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 I: 臺北帝大文政學部論文集
作者 | 林秀美/ 洪子偉/ 吳秀瑾/ 陸品妃/ 吳密察/ 陳偉智/ 王智明/ 蔡祝青/ 吳叡人/ 張文薰/ 黃美娥/ 王泰升/ 黃紹恆/ 歐素瑛 |
---|---|
出版社 |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 I: 臺北帝大文政學部論文集:臺灣大學的歷史可以上溯至臺北帝國大學。1928年創立時,臺北帝大即確立為一所綜合大學,陸續設置文政、理農、醫學和 |
作者 | 林秀美/ 洪子偉/ 吳秀瑾/ 陸品妃/ 吳密察/ 陳偉智/ 王智明/ 蔡祝青/ 吳叡人/ 張文薰/ 黃美娥/ 王泰升/ 黃紹恆/ 歐素瑛 |
---|---|
出版社 |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 I: 臺北帝大文政學部論文集:臺灣大學的歷史可以上溯至臺北帝國大學。1928年創立時,臺北帝大即確立為一所綜合大學,陸續設置文政、理農、醫學和 |
內容簡介 臺灣大學的歷史可以上溯至臺北帝國大學。1928年創立時,臺北帝大即確立為一所綜合大學,陸續設置文政、理農、醫學和工學部。學部採講座制,由一位專任教授主持,帶領轄下師生於教學同時進行研究調查採集。除了有形的成果外,更重要的是累積了無形的資產,並從中建構出臺灣各科學問的基礎。 本書收錄13篇論文,內容為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之研究,分述哲學科、史學科、文學科、政學科及圖書館之建置過程、歷史遞嬗及學術傳承。
作者介紹 林秀美、洪子偉、吳秀瑾、陸品妃、吳密察、陳偉智、王智明、蔡祝青、吳叡人、張文薰、黃美娥、王泰升、黃紹恆、歐素瑛【作者簡介】(依文章序)林秀美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畢業,現任《臺大校友雙月刊》主編。曾主編《臺北帝大的生活》、《臺灣骨科醫學發展史》、《臺大人叢書》、《臺大校園資產叢書》等。洪子偉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哲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為心理學哲學、語言哲學。曾主編Rationality: Constraints and Contexts (Elsevier)、Communicative Action(Springer)、《存在交涉》(中研院 聯經)、《啟蒙與反叛》等專書。吳秀瑾臺灣大學哲學學士,美國天普大學哲學博士。任教於中正大學哲學系。主要專長領域為女性主義科學哲學、女性主義知識論、關懷倫理學與知識不正義。最近期的研究計畫(科技部)以女性關懷倫理,檢驗儒家倫理學,代表著作〈德沃金的機運平等觀:女性主義批評〉、〈關懷倫理學的規範性〉等等。陸品妃臺灣大學哲學學士、清華大學哲學碩士、美國堪薩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堪薩斯大學、臺北醫學大學、國立陽明大學,現於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與通識教育中心任教。研究領域為法政與社會哲學、女性主義哲學、倫理學,特別是與平等相關之法律、政治、經濟與社會面向的整合思考。近作有〈民主人的群體歸屬與認同〉、〈平等正義的涵蓋面〉等論文。吳密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日本東京大學博士課程修了退學。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成功大學臺文系教授、國史館館長,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研究領域為臺灣史、日本近代史。著有《臺灣近代史研究》、《日本觀察》等書,及〈「臺灣史」と「日本史」の交錯〉(2020)、〈臺灣史研究と公文書〉(2018)、〈臺灣總督府「土地調查事業(1898-1905)」的展開及其意義〉(2017)、〈「內地延長主義」與殖民地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啟動〉(2017)。陳偉智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美國紐約大學歷史學博士候選人,現為中央研究院臺史所助研究員。研究興趣為臺灣近代史、殖民地人類學、歷史與社會理論。著有《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曾參與臺大臺灣研究社帝大史小組,整理臺北帝大史料,編輯《Academia:台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蔡祝青臺灣大學中文學士,天主教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臺大中文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文學與文化,翻譯研究,報刊研究,觀念史研究。