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 of the Psychonaut: Encyclopedia for Inner Journeys
作者 | Stanislav Grof |
---|---|
出版社 | 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意識航行之道 III: 以啓靈物質自我探索:內容簡介(網頁字體顏色以黑色為限)「無意識地圖學讓他躋身於佛洛伊德與榮格之列!」 ──多學科啟靈藥研究學會創辦人瑞克 |
作者 | Stanislav Grof |
---|---|
出版社 | 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意識航行之道 III: 以啓靈物質自我探索:內容簡介(網頁字體顏色以黑色為限)「無意識地圖學讓他躋身於佛洛伊德與榮格之列!」 ──多學科啟靈藥研究學會創辦人瑞克 |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網頁字體顏色以黑色為限) 「無意識地圖學讓他躋身於佛洛伊德與榮格之列!」 ──多學科啟靈藥研究學會創辦人瑞克.都柏林 「或許這時刻正是榮格晚年所提出的『諸神的換位』。」 ──歷史學家、哲學家與占星家理查.塔那斯 超個人心理學巨擘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 以嶄新方式探索人類廣袤的內在宇宙, 凝縮其六十年研究經驗而成的巨作! 以啟靈物質自我探索時,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就是「心境」與「環境」, 包含實驗意圖、外在環境、集體占星運勢,都會牽涉到經驗的品質, 啟靈物質在新舊典範下的不同運用方式,其效果與結果也大異其趣。 而啟靈物質及其他形式的全向意識狀態的研究與應用, 則為理解藝術家及其作品帶來了革命性的洞見與突破。 葛羅夫重新詮釋精神分析觀點下的沙特、愛倫坡、達文西等藝術家, 也剖析了歷史上的科學家、發明家等人從全向意識狀態獲得的啟發。 理解榮格的「共時性」、「原型」理論,則有助於理解宇宙運作原則。 本書特色: 書中爬梳了將LSD及其他啓靈物質作為一種治療媒介的歷史經驗。儘管過往的使用方式建立在一種錯誤的觀點上,但隨著不斷地嘗試,以及新典範思維的涉入,如今已找到恰當地使用啓靈物質的方法,提供了前所未見的革命性觀點。 以獨特觀點詮釋「全向意識狀態」與藝術創作之間的關聯,挑戰了佛洛伊德固有的精神分析之詮釋。書中並收錄埃及的《亡者之書》、《西藏度亡經》、《神曲》、《薄伽梵歌》等作品的相關彩圖。 以周產期和超個人心理學的層面來擴展現有的心靈模型,並以此模型檢視歷史中各領域的天才:在夢中發現解答而完成元素週期表的門得列夫;又或是祕密地研究著鍊金術與神祕主義的牛頓,他甚至因為其研究內容被形容成「最後一位魔法師」;有著照相式記憶,並能憑空觀想複雜機械及其最終型態及功能的發明家特斯拉等。 驚艷推薦 顧敏 國家圖書館第十二任館長 王浩威 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呂旭亞 榮格分析師、旭立基金會創辦人 許翊誠 美國加州婚姻與家庭心理治療師
作者介紹 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 (Stanislav Grof, MD, PhD)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Stanislav Grof, MD, PhD)擁有超過六十年研究非尋常意識狀態經驗的精神科醫師,也是超個人心理學的創始者及主要的理論家之一。他的早期研究是在布拉格的精神醫學研究所進行,並在該單位主持一項研究LSD與其他啟靈藥的啟發及治療潛力的計畫。1973年,他受邀前往位於加州大索爾的伊沙蘭機構(Esalen Institute)擔任駐校學者,並在此處與他如今已過世的妻子克莉絲緹娜共同發展出全向呼吸療法,這是一種創新的經驗式心理治療,如今已在全世界運用。林瑞堂 Rainjana林瑞堂 Rainjana台大外文所碩士,譯有《齊瑞爾訊息:重返列木里亞》、《發現亞特蘭提斯》、《光行者》、《內在的微笑》、《人格原型書》、《人間天使決斷力》、《沒有改善不了的視力》等靈性、心理、商業、文學等多種類型之書籍作品。
產品目錄 目錄 獻詞 編者序 各界推薦 引言 序 前言 第七章 以啟靈物質進行治療及自我探索:心境與環境的重要 第八章 共時性:榮格的「非因果性連結原則」 第九章 全向意識狀態及對藝術的理解 第十章 普羅米修斯衝動:更高創造力 第十一章 原型:心靈和宇宙的指導原則 關於作者
書名 / | 意識航行之道 III: 以啓靈物質自我探索 |
---|---|
作者 / | Stanislav Grof |
簡介 / | 意識航行之道 III: 以啓靈物質自我探索:內容簡介(網頁字體顏色以黑色為限)「無意識地圖學讓他躋身於佛洛伊德與榮格之列!」 ──多學科啟靈藥研究學會創辦人瑞克 |
出版社 / | 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9971669 |
ISBN10 / | 9869971660 |
EAN / | 9789869971669 |
誠品26碼 / | 2681984816009 |
頁數 / | 248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1X1.3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357 |
最佳賣點 : 超個人心理學巨擘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
以嶄新方式探索人類廣袤的內在宇宙,
凝縮其六十年研究經驗而成的巨作!
