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圖說彰化: 不破章、張煥彩與彰化畫家 | 誠品線上

畫家圖說彰化: 不破章、張煥彩與彰化畫家

作者 施並錫
出版社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畫家圖說彰化: 不破章、張煥彩與彰化畫家:達文西曾說:「人類的第一件繪畫作品是陽光把人的影子投射在牆上。」而人類的第二件繪畫,是把那被陽光照射的人及其影子畫下來。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達文西曾說:「人類的第一件繪畫作品是陽光把人的影子投射在牆上。」而人類的第二件繪畫,是把那被陽光照射的人及其影子畫下來。人的影子是有生命的造形,有影子即有光線。繪畫藝術所有種種,全係光之所賜。直到今日人們還是沿循第二件繪畫的原理,並依戀第一件繪畫。──施並錫 施並錫教授於書中對台灣水彩畫的發展,有極為翔實的敘述。藉由探討同屬田園風情畫派、畫面都充滿陽光、都以大自然為表現主題的水彩畫家們──二十世紀日本畫家不破章(1901~1978)以及不破章與張煥彩、施南生及沈國仁等本地畫家的水彩繪畫藝術,試圖建構出畫家心中獨鍾的「光之鄉」──台灣彰化。 被稱為「田園水彩畫家」的張煥彩老師,作品完全反應居家生活,不管是起伏山巒、屋舍穀倉、山寺廟宇、菜園風光都是入畫的題材,都以具象的自然形態來呈現。在他的畫筆下,台灣人的樸素自然、克勤克儉的平實精神及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完全展現無遺。 本書更收錄美術系教授王哲雄、謝東山、李欽賢;知名藝評家花亦芬、康原等人,論施並錫其人其畫,試圖建構施並錫愛鄉、愛土地以及關懷人權的強烈意識,並宣揚「美的意識」。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施並錫(1947~)一九七一年畢業於師大美術系,後至紐約大學攻讀藝研所。深造歸國後,一九七七年首次於省立博物館舉辦個展,一九八七年以「母與子」系列獲首屆席德進基金繪畫大獎。二○○八年回到故鄉彰化,成立「員青藝術協會」,立志由地方散播起美的意識。曾任高雄縣文化局局長(2003~2005),推動大貝湖之大型國際偶藝節、橋頭糖廠黑銅觀音文化節等。現任教於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作者序:傳承‧深根‧開創……………………施並錫一、美術創作的大地與歷史意識 二、風和日麗的不破章 三、平實彩筆的張煥彩 四、論施並錫其人其畫1、藝術與社會的互動…………………………王哲雄 2、都市魅影‧真實人生………………………謝東山 3、大地有美有感傷……………………………李欽賢 4、陵遷谷變,逝者如斯………………………花亦芬 5、油畫圖像建構歷史文化……………………康 原

商品規格

書名 / 畫家圖說彰化: 不破章、張煥彩與彰化畫家
作者 / 施並錫
簡介 / 畫家圖說彰化: 不破章、張煥彩與彰化畫家:達文西曾說:「人類的第一件繪畫作品是陽光把人的影子投射在牆上。」而人類的第二件繪畫,是把那被陽光照射的人及其影子畫下來。
出版社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1773698
ISBN10 / 986177369X
EAN / 9789861773698
誠品26碼 / 2680509162003
頁數 / 27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大地有美有感傷──施並錫的土地新傳
李欽賢 美術史學者
1.唯一不變的是「常變」
跨世紀的台灣面臨政治、經濟、社會的空前巨變,傳統詩詞常讀到的「景物依舊人事已非」之類的人文嘆息,已無法適合當今的時代觀照。敏感的藝術家絕不想依憑既有的吟詠山水、展現技巧之本領,繼續討好世俗與市場。畫家施並錫更發現「常變」反而是世事唯一不變的現象。他否定了過去他自己的慣性與類型,細心觀察大地生命存亡的訊息。
敏感,是藝術家發人之所未省者;感受,是藝術家喚出創作的痛苦與狂歡。這樣的作品窄看滿目瘡痍,卻是藝術家所看到的事實,亦即施並錫畫筆下「常變」的生態寫實。
「流嬗大地」主題屬施並錫跨世紀的力作,幾乎全是百號以上的大畫面,涵蓋了世紀末台灣接受大地反撲的震盪以及迎接新世紀台灣的陣痛。時代大變遷,大地大翻滾,山河大動搖,無奈的台灣越過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地震,再度站起來,展現浴火重生的希望。
施並錫的心痛是痛定思痛,從痛處反思,於是土石流的禍首─檳榔、肆虐美麗島歲月的天災─地、水、火、風四連作,還有八掌溪事件人為疏忽所造成的悲劇,以及高屏溪大橋斷裂事故,都上了施並錫巨大的畫幅。其所產生的震撼已非單純的報導性圖像可堪比擬,施並錫以探究真相的原理,把他的感受畫出來,讓人們面對畫作勾起史詩的衝擊。施並錫探究事件真相有治史的宏觀,還有對土地一貫的深情,只有這樣的藝術家,才有敏銳的時代嗅覺於先;表達強烈悲鳴的感受於後,建構了施並錫「流嬗大地」之與時代無法脫勾的系列巨作。
高屏溪大橋斷裂於公元二千年八月廿七日,這座橋齡不長的水泥公路大橋,事實上仍抵不過一九一四年竣工的高屏溪鐵道橋。斷裂紀事搬上畫面,施並錫的感觸是橋下「流水依舊景物流變不已」,橋斷的成因包藏了盜採砂石、偷工減料的嚴重性。是以作者畫斷橋紀事也要揪出禍源,甚至所有「流嬗大地」系列大畫幅,皆以顛覆福爾摩沙舊圖像,提出新觀照、新詮釋,一切思惟的基礎,在於深入究明台灣「常變」的生態現狀。

