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說醒語
作者 | 蔡宏進 |
---|---|
出版社 | 正港資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俗說醒語:作者感於古籍、典故、詩詞、成語都出自學問道德至高的聖賢之人,諺語與俗話則也有出自較有敏銳感覺的販夫走卒,都能流傳並廣為人知,也都因具有深層的警世意義與 |
作者 | 蔡宏進 |
---|---|
出版社 | 正港資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俗說醒語:作者感於古籍、典故、詩詞、成語都出自學問道德至高的聖賢之人,諺語與俗話則也有出自較有敏銳感覺的販夫走卒,都能流傳並廣為人知,也都因具有深層的警世意義與 |
內容簡介 作者感於古籍、典故、詩詞、成語都出自學問道德至高的聖賢之人,諺語與俗話則也有出自較有敏銳感覺的販夫走卒,都能流傳並廣為人知,也都因具有深層的警世意義與價值,都值得後人謹記備忘。本書輯錄115條的華文與台灣俗話醒語,給數位時代成長的一代了解父祖輩年代的生命觀及生活哲學。 * 封面影像故事 陳板攝〈生仁糖.仙人糖〉生仁糖,客語又作「仙人糖」,又稱天公豆,整顆炒香花生外裹紅或色白色糖霜,是福建原鄉流傳的節慶應景甜食。農曆正月初九祭拜天公,生仁糖就是傳統供品之一,也成了過年必吃零嘴。
作者介紹 蔡宏進現職: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亞洲大學榮譽教授學歷:美國布朗大學社會學博士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農村社會經濟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系學士經歷:亞洲大學講座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暨研究所主任、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 美國東西中心研究員 美國史丹福大學訪問學人 澳洲文化中心暨墨爾本大學訪問學人 加拿大駐臺貿易辦事處贊助訪加研究學人 國立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館長 臺灣社會學社理事長 臺灣人口學會理事長 臺灣鄉村社會學會創會理事長 中華鄉村發展學會名譽理事 中華農村規劃學會理事、常務理事 亞洲鄉村社會學會理事 世界人口學會會員 美國鄉村社會學會會員 臺德社會經濟協會理事 《自立晚報》特約撰述 《臺灣時報》特約專欄 《臺灣公論報》主筆 《Taiwan News》主筆 聯經出版公司編輯 現代學術基金會研究員 【蔡宏進重要著作】中英文學術論文共四百餘篇。專書四十餘冊,包括《臺灣多元社會學想像力》、《找回臺灣番薯根》、《通識要義》、《臺灣社會的警訊》、《社會良心論》、《管理學概論》、《臺灣鄉村的新出路》、《臺灣農村與社會建設的檢討》、《每日生活社會學》、《應用社會學》、《追憶失落的臺灣農業與農家生活》、《社區工作方法與技巧》、《鄉村旅遊》、《人口學》、《社區工作》、《休閒遊憩概論》、《臺灣的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臺灣農會改革與鄉村重建》、《社會組織原理》、《經濟學》、《社會學》、《臺灣人口與人力研究》、《休閒社會學》、《平凡與尊嚴》、《臺灣新鄉村社會學》、《鄉村社會發展理論與應用》、《人民外移現狀與問題之探討》(合著)、《人口學》(合著)、《臺灣農業與農村生活的變遷》、《臺灣社會的發展與問題》、《鄉村社會學》、《我國引進外籍勞工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合著)、《人口與家庭》、《鄉村發展的理論與實際》、《臺灣基層農民組織的原理與實務》、《社區原理》、《我國農業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合著)、《臺灣社會的發展與問題》、《臺灣不同類型鄉村社區發展指標之研究》、《農民與農業》、《鄉村與社會》、《臺灣農地改革對社會經濟的影響》、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in Taiwan I, II、The Study of Population in Taiwan I, II、Current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Process in Taiwan、The Impact of Internal Migration on Changes in Population Composition in Taiwan,及The Application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ory on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actice-Taiwan I-Liao Case等。