2017年榮獲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宋淇翻譯研究論文獎」評判提名。著有〈文學觀念流通的現代化進程:以近代英華 華英辭典編纂literature詞條為中心〉、〈接受與轉化:試論偵探小說在清末民初(1896-1916)中國的譯介與創作〉、〈鹽谷溫來臺講學考述—兼論其文學史論述的建構及增衍〉等論文。王智明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副研究員,交通大學社文所合聘副教授以及《文化研究》學刊主編。曾獲得中研院年輕學者著作獎(2014),國科會吳大猷紀念獎(2009)。著有專書Transpacific Articulations: Student Migration and the emaking of Asian America(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3);近期編有《從科學月刊,保釣到左翼運動:林孝信的實踐之路》(聯經,2019)和Precarious Belongings: Affect and Nationalism(與吳佩松合編,Rowman and Littlefield International, 2017)。吳叡人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為比較政治、政治理論、亞洲民族主義研究、臺灣政治史、臺灣政治思想史、日本近現代政治史、日本近現代政治思想史。曾發表〈福爾摩沙意識型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9-1937)〉、〈祖國的辯證:廖文奎(1905-1952)臺灣民族主義思想初探〉等文章,並著有《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及譯有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著《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張文薰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現任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以臺日文學比較、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為專業領域,關注漢學知識化與現代文學的交涉、臺灣知識份子精神史等議題,並從事日本近現代文學思想之譯介工作。近期著有〈從「異國情調」到「文人意識」:佐藤春夫之「支那趣味」研究〉(2019),譯有《花街、廢園、烏托邦:都市空間中的日本文學》(前田愛著,2019)。黃美娥現任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長期投入臺灣文學研究,涉獵範疇從古典到現當代,兼治雅俗,同時關注臺灣與東亞文學關係議題,另亦致力文學史料的蒐集和編纂。著有《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及論文數十篇;編有《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臺灣原住民族關係文學作品目錄1603-1945》等十種。曾獲巫永福文學評論獎、竹塹文學評論獎首獎、國家圖書館「臺灣各大學學術資源能量風貌」文學研究專書高被引排序第一。王泰升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法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臺史所暨法律所合聘研究員。著有《臺灣法律史概論》、《去法院相告》、《臺灣人的國籍初體驗》(合著)、《臺灣法律現代化歷程》、Legal Reform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1895-1945、《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湾法における日本的要素》、《具有歷史思維的法學》、《臺灣法律史的建立》、《臺灣法的世紀變革》、《臺灣法的斷裂與連續》、《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院史》;曾獲教育部國家講座及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3次、華大法學院終身成就獎等。