2.台灣美的焦慮圖像
施並錫「流嬗大地」系列巨作頗有今人觸目驚心的畫面,是作者道盡台灣之美前的憂心。憂心下的土地新傳統換成圖像,傷痕累累,作者以歷史情懷和地理認知,尋索焦慮中的台灣,呈現不同角度的台灣美術。
台灣美術已然走出唯美的、山光水湄的尋常焦點,注入爭議論題,借力使力,突顯風景的人文性與社會性,擴張繪畫版圖無限上綱,台灣之美脫離純欣賞,接近了反覆思考的地步,這就是施並錫新作的時代意義。
台灣美術的焦慮圖像極少出現於美術史上,有一陣子模仿西方超現實主義手法呈現的哲學式焦慮,並沒有與土地共生詠嘆的情緣,那畢竟是彼時新生代青年的感時傷懷,是白色恐怖時期的心靈出口。今天施並錫所拋出的焦慮圖像,都是近年來台灣發生過的血淋淋事實,從八掌溪四名待救的工人到「賽龍舟」乃至「民意如流水」的萬頭鑽動,作者以人作議題,隱喻生命的尊嚴與人性的浮躁,其實這也是現代台灣人的寫照。
選舉與慶典已成為今天台灣人心沸騰的另類舞台。「飛龍在人間」,作者藉龍圖騰諷喻封建霸權,畫中背景選在同具權威性的建築物大門,依線條走勢營造龍騰與飛簷絞結的筆力,刻劃龍威盤據咱土地的反諷場景。
至於人潮是盲從的、不由自主的,施並錫視民意也是一種流水,賽龍舟是群策群力順水而流,都是很現實、很俗民化的集體行動。時間一到人群流逝,期待下回再聚。
台灣美術也很少有此般熱鬧場面,本來可以用歡笑的嘉年華會來處理,但是施並錫卻以冷眼省視群眾中的個人意志,都捲進浪潮裏去了。
現階段台灣美的焦慮圖像,是施並錫「流嬗大地」的創作主題,放大開來就是台灣跨世紀的大紀事。這樣肯與時代共嚐滋味的藝術家不會很多。焦慮圖像也許不美,但也非完全醜陋,它是台灣美的時代經驗,端看藝術家怎麼轉化,怎樣表達。
施並錫選擇平面性的油畫,以畫與畫的呼喚,人與畫的對語,為維護台灣美,期待台灣要更美,面對大畫布坦誠告訴大家:大地有美也有感傷。
什麼都變了,只有流水不變。流水好比光陰,時間過去,世間無常一直持續。「常變」是以成為不變之理。跨向廿一世紀的台灣,承受遽變,浴火鳳凰,未來土地傳記勢將重寫。
處理流變時代繁華都會,車流亦如流水,「川流不『熄』一作就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城市夜景。快速、華燈映照出一幅流光似水的畫面,夜間行車交錯奔馳,是回家或赴約,交代了現代人生活的律動。車子擦身而過,人的距離愈來愈遠,也是現代人的寫照。作者畫車流燈光以彩管代筆,宣洩如柱,一氣呵成。
台灣美的焦慮圖像可以說是施並錫的土地新傳,對台灣跨世紀提出福爾摩沙圖像的新詮釋,舉凡生態破壞、土石流禍首、大地震現場、水火災變的無情等等,珍惜大地之美,痛陳現實感傷,施並錫為台灣美術留下傷痕美感,留下記錄,留下見證,一切都為這個時代。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