產品目錄 【上篇】諺語.俗話1․一人一家代公媽隨人拜2․一兼二顧摸蛤兼洗褲3․一粒米百粒汗4․一樣米飼百樣人5․人情世事陪透透,無鼎也無灶6․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看7․三年一閏,好歹照輪8․千金買厝,萬金買厝邊9․天公疼憨人10․不怕賺得少,只怕死得早11․不會駛船嫌溪彎12․少年拚出名,吃老顧名聲13․心是一塊田,快樂自己種14․歹瓜厚籽,歹人厚言語15․歹竹出好筍,好竹出龜崙16․仙人打鼓有時錯,腳步踏錯誰人無17․仙拚仙,害死猴齊天18․田螺含水會過冬19․甘願做留牛,不怕沒犁拖20․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21․吃人一口,還人一斗22․吃米不知米價23․吃果子要拜樹頭24․吃緊弄破碗25․好田地不如好子弟26․好酒沉甕底,好戲在後尾27․有借有還,再借不難28․死鴨子硬嘴巴29․百無一用是書生30․近山怕崩,近溪怕淹31․出門看天色,入門看面色32․前叩後叩,大漢做總督33․家人不和,災禍不遠34․家風不正,世代難安35․家德不修,後患無窮36․起手無回大丈夫,觀棋不語真君子37․得罪土地公,飼無雞38․提籃仔假燒金39․初一、十五不一樣40․細漢偷挽瓠,大漢偷牽牛41․猛虎擋不住大陣猴42․無魚蝦也好43․買賣算分,相請無論44․菜蟲吃菜菜腳死45․飼老鼠咬布袋46․算命若會準,石頭上也會生竹筍47․瞎貓碰著死耗子48․請鬼拿藥單49․豬母遷到牛墟去50․選舉無師傅,用錢買就有51․樹頭倚乎在,毋驚樹尾作風颱52․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 【下篇】古籍典故.詩詞.名句與成語53․一言既出,駟馬難追54․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55․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乎56․人心不足蛇吞象57․人有逆天之時,天無絕人之路58․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59․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60․入秋多寒意,早晚多添衣61․大水沖倒龍王廟62․大道無道,順其自然而已63․下民易虐,上天難欺64․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65․天冷可添衣,心寒若奈何66․天作孽猶可違,人作孽不可逭67․天無絕人之路,地有好生之德68․心如明鏡臺,勿使惹塵埃69․不知感恩,人生至惡70․匹夫無罪,懷璧其罪71․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7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73․衣不如新,人不如故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75․他山之石,可以攻錯76․好學不倦,好禮不變77․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78․地不與天爭,子不與父鬥79․玩人喪德,玩物喪志80․君子不立危牆之下81․君子必慎其獨也82․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83․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居江湖之遠,則憂其君84․往者已矣,來者可追8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86․事不三思終有悔,人能百忍自無憂87․虎視眈眈,其欲逐逐88․虎死留皮,人死留名89․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90․孤身也溫暖,獨處也清歡91․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92․故土難離,落葉歸根93․夏蟲不可以語冰,井蛙不可以語海94․病從口入,禍從口出95․捨命陪君子96․做人要藏心,做事要留心97․欲加之罪,其無辭乎98․惡人之心無過99․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100․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101․畫餅難充饑102․無用之用,是為大用103․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104․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105․路寬留三分予人過,味濃留三分予人嚐106․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107․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108․塞翁失馬,焉知非福109․種田不熟不如荒,養兒不孝不如無110․德不孤,必有鄰111․德不配位,必有災殃112․懸崖勒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難113․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114․竊鉤者誅,竊國者侯115․醫者難自醫,渡人難渡己
