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傳奇帝王 | 誠品線上

中國十大傳奇帝王

作者 探索發現系列編輯委員會
出版社 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中國十大傳奇帝王:征戰八方,鑄就泱泱大國;宵旰圖治,開創繁華盛世風雲變幻、世事滄桑,千古帝王成就史家絕唱!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女皇武則天、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征戰八方,鑄就泱泱大國;宵旰圖治,開創繁華盛世 風雲變幻、世事滄桑,千古帝王成就史家絕唱! 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 一代女皇武則天、天驕成吉思汗、少年天子康熙…… 他們指點江山,叱吒風雲,唱不盡千古雄歌,望不斷大江奔流。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支撐起了歷史的厚重、時代的輝煌;帝王俱已往矣,其功績偉業仍將永遠傳誦不息…… 從時空隧道吹拂而來的風,捲起歷史的塵埃,越過高山大海,越過阻斷了古今的歲月,在廣袤大陸的上空盤旋迴轉,時而淺唱低吟,時而呼嘯狂舞。它在講述一段段悠久往事,在傾訴一個又一個與千古帝王有關的傳奇。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對傳奇故事和彌足珍貴的史料、議題有崇高興趣的專家。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一‧亙古第一帝 秦始皇嬴政 6 呂不韋囤積「奇貨」 8 秦王嬴政親政 10 滅韓伐趙 11 荊軻刺秦王 13 天下歸一 15 構建龐大的政治金字塔 17 車同軌,書同文 18 焚書坑儒 19 善政與暴政 21 祖龍歸天 二‧從混跡市井到君臨天下 漢高祖劉邦 24「斬白蛇」起兵 28入關亡秦 31漢中稱王 33四年楚漢戰爭 36滅楚建漢 37掃平割據勢力 39高祖之治 三‧開疆拓土霸天下 漢武帝劉徹 42金屋藏嬌 43榮登帝位 45從馬邑設伏開始 47千軍萬馬伐匈奴 50南定百越,通西南夷 51加強皇權 53後宮妃嬪多少事 54巫蠱之禍 56昏庸迷信的晚年 58輪台罪己詔 四‧威伏四海的天可汗 唐太宗李世民 60英姿勃發一少年 62太原起兵反隋 63唐帝國的建立 65秦王破陣震天下 66兄弟反目成仇 67喋血玄武門 69治國平天下 71知人善任,納諫如流 72貞觀之治 73「天可汗」威震天下 76未能慎終如始的晚年 77錯服丹藥枉送命 五‧媚行深宮坐擁天下 女皇武則天 78武家有女初長成 79初入皇宮做才人 80再度入宮封昭儀 81後宮爭奪的勝利者 83並稱「二聖」 85母子間的政治爭鬥 87一代女皇登基 89承前啟後的武周政權 90施行酷吏統治 92姓武還是姓李 93女皇悲歌 六‧千古風流話英雄 宋太祖趙匡胤 94武將之裔 95以戰功發跡 97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100坐穩江山 101杯酒釋兵權 102掃平割據政權 105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106軍隊變革 107皇權的加強 108勵精圖治 110 「燭影斧聲」之謎 七‧黃金帝國的締造者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112生於亂世的鐵木真 114飽經磨難的少年時代 116新娘意外遭劫 117逐一擊破草原各部落 118與王罕的盟誓破裂 120征服蒙古草原 121建立蒙古汗國 123三征西夏 125南征金國 127西征花剌子模 129成吉思汗之死 131「一代天驕」的功過得失 八‧從和尚到皇帝的傳奇之路 明太祖朱元璋 133生逢淒苦亂世 134從草莽和尚到一方霸主 136縱馬一統江山 138宏圖霸業的背後 140立國大明,定都南京 143改革體制,強化君權 145使用重典治國 146嚴密的特務統治 147血腥屠戮功臣 150分封外藩 九‧一代明君開盛世 清康熙帝玄燁 152少年天子登基 153智擒鰲拜 156集權中央,平定三藩 158統一寶島台灣 160抗擊沙俄侵略者 163三次親征噶爾丹 165安定西藏 166撫恤民生 167崇理學,學西方 169幾番立儲風波 十‧傳奇皇帝的炫彩人生 清乾隆帝弘曆 172 撲朔迷離的身世之謎 175 文武兼備的帝王 176 康乾盛世的輝煌峰巔 177 剿滅大、小金川 179 平定準噶爾叛亂 180 安定回疆 182 六下江南,世風奢靡 184 悠悠後宮往事 186 天朝上國,拒絕英使 188 長壽皇帝的養生之道 189 奢靡浪費,吏治敗壞

