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航行之道 IV: 人類意識最深的角落 | 誠品線上

The Way of the Psychonaut: Encyclopedia for Inner Journeys

作者 Stanislav Grof
出版社 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意識航行之道 IV: 人類意識最深的角落:內容簡介(網頁字體顏色以黑色為限)「無意識地圖學讓他躋身於佛洛伊德與榮格之列!」    ──多學科啟靈藥研究學會創辦人瑞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網頁字體顏色以黑色為限) 「無意識地圖學讓他躋身於佛洛伊德與榮格之列!」 ──多學科啟靈藥研究學會創辦人瑞克.都柏林 「或許這時刻正是榮格晚年所提出的『諸神的換位』。」 ──歷史學家、哲學家與占星家理查.塔那斯 超個人心理學巨擘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 以嶄新方式探索人類廣袤的內在宇宙, 凝縮其六十年研究經驗而成的巨作! 不受抑制的暴力與貪婪,一直是推動人類歷史的兩種基本力量, 對全向意識狀態研究的觀察,或許能緩解人類的毀滅性傾向。 本冊中更是觸及了當代文化中普遍避免面對的死亡與臨終議題, 葛羅夫舉出實際的瀕死經驗、轉世記憶,及與死者溝通的案例, 有助緩解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徹底向宇宙性開放。 而面對宇宙那有限又無限的矛盾特質,我們該怎麼看待和理解? 全向意識狀態同樣帶來了獨特見解,不僅觀察到宇宙的靈魂, 也察覺其創造背後的需求與動機,我們都參與了「宇宙遊戲」! 本書特色:  從周產期及超個人的角度探索人類「暴力」與「貪婪」的根源,若能系統性且負責任地運用啟靈藥及其他全向意識狀態,就能促進深層的心理靈性轉變以及價值觀階層的改變,達成某種程度的意識演進。書中亦收錄全向意識狀態中,與暴力或貪婪根源相關的精采插圖。  深入探討心靈與死亡驅力議題,包含靈魂出竅、遭遇死者鬼魂、自發或誘發的前世記憶等。透過接受對死亡的恐懼,有助於療癒、形塑正向人格以及意識的演化,達成心理靈性上的重生。  大膽地觸碰了眾多宇宙的終極議題:宇宙如何誕生?其秩序、形式、意義又起源於何處?生命和物質、意識與大腦之間的關係為何?又該如何闡述邪惡在宇宙中所佔據的顯著位置?透過叩問這些深刻的終極議題,觸及超然實相並完整經驗生命的全貌。  收錄大師級占星家理查.塔那斯所寫的《心靈與宇宙》,以占星學的視角詮釋啟靈物質療程的經驗如何與行星的原型力量作用相應,替啟靈物質療程另闢出一條奇異的蹊徑。  驚艷推薦 顧敏 國家圖書館第十二任館長 王浩威 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呂旭亞 榮格分析師、旭立基金會創辦人 許翊誠 美國加州婚姻與家庭心理治療師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 (Stanislav Grof, MD, PhD)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Stanislav Grof, MD, PhD)擁有超過六十年研究非尋常意識狀態經驗的精神科醫師,也是超個人心理學的創始者及主要的理論家之一。他的早期研究是在布拉格的精神醫學研究所進行,並在該單位主持一項研究LSD與其他啟靈藥的啟發及治療潛力的計畫。1973年,他受邀前往位於加州大索爾的伊沙蘭機構(Esalen Institute)擔任駐校學者,並在此處與他如今已過世的妻子克莉絲緹娜共同發展出全向呼吸療法,這是一種創新的經驗式心理治療,如今已在全世界運用。林瑞堂 Rainjana林瑞堂 Rainjana台大外文所碩士,譯有《齊瑞爾訊息:重返列木里亞》、《發現亞特蘭提斯》、《光行者》、《內在的微笑》、《人格原型書》、《人間天使決斷力》、《沒有改善不了的視力》等靈性、心理、商業、文學等多種類型之書籍作品。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 獻詞 譯者序 各界推薦 引言 序 第十二章 人類暴力與貪婪的根源:意識研究與人類生存 第十三章 心靈與死亡驅力:死亡與臨終的心理靈性層面 第十四章 宇宙遊戲:探索人類意識最深的角落 後記 心靈和宇宙 跋 關於作者

