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之美: 結合東西方視野的快樂指南 | 誠品線上

Beauty as a State of Being: Mastering Mind and the Spiritual Path

作者 Solomon Katz
出版社 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存在之美: 結合東西方視野的快樂指南:生命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獨立於「我」以外的心智,但是只要我們自問:「發生了什麼?」覺醒就開始了樹幹就是「我」的感覺,所有其他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生命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獨立於「我」以外的心智, 但是只要我們自問:「發生了什麼?」覺醒就開始了 樹幹就是「我」的感覺,所有其他的想法都由我延伸而出。 而「心智」就像茂密的樹冠,有許多念頭,也相當複雜。 複雜就是失焦的心智,回歸「我」的感覺就像回家, 「我」就是心的名字,安靜且圓滿。 在短暫的表象背後,有著永恆。 在侷限的表象背後,有著無限。 在痛苦的表象背後,有著自由;有著美。 本書作者索羅門‧卡茲除了是專業的心理師, 還曾經在緬甸與斯里蘭卡當過僧侶, 結合其廣納深厚東方文化的西方視野, 揭開遮蓋住存在本質的那道神祕面紗。 本書特色: *作者結合其諮商經驗與宗教背景,指出心智運作的盲點,並循序漸進提供回歸寧靜本我的方法。 *書中提供多種靜心方法,如梵咒、慈心禪等,藉由靜心停止紊亂的思緒,重新平靜身心。 *透過優美的文字及詩作,引領讀者踏上找回快樂的道路。 *誠摯推薦 身心靈工作者 張仙武 第三世巴麥欽哲仁波切 黃英傑博士 臺灣完形治療學派之父 許宜銘 完形心理導師 王牧絃 美國加州婚姻與家庭心理治療師 許翊誠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索羅門.卡茲博士(Dr. Solomon Katz)身為納粹大屠殺倖存者(他的父親參與了華沙猶太人起義)的孩子,索羅門‧卡茲生長在古典猶太文化之中,幼年時就能流利地說古典希伯來文。他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主修哲學──主要是印度哲學。畢業之後,他加入當時位在長島南安普敦的林迪斯法恩(Lindisfarne)靈性社群。在林迪斯法恩的時候,他接觸到禪宗、瑜伽和內觀(Vipassana)靜心。他對靜心的興趣最終引導他前往亞洲,在緬甸與斯里蘭卡作為佛教僧侶與靜心教師而生活。在斯里蘭卡,他在Salgala的隱居所住了一段時間,那裡位在從雨林突出的山頂上,一群長尾葉猴、一條眼鏡蛇、一隻鬣蜥是他最近的鄰居;他還在Kanduboda教授靜心。等到他回到西方,開始在哈佛大學修讀博士學位,他已經完成為期整整三年(這裡待三個月,那裡待六個月)的禁語靜心。在哈佛,他同時取得世界宗教的神學研究碩士(M.T.S.)以及諮商及諮詢心理學的教育學碩士與教育學博士(M.Ed., Ed.D.)。他在哈佛大學附屬的教學醫院──Mt. Auburn醫院──受訓、執業並教授心理學;他也在哈佛醫學院的心理學系擔任臨床指導員教職。他結了婚,養大了四個女兒;在如今的空巢期中,他獻出這本書,書中是他由廣泛的靜心、學術與臨床經驗中所收集的智慧。林瑞堂 Rainjana台大外文所碩士,譯有《齊瑞爾訊息:重返列木里亞》、《發現亞特蘭提斯》、《光行者》、《內在的微笑》、《人格原型書》、《人間天使決斷力》、《沒有改善不了的視力》等靈性、心理、商業、文學等多種類型之書籍作品。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 推薦序 各界推薦 前言 第1章:心智 第2章:負面思考 第3章:正面思考 第4章:中場插曲─故事集 第5章:無思考 第6章:原初意識 第7章:沒有距離需要跨越 第8章:神的芬芳 參考書目 致謝 關於作者

商品規格

書名 / 存在之美: 結合東西方視野的快樂指南
作者 / Solomon Katz
簡介 / 存在之美: 結合東西方視野的快樂指南:生命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獨立於「我」以外的心智,但是只要我們自問:「發生了什麼?」覺醒就開始了樹幹就是「我」的感覺,所有其他的
出版社 / 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773256
ISBN10 / 9869773257
EAN / 9789869773256
誠品26碼 / 2681851373000
頁數 / 30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5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406g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生命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獨立於「我」以外的心智,
但是只要我們自問:「發生了什麼?」覺醒就開始了

