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對臺政策1979-2013 | 誠品線上

中共對臺政策1979-2013

作者 邵宗海
出版社 正港資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中共對臺政策1979-2013:從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到服貿協議的簽屬,臺海關係進入史無前例的新局面。不論國人如何想像與猜測,要對中共近來在國際上之行動,與其背後的動機,有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從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到服貿協議的簽屬,臺海關係進入史無前例的新局面。不論國人如何想像與猜測,要對中共近來在國際上之行動,與其背後的動機,有一通盤性的理解和掌握,勢必須回歸其政策分析與歷史脈絡當中。中共對臺政策的內涵,畢竟在過去幾十年發展下來的風貌裡,外界看到的,應該是它一直在追求「銳變」,即使它所堅持的「原則」與「立場」,也見有策略調整的痕跡。所以,本書在政策項目的分析上,跳脫了傳統思維的解讀,而加上一些新的措施實例來做對應比較:譬如將「一個中國原則」與「九二共識」的分析文章給予並列,以及把「對臺政治定位」的歷史解讀與「正視中華民國」的文獻探討相互對比,就是企圖描述出一種「北京在現階段對臺政策」中,存在著它必須放下某種堅持,而作出妥協與調整的無奈寫照。臺海關係向來備受國人關注,兩岸互動頻繁也是不爭事實。本書以歷史縱面爬梳中共對臺政策脈絡,橫向佐以豐富的實例分析,探討對岸從否認到承認、堅持到妥協的系列轉變過程,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後對臺政策的可能走向。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邵宗海曾任政治大學教授1987-2005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客座教授2000 9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01 8-10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客座高級研究員2001 10-2002 5,2004 7-9澳門理工學院客座教授兼院長顧問2007 8-2008 8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兼職教授2007至今浙江大學台灣研究所兼職教授2008至今上海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短期客座教授2011 3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暑期班海外著名教授講座2013 7現任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兼任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兼任社會科學院院長兼任社科院兩岸與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社科院澳門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新形勢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五南,2011《致命的吸引力─中國民族主義對台影響之研究》,韋伯,2011《探索兩岸和平協議的多元角度觀察》,香港中國評論,2013等數十種兩岸關係研究專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早期政策:從中共建政後歷屆領導人到江澤民時期 第一節:北京對臺政策的歷史演變 第二節:北京對臺政策的原則與策略 第二章 中期政策:胡錦濤時期對臺政策的評估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政策主軸 第三節:政策的戰略思維 第四節:政策的戰術策略 第五節:結語 第三章 現行政策:中共十八大後對臺政策的評估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中共十八大後初期對臺政策將維持不變 第三節:新的形勢,中共對臺政策勢必要配套「新的思維」 第四節:新的挑戰,中共對臺政策必須調整策略 第四章 以法涉臺:「反分裂國家法」的探討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從「統一法」到「反分裂法」的演變過程 第三節:「反分裂法」的內容分析 第四節:「反分裂法」後續發展的評估 第五節:結論 第五章 