商品規格

書名 / 意識航行之道 IV: 人類意識最深的角落
作者 / Stanislav Grof
簡介 / 意識航行之道 IV: 人類意識最深的角落:內容簡介(網頁字體顏色以黑色為限)「無意識地圖學讓他躋身於佛洛伊德與榮格之列!」    ──多學科啟靈藥研究學會創辦人瑞克
出版社 / 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971676
ISBN10 / 9869971679
EAN / 9789869971676
誠品26碼 / 2681984817006
頁數 / 22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1.2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322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超個人心理學巨擘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
以嶄新方式探索人類廣袤的內在宇宙,
凝縮其六十年研究經驗而成的巨作!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編者序

一趟進入地下世界的英雄之旅

  作為一位榮格理論的愛好者,當時僅是粗略地瀏覽本書原文版,便被勾起了極大的興趣,這是本我私心會想要買回去讀的書(我發誓這絕對不是場面話)。讀精神分析不免會接觸到世界各地的童話、神話、民間傳說,以及各種宗教、儀式、鍊金術等,自然地會踏入人類學、民俗學、哲學等領域。這些領域相互呼應而觸類旁通,也在本套書中占了不小的篇幅。書中提出的某些概念更是與榮格的原型、共時性、集體無意識等理論遙遙呼應,甚至牽涉到占星學,喜歡榮格學說的人是無法抗拒這些關鍵字的。
  透過各種啟靈物質,或是全向呼吸療法,進入非尋常意識狀態──亦即全向意識狀態,這樣的意識狀態包含了許多迷人又奇特的各異層次,諸如經驗超個人意識、基礎周產期母型等,而這些層面的經驗又有著療癒的潛能。儘管有近六十年的研究成果作為佐證,這些理論似乎不為主流科學界廣泛接受,因為這些理論確實地挑戰了科學界主流的唯物論觀點,無怪乎書中葛羅夫以基本教義派來比喻科學主義。
  回首歷史,任何新的典範在被接受之前,所有對舊有典範的挑戰,都會被視為當時的異端,然而正是這種「異」的特質讓本套書更顯得耐人尋味,畢竟人類進步的動力就在於對當前狀態的不滿足。若用神話學式的語言來說,葛羅夫的整個研究歷程正有如一趟「進入地下世界的旅程」,不僅其研究本身深入探索了個體與集體的無意識;啟靈藥研究曾經在美國遭受法律面的打壓;葛羅夫因其母國政治因素而選擇留在美國繼續其研究;根據其研究經驗而誕生的理論某種程度上不為主流科學所接納,讓這一切都沾染上了「地下世界」的色彩。
  若根據喬瑟夫‧坎伯的「英雄之旅」理論,這套書本身無疑就是整個英雄之旅的完成:葛羅夫進入地下世界探險後帶回寶藏,並將這智慧的寶藏與世人分享。
  而當下的世界,也呼應著這樣的地下色彩。本套書中文版的出版日期橫跨2020到2021年,正好是新冠肺炎徹底改變人們生活模式的時機點。這種生活模式的改變,讓我聯想到希臘神話中黑地斯強擄普西芬妮進冥界的故事。普西芬妮被擄進冥界,其母豐收女神狄米特傷心欲絕,無心照料大地,饑荒降臨。後經宙斯下令,要求黑地斯歸還普西芬妮,但普西芬妮因為吃了冥界的石榴,一年有四個月需回歸冥界,因此有了作物生長與不生長的季節之分。普西芬妮也從少女變身為成熟的冥后。
  把眼光放到世界的規模上來看,因為疫情,人們從地面上消失,百業蕭條。社交隔離就是某種程度的社交死亡;因病死亡的人則被埋入土中,這一切都與前述神話有著象徵性的連結。地下世界向來與死亡的意象有所連結,而死亡又是重生的前提,正如書中所提到的「心理靈性的死亡與重生」。然而這或許是一個很好的時機,把正常狀態下對外凝視的力氣收回,往內省視自己,挖掘蟄伏於地下的議題。本套書在此時出版,或許可說是來得正好,幫助讀者(包括我)面對科學、心理學、靈性,甚至自我時,能以更為成熟的視角觀看。正如同從冥界歸來的普西芬妮,從少女變身為成熟的冥后,我們歷經本書的「地下世界之旅」後,也會有相應的成長。
  葛羅夫的知識領域橫跨多門學科,讓此書不易翻譯,大力感謝翻譯的協助。除了多次與翻譯來信討論書中細節,校稿時也曾去信作者,詢問書中內容相關疑問。我也運用了身邊的人脈,詢問希伯來文、華嚴經相關問題。書中有多處需要加註說明,耗費了許多時間來查詢相關資訊,但編輯過程充滿了吸收知識的樂趣。希望這本書除了滿足讀者在心理學、靈性面上的需求,閱讀過程中也充滿了樂趣。
林德偉
────────────────
                       本書責任編輯