推薦序 : 編者序
一趟進入地下世界的英雄之旅
作為一位榮格理論的愛好者,當時僅是粗略地瀏覽本書原文版,便被勾起了極大的興趣,這是本我私心會想要買回去讀的書(我發誓這絕對不是場面話)。讀精神分析不免會接觸到世界各地的童話、神話、民間傳說,以及各種宗教、儀式、鍊金術等,自然地會踏入人類學、民俗學、哲學等領域。這些領域相互呼應而觸類旁通,也在本套書中占了不小的篇幅。書中提出的某些概念更是與榮格的原型、共時性、集體無意識等理論遙遙呼應,甚至牽涉到占星學,喜歡榮格學說的人是無法抗拒這些關鍵字的。
透過各種啟靈物質,或是全向呼吸療法,進入非尋常意識狀態──亦即全向意識狀態,這樣的意識狀態包含了許多迷人又奇特的各異層次,諸如經驗超個人意識、基礎周產期母型等,而這些層面的經驗又有著療癒的潛能。儘管有近六十年的研究成果作為佐證,這些理論似乎不為主流科學界廣泛接受,因為這些理論確實地挑戰了科學界主流的唯物論觀點,無怪乎書中葛羅夫以基本教義派來比喻科學主義。
回首歷史,任何新的典範在被接受之前,所有對舊有典範的挑戰,都會被視為當時的異端,然而正是這種「異」的特質讓本套書更顯得耐人尋味,畢竟人類進步的動力就在於對當前狀態的不滿足。若用神話學式的語言來說,葛羅夫的整個研究歷程正有如一趟「進入地下世界的旅程」,不僅其研究本身深入探索了個體與集體的無意識;啟靈藥研究曾經在美國遭受法律面的打壓;葛羅夫因其母國政治因素而選擇留在美國繼續其研究;根據其研究經驗而誕生的理論某種程度上不為主流科學所接納,讓這一切都沾染上了「地下世界」的色彩。
若根據喬瑟夫‧坎伯的「英雄之旅」理論,這套書本身無疑就是整個英雄之旅的完成:葛羅夫進入地下世界探險後帶回寶藏,並將這智慧的寶藏與世人分享。
而當下的世界,也呼應著這樣的地下色彩。本套書中文版的出版日期橫跨2020到2021年,正好是新冠肺炎徹底改變人們生活模式的時機點。這種生活模式的改變,讓我聯想到希臘神話中黑地斯強擄普西芬妮進冥界的故事。普西芬妮被擄進冥界,其母豐收女神狄米特傷心欲絕,無心照料大地,饑荒降臨。後經宙斯下令,要求黑地斯歸還普西芬妮,但普西芬妮因為吃了冥界的石榴,一年有四個月需回歸冥界,因此有了作物生長與不生長的季節之分。普西芬妮也從少女變身為成熟的冥后。
把眼光放到世界的規模上來看,因為疫情,人們從地面上消失,百業蕭條。社交隔離就是某種程度的社交死亡;因病死亡的人則被埋入土中,這一切都與前述神話有著象徵性的連結。地下世界向來與死亡的意象有所連結,而死亡又是重生的前提,正如書中所提到的「心理靈性的死亡與重生」。然而這或許是一個很好的時機,把正常狀態下對外凝視的力氣收回,往內省視自己,挖掘蟄伏於地下的議題。本套書在此時出版,或許可說是來得正好,幫助讀者(包括我)面對科學、心理學、靈性,甚至自我時,能以更為成熟的視角觀看。正如同從冥界歸來的普西芬妮,從少女變身為成熟的冥后,我們歷經本書的「地下世界之旅」後,也會有相應的成長。
葛羅夫的知識領域橫跨多門學科,讓此書不易翻譯,大力感謝翻譯的協助。除了多次與翻譯來信討論書中細節,校稿時也曾去信作者,詢問書中內容相關疑問。我也運用了身邊的人脈,詢問希伯來文、華嚴經相關問題。書中有多處需要加註說明,耗費了許多時間來查詢相關資訊,但編輯過程充滿了吸收知識的樂趣。希望這本書除了滿足讀者在心理學、靈性面上的需求,閱讀過程中也充滿了樂趣。
林德偉
────────────────
