,這兩者都是歐洲可以獲得且在印度與中國相當有價值的物品,香料不只促成了貿易,也創造了許多屹立千年不搖的城市。
哈里發屬於伊斯蘭教,而君士坦丁堡則是基督教,於是貿易路線所帶來的財富由兩邊支配,但在開羅成立,穆斯林與基督教徒合作的四百年後,又有一股新的勢力興起。當鄂圖曼帝國攻下了君士坦丁堡,他們不只征服了當地的基督教徒,也成為東地中海的海上霸權。早在這場勝利前,鄂圖曼帝國就已經介入了香料貿易,因此在控制君士坦丁堡後,他們首先透過阻擋商品輸入,並對從絲路運送至歐洲的商品課以極高的關稅,來控制歐洲人。
這當中當然有宗教的因素,但造成此舉的動機並非宗教的原因,鄂圖曼人想要控制地中海地區需要同盟,儘管在十五世紀中期就已經與許多地中海的強權聯手,但鄂圖曼人發現最重要的同盟是信仰基督教的威尼斯,兩方聯手將商品價錢不斷抬高。由於絲路受阻,歐洲與亞洲的路上貿易路線被截斷;而地中海地區的航海貿易路線也在鄂圖曼人的控制下,若歐洲人能找到方法繞過鄂圖曼人,不只能重新打開通往印度的大門,更能獲得鄂圖曼人與威尼斯人手中的利益。
傳說中船隻的航行是無法超越博哈多爾角這個地方,因為這裡的水溫高到近乎沸點,而且至一四三四年之前不斷失敗的遠征隊,似乎也證實了這個傳說的真實性。事實上這個區域相當危險是因為穆斯林控制了這區的海岸,所以很難在此得到補給;不過這個區域的水並非滾水,葡萄牙人每年往南的探勘都有所進展,並在一四四五年終於繞過西非。葡萄牙人的航海技術與在大西洋的力量也在過程中逐漸升高。
此時葡萄牙的目的仍非找尋前往印度的航線,他們只是在尋找黃金當做購買香料的資金。馬利共和國在當時被認為是個充滿黃金的富裕國家4,而葡萄牙人則是在尋找或許是河道的一條航線,讓他們能夠前往非洲內陸來獲得這些財富。儘管對傳說深信不疑,葡萄牙人顯然對真實情況一無所知,提到這個自己也不甚了解的世界,讓人感到相當驚訝的是即使非洲離葡萄牙南部僅一百五十英里,知識豐富的葡萄牙人對那裡有什麼也毫無頭緒,但在葡萄牙人謹慎地探索西非海岸外的地區後,這種無知開始改變。
除了香料外,推動亨利王子和葡萄牙的動機還有另一個,那就是擊敗穆斯林。伊斯蘭教掌控了西非,雖然不是深海航行的水手,但他們擄走了基督教徒航行太過靠近海岸的船。為了往南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