跟著葛羅夫認識多層次的自己
  對翻譯者而言,有機會接觸像葛羅夫的《意識航行之道》這樣龐大且濃縮精鍊了作者一生志業的著作,最初的感覺真是全身雞皮疙瘩。一方面,有機會閱讀並翻譯這種代表作注定需要一段漫長但充實的時光。另一方面,從本書的目錄來看,卻又有點擔心自己能否跟得上作者的飽學多聞。我便是在這種誠惶誠恐的心情中踏上這段旅程。
  實際開始翻譯之後,我稍微放下了心頭的大石。這套百科全書雖然探討了包含人類學、民族學、藝術、超個人心理學、精神醫學、藥理學、神祕主義、甚至占星學等廣泛的學術領域,但是葛羅夫的用詞行文卻相當清晰且條理分明,讓複雜的觀念在他筆下也如同面對面聽他講課一般容易理解。然而,更重要的是,葛羅夫除了分享自己的飽學之外,更希望透過這些知識來促進心理學界及心理治療界能從不同角度看待「靈性緊急狀態」,如此才能針對不同需求的個體提供最適合的協助。
  要能了解「靈性緊急狀態」,就必須了解人的多層次存在。事實上,從古至今,東方與西方都出現許多模型來解釋這種多層次的存在。在西方心理學界,最有名的模型或許是佛洛伊德最初提出的意識、潛意識、無意識模型。然而,儘管葛羅夫是在佛洛伊德的傳統中學習並受訓,但是他卻透過多年進行啟靈藥治療與研究來提出另一套模型,指出靈性緊急狀態乃是關係到人的不同層次間的平衡開始鬆動、改變。
  葛羅夫提出的模型描述了人的不同層次,除了意識、個體無意識之外,還納入與出生前後相關的基礎周產期母型以及超個人無意識等層面(第一冊206頁的圖就清楚勾勒出這個龐大的結構)。根據這個模型,超個人無意識包含了業報記憶、集體記憶、祖先記憶、演化親緣記憶、神話記憶,後者均統攝於原型層面之中。個體無意識與超個人無意識等記憶則會以濃縮經驗系統(COEX)的形式進入意識並影響人的生活。
  深深打動我的是,葛羅夫所提出的模型乃是基於實際治療的案例,透過分析而逐漸塑造成形,而在本書中也納入了許多驚人的案例。在翻譯這些案例的過程中,我不禁聯想到自己學習瑜伽靜心時所觸及的「心印」這個概念(梵文為samskara),指的是累世在心靈中留下的印記。本套書第二章「心理學的修正與復魅」中所提到的彼得的案例指出,從他父母親的虐待、置身於納粹德國的經驗、一直到彼得在現實生活中的失能行為,這些透過經驗的相似性而彼此吸附,跨越心靈的不同層次而彼此呼應。
  在靜心時,或許你也會有這樣的經驗:這一刻,你感覺寧靜安詳,感覺和宇宙合一;下一刻,想起某些現實生活的事件引發了某種情緒反應,而這類情緒會持續連結到其他引發類似情緒的事件,不久之後,你就遺忘了先前的寧靜安詳,得更努力專注於呼吸或梵咒以便再次回到那個狀態。只是,如果能看出這類情緒之間的模式,認清這是某類情緒的重播,那麼這種跳脫就會讓我們受制於其中的時間變得更短。
  目前,在我自己的經驗中,除了專注呼吸、無視於這些情緒干擾外,嘗試辨認這些情緒的模式也確實幫助我較能掙脫這類情緒的重播,或許是這個過程讓我停止認同於這類情緒,讓某個心印創造實相的潛力釋放完畢。這點確實要感謝葛羅夫窮畢生心力所描繪出的這套心靈地圖。
  事實上,面對像這套總結個人學思旅程的百科全書,通讀一次是遠遠不足的。許多概念或許得在深層的心靈中發酵並彼此連結,方能匯聚成對自我、對社會更深的了解。我真心期待,能有更多不同領域的心理與靈性工作者能獲益於本書,並且齊心協力建構出跨學科的平台,為靈性修持以及靈性緊急狀態提供更為恰當與及時的協助。

