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紫藤廬是一個茶館,卻不只是茶館,它是台北市第一處以人文歷史精神及公共空間內涵為特色的指定古蹟;紫藤廬究竟不是一個商店,而是一個創造意義的地方。 紫藤廬的美學牽涉到人文與自然兩個層面,在表面上,紫藤廬是呈現一個美的狀態,但它的美所隱藏的深度與厚度卻離不開對歷史的反省、對政治的關注、對社會的批判、對休養的要求;換言之,歷史的災難、政治的暴力、社會的醜陋、休養的缺乏是紫藤廬的每所蘊含批判的潛在向度。紫藤廬又名「無何有之鄉」,是靜靜地蘊藏生命與創造的原的地方,是古蹟再利用的典範。 2003年6月13日,龍應台發表〈在紫藤廬和Starbucks之間〉一文,7月在各地媒體同步刊登〈五十年來家國-我看台灣的「文化精神分裂症」〉,激起了華文世界激烈的文化論辯。龍應台文章內容輻射的國際化 本土化、中國文化 台灣文化諸問題,無意間點燃了台灣社會積鬱已久、遍地可見的爭執火線。饒有興味的命題是:龍應台文章包藏的能量為何如此巨大?為什麼它既能激動人心又令反對者深惡痛絕? 接續大眾媒體與網路論壇「挑戰龍應台」系列文章之後,紫藤廬舉辦「龍應台與台灣的文化迷思」系列座談的自我期許,願望發自不同社會位置、抱持不同文化觀點的議論,在紫藤廬一貫秉持的開放對話空間裡,進行台灣文化圖景的辨證與重組。 本書為此一系列座談會的紀實。文化是運動中的生命體,而非僅是觀念意義的容器;文化是精神堅持的披荊斬棘,而非僅是裝飾生活的嘉年華,瞥見紫藤廬安然閑適神采奕奕,思索台灣文化也應作如是觀,期望台灣文化畢竟寬容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