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忍細究 | 誠品線上

歷史不忍細究

作者 百家論壇編輯部
出版社 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歷史不忍細究:揭開歷史謎團.還原歷史真相名留青史的忠臣良將實非英雄好漢?萬古流芳的傳奇故事實乃憑空捏造?史料與真相的不斷對話與衝擊,引領我們走進時光隧道,追尋那被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揭開歷史謎團.還原歷史真相 名留青史的忠臣良將實非英雄好漢?萬古流芳的傳奇故事實乃憑空捏造?史料與真相的不斷對話與衝擊, 引領我們走進時光隧道,追尋那被人遺忘的歷史暗角… 英國著名史學家卡爾有個著名命題:「歷史就是與現實不斷的對話。」卡爾說:「並非所有有關過去的事實都是歷史事實,或者都會被歷史學家當做事實加以處理。」 因此,閱讀歷史,我們常常讀出幾分含混、幾分閃爍,也許這正是史家們的難言之隱。而那幾分含混和幾分閃爍中,究竟隱藏著什麼真實細節和生動故事?有哪些史事被誤讀了呢?對歷史的喜好,也許正是源於我們對已發生的未知事物的渴望,並促使我們不斷去尋找那事、那人,尋找那被人遺忘的暗角…… 閱讀此書,跟隨著作者的調查、考證和探索,透過那些歷史事件知情者、親歷者的回憶,隨之而來的新奇、驚異,獲得新知的刺激感將不斷產生,歷史那曾經跳動的脈博合呼吸猶如重現……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百家論壇》編輯部對歷史故事有廣泛涉略與研究的編輯團隊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篇 破解謎團 韓信真的是「背水一戰」嗎? 西施:一個身分可疑的臥底女間諜 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為什麼要投湖自盡? 寒山寺《楓橋夜泊》詩碑千年詛咒之謎(一)(二) 千古疑案: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 火燒阿房宮之謎 火燒赤壁是真的嗎? 大貪官和珅二十條罪狀裡為什麼偏偏沒有「貪」罪 瀋陽故宮四大謎團 清東陵乾隆陵墓謎案 一七五七年乾隆徹底閉關鎖國始末 我們為什麼敬仰漢朝? 第二篇 名人新事 川島芳子詐死,隱居長春三十年? 姜太公釣魚是為了搞情報? 孔子的緋聞:「子見南子」經過 乾隆到底是不是海甯陳家的兒子? 偶像皇帝宋仁宗 誰是《紅樓夢》中秦可卿的原型? 慈禧太后為《中國不高興》「作序」 兵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 第三篇 事件追蹤 六百年前鄭和智剿最大海盜集團 梁武帝禁止弟弟逼債收屋--南北朝爆發「金融危機」 匈奴人西遷為什麼改變了歐洲的格局? 雍正大展:國寶如何遷到臺灣,雍正曾篡改過遺詔嗎? 追尋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的命運 光緒皇帝與美國總統麥金萊書信往還的背後 最早的中日戰爭:「白村江之戰」使日本對大唐心生敬畏 華裔國中生破解《靜夜思》日中差異之謎 一九一二年內蒙古烏泰「獨立」事件平叛始末 閱兵--從祭天迎賓到示威的神聖莊嚴盛典 《我的團長我的團》真實記憶: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

商品規格

書名 / 歷史不忍細究
作者 / 百家論壇編輯部
簡介 / 歷史不忍細究:揭開歷史謎團.還原歷史真相名留青史的忠臣良將實非英雄好漢?萬古流芳的傳奇故事實乃憑空捏造?史料與真相的不斷對話與衝擊,引領我們走進時光隧道,追尋那被
出版社 / 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6234255
ISBN10 / 9866234258
EAN / 9789866234255
誠品26碼 / 2680581790002
頁數 / 30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試讀內容

川島芳子詐死,隱居長春三十年?