本書責任編輯
跟著葛羅夫認識多層次的自己
對翻譯者而言,有機會接觸像葛羅夫的《意識航行之道》這樣龐大且濃縮精鍊了作者一生志業的著作,最初的感覺真是全身雞皮疙瘩。一方面,有機會閱讀並翻譯這種代表作注定需要一段漫長但充實的時光。另一方面,從本書的目錄來看,卻又有點擔心自己能否跟得上作者的飽學多聞。我便是在這種誠惶誠恐的心情中踏上這段旅程。
實際開始翻譯之後,我稍微放下了心頭的大石。這套百科全書雖然探討了包含人類學、民族學、藝術、超個人心理學、精神醫學、藥理學、神祕主義、甚至占星學等廣泛的學術領域,但是葛羅夫的用詞行文卻相當清晰且條理分明,讓複雜的觀念在他筆下也如同面對面聽他講課一般容易理解。然而,更重要的是,葛羅夫除了分享自己的飽學之外,更希望透過這些知識來促進心理學界及心理治療界能從不同角度看待「靈性緊急狀態」,如此才能針對不同需求的個體提供最適合的協助。
要能了解「靈性緊急狀態」,就必須了解人的多層次存在。事實上,從古至今,東方與西方都出現許多模型來解釋這種多層次的存在。在西方心理學界,最有名的模型或許是佛洛伊德最初提出的意識、潛意識、無意識模型。然而,儘管葛羅夫是在佛洛伊德的傳統中學習並受訓,但是他卻透過多年進行啟靈藥治療與研究來提出另一套模型,指出靈性緊急狀態乃是關係到人的不同層次間的平衡開始鬆動、改變。
葛羅夫提出的模型描述了人的不同層次,除了意識、個體無意識之外,還納入與出生前後相關的基礎周產期母型以及超個人無意識等層面(第一冊206頁的圖就清楚勾勒出這個龐大的結構)。根據這個模型,超個人無意識包含了業報記憶、集體記憶、祖先記憶、演化親緣記憶、神話記憶,後者均統攝於原型層面之中。個體無意識與超個人無意識等記憶則會以濃縮經驗系統(COEX)的形式進入意識並影響人的生活。
深深打動我的是,葛羅夫所提出的模型乃是基於實際治療的案例,透過分析而逐漸塑造成形,而在本書中也納入了許多驚人的案例。在翻譯這些案例的過程中,我不禁聯想到自己學習瑜伽靜心時所觸及的「心印」這個概念(梵文為samskara),指的是累世在心靈中留下的印記。本套書第二章「心理學的修正與復魅」中所提到的彼得的案例指出,從他父母親的虐待、置身於納粹德國的經驗、一直到彼得在現實生活中的失能行為,這些透過經驗的相似性而彼此吸附,跨越心靈的不同層次而彼此呼應。
在靜心時,或許你也會有這樣的經驗:這一刻,你感覺寧靜安詳,感覺和宇宙合一;下一刻,想起某些現實生活的事件引發了某種情緒反應,而這類情緒會持續連結到其他引發類似情緒的事件,不久之後,你就遺忘了先前的寧靜安詳,得更努力專注於呼吸或梵咒以便再次回到那個狀態。只是,如果能看出這類情緒之間的模式,認清這是某類情緒的重播,那麼這種跳脫就會讓我們受制於其中的時間變得更短。
目前,在我自己的經驗中,除了專注呼吸、無視於這些情緒干擾外,嘗試辨認這些情緒的模式也確實幫助我較能掙脫這類情緒的重播,或許是這個過程讓我停止認同於這類情緒,讓某個心印創造實相的潛力釋放完畢。這點確實要感謝葛羅夫窮畢生心力所描繪出的這套心靈地圖。
事實上,面對像這套總結個人學思旅程的百科全書,通讀一次是遠遠不足的。許多概念或許得在深層的心靈中發酵並彼此連結,方能匯聚成對自我、對社會更深的了解。我真心期待,能有更多不同領域的心理與靈性工作者能獲益於本書,並且齊心協力建構出跨學科的平台,為靈性修持以及靈性緊急狀態提供更為恰當與及時的協助。
林瑞堂
──────────────