林瑞堂
──────────────
本書譯者及靜心教師

各界推薦

  《意識航行之道》是由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長期且傑出的啟靈藥療法與全向呼吸療法工作中萃取出的智慧寶庫。這是一位傑出臨床工作者豐富且完整的見證,他永遠改變了我們對自己和宇宙心智的認識。這是必備且美好的讀本。

──哲學博士克里斯.巴赫(Chris Bache, Ph.D.)
《暗夜黎明》(Dark Night, Early Dawn)、《生命週期》(Lifecycles)、
《生命教室》(Living Classroom)等書作者

  未來的史學家會說,1950 年代中期啟靈物質與植物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心理學、精神醫學、心理治療。這也為西方文化帶來強烈衝擊,改變了生活方式、世界觀、藝術、理論物理學、科技、電腦工業等。如果你認為這個說法有點誇大,請閱讀《意識航行之道》,這是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殫精竭慮且行文優美的作品,記錄了一個或許會意外地為人類帶來救贖的年代。

──哲學博士史丹利.克里普納(Stanley Krippner, Ph.D.)
加州奧克蘭塞布魯克大學(Saybrook University)
艾倫華茲心理學教授(Alan Watts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的《意識航行之道》會帶領讀者穿越時間、心智、意識、文化、心靈、政治、社會和宇宙,讓讀者深感驚異:一個人一生中如何能有如此深刻的經歷、能如此熱情地探索神祕、能獲得如此的轉變並瞭解如何向這條道路上的其他追尋者清楚表達自我經驗的普世層面?史坦是世界的寶藏,而他的旅程就是新人類的旅程。

──哲學博士吉姆.蓋瑞森(Jim Garrison, Ph.D.)
線上大學(Ubiquity University)創辦人

  我認為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能兼採眾家之長,致力於超個人心理學、啟靈物質、精神醫學的科學;我也視他為我的摯友,他以自己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拉姆.達斯(Ram Dass)

  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是意識研究偉大的先驅之一,他影
響深遠的探索與廣泛地綜合各家之言顯著地擴展了我們對心靈
及其潛能的看法。你或許不會同意他所有的結論,不過你當然
會想要認識他的研究,這些都很有技巧地綜述於本套書中。

──羅傑.渥許(Roger Walsh)
醫學博士及哲學博士,加州大學爾灣分校



  始於五百年前,造就我們當前文明及現代技術的科學革命在過去一百年間有巨大進展。今日,我們將太空探索、數位科技、虛擬實相、人工智慧以及光速溝通視為理所當然。儘管有這種種進步,根本實相的本質仍不為人所知。如果你上網搜尋科學仍未能解答的問題,你將會發現關於實相本質的兩個最重要的問題仍未獲得解答—宇宙是由什麼所構成的?意識的生物學基礎為何?顯然,這兩個問題彼此相關。要認識存在,我們必須覺察到存在!
  在過去六十年間,史坦.葛羅夫比起我能想到的任何人更像開拓者,他讓我們更加認識內在實相以及它與所謂外在實相經驗的關係。這套著作有系統地探索他的旅程,由個人層面、超個人層面直到存在的超越範疇。如果任何人想深入鑽研存在與經驗的奧祕,那麼忽略如此重大的工作將會相當不智。
  生與死有什麼意義?出生創傷(birth trauma)如何影響我們的生命經驗?在我們清醒的「夢境」之外,是否有其他的經驗領域存在?我們為何需要認識它們才能緩解個人與集體的苦難?人類如何療癒這種自我造成的創傷?我們如何克服自己對死亡的恐懼?我們超越心智、身體、宇宙等經驗之外的真實本質為何?
  史坦.葛羅夫鶴立雞群,而我們有幸能站在這位巨人的肩上。稱呼他是意識界的愛因斯坦還算是客氣的說法。我個人因他指出的方向而深深受惠。未來的世代將永遠感激他幫助我們由所謂日常實相的這種集體催眠中甦醒。
  我整晚熬夜閱讀史坦.葛羅夫的這套曠世鉅著。

       ──狄巴克.喬布拉醫師(Deepak Chopra, M.D.)