樹幹就是「我」的感覺,所有其他的想法都由我延伸而出。
而「心智」就像茂密的樹冠,有許多念頭,也相當複雜。
複雜就是失焦的心智,回歸「我」的感覺就像回家,
「我」就是心的名字,安靜且圓滿。

試閱文字

導讀 : 推薦序

生命色彩畫出的美

在現今這個社會上,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東西,新聞、政治、家庭、健康等等。一切的一切把我們時間的空隙都擠得滿滿的,我們好像一直在跑步、一直在追尋,然而最可怕的是,在所有奔跑的過程當中,我們其實愈來愈不開心、愈來愈痛苦。

  每一個人都在尋找各種不同的答案,尤其是在現下複雜的社會,我們如何找尋我們所需要的答案?我們如何去回答人類幾千年來一直在問的那一個問題:如何擁有快樂?

  這是現代社會的需求,這是人類在心裡一直以來的渴望,有很多書籍、各種成功人士、激勵講師,會跟我們陳述、詮釋所謂的喜悅之道或所謂的成功之道。然而在這麼多提供我們解答的書籍當中,Solomon博士的這本《存在之美》佔了非常特別的一席之地,因為這一部作品不是提供一個所謂快樂的方程式,不是一個看了就能懂的作品,而是從各種主題和敘事手法看見實相的邀請。尋求生命的快樂或是生命的旅程,本來就沒有簡單的方程式,沒有單一層面的揭露,而是多個主題相互的輝映。現代的我們需要的也不只是單一的答案,而是從宗教、哲學、科學、等等各種層面,來給開啟智慧的泉源,協助我們找尋那份喜悅。

  而這本書就是一位在佛教寺院出過家的猶太人,還俗後以東西方理念結合哈佛學院世界宗教研究,錘煉出來的一本作品。更難得可貴的是,在這本書裡,他還結合了兩個我非常喜歡的東西,一是他本身的生命經驗,包括在各種專業中的經歷,二是他的創意作品與呈現,包括詩詞、故事等等。

  在閱讀的過程中,他的每一個文字,就好像生命的藍圖的一筆一劃,帶領我們用他的眼睛認識宇宙,經驗喜悅。當我們搭上他的這艘生命之舟時,他也伸出手邀請我們去體驗他生命歷程當中所得到的收穫。所以這不是一本從頭看到尾就結束的書,而是無比豐盛的呈現,把藝術創作、生命故事、人類文明以及靈魂摩擦出來的火光,用優美詩意呈現出來。

  就像他書中所說的,他希望這本書是一本我們可以放在書架上面,一再閱讀後會有新的看見、新的體悟與收穫。而我覺得,其實這就是存在的美,這就是這個世代我們需要的東西,以多元的智慧慢慢回歸到生命的中心。

  最後,我想分享我很喜歡在他書中關於美的一段話:「我看著夜空,深感震驚,我聽到蟋蟀和螽斯天籟般的嗡鳴,彷彿來自地球的唵聲,是地球層面的音樂,並且感到震驚。我們只需在自然界中尋找,就能感受到震驚,就能被美淹沒。」

  希望每個有機會看這本書的讀者,讓書中的聲音、畫面,帶領你一步一步地回歸當下,全然地欣賞存在的美。

許翊誠
─────────────────
美國加州婚姻與家庭心理治療師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心智
  我和同事在心理健康領域工作。我擔任心理師,她是精神科護理從業人員,我們共同創辦並經營一間診所。最近,我跟她說起我正在處理的一位患者。她問:「你對他的診斷是什麼?」我想要回答:「我對他的診斷和我處理的每個人一樣:他擁有心智。」或者我可以說得更清楚:「他認真看待自己的想法。他受制於自己的想法。他相信自己腦中進行的對話很重要。」這是我對他(還有對所有人)的診斷。
  諸如「焦慮」或「憂鬱」這類的臨床診斷,所描述的是不同的心智模式,也可以說是心智鑽牛角尖的不同方式。或者,治療的焦點也許放在自我價值、自我形象、或是自我懷疑;這些是心智糾結的其他方式。心智會以許多方式糾結纏繞,而心智不同的關注對象則會創造不同的情緒干擾。但是,歸根究柢,最普世通用的診斷總是「他或她擁有心智,而心智不停糾結。」
  有句格言這麼說:「浪費心智真是可怕的事。」確實,不過心智也可以是個可怕的東西。沉迷於擔憂、恐懼、焦慮、沮喪等各類型的不快樂──這些全都是心智的產物。世上的衝突(例如憤怒、暴力、戰爭)也全都是心智的產物。
  擁有心智沒那麼美好。人需善用心智,或者,如果可能,根本不要運用心智。這樣,平靜或許就會來到。