本書譯者及靜心教師
各界推薦
《意識航行之道》是由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長期且傑出的啟靈藥療法與全向呼吸療法工作中萃取出的智慧寶庫。這是一位傑出臨床工作者豐富且完整的見證,他永遠改變了我們對自己和宇宙心智的認識。這是必備且美好的讀本。
──哲學博士克里斯.巴赫(Chris Bache, Ph.D.)
《暗夜黎明》(Dark Night, Early Dawn)、《生命週期》(Lifecycles)、
《生命教室》(Living Classroom)等書作者
未來的史學家會說,1950 年代中期啟靈物質與植物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心理學、精神醫學、心理治療。這也為西方文化帶來強烈衝擊,改變了生活方式、世界觀、藝術、理論物理學、科技、電腦工業等。如果你認為這個說法有點誇大,請閱讀《意識航行之道》,這是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殫精竭慮且行文優美的作品,記錄了一個或許會意外地為人類帶來救贖的年代。
──哲學博士史丹利.克里普納(Stanley Krippner, Ph.D.)
加州奧克蘭塞布魯克大學(Saybrook University)
艾倫華茲心理學教授(Alan Watts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的《意識航行之道》會帶領讀者穿越時間、心智、意識、文化、心靈、政治、社會和宇宙,讓讀者深感驚異:一個人一生中如何能有如此深刻的經歷、能如此熱情地探索神祕、能獲得如此的轉變並瞭解如何向這條道路上的其他追尋者清楚表達自我經驗的普世層面?史坦是世界的寶藏,而他的旅程就是新人類的旅程。
──哲學博士吉姆.蓋瑞森(Jim Garrison, Ph.D.)
線上大學(Ubiquity University)創辦人
我認為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能兼採眾家之長,致力於超個人心理學、啟靈物質、精神醫學的科學;我也視他為我的摯友,他以自己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拉姆.達斯(Ram Dass)
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是意識研究偉大的先驅之一,他影
響深遠的探索與廣泛地綜合各家之言顯著地擴展了我們對心靈
及其潛能的看法。你或許不會同意他所有的結論,不過你當然
會想要認識他的研究,這些都很有技巧地綜述於本套書中。
──羅傑.渥許(Roger Walsh)
醫學博士及哲學博士,加州大學爾灣分校
序
始於五百年前,造就我們當前文明及現代技術的科學革命在過去一百年間有巨大進展。今日,我們將太空探索、數位科技、虛擬實相、人工智慧以及光速溝通視為理所當然。儘管有這種種進步,根本實相的本質仍不為人所知。如果你上網搜尋科學仍未能解答的問題,你將會發現關於實相本質的兩個最重要的問題仍未獲得解答—宇宙是由什麼所構成的?意識的生物學基礎為何?顯然,這兩個問題彼此相關。要認識存在,我們必須覺察到存在!