書名 / | 俗說醒語 |
---|---|
作者 / | 蔡宏進 |
簡介 / | 俗說醒語:作者感於古籍、典故、詩詞、成語都出自學問道德至高的聖賢之人,諺語與俗話則也有出自較有敏銳感覺的販夫走卒,都能流傳並廣為人知,也都因具有深層的警世意義與 |
出版社 / | 正港資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3071914 |
ISBN10 / | 9863071919 |
EAN / | 9789863071914 |
誠品26碼 / | 2681922397003 |
頁數 / | 256 |
開數 / | 18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1.3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本書命名為《俗說醒語》,作者因見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一部《世說新語》,對於世人具有警示與典範作用,故效法其精神,取其諧音。
自序 : 〈自序〉
本書命名《俗說醒語》,主旨是用通俗的話解說一些足可也必要提醒世人的古籍、典故、詩詞名句、成語、諺語與俗話。使用這一書名,因見歷史上有一部《世說新語》的書,取其諧音。該書雖頗有價值,值得參考,但至今歷時已久,版本也多,僅能效法其精神,不宜再對之多添手腳加入炒作意見,要效法只好另有新作。
《世說新語》是由魏晉南北朝時期臨川王劉義慶及其門下許多人共同編輯完成的筆記小說或故事,呈現魏晉時期世人的生活與思想,也反映當時文人的思想言行和門閥社會的生活面貌,可供讀者瞭解當時社會政治環境,也可從中清楚看出當時清談的風貌。故事內容分成上、中、下三大卷三十六門一千餘則,含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都為遺聞軼事,對話機智,含意深遠,引人入勝,對於世人具有警示與典範作用。也因此不少後人對此書用心做過研究,註解說明,而後另作刊印,版本種類不少,只在網路書局出售者就有十餘種之多,加上未上網者數量更多,都用《世說新語》之名,有的全選,有的只作選擇性的註解或導讀,多樣熱鬧,卻有點混亂,但也可見向來嗜好閱讀此書者多,以及其不低的價值。
當今世人普遍沉迷於科技文明與物質文明,難得還有人愛讀此類古書,人愛科技,但畢竟也需要吸取一些古訓道德為之平衡。我也覺得有價值的古訓道德除了《世說新語》中的故事之外,還有不少古籍、典故、詩詞名句、成語、諺語與俗話等,都富有解說並匯集成書的必要,我乃嘗試蒐集一冊,當成自己應努力的功課,也供為同好者參考與品味。
我所蒐集並闡述的古籍、典故、詩詞名言、成語、諺語、俗話等,大多是一些經常出現在日常言談的對話中,也有一些不常聽聞,卻甚為新鮮有趣者,比起《世說新語》的故事都較短小通俗,也較淺顯易懂,都是前人生活經驗的結晶,對人類社會都有重大意義,意義如何則要看如何解讀與體會。我都選擇對當今世人較有用處與意義的內容,使用白話俗語解說,雖然難免會注入些我主修訓練受過的社會學概念,但都無礙常人的理解,不會有如《世說新語》原文中的古味與難懂的性質。本書中的古籍、典故、詩詞名句、成語、諺語與俗話都與我們日常的社會生活有關,卻容易被忽略或看不起眼,我作此蒐集與註解,實也想將社會分子對社會的感受提醒我門的社會,略盡促進社會學生活化,使其脫離象牙塔,成為人間學術的用意與目的。
古籍、典故、詩詞、成語都出自學問道德至高的聖賢之人,諺語與俗話則也有出自較有敏銳感覺的販夫走卒,都能流傳並廣為人知,也都因具有深層的警世意義與價值,都值得後人謹記備忘。我感於前人的這些創意之作,都是用心與智慧的結晶,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值得加以記述發揚,故乃不辭淺陋,做些闡述註解。將之分成上下兩篇,上篇彙集較淺顯通俗的諺語與俗話,下篇彙集較深層的古籍、典故、詩詞名句與成語等。我對每一題目的闡述都盡量把握幾項要點,第一,出處與意涵,第二,其他相關意義,包括原因與影響,第三,警惕與啟示,第四,補充其他相關意義。說明出處,讓我們瞭解誰是這些智慧的創造者,供為敬佩與效法;簡介意涵及因果,讓我們明白其主要價值與精神;闡明警惕與啟示,讓我們瞭解用途與功能;補充其他相關意義,目的不使遺漏要點。如此思考,在能掌握要點,並言之有用。
蔡宏進 謹識於臺北
內文 : 〈一粒米百粒汗〉
一、出處與意義