商品規格

書名 / 中國十大傳奇帝王
作者 / 探索發現系列編輯委員會
簡介 / 中國十大傳奇帝王:征戰八方,鑄就泱泱大國;宵旰圖治,開創繁華盛世風雲變幻、世事滄桑,千古帝王成就史家絕唱!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女皇武則天、
出版社 / 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8219977
ISBN10 / 9578219970
EAN / 9789578219977
誠品26碼 / 2680482546005
頁數 / 192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開疆拓土霸天下‧漢武帝劉徹

一個「武」字高度概括了劉徹的一生:威嚴,堅定,武功卓著。他16歲登基,在位54年,一生中北拒匈奴,交通西域,將西南邊陲納入版圖之中,建立煌煌偉業,將西漢王朝推向輝煌的頂峰。劉徹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被載入史冊,流芳百世。然後到了晚年,他逐漸好大喜功,迷信神仙方術,猜疑心重,最終導致了牽連甚廣的巫蠱之禍,令一世英名蒙上了揮之不去的陰影。

‧榮登帝位
景帝後三年(前141)正月,景帝劉啟病逝,16歲的太子劉徹繼位,即世宗孝武皇帝。
武帝年輕氣盛,很想做一番大事業。他登基後,就詔令各郡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以備皇帝考察和垂詢。其中就有聞名後世的廣川(今河北棗強)人董仲舒。董仲舒曾三次上書,獻《天人三策》,請求黜刑名,尊儒術,明教化,興太學,令郡國盡心於求賢。武帝很讚賞董仲舒的學識與見解,封他為江都相。
皇帝既然推崇儒學,儒士出身的丞相衛綰就趁機建議,廢黜所舉賢良中,學習申不害、韓非、蘇秦、張儀之法的人,也得到了武帝的同意。然而這些舉措卻觸犯了喜歡黃老之學的太皇太后竇氏。在竇氏的干涉下,衛綰被罷免,外戚竇嬰繼任丞相。第二年,武帝寵信的另兩個儒者——御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臧——也被罷免下獄,雙雙在獄中自殺。
在以竇氏為首的黃老派的抵制下,武帝崇儒的決心只好暫且放下。但他依然透過舉賢良方正的方式,使許多才智之士聚攏到自己的身邊,其中包括莊助、朱買臣、吾丘壽王、司馬相如、枚皋、終軍等。這些人逐漸形成了皇帝的親信秘書班底,為武帝削弱相權,把權力中心從「外朝」移入「內朝」,奠定了基礎。
漢武帝主政的道路坎坷重重,太皇太后竇氏剛去世,皇太后王氏又站了出來。她身在宮中,卻想操控政局。以竇嬰為首的竇氏才退出權力中心,王太后的同母異父兄弟田蚡又占據了丞相之職。田蚡喜歡安插自己的親信到朝廷各部門中去。一次,他上奏請求調動官員,武帝實在忍不住了,冷笑說:「舅舅安插夠了吧,留幾個位置讓我來封,行不行?」
在這種情況下,武帝滿腔熱情,在朝政上卻無從施展,於是被迫把目光轉向了朝廷之外,準備改變和親政策,和匈奴兵戎相見。