試閱文字

內文 : 在這套百科全書中,我們主要關注的是全向意識狀態研究對精神醫學、心理學、心理治療的意義。不過,這項工作也創造出許多有意思的哲學、形上學以及靈性的洞見。人若是運用全向狀態進行系統性且有紀律的自我探索,無論他們最初的動機為何,系列性療程早晚都會呈現為深刻的哲學與靈性探索。在許多場合我都看到,儘管人對啟靈藥療程或全向呼吸療法的最初興趣是出於治療性、專業性或是藝術性目的,但是他們會突然間開始提出並自己回答關於存在的最根本問題。這種情況發生在他們的內在程序抵達無意識的周產期與超個人層面時。
  我們的宇宙如何誕生?我們所居住的世界是否只是無生命、惰性、反應性物質相關機械性程序的產物?物質實相是否能單純以其基本建構元素和掌管這些元素互動的客觀法則來解釋?宇宙內的秩序、形式、意義有何起源?像我們這樣的宇宙,其創造與演進是否可能在沒有更超然的宇宙心智參與之下發生?如果確實有至上創造法則,那麼我們與此法則的關係又是如何?
  我們如何解釋我們居住其中的宇宙本質之矛盾,例如時間、空間的有限以及永恆、無限?生命和物質、意識與大腦之間的關係為何?我們如何解釋邪惡以及它在事物的宇宙性結構中所佔據的顯著位置?我們的存在是否侷限於一次生命,且所跨越的時間是從受精到死亡?又或者我們的意識會在物質死亡後存續,並且會經歷一個漫長的、系列性、連續性的轉世?前述問題的答案又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實際意義?我們是誰?從何處來?要往何處去?
  在1960 年代晚期,我決定要分析我和同儕的患者那超過五千次的啟靈藥療程紀錄,特別著重於他們的形上學經驗與洞見。我在一篇論文〈LSD 和宇宙遊戲:啟靈的本體論和宇宙論摘要〉(LSD and the Cosmic Game: Outline of Psychedelic Ontology and Cosmology)中摘述了我的發現(Grof 1972)。讓我訝異的是,我在我的個案與受訓者身上發現了影響深遠的共同點,這是關於他們對基本形上學議題的洞見。從這份研究中浮現的實相洞見並未將宇宙描繪成牛頓式的機械式超級機器,而是一個無限複雜的虛擬實相,創造此實相並貫串其中的是至上的宇宙智慧、絕對意識、宇宙之靈或宇宙心靈。
  這樣的研究提供來自啟靈藥療程的形上學洞見,以及對基本的本質論及宇宙論問題的答案,全都與西方科學的唯物論宇宙觀和牛頓-笛卡兒典範產生尖銳的衝突。不過,它們也與世界的偉大神祕傳統顯現出影響深遠的平行之處,阿道斯.赫胥黎使用「長青哲學」一詞來稱呼這個傳統(Huxley 1945)。令人訝異的是,它們也相容於現代科學的革命性進展,這些進展通常稱為「新典範」或「新興典範」(Grof 1998)。
  在接下來的日子,隨著我累積了全向呼吸療法和自發性全向狀態事件(靈性緊急狀態)的廣泛經驗,我瞭解到,我的論文中描述的形上學洞見並不限於啟靈藥經驗,而是代表著普遍性的全向狀態。在這一章,我將簡略描述在人身上自發性出現的,實相的迷人視野的基本特徵,有這些經驗的人都針對全向意識狀態進行了系統性工作。對這個主題更完整的討論請參閱我的著作《宇宙遊戲:探索人類意識邊界》(The Cosmic Game: Explorations of the Frontiers of Human Consciousness)(Grof 1998)。
  我的患者與受訓者透過一系列啟靈藥療程或全向呼吸療法的療程來進行自我探索,而他們也一再告訴我,他們將這個過程視為持續的靈性旅程。這些陳述推動我去研究全向意識狀態中的靈性經驗,並且探討是否有任何這樣的經驗賦予我的個案和受訓者某種他們已經抵達自我靈性旅程目的地的感覺。換句話說,他們是否發現並取得自己所尋找之物?