研究者李剛等人發現:三大最新出現的科學考證證據證明,從小看著長春市職業畫家張鈺長大的「方姥」很有可能就是川島芳子。中方研究者根據最新證據得出的這個結論,日本專家也認為,這個可能性是九十九%……

新聞背景

  長春職業畫家張鈺去年透露一個大秘密:「姥爺臨終前告訴我,從小看著我長大的方姥就是川島芳子,方姥到一九七八年才去世。」並披露關於此事的諸多情況。
  其間,張鈺、「方姥」故居鄰居、張鈺之母段續擎、愛新覺羅家族現族長愛新覺羅•德崇、川島芳子親妹妹金默玉各自表述過相同或相悖的證言。「方姥」遺物景泰藍獅子中的神秘篆字紙條、刻有英文字母「HK」的望遠鏡等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公安影像專家更鑒定「方姥」畫像與川島芳子為一人。
  今年,研究者李剛等人,又在浙江某寺發現疑似「方姥」的骨灰,並帶至日本進行DNA檢測。

歷史迷案,雲開霧散?

  從日本考證歸來的李剛等人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張鈺所說的方姥,就是川島芳子!」李剛等表示,三大最新出現的科學考證證據,已確證張鈺姥爺段翔(化名)的遺言。
  赴日考證,意在尋找科學證據,而最初並不順利。三月一日,段續擎、張鈺母女,中方研究者李剛、何景方等人,抵達日本東京。早在二月十一日,吉林省社科院研究員王慶祥,即受李剛委託,攜相關物證抵日,參與日方鑒定。
  「最權威的方法是DNA檢測」,李剛說,在日方聯繫下,中日雙方針對從浙江找回的「方覺香居士骨灰」,進行DNA檢測,「二○○○年,日本專家阿部由美子博士,取得愛新覺羅‧憲東的四根頭髮,他是川島芳子同父同母的兄弟,這為DNA檢測提供了前提條件。」其後,日方多次實驗,但未在疑似「方姥」的「方覺香骨灰」中找到DNA元素。
  「原因是這些骨灰已深度火化了」,李剛說,「日本九州的鑒定專家,研究了『方姥』可能接觸過的物品,比如密碼箱、望遠鏡、藥勺等,希望從中找到DNA元素,也沒成功,日方專家說是因為年代太久遠。」

指紋檢測,未找到「方姥」指紋

  DNA檢測骨灰中未發現DNA元素,另一條科學驗證路徑,是指紋比對。李剛介紹,日方存有川島芳子的指紋,「他們希望在『方姥』留下的望遠鏡等物品中,找到可以對比的指紋」。
  對此,記者曾專門諮詢公安部門專業技術人員。據稱,從技術層面看,指紋留在物體上後,如不經特殊保護,保留期一般不超半年,即使留在保存環境較好的玻璃等器物上,也很難超過兩年。
  李剛坦言,並沒在張鈺提供的物品中,尋找到有價值的指紋,「日方正在檢測方姥看過的五本《紅樓夢》和《產婆學》等書。但在日本期間,我們聽段續擎說,方姥看書有時用鑷子翻頁,看來靠指紋檢測找出證據,也基本無望。」
  據悉,日方專家亦鑒定了其他物件,但對「方姥是否真是川島芳子」並無決定性影響。

新證一,刑場上的死者不是川島芳子

  川島芳子被押期間所拍照片和行刑後照片,吉林省公安廳副調研員、省公安攝影協會秘書長台祿林以個人身分作出鑒定結論:兩張照片中並非同一人。
  李剛介紹,針對這一結果,日方再次進行鑒定,「日本專家將行刑後的照片通過電腦製作,將人像立體化,進行骨骼分解,得出的鑒定結論是,被槍斃的死者不是川島芳子。」

新證二,李香蘭:沒別的可能性

  三月八日,中方研究者回國,張鈺一人留在日本東京,等待會見川島芳子生前密友——現已八十八歲的李香蘭。
  根據研究者提供的書面材料,三月十二日十八時,張鈺來到李香蘭住處。這場會見,李香蘭事先要求不能超過十五分鐘。雙方見面後,張鈺談起「方姥」的生活習慣,並介紹了「方姥」住房、茶室的布置。聽完這些介紹,李香蘭連聲說「是哥哥!」李香蘭對川島芳子的稱呼,一向是「哥哥」。
  談話中,在場日本記者問李香蘭:「『方姥』會是川島芳子嗎?」
  李香蘭回答:「沒別的可能性了。」
  這場會見,實際花了四小時。