在過去六十年間,史坦.葛羅夫比起我能想到的任何人更像開拓者,他讓我們更加認識內在實相以及它與所謂外在實相經驗的關係。這套著作有系統地探索他的旅程,由個人層面、超個人層面直到存在的超越範疇。如果任何人想深入鑽研存在與經驗的奧祕,那麼忽略如此重大的工作將會相當不智。
生與死有什麼意義?出生創傷(birth trauma)如何影響我們的生命經驗?在我們清醒的「夢境」之外,是否有其他的經驗領域存在?我們為何需要認識它們才能緩解個人與集體的苦難?人類如何療癒這種自我造成的創傷?我們如何克服自己對死亡的恐懼?我們超越心智、身體、宇宙等經驗之外的真實本質為何?
史坦.葛羅夫鶴立雞群,而我們有幸能站在這位巨人的肩上。稱呼他是意識界的愛因斯坦還算是客氣的說法。我個人因他指出的方向而深深受惠。未來的世代將永遠感激他幫助我們由所謂日常實相的這種集體催眠中甦醒。
我整晚熬夜閱讀史坦.葛羅夫的這套曠世鉅著。
──狄巴克.喬布拉醫師(Deepak Chopra, M.D.)
內文 : 內容連載
(請以6000字以內為限)
(網頁字體顏色以黑色為限) 嘗試運用LSD和其他啟靈物質作為治療媒介,這是一段充滿著嘗試與錯誤的歷史。儘管啟靈物質曾以許多不同方式使用,但這樣的努力最初只換來少許的成功。然而,這段歷史的轉捩點,就是發現治療實驗的成敗關鍵取決於非藥物因素,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心境與環境」(set and setting)。這些因素包括給予物質的人、使用者的性格、實驗的意圖與目的、人際環境與外在物質環境,甚至是集體的占星運勢及參與其中的人個別的占星運勢等。
許多這種混淆都是舊典範的思維模式所造成的,因為作為這類思維對象的物質,若是能適當地認識及使用,就會提供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另類選擇,和傳統治療方法與策略大不相同。威爾納.斯托爾的歷史性論文〈LSD-25:來自麥角鹼類的神奇物質〉(LSD-25: A Fantasticum from the Ergot Group)最先提及LSD或許具備治療潛力(Stoll 1947)。就斯托爾的論文脈絡來看,該文僅是順帶提出這個物質或許可嘗試作為治療媒介,並未進一步詳盡說明。
兩年之後,瑞士的精神科醫師及心理治療師基翁.康道(Gion Condrau)提出第一個實際的治療實驗。他研究LSD是否可以作為抗憂鬱劑,並採用以鴉片酊劑治療憂鬱症的配方:他先讓LSD的劑量逐漸增加,然後再逐漸減少劑量(Condrau 1949)。結果相當令人失望。康道還描述了偶爾會出現症狀加劇,而非緩解。這點也不難理解,因為LSD 若是恰當使用,就會以同類療法的方式來治療,亦即透過讓症狀暫時加劇來加以治療。
其他研究者企圖遵循這個方式,或單獨使用中等劑量的LSD,測試它作為化學抗憂鬱劑的成效,但結果同樣令人失望。有兩項治療實驗是根據以下的臨床觀察:急性精神病發作對治療的回應遠勝過症狀較少、發展較緩慢的發作狀況。這裡的構想是運用LSD 作為媒介來觸發症狀,進而施加「真正的治療」。因此,以回顧的角度來看,我們這些曾親身運用這種物質的人會認為喬斯特與維卡利(Jost and Vicari)兩人運用LSD的失敗嘗試相當令人震驚且幾乎是犯罪。這些作者用LSD啟動患者的症狀,然後在療程中施以電擊(Jost 1957, Jost and Vicari 1958)。桑迪森、史賓賽與懷特勞(Sandison, Spencer, and Whitelaw)也遵循相同的策略,但是用抗精神病藥物托拉靈(Thorazine)來取代電擊(Sandison, Spencer, and Whitelaw 1954)。