‧從馬邑設伏開始
西漢建立之初,高祖劉邦曾北伐匈奴,結果被圍困於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北)白登,整整七天七夜才脫險。其後,劉邦便採納婁敬的建言,用和親政策換取暫時的邊境和平。所謂「和親」,即漢朝公主遠嫁匈奴,做單于的閼氏(相當於皇后)。作為公主的陪嫁,還有大量珍寶錦緞,源源不斷地送往匈奴王庭。雖說皇帝並不捨得真把親生女兒送往匈奴,一般都是用宮女或宗室女假冒公主之名,最高檔次也不過翁主(王、侯之女)而已,但這種單方面的和親政策,本身就具有極大的屈辱性。
即便如此,和親政策也不能維持長久和平。匈奴以游牧為生,靠天吃飯的程度比農耕民族更為嚴重。一旦天氣寒冷而牧草大面積死亡,或者牛、羊等牲畜感染大規模瘟疫,匈奴貴族把漢朝公主的陪嫁也吃完用完了,就會揮兵南下搶掠。從高祖、惠帝、高後,到文、景兩朝,漢匈屢次和親。每次和親最多也就能維持三年的和平局面,超過三年,匈奴騎兵就會大掠北境,西漢朝廷又必須再次考慮和親的問題。
這種被動挨打的局面,是任何有志向、不苟且的皇帝都無法容忍的。文、景時代,曾大力鞏固北部邊防,選任良將,整飭軍備,隨時做好和匈奴正面較量的準備。但當時因國力問題,最多也就是將匈奴騎兵逐出塞外,既不敢遠追,殺傷也很少。武帝登基後,四海晏平,國庫充實,他於是開始考慮轉守為攻,要徹底解決邊患問題了。
戰爭的序幕是從馬邑伏擊戰開始的。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匈奴又來請求和親,武帝召集大臣們商議。比較熟悉匈奴情況的大行令(官職名,九卿之一)王恢建議放棄和親之策,派兵攻打匈奴。但御史大夫韓安國堅決反對,說:「就算得了匈奴的土地,也無法耕種;吞併了它的部眾,也無法駕馭。況且我們出兵千里,士卒必然疲憊,匈奴趁我疲憊來攻,軍隊必然覆滅。臣以為最善策莫過於和親。」韓安國是善戰的名將,連他都反對出兵,大臣們遂紛紛附和。武帝沒有辦法,只好再次選送「公主」出塞。可是主戰的王恢不肯甘休,第二年他胸有成竹地向武帝建議說,可以誘使匈奴單于南下,打一場伏擊戰,殲滅其主力。這樣不用千里用兵,也能得利,原因是馬邑(今山西朔縣)土豪聶壹願意詐降匈奴,引誘匈奴大軍犯邊。
年輕的武帝認為這是個大好機會,於是在元光二年(前133)六月,以韓安國為護軍將軍,李廣為驍騎將軍,公孫賀為輕車將軍,王恢為將屯將軍,李息為材官將軍,率30萬大軍齊集馬邑周邊設伏。接著,武帝讓聶壹去對當時在位的匈奴軍臣單于說:「我願意刺殺馬邑的漢官,舉城投降,那您就可以不費力氣得到全部財物。」
馬邑設伏其實是軍事史上的一個大笑話,30萬大軍的行動怎麼可能保密?無法保密的伏擊戰,又怎麼可能成功?軍臣單于一開始倒是相信了聶壹的詐降,親率10萬騎南下。但當他率軍到了距離馬邑百餘里的地方,突然發現滿山遍野都是牲畜,卻沒有一個牧人,終於起了疑心。軍臣單于於是派兵奪取附近的漢朝哨所,捉了名小軍官來審問。這一下漢朝的軍事秘密徹底洩露,單于大驚,匆忙退走。漢軍追趕不及,勞而無功。事後,王恢畏罪自殺。
馬邑設伏失敗了,從此漢匈兩家等於斷絕了正常的外交關係,進入戰爭狀態,漢朝的北部邊境更是危如累卵。不過此後雙方持續數百年的大戰,也正是從這個大笑話開始的。
元光六年(前129)冬,漢匈之間爆發了第一次大規模戰役,即關市反擊戰。關市是指漢匈邊境上的通商貿易點。匈奴對上谷郡大肆搶掠,漢武帝於是派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出代郡,輕車將軍公孫賀出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每路萬騎,指示說:「擊胡關市下。」此刻匈奴主力正在陰山以南活動,不但兵數比漢軍要多,靈活性也比漢軍要強。戰爭的結果,只有衛青殺敵700,取得小勝;公孫敖戰敗損失7000騎;公孫賀毫無斬獲;李廣竟然被匈奴擒獲,後在被押送途中奪得馬匹,單騎逃回。
關市之戰後,武帝和大臣、將領們總結教訓,秣兵厲馬,準備再次北伐。此後,從元朔二年到元狩四年(前127〜前119)的八年間對匈奴發動了五次大規模戰役,終於轉敗為勝,取得了輝煌戰果。