黃紹恆1984年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畢業,1994年東京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畢業(經濟學博士)。1994年8月至2005年7月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教授,2005年8月至今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臺灣經濟史中的臺灣總督府》(遠流,2010)、《臺灣社會經濟史》(與陳鴻圖、林蘭芳合著,空大,2012)、《砂糖之島:日治初期的臺灣糖業史1895-1911》(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關西鎮志》(總編輯,關西鎮公所,2019)。歐素瑛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曾任國史館助修、協修、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副館長,現任國史館修纂處纂修,及臺大歷史系兼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近現代史、臺灣教育學術史,著有《臺北帝國大學與近代臺灣學術的奠定》、《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0)》,以及〈臺北高校與臺北帝大知識與人脈的流動—以瀨邊惠鎧為中心〉、〈臺灣省參議會對日產糾紛之調處(1946-1951)〉、〈四六事件對臺灣大學之衝擊〉、〈戰後初期在臺日人之遣返與留用—論臺灣高等教育的復員〉等論文多篇。
產品目錄 校長序: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迎向臺大百年╱管中閔 總編輯序:尋求真理、捍衛真理╱吳明賢 主編序:迎向百年,傳承學術╱蔡祝青 作者簡歷 臺北帝大文政學部簡介╱林秀美 哲學科 臺灣哲學盜火者──洪耀勳的本土哲學建構與戰後貢獻╱洪子偉 臺北帝大唯一臺籍哲學學士林素琴╱吳秀瑾、陸品妃 史學科 殖民地大學及其戰後╱吳密察 人類學與臺北帝國大學的臺灣研究╱陳偉智 文學科 帝國殖民與文學科的建立:臺北帝國大學東洋文學講座概述╱蔡祝青 帝國大學時代的西洋文學講座╱王智明 重層土著化下的歷史意識:日治後期黃得時與島田謹二的文學史論述之初步比較分析╱吳叡人 1940年代臺灣日語小說之成立與臺北帝國大學╱張文薰 久保天隨與臺灣漢詩壇╱黃美娥 政學科 臺北帝國大學與殖民現代性法學╱王泰升 臺北帝國大學經濟學講座的誕生與發展╱黃紹恆 附屬圖書館 臺北帝國大學附屬圖書館之創設與發展╱歐素瑛 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延伸閱讀書目
書名 / | 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 I: 臺北帝大文政學部論文集 |
---|---|
作者 / | 林秀美 洪子偉 吳秀瑾 陸品妃 吳密察 陳偉智 王智明 蔡祝青 吳叡人 張文薰 黃美娥 王泰升 黃紹恆 歐素瑛 |
簡介 / | 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 I: 臺北帝大文政學部論文集:臺灣大學的歷史可以上溯至臺北帝國大學。1928年創立時,臺北帝大即確立為一所綜合大學,陸續設置文政、理農、醫學和 |
出版社 / |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9984201 |
ISBN10 / | 9869984207 |
EAN / | 9789869984201 |
誠品26碼 / | 2681961600003 |
頁數 / | 50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2.6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校長序: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迎向臺大百年
管中閔(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2020年,COVID-19肆虐世界。臺灣大學作為臺灣第一所大學,本著貢獻於宇宙的精神,責無旁貸的在防疫上承擔起關鍵任務,對國家社會善盡責任。同時,於此創校92周年之際,本校雙雙晉身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THE)及Quacquarelli Symonds(QS)世界大學排名全球百大之列,在教學、研究、國際化、學術論文影響力上,都大步邁進。十一月校慶,也讓我們準備迎接臺大另一個百大—百年大學的未來。我們希望回顧臺大前身—臺北帝國大學的建置理念和學術發展,反思近百年的學術研究與教育工作,探索學校在世界各個領域所樹立之特色、典範與傳承,以及影響力與重要性,因此有「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活動的誕生,並將學者精心研究成果輯錄為論文集出版。