另一個按照舊典範精神來運用LSD的極端案例,是用它作為休克療法,類似電痙攣療法或胰島素休克治療法,亦即給予患者「單一巨大劑量」而不做任何準備或治療。其中最糟糕的實驗是由加拿大精神科醫師愛略特.巴克(Elliott Barker)於1968 年所執行的;他在安大略省一所針對「具危險性精神病患」的最高戒備醫院擔任院長及臨床主管。巴克會將男性違規者赤裸地鎖進一個房間長達十一天,給他們高劑量LSD(2000微克),並搭配抗癲癇藥物。他們必須透過吸管隔著牆壁進食,被鼓勵以尖叫表達自己暴力的幻想(Barker 1968)。經過這種「治療」,再犯情況其實顯著增加。巴克遭到開除,但不是因為他的LSD實驗,而是因為囚犯起身反抗他。他遭開除也無關乎他的實驗對象再犯率更為增加;後續研究是之後才進行的。
在許多剛開始是設計成休克療法的計畫中,有一個後來卻變成所謂的「啟靈物質」療法,這是許多美國與加拿大治療師的用法。包含了次數較少,但使用高劑量啟靈物質的療程,其目標是誘發超越性的經驗。歐洲治療師偏好使用不同的方法,稱為「放鬆致幻」(psycholytic,亦即解決心靈中的緊張與衝突,源自希臘文的lysis,意為消融)。這包含次數較多的系列性啟靈物質療程,使用的是低到中劑量,受到佛洛伊德派精神分析很強的影響。
導致真正的啟靈藥療法發展的事件是個迷人的故事。1959年,迪特曼與惠托希(Ditman and Whittlesey)在《普通精神醫學檔案》期刊(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出版了一篇文章,指出LSD 經驗與震顫性譫妄(delirium tremens)之間有著表面上的相似性(Ditman and Whittlesey 1959)。加拿大精神科醫師亞伯罕.賀弗與韓弗瑞.奧斯蒙在一趟搭乘「紅眼班機」的航班中討論這篇文章,並且在半夢半醒的意識狀態中有了這個想法,要運用LSD 可能帶來的最糟糕經驗──惡性靈遊(bad trips)來治療酗酒。這個構想是根據這個臨床觀察:震顫性譫妄的經驗是如此可怕,經常會遏阻酗酒者不再繼續飲酒,也常常代表著他們生命中極端的轉捩點。
受到這段討論所啟發,賀弗與奧斯蒙在他們位於加拿大薩克其萬省沙斯加通市的醫院開始了一個計畫,設計在酗酒的患者身上盡可能誘發出最糟的經驗(所謂的「惡性靈遊」),透過給予LSD來試圖模擬震顫性譫妄。接著,故事因為傳奇的艾爾.哈伯德(Al Hubbard)這個人而變得更加有趣;這位啟靈物質歷史中最神祕的人物意外地出現。要恰當地描述艾爾.哈伯德並不容易;他的傳記讀起來就像好萊塢動作電影的劇本。
1919年,哈伯德還未滿二十歲,他—據說是受到其他世界的力量所引導—發明了「哈伯德能量變壓器」。那是一種電池,據說會直接從放射性礦石汲取能量;當時的科學無法解釋這種科技。《西雅圖郵訊報》(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報導了哈伯德的發明,這個設備藏在一個小盒子內(28公分x 36公分),連續三天不間斷地為西雅
圖的波提可灣(Portico Bay)內一艘渡輪大小的船隻供給能量。哈伯德將這個專利的一半以七萬五千美元的代價賣給匹茲堡鐳業公司(Radium Corporation of Pittsburg)。與他有關的機構、他曾做過的工作都令人眼花繚亂。在不同的時期,他曾為加拿大特勤局(Canadian Special Services)、美國司法部、美國菸酒槍炮及爆裂物管理局、戰略情報局(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工作,據說也曾為CIA工作。
在禁酒令時期,他在西雅圖擔任計程車司機。透過藏在計程車後車廂的精細的船對岸通訊系統,他幫助私酒販子成功地帶著酒品避開美國與加拿大的海岸巡防隊。人們讚揚他是「西北私酒之王」(Bootleg King of the Northwest),後來他遭到FBI逮捕並入獄了十八個月。他也曾短暫地在加州的史丹佛研究所當工友。四十出頭的時候,哈伯德實現了他一生的志願,成為百萬富翁。到了1950年,他成為溫哥華鈾業公司(Uranium Corporation of Vancouver)的科學主任,擁有自己的飛機隊,一艘一百呎的遊艇,以及溫哥華灣的戴曼島(Dayman Island)。