經驗到內在神聖以及具有靈魂的宇宙

  如果我們在全向意識狀態中保持眼睛睜開,這可能造成「內在神聖」(immanent divine)的經驗,這是對日常實相的一種深刻轉變的觀點。擁有這種類型靈性經驗的人會將環境中的人、動物以及無生命物體都視為宇宙創造能量的燦爛顯現,並且領悟到彼此之間的界線是虛幻且不真實的。這是直接經驗到自然即為神,或者哲學家史賓諾莎(Baruch Spinoza)所謂的「神或自然」(Deus sive Natura)。我們也發現,在分離的世界底下有個合一的、沒有區分的宇宙創造能量場。
  借用電視作為類比,這個經驗可以比喻為這樣的情境:黑白畫面突然轉變成具有鮮明色彩的畫面。在兩個情境中,世界許多舊有的元素仍然相同—我們仍然能辨認出人、動物、樹木等──但是我們感知它們的方式會因為加入新的層面而徹底重新定義。在電視畫面的比喻中,這個新的層面是顏色;在內在神聖的經驗中,那是一種神聖降臨感,一種神聖的感覺。「神聖降臨感」這個詞是榮格從德國神學家兼宗教學者魯道夫.奧托所借用來的。榮格偏愛使用這個中性的表達方式,而不是諸如宗教性、神祕性、靈性、神聖,或魔法等詞彙,它們已經在許多脈絡中使用,很容易受到誤解。
  如同我們前面看到的,在全向狀態中,我們也能擁有真實且令人信服的經驗,會相信自己就是動物、植物,甚至是無生命物質。隨著內在神聖的經驗到來,我們的世界觀擴展了,開始瞭解泛靈論文化的信仰,亦即將整個宇宙視為具有意識與靈魂。根據這樣的觀點,不僅是所有的動物,還包括樹木、河流、山脈、太陽、月亮與星辰,似乎都是具有意識的存在。擁有這樣的經驗,我們不見得會因此接受並擁抱任何這些文化各個層面的世界觀,然後完全遺忘並忽略西方科學的所有發現。
  然而,我們必須為自己的世界觀加入一項重要的實際事實:我們在全向意識狀態所經驗為物體的一切,在全向狀態中都具備主觀的、經驗式的對應。擁有內在神聖經驗;發現自己可以經驗到自己成為其他人、動物,以及宇宙各個層面的人,同樣也能瞭解偉大的東方靈性哲學的基本概念: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宇宙意識和宇宙創造法則的顯現。他們只是以不同的名字來稱呼它:梵天、道或佛陀。
  就以對終極的追尋而論,擁有前述經驗的人會感覺他們在靈性旅程上踏出重要的一步,但是並不認為自己已經抵達最終目的地。他們瞭解還有更多要去發現。

經驗到超然的神聖與原型領域

  經驗到超然的神聖(transcendent divine)會將某些靈視與遭遇導入意識之中,這些靈視與遭遇的對象包括來自世界不同文化的神話角色與生物、複雜的原型系列事件,以及探訪這些傳統所描述的彼世居所—像是天堂、樂園、地獄,以及其他奇幻的神話風景。在這類靈性經驗中,嶄新而又不屬於日常實相的世界似乎會從另一個實相層次或秩序中「展開」或「逐漸鮮明」──借用大衛.波姆的說法──並進入我們的感知範疇(Bohm 1980)。如果我們使用前面的電視比喻,這就像人驚訝地發現還有不同的頻道存在,每個頻道都與我們人生每天都一直在觀看並經驗的頻道截然不同。
  在這類經驗中,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心靈能觸及全部的神話人物,也能觸及他們所居住的領域。這類經驗特別令人信服的真實性證據在於,如同其他的超個人現象,這類經驗能帶給我們關於這些人物與領域嶄新且精確的資訊。這種資訊的性質、範疇、品質,通常遠遠超越我們先前關於這些神話的心智知識。這類觀察讓榮格提出這種假設:除了佛洛伊德所描述的個體無意識之外,我們還有集體無意識,可藉此讓我們連結人類的整體文化遺產。榮格認為,這些乃是原型或原初宇宙模式的顯現,代表著集體無意識本質性的構成元素(Jung 1959)。
  對許多人而言,首次遭遇存在的神聖層面乃是在死亡──重生程序的脈絡中發生,那時誕生的不同階段記憶伴隨著某類靈視,它們來自集體無意識的原型領域的相應場景。然而,要等到這個程序進行到心靈的超個人層次,與靈性領域的完整連結才會完成。等到這點發生,不同的靈性經驗會以純粹型態獨立出現,與胚胎所處的階段無關。在某些案例中,全向程序會完全跳過生活史與周產期層次,讓人直接觸及超個人領域。
  全向意識狀態可以針對古代與原住民文化的世界觀提供深刻洞見,它們相信不同的喜悅與憤怒神祇充滿並掌管著宇宙。這類經驗的意象乃是取自集體無意識,可能呈現來自人類整個歷史中任何文化的神話人物與主題,包括那些我們在心智層面一無所知的。如果我們對肯定並接受古代與原住民文化的世界觀感到遲疑,或許我們更願意使用現代的詞彙,例如以「神聖降臨感」取代「屬神的」;以「原型人物」取代「諸神」與「惡魔」。但是我們不再能將這些經驗貶抑為單純的「幻覺」,又或者是「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