本題目是一句臺灣俗語,說明大家吃的盤中米粒,粒粒皆辛苦得來,故要珍惜。這與本書另外三篇題目的意義甚為相近,這三篇是「吃果子(實)要拜樹頭」、「吃米不知米價」、「不知感恩人生至惡」等,都強調要知恩圖報。但此一諺語還隱含其他多種重要意義,包括要知種田辛勞、糧食與農業珍貴、教育後代吃苦耐勞、國家要愛惜農業等。本文就針對這四種比喻略作解說。
二、種田辛苦
一粒米百粒汗,雖然有點故意誇張種田的辛苦,但也真實。除要流汗,也費力,還常要在夜間犧牲睡眠到田間灌水,還可能遭遇腳踩老鼠與毒蛇的恐懼。流汗都因費力,也因曬太陽。過去很長時間種田全用人工與畜力,未有機械,極其費力。就以種稻為例,從在稻田中預種綠肥作物,撒播田菁種籽開始,到變成米粒,經過多道程序,樣樣都很費力,包括種田菁,等長大,接著壓倒、犁田翻土、碎土、灌水、推平、插秧、除草、多次施肥、噴藥、灌溉、割稻、脫粒、去雜、搬運、曬乾、裝袋、進倉、儲藏、碾米。每一過程無不費力,其中田間作業階段,都在太陽照射之下進行,有時還會冒雨,不流汗才怪。農民種田極為辛苦,收入所得偏低,又常無米可吃,謀生真不容易。
三、糧食與農業珍貴
民以食為天,米飯又為臺灣居民的主食,對維護人民的生命與健康不可或缺。對大多數家庭都不可一日無此物,足見稻米與其他所有糧食的重要性。但不是每位國民乃至一些政府官員都能明白稻米及其他所有糧食的重要,而未能珍惜來源,對於糧食生產與農業未為重視,目前我們的糧食自給率低至31%,是全世界最低的國家之一,不無危機。糧食不是用錢向外國購買就行,糧荒或戰爭時有錢買不到。靠用錢購買糧食,捨棄農業,也就未能顧及農業的多功能用途,包括保持水土,以及國家安全等。實有必要舉國上下,官民一體,對農業多加珍惜與保護,才是上策。
四、教育後代吃苦耐勞
本文的諺語另寓一項深意,是要教育後代吃苦耐勞,人人吃米,應知粒粒皆辛苦。父母教育兒女,老師教育學生,政府教育民眾都應如農民種植稻米一般,流汗吃苦。如此兒女才能成長,學生才能成器,國民才有成就,才能成功。這一期望與勉勵的背後,實也有些子女養尊處優,不知該努力吃苦,有些學生不知用功讀書,虛耗時間與精神,有些國民不知勤奮工作,對國家人民未有貢獻,都應更加努力,克盡本分。吃米要珍惜米粒,學習與工作要吃苦耐勞,更加努力。
五、國家要愛惜農業
觀看我們的國家原來是以農立國,農為邦本,但是近來的國策轉變,更加重視發展賺錢的產業,現階段以發展資訊產業與生物科技產業為國家發展經濟的兩大目標,農業被拋在很後面,形成糧食自給率僅占31%之低。為了國家能長治久安,國土能長期安穩,人民能恆久幸福,此時也有必要再強調,恢復也提升農業的重要性。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一、故事的意義與出處
本文題目是一句流傳甚久的成語,出自西漢南淮子的《人間訓》。原文用古文寫成,背後有一故事,描寫戰國時代在邊塞的地方有一老人,人人稱他為「塞翁」,他非常愛馬,也養了許多馬,有一天一匹馬遺失了,他很著急。過幾天那匹馬自動回家,還帶回一匹駿馬,鄰居都為他高興,他反而憂慮起來,怕日後惹出麻煩。有一天他的兒子騎著駿馬出門,馬飛奔起來,他兒子跌下馬,摔斷腿。後來國家與敵國打仗要徵兵,塞翁的兒子因為斷腿而可免當兵,也因此才免戰死沙場。
這故事比喻任何事都有好壞兩方面,好的可能帶來壞,壞的可能帶來好,好壞也會輪迴。以此安慰人,當遭遇不好的事情時,不必太過憂心,因可能轉變為好。當遇到好事情時,也不可太高興,也可能變壞。這種好事與壞事可能相互連接交替的情形,也另有一句成語來形容,這句成語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伏」是潛伏,「倚」是依靠或依賴。
二、失而後得的變化原理
塞翁失馬故事中的要角是馬,但重要意義在得失變化與輪迴交換的原理。故事中的變化與交換是自然發生的,機率有多大,並未有大樣本的統計分析報告,憑常識判斷,不會很高。但畢竟發生過,故可用為鼓勵人樂觀期待,但也不宜寄望太高,否則難免會有失望。
得失、變化與交換,可看為命運輪迴的一種,照道理,有失必有得,有得也必有失。只是丟失之後得回來的不一定是原物,可能是相近之物或替代物,也可能根本不是物,只是一種精神上的彌補。失物者若能理解得回的較深奧道理,心理上就不會太難過。就得而可能再失的方面看,能有此危機意識,總比沒有安全,也值得提醒與預備。
三、現代人可能遺失的馬
馬是塞翁的重要資產,失了馬對塞翁是件大事。但今日的人,除了馬場的主人,幾乎少有人養馬,因此丟失馬的事幾乎不會發生。究竟丟失何物會被現代人最在意?雖然會因人而異,但較普遍性的不外是名利、錢財與權力。豁達看待,這些事物都可想成可失而復得,或得而復失的輪迴。但事實上在有生之年也可能一去不返,或一生難得。就因有這樣的性質與原理,許多人失去了會很痛心,將不得或丟失名利、錢財與權力看得很嚴重。但看得再緊,最終還是會失去,最慢到了生命終結時而已。
四、如何做個現代塞翁
故事中的塞翁能得回失馬,並未有特別努力,是出其不意的事,馬是自動跑回來的。現代人如果想要有塞翁之福,是否也該學塞翁的做法,才較自然。但多數的人肯定不甘心空等待,甚至不會像塞翁連等的意念都未必有,而是會想盡方法使自己的意願成真。但用盡了方法有時也不一定有效。為使現代塞翁的心意能不落空,首先也許先要自我調整對於愛馬的心態,愛牠們是出於真誠付出該有的照護,失去的馬才會思念主人,主動回來,並且帶給主人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