新證三,筆跡鑒定為同一人所寫

  張鈺說「方姥」曾為她畫過一幅墨版肖像畫,在這幅畫的下麵,隱約有三個字:「姥留念」。
  研究者們表示,這是方姥留下的唯一筆跡。
  吉林省收藏家協會創始組建人、知名古董鑒定家郭相武對筆跡進行了校對。「鑒定書畫真偽,最主要的一項是字跡鑒定。」郭相武表示,他對自己的鑒定結論有信心。
  困難的是,「姥留念」三個字刻上後,有人似乎想隱藏什麼,又用墨水塗抹在字上,導致只有「念」字比較清晰。郭相武分析,塗抹字跡的人可能是作者本人,「也就是方姥」。
  容易的是,川島芳子筆跡留存世上較多,這為筆跡比對提供了保障。郭相武選擇的主要比照對象,是川島芳子在獄中寫給其養父川島浪速的信。
  郭相武比較發現,「念」字其上部的「人」,和川島芳子信中「今」字、「命」字上部的「人」,其書寫習慣一致,「這是一般作偽者想不到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郭相武說。
  由此,郭相武出具鑒定意見:從字跡看,為同一人所寫。日方也對兩者筆跡進行了鑒定,沒有得出結論。目前,中方研究者們采信了郭相武的結論。

新證四,老照片中的第六人

  這是一個最驚人、最讓人意想不到的發現!
  日本考證期間,張鈺母女與研究者們參觀了松本市博物館。松本市是川島芳子年少時生活之地,該博物館留存著川島芳子的相關資料。館內,展有川島芳子多幅照片。段續擎表示這些照片很像方姥,在一幅合影照片前,段續擎突然指著照片中一個人說:「這人面貌很像我父親,越看越像。」
  照片中共有六人,攝于天津東興樓,並無拍攝日期(注:史料載,川島芳子曾以東興樓為據點刺探情報)。
  照片中五個人有署名:分別是川島芳子、孝子、小口敏治、藤澤藤雄氏、千鶴子。只有一人沒有署名,正是段續擎所指之人:一個二十歲上下,一身軍裝,面露微笑的年輕男子,站在川島芳子的身後。
  研究者調查了署名五人的身分:孝子是個少女,千鶴子是川島芳子的秘書,一身西服的小口敏治是日本某企業人士,藤澤與「第六人」穿同樣軍裝,是個日本隨軍記者。
  松本市館方經過調查,沒有查到「第六人」的任何相關資料。他真是段續擎的養父段翔嗎?

段翔的複雜身分

  研究者們認為,段續擎所說的話,邏輯上成立。理由在於,川島芳子經營天津東興樓時期,生於一九一八年的段翔正好二十歲上下,當時在偽滿鐵路工作。段續擎介紹,段翔會一口流利的日語,生前說過自己曾給偽滿警察局局長當翻譯,「大約是一九五三年,父親帶我去過東興樓,當時我記得是棟二層樓,對面有個飯店。父親說他在解放前,曾經來過這裡。」
  「檔案表明,他還在國民黨軍隊當過差」,李剛說,早期他們曾詳細調查段翔的經歷,「因為他身分的複雜性,所以我們當時認為他有可能認識川島芳子,但沒有實質性證據。」

專家結論:確為段翔

  發生這個意外插曲後,研究者回國後立刻忙起來。他們在從日本帶回的有關著作中,也找到了類似的照片。但這些能夠看到「第六人」的照片中,都缺少他的署名。
  研究者將兩張照片交給台祿林,後者給出了書面鑒定結論:通過視覺、面部比例關係、電子影像疊影技術等三種對比方式比對,A、B圖為同一人。A圖是神秘的「第六人」照片,B圖是段翔單人照片。
  至此,研究者們得到又一個科學驗證:至少在川島芳子盤踞東興樓時,她與段翔兩人已見過面。至於二人當時的交情深淺,無從考證。

結論,九十九%還是一百%?