‧千軍萬馬伐匈奴
河套以南地區氣候溫和,適於馴養駿馬。秦末,該地被匈奴奪取後,匈奴騎兵經此南下,一日即可馳至長安。所以漢武帝的第一個進攻目標,就指向了河套以南地區。奪取此地,既能解除長安北方的威脅,更能作為進攻匈奴的前線基地。
元朔二年(前127)春季,匈奴入侵上谷、漁陽等郡,殺掠吏民千餘人。漢武帝趁著胡騎東進之機,避實就虛,派車騎將軍衛青、將軍李息等部,由雲中出發,沿黃河河套進行深遠迂迴,直指隴西。此戰出敵不意,漢軍從匈奴右賢王和白羊王、樓煩王領地中間穿插而過,最終包圍白羊、樓煩兩王,予其沉重打擊。漢軍大獲全勝,斬首2300級,俘獲3000餘人,牛羊百餘萬頭。這就是西漢對匈奴三大戰役中的「漠南戰役」。戰後,武帝在河套以南地區置朔方郡,築朔方城(今內蒙古烏特拉前旗東南),並重修已經毀棄的秦代長城。
就在漢朝從守勢轉變為攻勢的時候,匈奴內部卻發生了分裂。元朔三年(前126)冬,匈奴軍臣單于去世,其弟右谷蠡王伊稚斜自立為單于。匈奴群王,單于以下,以左、右賢王最為尊貴。朔方郡建立後,惱羞成怒的右賢王遂屢屢南下,侵擾邊境。元朔五年(前124),漢武帝將兵鋒直指匈奴右賢王部。他用聲東擊西之策,派將軍李息、張次公率數萬人從右北平出擊,牽制東方的匈奴軍隊;同時以車騎將軍衛青率3萬精騎從高闕(今內蒙古潮格旗東南)出發,游擊將軍蘇建、強弩將軍李沮、騎將軍公孫敖、輕車將軍李蔡,從朔方出發,遠程奔襲右賢王王庭。
漢軍借著夜色的掩護悄悄完成了對匈奴右賢王的合圍,到半夜發起進攻。正在尋歡作樂的匈奴右賢王眼見漢兵從天而降,不禁魂飛魄散,領著百餘名騎兵倉皇而逃。此役活捉右賢王麾下裨小王十餘人,虜獲男女1.5萬餘人,輜重物資無數。得到勝利消息後,武帝大喜,立刻派使節持大將軍印,到軍中拜衛青為大將軍,授命他統帥諸軍,其部下七人封侯。
成功襲擊右賢王部,斬斷了匈奴單于的一條臂膀。為了報復,更為了扭轉戰局,伊稚斜單于更加頻繁地南下侵擾。元朔六年(前123)二月,武帝命大將軍衛青率中將軍公孫敖、左將軍公孫賀、前將軍趙信、右將軍蘇建、後將軍李廣、強弩將軍李沮等部,共十余萬人,由定襄出發,北伐匈奴。
衛青出塞後不久,就遭遇單于主力,打了一次擊潰戰,殺敵數千人,隨即返回定襄、雲中、雁門休養。四月,衛青再次出塞遠征,戰鬥結果,勝負參半;蘇建部傷亡殆盡;趙信原是歸降的匈奴小王,兵敗後又投降匈奴;只有衛青再遇匈奴主力,殲滅萬餘人。此次戰役,雙方可謂打了個平手,但有一員年輕將領卻從中脫穎而出,那就是衛青的外甥霍去病。霍去病跟隨衛青北征,率800騎前出大軍數里,殺敵2000餘人,戰功冠於全軍,被武帝加封為冠軍侯——此時霍去病年僅18歲。
此前不久,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歸來,向武帝稟報說:「西域諸國也都苦於匈奴的侵擾,如果我們與其聯合,就可以給匈奴以沉重打擊。」武帝遂決定打通河西走廊,遠通西域。元狩二年(前121)春季,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率一萬精騎突襲駐紮在河西的匈奴軍。此時匈奴主力已經遠遁漠北,霍去病遂長驅直入,從隴西出發向西北挺進,大破匈奴渾邪王、休屠王所部,殺折蘭王、盧侯王,俘虜渾邪王的兒子、相國、都尉等,搶走休屠王的祭天金人,總計斬、俘8960餘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河西戰役」。