他的綽號「哈伯德船長」則是來自他的船長證書,以及曾在美國商船學院工作。他還有另一個綽號「LSD的播種者」,因為他將LSD給了大約六千人,包括科學家、政治家、情報官員、外交官、教會人士。根據他朋友的說法,他能赤手空拳握住一百二十伏特的電線,更鼓勵他們也這麼做。等到朋友觸電,他給他們這樣的建議:「你不能抵抗電力;你要隨之流動。」哈伯德持續在不同地方出現與消失,提著一個小小的黑色公事包,人們說他能分身(bilocate)。
1953年,艾爾.哈伯德出乎意料地邀請韓弗瑞.奧斯蒙前往皇家溫哥華遊艇俱樂部(Royal Vancouver Yacht Club)午餐。在他們的討論中,哈伯德對奧斯蒙與賀弗用來治療酗酒者的LSD治療策略多所批評。他堅持應該採用截然相反的方法;這些患者所需要的是深刻的、改變生命的超越經驗。為了達成這點,他們進行療程的環境應該要很美,要用花朵和世間的靈性符號裝飾,同時要播放靈性音樂。賀弗與奧斯蒙聽從他的建議,治療的結果也大為改善(Hoffer 1970)。這個策略後來成為加拿大和美國等地運用LSD來為酗酒者與成癮者提供治療的標竿,其名稱為稍嫌自我重複的「啟靈藥療法」(psychedelic therapy)。
1960年代中期,捷克製藥公司史波法(Spofa)是除了瑞士的山德士公司之外唯一供應純LSD 的製造商;他們請艾爾.哈伯德來找我接受訪談,希望我能告訴他們哈伯德在科學界是否知名,這是因為他前往布拉格,要為溫哥華的好萊塢醫院(Hollywood Hospital)購買兩克的LSD。由於他曾與邁倫.斯多拉洛夫(Myron Stolaroff)與威利斯.哈曼(Willis Harman)共同撰寫一篇名為〈啟靈物質經驗〉(The Psychedelic Experience)的論文(Stolaroff, Harman and Hubbard 1964),這其實便足以向捷克有關單位證明他的可信度。他購買的兩克LSD 算是划算,因為那時一百微克劑量的玻璃瓶溶液要價十美分。
在我們的討論過程中,艾爾打開他的黑色公事包,拿出美國與加拿大政府的授權文件給我看,證明他可以在這兩個國家的邊界來回運輸任何物質。我也有機會問他一個問題,自從我聽到他給了賀弗與奧斯蒙關於使用LSD的建議後,就很想問他:他是從哪裡得到那樣的資訊?答案相當迷人。他告訴我,在艾伯特.赫夫曼發現LSD的啟靈效應的十年之前,他(艾爾.哈伯德)就曾看到一個原型天使般的形象,那個存在告訴他,有個獨特的物質將在瑞士發現,並且描述了應該以什麼方式使用那個物質。
1967年夏天,就在我前往加州的帕羅奧圖時,啟靈物質的先驅邁倫.斯多拉洛夫(Myron Stolaroff)邀請我加入他,搭乘他的塞斯納四人座飛機去拜訪他的密友艾爾.哈伯德。我們飛過內華達山脈,抵達他位於洋蔥谷(Onion Valley)那岩石遍布的隱居處。午後我們三人在山中健行,過程中邁倫一直說著關於艾爾的人生與能力的迷人故事。在某一刻,邁倫告訴我,他將艾爾視為可與耶穌比肩的偉大靈性生命,這也讓我深感訝異。
早期LSD治療實驗的普遍結論是,這個物質「本身」並不是化學治療媒介。要能發揮作用,它必須搭配心理治療以及特殊設計的環境來施用。不過,即使如此,嘗試錯誤的歷史仍繼續發生。如果施用低劑量LSD作為系列性心理治療的輔助,那麼這不會明顯地強化治療程序。相反的,這會顯著地延長療程,偶爾甚至還會強化症狀。顯然更好的方式就是扭轉重心,增加LSD 劑量並運用心理治療來處理並整合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