立場一致:從一個中國原則堅持說起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對「一個中國原則」以及2008年後對「九二共識」的堅持 第三節:中共對臺政策一致性的個案研究 第四節:中共對臺政策一致性的檢驗分析 第六章 讓步實例:「九二共識」—從否認到承認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傳統上,中共對「一中原則」十分堅持 第三節:九二共識源自於1992年兩岸兩會協商對一中原則的妥協 第四節:「九二共識」,從否定、肯定、到正式認定 第五節:「一個中國框架」的提出 第七章 讓利實例:「兩岸經濟合作框架」(ECFA)─從無到有 第一節: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名稱的演變過程 第二節:早期:北京願意與臺北簽署一份經濟合作協議的政策考量 第三節:中期:針對臺北要求,議題逐被北京拖延的政策考量 第四節:北京最後同意與臺北簽署ECFA的政策考量 第八章 尋求認同:「兩岸文化協議」的簽署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臺北推辭兩岸文化協議簽署的背景分析 第三節:北京尋求「兩岸文化協議」簽署的政策源由與推動 第四節:北京尋求「兩岸文化協議」簽署的根由:民族認同 第五節:中共期待「兩岸文化交流協議」的可能內容 第六節:結論 第九章 和解休兵:從國際場合的角力到外交上的休兵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國際社會目前已經不存在兩岸尚有外交發展的空間 第三節:北京考量:國際上和解休兵要有利於兩岸和平發展 第四節:北京思考:允許「臺灣有國際活動空間」的政策 第五節:結論 第十章 對臺定位:從死亡政權、地方當局到平等協商的實體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死亡政權:中華民國在1949年後已經死亡 第三節:地方政權:臺灣在一國兩制裡的定位 第四節:實體定位:平等協商前提下的結果 第五節:北京堅持一中原則之下對兩岸定位的彈性措施 第六節:一中框架下的定位:大陸與臺灣同屬一個中國 第十一章 正視現實:中共開始正視中華民國的事實存在 第一節:緒論 第二節:現階段中共官方的看法與立場 第三節:大陸學界對中華民國事實存在的觀點 第四節:綜合分析之後的觀察與探討 第五節:結語 第十二章 和平發展:「和平協議」提出的背景分析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北京創議「和平協議」的歷史背景介紹 第三節:北京對終止敵對狀態協議的設計與推行 第四節:北京對「和平協議」解讀與臺北看法的相互衝突 第五節:北京對「和平協議」簽署的展望 第六節:結語 第十三章理論解讀:中共對臺政策產出的理論架構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中共中央工作領導小組的黨政關係運作 第三節:黨政關係運作的實例剖析 第四節:黨政關係運作的研究發現 附錄 《江八點》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 《反分裂國家法》全文 《胡六點》──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中共十五大政治報告》節錄 《中共十六大政治報告》節錄 《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節錄 《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節錄 《2013「連習會」,習近平的講話》 《2013「蕭習會」,習近平的講話》 《2013「吳習會」,習近平的講話》

商品規格

書名 / 中共對臺政策1979-2013
作者 / 邵宗海
簡介 / 中共對臺政策1979-2013:從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到服貿協議的簽屬,臺海關係進入史無前例的新局面。不論國人如何想像與猜測,要對中共近來在國際上之行動,與其背後的動機,有
出版社 / 正港資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6552977
ISBN10 / 9866552977
EAN / 9789866552977
誠品26碼 / 2680814198001
頁數 / 33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四節:新的挑戰,中共對臺政策必須調整策略
一、兩岸在東海與南海的島嶼主權爭議上,對中國主權維護的立場是否一致,將引發中共十八大之後對臺政策的聚焦。
大陸在釣魚臺與南海島嶼的主權立場上態度相當強悍,臺灣相對來說是比較消極,所以難免形成在這些區域島嶼宣稱有主權的立場上二者有所落差。因此兩岸與日本、或與菲律賓和越南的一些「涉及侵佔中國主權與領土」的動作,遂與兩岸之間形成一種既是同時聲稱對此島嶼擁有主權的重疊,也是另外一種潛在「外交與軍事」的衝突現象,影響所致,當然就投射到兩岸對「主權與領土」如何整合的問題。雙方到底應是採取「相互合作對抗外侮」的策略,還是低調傾向各自「分進合擊」的方式,在過程中彼此確有出現不同思維的考量,影響所致,當使自2008年5月以來所形成的兩岸和諧與合作關係,面臨考驗及衝擊。