  更大謎團恐永難解開,研究者認為,儘管沒有科學證據能直接證明「方姥」是川島芳子,但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已經足夠。根據最新證據,他們得出了這樣的推斷:
一、科學證據證明,川島芳子沒有死在刑場上;
二、科學證據證明,臨終留下遺言說「方姥」是川島芳子的段翔,確實認識川島芳子;
三、中方專家認為,「方姥」與川島芳子的筆跡相同。
上述三條推斷,加上前期報導過的種種如愛新覺羅‧德崇等人證、藍獅中神秘紙條等物證,綜合分析,中方研究者們認為:「方姥」就是川島芳子。
  「由於年代久遠,多數物品發生變化,同一物件又經多人轉手,況且『方姥』本人不留照片、不留筆跡,明顯在隱瞞身分,因此想找到更直接的科學證據,已經很難了。」
  李剛說:「但在歷史、社會、人文方面的考證表明,我們的結論是有充分依據的。」
  相比較而言,日方態度更為嚴謹,李剛稱:「日本權威專家認為,『方姥』是川島芳子的可能性是九十九%,這個一%,就差在沒有最直接的科學證據上。」
  半年來,關注此事進展的人常問,到底何時有結論?
  在筆者對張鈺母女及研究者李剛等人的調查與暗訪中,沒有發現明顯破綻。但是,由於沒有DNA和指紋的鑒定結果,這件事理論上仍存在虛假的可能性,不過成本會高得離譜。
  在研究者的邏輯鏈條上,涉及一系列人證、物證,從省內到省外,再到國外,任何一條斷了,都可能成為致命失誤。另外,涉及其中的人,究竟為什麼甘冒風險編織關於一個漢奸的謊言?筆者想不出理由。
  若排除故意造假的可能性,那麼已經披露的這些人證、物證,應該可以讓大家得出一個結論。同時,一些暫不便公開報導的證據與分析,也在印證著中方研究者的結論。
  一樁歷史懸案得已解開,另一些問號不斷閃現。如果研究者結論與歷史真相吻合,當年的國民黨政府中是誰放掉川島芳子?為什麼放?被槍決的女子又是誰?川島芳子隱居在長春新立城的三十年中,又在做什麼?這些問題,研究者們也無法解答。
  更大的謎團,恐將永埋於歷史中。



六百年前鄭和智剿最大海盜集團

自二○○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以來,中國海軍已先後派出六批護航編隊執行護航任務。一年多來,中國海軍護航編隊已成為維護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安全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中國海軍開赴索馬里海域打擊海盜的消息,曾引起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美聯社、《華盛頓郵報》、美國《新聞週刊》都曾將此行動比作「鄭和艦隊剿海盜」。
那麼,皇帝朱棣為什麼要組織一支陣容強大的海上艦隊「下西洋」?鄭和又是如何剿滅當時世界級 「海盜王」陳祖義,維護東南亞海域安全的呢?

  明成祖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明朝國力強盛,經濟實力、造船技術、航海經驗都足以保證開展大規模的航海活動。
  永樂皇帝朱棣也有著雄心壯志,他不滿意明朝初期相對保守的對外政策,想向別的國家宣揚國威,展示明朝的實力,一當上皇帝,就多次派人要求周邊國家來朝見。當然,也有歷史學家認為,朱棣主要是想借機找到下落不明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朱棣從朱允炆手中奪得皇位,很擔心朱允炆哪天復辟,所以,他決定組織一支陣容強大的海上艦隊「下西洋」。
  此外,鄭和船隊還有別的重要戰略任務。明朝前期最大的外來威脅有北部的蒙古勢力和東部的日本倭寇。鄭和下西洋有如下戰略考慮:一是往西方和南方尋找戰略盟友,加強聯繫,增強對北方和東方入侵者的防禦;二是顯示明朝的海洋力量,警告那些可能從海上方向騷擾的敵人;三是從海上實行戰略包抄,牽制陸地敵對勢力,減輕北部邊防的壓力。
  一四○五年七月十一日,欽差正使總兵太監鄭和奉明成祖朱棣詔書,組織船隊出使西洋。