電動工具
  心智就像電動工具,例如電鋸。如果用在它所設計的目的,電鋸會很有幫助。冬天我們會用木頭溫暖自己的家,但是曝曬了整個夏天的乾硬柴火堆如果沒有電鋸,幾乎不可能處理。只是,電鋸必須以適當方式使用,要用於當用之處,否則就會造成災難。心智的力量也同樣強大,能帶來超凡的創造力與發明,不過如果使用不當,就會成為摧毀個人與世界的工具。

手指與開關
  多數人在身陷混亂時都會尋求心理師協助。不過,到底真正的問題是什麼?當然人生的種種事務或許處在混亂狀態。人際關係可能會出現危機,像孤獨或離婚。可能是失業,可能有財務危機,尤其在經濟艱困的時代。身體可能出現疾病。不過我們可以想像,某人即使面臨死亡也可能完全平靜──或者這人也可能大為驚慌。
  不快樂是內在混亂造成的,不見得是因為外在環境。外在環境會對心智造成壓力,像按下心智的開關。不過,如果不去按按鈕,如果內在沒有糾結,心智即使面對危機,也能保持平靜。
  印度的智者尼薩加達塔(Nisargadatta)曾說:「生命充滿著環;要把你的鉤子扳直。」如果沒有鉤子,人生向你拋來的環就沒有地方掛。有時候我會用更白話的方式說:「人生處處都是手指;趕快拆掉你的開關。」
  生命中總會有手指想觸發你的開關。那或許是生命的目的之一,去按你的開關、去指出還剩下哪些開關、還有什麼地方很脆弱、還有你的心智在什麼地方還是會鑽牛角尖。如果人生實現其目的,讓你注意,甚至將你推向混亂,以便獲得啟發,這樣你也無須擔心。你的工作是拆除自己的開關。等到開關都一個不剩,反應也不會再發生;這時內在的混亂,亦即心智,大部分都已經排除,潛在的平靜就會湧現。

平衡
  蹣跚學步的嬰兒必須找到平衡的那個點。剛開始還不知道平衡,會多次失望地跌坐在尿布上。不過,嬰兒必須透過嘗試與錯誤來發現並掌握平衡。
  等到嬰兒長成幼兒,要學騎腳踏車,她同樣得找到平衡點。在她開始嘗試騎腳踏車時,還不知道平衡點,仍需要去探索。不過,平衡點一旦找到,就會越來越熟悉,騎車的喜悅也會隨之開啟。只是,如果她在走路或騎車時失去平衡──假設在結冰路面上走路時滑倒,或是騎車被沙堆絆倒──巨大的不安和不舒服的感覺就會出現,而她會迫切想要將自己導正,因為失去平衡的感覺極度不舒服。平衡就是喜悅,失去平衡就是混亂與慌張。
  在靈性層面,我們都像努力要找到平衡點的小孩。無論是努力要找到自己的快樂的人,或是努力在男性、女性、國家之間找到和平的社會,都是這樣。就像學習走路或騎腳踏車的小孩,存在的平衡點、生命的平衡點都得先找到才會知道。不過只要找到,也就代表著喜悅。根據直覺,平衡──無論是在走路、騎車、或是過生活──感覺都是正確的,而失衡感覺是錯的、是一種個人與社會受苦的狀態。