(一)、兩岸因東海與南海問題上在「主權與領土」未能採取一致的立場與行動,是否導致兩岸關係的倒退?
目前臺北對於釣魚臺與南海議題的立場,一直表示「兩岸不會共同合作」。這其中臺北有它內部未能有效整合一致對外的困擾、而外部則面臨如何適應與日本及東協要採敵對的立場。特別尚有美國因素在作祟,更使得急需在國際間希望扮演「與人為善角色」的臺北,有點覺得「不知所措」。
像是保釣的問題,馬英九在接受「日本放送協會」(NHK)專訪時,就強烈表明:「期盼臺、日雙方透過協商方式解決爭端,以維繫雙方友好情誼,但不會與中國大陸合作處理釣魚臺問題」。他並提出「東海合作宣言」,其主要主張也是臺
北過去所訴求「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和平互惠、共同開發」的原則,其作用實際上就是不希望激怒任何一方。2013年4月10日臺灣並與日本的「漁談」獲得重大突破,在經過過去十六次會談的挫折之後,終在這次在臺北舉行的第十七次漁業會談後,得以簽署「臺日漁業協議」。為了避免觸及主權爭議,臺日雙方同意這次將釣魚臺十二海浬水域排除在「協議適用水域」外。不過臺北堅持列入「免責條款」,確認協議各項規定都不損及臺北有關主權及海域主張的國際法立場與見解,確保臺北對釣魚臺主權。同日,北京外交部表示,中方對臺灣對外交往等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明確的;國臺辦則說:釣魚臺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固有領土,在捍衛領土主權的基礎上,維護兩岸漁民在這一傳統漁場的漁業權益,是兩岸雙方的責任所在。可以看得出來,臺北在「臺日漁業協議」沒有放棄對釣魚臺的主權主張,但是臺灣與日本在「漁談」上的突破以及簽署協議,還是引發北京的焦慮。特別是國臺辦發言人范麗青一席話:在捍衛釣魚臺領土主權的基礎上,維護兩岸漁民的漁業權益,是兩岸雙方的責任所在,在在看到北京是遺憾臺北沒有與北京站在同一條線上。
但是兩岸若能共同對釣魚臺與南海的主權議題,採取一致立場,不僅將是兩岸自1949年以來第一次就維護主權與領土的完整採取攜手合作,而且也使得在兩岸之間過去一直有爭議的「一中原則」得以釐清它的存在價值,會讓北京的對臺政策在這領域裡發揮到淋漓盡致。所以國臺辦發言人范麗青才會在2012年9月12日新聞發布會上提出「兩岸同胞是一家人,『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維護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主權」。這樣言辭已經洋溢北京內心對臺北積極參與的
期待。
基於這樣的心態認知,當然可以推論北京對於臺北沒有意願採取攜手合作,一定心有不快,甚至尚會懷疑臺北是否尚堅守不願完全與美國、特別是日本採取對抗的立場。假如事件持續發展,當然北京內心會有「發酵」的心態,加上大陸民粹反臺的心態開始逐漸昇起,屆時兩岸關係說是絲毫不受到衝擊,恐怕也是違心之論。
(二)、兩岸雖因東海與南海問題上在「主權與領土」未能採取一致的立場與行動,但由於雙方均有主張「這是中國固有領土」的立場,這樣難得的凸顯也是共同支持一中立場,是否導致兩岸關係的加溫?
其實從另方面來觀察,也發現臺北與北京在東海與南海問題上,由於均有主張「這是中國固有領土」的立場,反而實際的凸顯出雙方對外共同支持一中立場,這對北京來說,可能是「失之桑榆,收之東隅」的結果,畢竟這是兩岸之間在「一中原則」上一項突破。
如果說,因為「一中原則」已經實際發揮,可能在島嶼爭議事件之後,就會使得兩岸之間政治議題的協商,不再存在太大的障礙。就像郭正亮發表兩岸關係可因釣魚臺衝突讓關係轉好的看法,應該值得注意。他認為兩岸在釣魚臺和南海問題上已具有相通的「一中」共識,可使兩岸之間的國家主權問題,「得到微妙的化解」。
有沒有這樣的發展趨向?也許民調結果可以提供一個參考答案。中時旺旺民調中心2012年7月19日首次在兩岸同步進行民調,調查結果發現,對保釣問題兩岸是否應該合作的問題上,52%臺灣民眾支持「兩岸在釣魚臺主權爭議攜手合作」,大陸民眾85%支持;在南海議題上合作。臺灣民眾有48%認為兩岸可在南海等對外領土糾紛中攜手,大陸民眾79%。從這樣的結果來看,臺灣民眾對於「兩岸在東海及南海的合作」上,接近半數比率都表示支持,雖然臺北官方態度強硬的表達不會與中國大陸合作,但或許仍有存轉圜的空間。
因此,十八大之後,北京如何看臺北在島嶼主權立場上攻守程度,顯見將是其政策要進或退的度量衡。
二、民進黨中國政策調整與否,勢必影響到中共十八大對臺政策的定調
民進黨的中國政策今後將如何走,或者說它的調整與否,勢必影響到中共十八大之後對臺政策的定調。畢竟北京無法否定該黨在臺灣仍擁有一半選民的支持度,如果它與民進黨的關係處理不好,那麼一旦2016年臺灣大選再度「政黨輪替」,恐怕過去八年北京在臺灣投下的成本將全部付諸流水。因此建立起怎麼樣的一個接觸模式,能使得中共與民進黨過去十幾年的空窗期得以補白,顯見是中共十八大之後一個重要的工作。