寵大的船隊:船兩百零八艘,官兵兩千七百八十八萬人

  鄭和率領兩百零八艘艦船,兩千七百八十八萬名官兵組成的龐大船隊,從南京龍江港起航,駛向福建長樂的太平港駐泊,以等候東北季風。冬天,東北季風來臨時,鄭和船隊便從福建閩江口五虎門正式揚帆遠航。經過南中國海西部沿海海域,首先到達越南的占城(今歸仁),然後到達印尼的達爪哇(今爪哇島)、馬來西亞的滿剌加(今麻六甲)、印尼蘇門答臘島上的舊港(今巴領旁)、阿魯、蘇門答剌、南巫裡。再從南巫裡出發,橫越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到達錫蘭山(今斯里蘭卡)。然後繞過印度半島,先後到達印度的小葛蘭(今奎隆)、柯枝(今柯欽)、古裡(今卡利卡特,位於印度半島的西南端)。
  鄭和在古裡修整待航數日,並在該地立碑紀念,碑文說:「其國去中國十萬餘裡,民物鹹若,熙皓同風,刻石於茲,永昭萬世。」這是鄭和在國外最早建立的紀念碑。

陳祖義:史上懸賞最高的通緝犯

  鄭和巨型「寶船」至少有四十多艘,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航海儀器和武器裝備。像這樣大規模的船隊,如此精良的裝備配置,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頭一次,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
  船隊的軍事裝備如此精良,這事出有因。當時東南亞地區的海盜猖獗,橫行不法,劫掠民間財物,當地官府也奈何他們不得。
  綽號「海盜王」的陳祖義祖籍廣東潮州,明洪武年間,全家逃到南洋入海為盜,從此盤踞麻六甲十幾年,成為歷史上最大的海盜集團,其成員最多時超過萬人,戰船近百艘,活動範圍包括日本,中國臺灣、南海,印度洋等地,總計有超過萬艘以上的過往船隻遭其掠奪,明朝有五十多座沿海城鎮被其攻陷過,南洋一些國家甚至向其納貢。為此,明太祖朱元璋曾懸賞五十萬兩白銀要陳祖義的首級。永樂年間,賞金更是高達七百五十萬兩。要知道,當時明朝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也才一千一百萬兩,所以陳祖義成了有史以來懸賞金最高的通緝犯。
  「海盜王」陳祖義後來跑到三佛齊(今印尼的巴領旁一帶)的渤林邦國,在國王麻那者巫裡手下當上了大將。國王死後,他乾脆自立為王,成了渤林邦國的國王。他也到明朝永樂皇帝那裡進貢,可很多貢品並不是在本國港口準備好的,而是空船出發,一路搶,搶到什麼送什麼。回國的時候,他也不落空,又是一路搶回去。最讓永樂皇帝受不了的是,他不但搶西洋諸小國的船,連明朝的使船也搶。而且,實行的是三光政策,搶光、殺光、燒光。

鄭和艦隊殺海盜五千餘人

  一四○七年,第一次下西洋的鄭和船隊在回航時抵達當地。陳祖義認定鄭和浩浩蕩蕩的船隊「有寶物」在船上,於是派人向鄭和表示他想投誠,其實陳祖義是想詐降,然後一舉搶奪鄭和的船隊。雖說陳祖義的人數和船隻數量都不及鄭和,但他鼓動部下說:「明朝的船隊雖眾,但操船者初涉遠洋,大多為河塘之師;明朝的船雖大,但行動遲緩,且不熟地形;明朝的水師雖強,但多年未戰,驕兵,且以馬步兵為主……」更重要的是,陳祖義根本瞧不起鄭和:太監算什麼東西呀,而且這個太監還是靠陸戰出名的。
  陳祖義沒有料到,鄭和對陳祖義早有提防,因為鄭和船隊經過占城以後,一路上聽到的都是對陳祖義的投訴。更幸運的是,陳祖義的陰謀被舊港一個叫施進卿的中國人知道了,他把消息告訴了鄭和。鄭和命令船隊準備應戰。
  陳祖義率眾海盜來襲時,鄭和早有準備,用火攻燒毀海盜船,殺海盜五千餘人。此後鄭和的海軍又設法將陳祖義等三人生擒,囚於船中回京。皇帝朱棣下令當著各國使者的面殺掉了陳祖義,並斬首示眾,警示他人。鄭和為東南亞海域剷除了海盜匪患,維護了海上交通安全,為沿海人民帶來福祉,受到各國稱讚。
  鄭和船隊前後共七次下西洋。一四三三年四月,鄭和在最後一次下西洋的返航途中,因過度勞累去世,後賜葬南京牛首山。有史料稱牛首山的鄭和墓是一個衣冠塚,鄭和的遺體埋葬於印度西海岸。不過,東南亞的華僑則流傳著一個說法,稱鄭和葬在印尼的三寶瓏。