文政學部為今年論文集的主題。臺北帝大創立之初即設有文政與理農二學部,然究其實,當初偏重實業(職業)訓練的殖民地教育,籌備初始乃以自然科學為主,而經過當時臺灣總督伊澤喜多男爭取,才設立了文政學部。伊澤喜多男認為文學和理學才是學問之根本,故獨排眾議,力求在實業訓練之外,使臺北帝大成為發展臺灣的文化中心。其後不論政權如何遞嬗,這個九十多年歷史的大學仍在歷任辦學者的宏大眼光下,創造願景,堅定向前,最終引領臺灣,建設臺灣,進而貢獻世界。
文政學部截至1945年,先後於哲學、史學、文學及政學等四科,設立了25個講座,以南洋史研究為其最大特色。本論文集則收錄了十三位研究者所寫的十二篇論文,或從哲學先驅如洪耀勳、林素琴和漢詩大家久保天隨等個案著手;或從人類學、法學和小說文學等角度溯源;或從西洋文學、東洋文學、經濟學等講座的歷史發展進行梳理;更或從殖民地大學的本質與脫殖民化歷程探討,內涵多樣,令人驚訝,顯見帝大研究的質量具有極高的水準。更從島田謹二與黃得時師生二人充滿矛盾對立的論述中,我們看見大學教育的價值—培養獨立思考的人才。所謂「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唯有如此,人類才足以面對新局,創造未來。
最後,感謝《臺大校友雙月刊》總編輯吳明賢教授規畫籌辦此一迎接臺大百年計畫,也感謝中文系蔡祝青副教授參與策畫今年的文政學部主題。隨著該學術傳承講座的逐年進行,我們邀請讀者和所有關心高等教育及臺大發展的朋友,一起迎向2028,同誌臺大百年校慶。
自序 : 總編輯序
總編輯序:尋求真理、捍衛真理
吳明賢
大學的角色最重要的是培育未來經世致用的人才,要能增進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其過一種智識豐富的人生。不止是傳遞知識的「教」,也要能有激發創造力的「育」。因此,大學教育的本質在於培養視野、格局和批判性思維,尋找內心的激情,培養科學理性的思維模式和分析問題的框架體系,為生命的成長確定方向。歐洲最早大學之一的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學校長Jan Hus(1371-1415),進一步闡明大學精神為「尋求真理、聆聽真理、宣揚真理、恪守真理、捍衛真理,至於不渝」。
臺灣大學的歷史可以上溯至臺北帝國大學,創立於1928年的臺北帝大於創建時即確立為一所綜合大學,陸續設置文政、理農、醫學和工學部。學部採講座制,相當於研究室,由一位專任教授主持,帶領轄下師生於教學同時進行研究調查採集,其所累積之成果從本校各館典藏可窺知一二。除了這些有形的成果外,更重要的是無形的資產,包括對真理的追求、對學術自由的堅持、為學問而學問、並從中建構出臺灣各科學問的基礎。如本論文集哲學科首篇提及的洪耀勳教授,被稱為臺灣西洋哲學教育的先驅,造就無數濟濟人才,也是本土哲學運動的奠基者;又如文學士黃得時先生開創了民族文學史論述,在文學創作及文學史都樹立典範。此外,土俗人種學講座開啟了臺灣的學院人類學,對臺灣原住民、漢人社會文化的調查研究延續迄今,即或因時代變遷而有中斷,如漢學、漢詩、西洋文學,乃至戰前戰後學術傳承並未真正建立,如法學、經濟學等,實則都是臺灣歷史的一部分,並成為滋養臺灣主體性運動的重要養分。這就是我們舉辦「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的目的。
《臺大校友雙月刊》於創刊之初適逢本校創校七十年,在當時總編輯張秀蓉教授主持下,1998年辦理「臺北帝大校友回娘家」活動並出版《臺北帝大的生活》,逾七十位超過七十歲的臺日校友齊聚母校,此乃空前亦是絕後。為迎接臺灣大學一百歲,《臺大校友雙月刊》於2019年策畫「反思.100.傳承:迎向『臺大百年』活動」,該年邀請張文亮教授分別專講農學部植物調查和水稻改良先驅—島田彌市與佐佐木舜一、磯永吉與末永仁,他們的研究都是經世致用之學。今年則從文政學部開始,邀集十四位學者發表了十三篇論文,並出版本論文集。未來將以每年一學部的進度走完帝大接著進入臺大各學院。雖是殖民地大學,並非以招收臺灣學生為主,不過其綜合大學的概念是確立的,二戰後又因收容大量學生,加上大量日籍教授離臺,乃逐漸從以研究的講座為中心轉向教學。一直到1970年前後,接受完整學術訓練的新世代出現,臺大的研究能力終於開始爆發(詳吳密察教授的研究)。綜觀臺大的歷史,可說是臺灣學術研究追求自主與主體性的過程,培養了無數人才貢獻社會、經世致用,也體現了臺灣多元而包容的文化特色。
論文集所收錄的文章都是各領域專家潛心研究,精深獨到,而今能匯聚成書,要感謝中文系蔡祝青副教授的大力邀請,也謝謝本刊主編林秀美小姐,讓講座座談活動順利進行以及論文集如期出版。
最佳賣點 : 除晚近發展出來的少數學科外,
臺灣大學史也幾乎就是臺灣各學科的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