(一)、謝長廷2012年「登陸之行」,2013年「香港會談」獲得大陸接待的模式可供參考
謝長廷在2012年10月「登陸之行」應當時擔任「國務委員」戴秉國的接見,以及2013年6月藉「香港會談」之名,在深圳會晤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對岸這種接待的模式,不僅是北京深思熟慮的結果,看起來也將會對綠營有意前往大陸作個別訪問的重量級人士有所啟示。且以謝長廷在2012年10月「登陸之行」舉例來說,對岸並沒有對「客人」邀訪來設定政治前提,確讓民進黨個別的訪者至少對臺灣內部可先有個交待;或者在行程安排上,先到氣氛比較開放的南方再循序北上,或先訪「涉臺學術智庫」再見政治人物,至少讓周遭氛圍沒有那麼「政治」;甚至於雙方均很有默契:事先既不透露行程,事後也不全然釋出雙方全部會談訊息,讓彼此都能保留對外詮釋的空間,這正是目前民共之間都需要有點「隱私」的原委存在。
而且北京安排謝長廷會晤的「主人」,在位階上中共也作了細膩的思考:像先由國臺辦交流局長劉軍川是在首都機場內機坪接機,並作代辦「通關」的禮遇,這是中共在過去少見的安排。王毅主任事後登場,會見謝長廷,既是禮貌寒暄、但也是實質會談,至於最後到底決定由那一位北京高層人士接見,以及應用「黨」或是「官方」名義來會晤,「謝王會談」一定是關鍵所在。謝在見到王毅時,主動提及願談「臺灣國際空間」的表態,應是主人找出相對「窗口」的參考所在。所以,在海協會長陳雲林設宴之前,就是重頭戲戴秉國的接見。戴這次沒有以「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秘書長接見,而以「國務委員」身分出面,正好說明北京並不把謝視作是代表民進黨前來的人士,但是以官方身分展現,恐怕也會導致將來民進黨與北京各自不同的解讀,譬如說,民進黨將來或會解說這是兩國前及現任官員的見面,這多少會是北京的困擾。作者可以引用以前例子就可看到北京的謹慎:自1991年當時國臺辦副主任唐樹備以官方身分與臺灣海基會秘書長陳長文進行會談之後,就會發現北京此後除了黨或白手套的身分之外,就不再在一種有實質政治的場合上,以官員身分接見過臺灣的客人。
總的來說,中共這次沒有刻意拉低對民進黨高層人士的接待層次,應會讓謝長廷點滴在心頭,加上雙方都可「各說各話」,甚至於有沒有共識都不重要,當然也讓民進黨在隔岸受到一些寬慰。其實,這就是中共在民進黨沒有放棄「臺獨黨綱」以及臺灣前途決議文」之前,對一些有意願前來中國大陸訪問的個別民進黨員所作的權宜安排。看來在十八大之後,這些安排會更見細緻與寬鬆。
(二)、彈性的處理民進黨或其他綠營的接觸問題,不造成「黨對黨」的
印象
謝長廷「大陸之行」後,北京對民進黨或其他綠營高層人士的邀訪逐漸積極,而且彈性的處理他們的身分問題,不造成「黨對黨」的印象。曾任臺聯黨主席的蘇進強,在2013年4月2日以「臺灣文化會館基金會執行長」身分出席在北京舉行的「美麗臺灣─臺灣近現代名家經典作品展」,就是另外一種身分展現的例子。加上有多位大陸仍在權位上的人物一起參與開幕典禮,如全國政協副主席林交漪,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海協會副會長王富卿,以及臺聯前任以及現任領導張克輝與梁國揚等,仍見北京對綠營高層人士的重視。
不過,這些做法仍見有政策上的支持。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就有明確的說明:對臺灣任何政黨,只要不主張「臺獨」、認同一個中國,我們都願意同
他們交往、對話、合作。而曾任全國政協主席,也曾是中共政治局常委賈慶林,也在2013年2月在會晤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有提及「對於臺灣的任何政黨、團體,只要願意積極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我們都歡迎。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應當攜起手來,共同發展繁榮,共同振興中華」。這應是中共對民進黨或其他綠營人士的接觸基本立場,還必須基於「黨與黨」接觸的基礎上。
但是如是民進黨或其他綠營人士個別的登陸,北京則又是如何的處理。國臺辦主任張志軍2013年3月22日在平潭的一項研討會上就有過如此試探的說法:「一些民進黨人士,也願重新思考,增進對大陸了解,在改善兩岸關係上有所作為,北京表示歡迎與鼓勵」。因此,中共顯然不再鎖定與民進黨或綠營其他政黨、團體或個人的接觸,只限於政黨之間的接觸,也可用其他名義。因而,當謝長廷以「臺灣維新基金會董事長」名義登陸訪問,蘇進強可以用「臺灣文化會館基
金會執行長」身分出席在北京舉行的「美麗臺灣─臺灣近現代名家經典作品展」,所以民進黨也開始考慮以「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名義與對岸合辦學術研討會,如果將來得以成行,這將是綠營兩岸交流的一大進展,這也是北京對民進黨與綠營政策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