鄭和的「治盜」經驗:慎武

  鄭和打海盜重在「治盜」,具體操作是:積極用兵,但謹慎動武。
  鄭和在平定陳祖義部的海盜時,採取關注民生、維護治安的做法,使海盜失去滋生的環境,而且鄭和船隊的活動還促進了中外貿易的發展。鄭和船隊上帶有大量的銅錢、絲綢、鐵器、瓷器等中國手工藝品,每到一國除了贈送國君和官員之外,就用來換取各國的土特產品。這些精美、罕見的工藝品,吸引了很多外國政府和商人,有些立刻就跟隨船隊來到中國開展貿易活動。
  鄭和謹慎用兵還反映在對待斯里蘭卡國王的問題上。那一次,斯里蘭卡國王見鄭和船隊裝載了大量金銀,眼紅起了邪念。他把鄭和請到宮中設宴招待,一面強行向鄭和索取金幣,一面又發兵搶奪鄭和的船隊。鄭和臨危不懼,沉著應戰,他瞭解宮城中的士兵都被派去攻打船隊了,城中兵力反而空虛,於是火速調來兩千多名將士,出其不意地攻打宮城,反而活捉了這個貪心的國王,並把他和他的妻子、主要頭目帶回北京,後來皇帝寬大地把他們放回本國,該國從此不敢再對明朝有任何不敬。

韓信真的是「背水一戰」嗎?

「背水一戰」,很多人都認為韓信背水列陣、置之死地而後生。如果仔細分析,這恐怕是千古誤解,而且也絕非像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深不可測。

為人樂道的「背水一戰」

  西元前二○五年,漢將韓信偷襲魏王豹,滅掉魏國。十月,漢王劉邦又派他與張耳率幾萬軍隊向東繼續挺進,攻擊趙國。趙王趙歇和趙軍統帥陳余立刻在井陘口聚集二十萬重兵,嚴密防守。深謀遠慮的韓信自知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如採用強攻必會受挫,於是決定在離井陘口很遠的地方駐紮下來,反覆研究地形、地勢和趙軍的部署。
  趙國的一位謀士李左車也是一位高人,他對陳餘說:「韓信此次出兵可謂是一路順風,一路上打盡了勝仗,乘勝鼓動士兵的士氣,所以這次要企圖攻下趙國。他們是乘勝而來,肯定軍隊的戰鬥力銳不可當。我現在有一計,定會殺了他的威風。他們此次來,軍隊的糧草隊必定落在後面。如果我們派人從小道抄了他的糧草,定讓他不戰而退。現在你可以給我三萬兵馬,用不了幾天便可活捉韓信。」
李左車雖是有才之人,但陳餘未必肯聽他的話。他對李左車自以為是地說:「韓信的兵力很少,長途跋涉趕到這裡又筋疲力盡,像這樣的敵人我們都不敢打,別國會怎麼看我們,不是更瞧不起我們了嗎?」因此陳餘並沒採納李左車的意見。
  韓信得知此消息後十分高興,難得碰上陳餘這樣迂腐之人,但對如此有遠謀的李左車心中很是佩服。他下令不得殺李左車,生俘者賞千金。他把兵馬集結在離井陘口三十餘裡的地方。到了後半夜,韓信派兩千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迂迴到趙營的側後方埋伏起來。命令他們待趙軍傾巢而出時襲入其大營,拔去趙軍旗幟,全部插上漢軍的紅旗。韓信又派一萬人馬做先頭部隊,沿著河岸擺開陣勢。
  陳餘見韓信把兵馬安置於背水之處,便大笑韓信是個徹頭徹尾的大傻瓜,不懂用兵,因此絲毫不把他放在眼裡,率領趙兵全力迎戰。漢軍的兩千輕騎兵見趙軍全營出動,只留下一個空營,立即闖進趙營拔掉趙旗,換上漢旗。此時韓信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退去,以此引誘趙軍中計。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時忽然看到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李左車最後被俘,韓信為之鬆綁,將李左車的座位安到東坐,自己面向西坐,恭敬地對待李左車。在慶祝勝利時,眾將領還是不解此次戰役的微妙,就好奇地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現在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聽到後開懷大笑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拚命呢!」
  這是歷史上一次有名的戰役,韓信用背水而戰來引敵出戰,他用出人意料的舉動來達到激發士氣的目的。同時,韓信巧妙地虛張聲勢,以兩千輕騎兵突襲敵營的方法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所以此戰是以計謀得成功的,並非真正地不顧一切地背水一戰。如果真的沒有退路,也沒有與敵接觸過,最後只會像馬謖在街亭一樣,雖然置之死地但是敵人採用圍而不擊、切斷水源的策略,造成馬謖軍隊自亂陣腳,喪失戰鬥力。這也說明,要破解對方「背水一戰」,就要困而不擊,待其自敗。
  能夠使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法取得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輝煌戰果,主要是韓信充分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死守教條,能夠結合當時的實際。從這方面來看,「背水一戰」能夠取得勝利也就不足為奇了。他把帶領的新兵置之水邊列陣,目的是麻痹趙軍,促使其輕敵,誘使其傾巢出動。當然,他把營寨安在水邊主要是想激勵漢軍,讓他們充滿鬥志,讓他們知道後退無路,只有戰才有生路。當然,他同時在敵人的後邊也做了準備。他預先埋伏一支奇兵,趁敵方內部空虛之時乘虛而入,拔趙旗換漢旗,使傾巢而出的趙軍退不回去,造成心理上的威懾,然後裡外夾擊、乘勝追擊。俗話說:「兵敗如山倒。」韓信終於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贏得戰役的最後勝利。