症狀
  如果你失去平衡,立刻就會有不舒服的感覺。不舒服是身體組織層面的回應,指出有地方出了問題。不舒服是失去平衡、失調即將開始的「症狀」。
  假設你在高速公路上,車子開在右線道,而且你完美地、平衡地開在車道中央。你在這個車道的「中心」。你很平衡,既不偏右也不偏左,一切都很好。
  接著你開始恍神,開始向右偏移。你不再保持在中央,而是開始偏移。不過,高速公路旁的邊溝讓你的輪胎隆隆作響,也讓你醒悟自己已經失衡,危險正在逼近。
  路邊的邊溝就像症狀,是道路在告訴你車子已經遠離車道中心。這個回饋要你趕快回到正軌,不然就會擦撞護欄,帶來更戲劇化的症狀,說明事情已經嚴重出錯。
  生理或情緒症狀,無論是精細難辨或是明顯到不忍卒睹,同樣都指出某處出了問題。如果你安住於心,那麼喜悅、平靜、光明的啟迪將會佔上風,世界就會一切都好。如果略微偏離了心,那麼不舒服的症狀就會出現,那是身體層面的訊息。症狀是你的朋友,因為它提醒你注意已經失去平衡,必須趕快調整。必須重新尋回心,才能重建平靜。因為心是閃耀的存在,在直覺上,心也是一切確實都好的所在。

靈魂整復
  我朋友傑米的肩膀在接受手術之前經常脫臼。往往我們打著壘球,比賽就得暫停。擅長瑜伽和身體力學的安迪會跑過來幫忙。傑米在肩膀脫臼時會非常疼痛。等到安迪替他將手臂復位,傑米的疼痛就緩解了,比賽也可以繼續。幸好手術長久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同樣的,在心智脫臼的時候,我們也會在情緒上受苦。就像生理疼痛指出生理層面的失調,情緒痛苦的症狀也指出心智的失調。不過,就像肩膀問題的例子,只要內在的一切復位,快樂之泉就會流動。不快樂指出心智出了問題,指出某些真理仍未為人所見。
  因此,我有時候會說心理工作或靈性工作是「靈魂整復」(The Chiropractics of the Soul)。整脊師會試圖校正身體,藉此緩解造成疼痛的關節夾擠。等到脊椎打直、就位,等到沒有神經受到壓迫,那麼能量就能自由流動,疼痛也會消失。在心理學或靈性範疇,如果「靈魂」適當地排列校準,痛苦就會消失。
  再一次,這暗示著平靜與快樂是自然狀況。不快樂是排列失常的症狀,是提醒我們注意的內在干擾。等到靈魂以適當方式校準,快樂就會重新出現──這正是我們所有人都渴望的平衡狀態。

心與萬有
  讓我們先來想想「靈魂」這個字。「靈魂」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喜歡以下這個定義,它符合印度哲學,也和多數靈性傳統有共同點。印度哲學認為真我(Atman)即是梵(Brahman):亦即安住於個體內在的靈或「真我」(Atman)事實上就是絕對的存在或「梵」(Brahman)。個體的靈魂和宇宙的靈魂完全相同。換句話說,你的本質,你最親密的層面,你的存在的核心就是宇宙存在,是永恆,是萬有。因此,靈魂就是心與萬有。在核心處,你確實就是神。弔詭的是,最親密的部分卻也最為寬廣。
  關於這點,稍後我會詳加說明。要在追求平靜與健康的主要目的上有所進展,我們並不一定要接受這個前提。我會說明這個觀點的理由,而且許多靈性傳統都肯定這一點。
  就目前而言,這個觀點指出,如果你找到自己的核心──通常是透過某種形式的靜心冥想──那麼你就會潛入心智的定義與侷限之下,並且瞭解自己是寬廣且不受定義的。就像有人說的,神就藏在男男女女的心裡,因為神知道這是他們最不會前來查看的地方。或者,借用拉瑪那.馬哈希的話,「發現你是誰之後,你或許就會明瞭什麼是神。」

寂靜
  內在的糾結──心智的忙碌──就是煩亂。煩亂是平靜的相反;平靜是沒有煩亂的狀態。由於平靜是沒有煩亂,因此要獲得內在平靜,煩亂就必須消退。心智必須變得寂靜。等到心智很寂靜,平靜就會顯露,因為平靜就是那個寂靜本身。
  心智如果安分就位,就不會造成任何干擾,是安靜的。它就像依照用途、正確使用、而且僅在需要時使用的動力工具。(你不會讓電鋸整天在客廳裡運轉。)沒有焦慮,沒有憂鬱,不會有恐懼或失敗的念頭,這些都是「脫臼」的心智。如果你非常注意,就會發現你腦袋裡的對話很不舒服、很吵雜、干擾著平靜,就像雜訊干擾著原本清晰的訊號;這些是身體層面的訊息,指出心智偏離正軌,需要再次「向心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