韓信的真正手段

  韓信真的是「背水一戰」嗎?仔細分析整個故事可以看到以下幾個特點,而這幾個特點足以說明韓信並不是真的「背水一戰」:
  首先,韓信是在主動的、有計劃的情況下採取這一戰術的,而不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迫不得已而為之的。如此一來,就可以十分從容地安排與此相關的各種策略,使背水一戰在實質上由被動轉為主動。這也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三國的馬謖在守街亭的戰役中用的是同一戰術,但不同的是他是在被動的情況下採取這一戰術的。所以說,當時韓信的背水一戰與我們今天所說的背水一戰是不同的。他不是靠硬拚來讓士兵背水一戰,而是謀定而後動。從整個戰役的過程分析,韓信的背水一戰是一個主動進攻的奇妙的大智謀。
  第二,韓信的背水一戰是一個系統的謀略。這不但在奪取敵人的關口上表現出來,而且還表現在他早晨出擊,算定敵人必定要在中午退回關口吃午飯,只要自己堅持到中午,敵人見關口被奪,就會不戰自亂。除此之外,韓信見背水列陣已無退路,就不必急於消滅敵人,打仗不是一時間就能解決的事。自己親自指揮精銳之師與敵人相持到中午是肯定沒問題的。韓信做到了知彼知己,所以會戰無不勝。
  第三,背水一戰這個招術並非人們所認為的是一步險棋,而是萬全之策。這一戰役中,他始終擔心的是趙軍堵住井陘口並在小路上切斷漢軍的糧道。假如趙軍一旦出了關口,大家就平等了,他還怕你什麼陳餘。況且,就是韓信埋伏下的軍隊攻克不了趙軍的關口,也足可以從已經出關的陳餘的後方攻擊,完全可以把韓信救出來。從自保這一點上來說,可以說是萬全之策。
  第四,當時,韓信的軍隊是得勝之師,銳氣十足,可以一當十。但當時唯一對軍隊不利的因素就是怕趙軍故意拖延時間,消磨了軍隊的銳氣。所以,他所希望的就是與趙軍速戰速決。只不過他所用的這種方法是一般人所看不出來的罷了。
  由此可見,韓信的背水一戰事實上只是一個陷阱而已,非有大智謀者不可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