透過此役,河西走廊被一舉打通。同年夏季,漢軍再次分東、西兩路北征。霍去病走西線,又獲大勝。東線卻損兵折將,李廣遭遇匈奴左賢王主力,幾乎全軍覆沒。戰後,渾邪王和休屠王因害怕受到單于懲罰,率眾降漢。
「漠南戰役」匈奴單于戰敗後,元氣大傷,逃遁漠北,以為漢軍無法遠出,可以暫時隱忍,積聚實力,以圖捲土重來。元狩四年(前119)春,漢朝對匈奴規模最大,最具決定意義的「漠北之戰」拉開了序幕。
漢武帝在戰前對此役進行了周密的部署:派大將軍衛青以五萬騎兵為主力,出代郡進攻匈奴左賢王;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率五萬「敢力戰深入之士」為主力,出定襄,直驅漠北進攻匈奴單于。除兩路軍10萬人外,還有編制外的「私負從馬」四萬匹跟隨前進,後面有步兵數十萬掩護輜重。軍勢浩大,天下震動。
但隊伍剛剛出發,便捉獲了匈奴的騎哨,得知單于主力已經東移。此時的武帝更倚重僅有22歲的霍去病,於是臨時更改部署,遂命令前線兩軍調換出發地,仍希望讓霍去病去尋找匈奴單于決戰。但等大軍出塞後,才發現單于仍然在西,衛青遂直取匈奴主力,在漠北展開決戰,廝殺整日,傷亡相當;最後單于不支,趁夜逃走。
衛青追擊到闐顏山趙信城(今蒙古杭愛山南端),虜獲大批輜重物資,餘糧全部燒掉。衛青前後共殲滅匈奴兵1.9萬餘人。霍去病出塞後,即遭遇匈奴左賢王部,奮戰取勝,追擊到狼居胥山、姑衍(均在今蒙古烏蘭巴托以東),祭天立碑而還。霍去病總計俘虜屯頭王、韓王等3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其餘人等7萬餘。
經過此次戰役,匈奴實力遭到重創,此後再不敢在漠南設置王庭。困擾漢初近百年的北部邊患,算是基本得到解決了。

‧加強皇權
數次對外用兵均獲得勝利,使武帝的威望提升了,在朝廷上也獲得了更大的發言權;他逐漸放開手腳,開始實施自己的改革措施。漢武帝的改革,主要目的是削弱地方,收權中央,以鞏固皇權,加強封建集權統治。要完成他的目的,第一步就是削弱相權,把統治中心從「外朝」改為「內朝」。
漢初,丞相均由功臣封侯擔任,地位極尊,權力甚重。武帝親自主持朝政後,有意改變丞相位尊權重的傳統。他頻繁任免丞相,在位54年間,先後用相12人。除了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外,其他的或被免職,或獲罪自殺,或下獄處死。朝臣對丞相一職,避之唯恐不及;當被封授丞相時,更有痛哭流涕、力辭不任之人。
武帝還特意從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選拔人才,給侍中、常侍等加官,讓他們出入宮禁,侍從左右,顧問應對,參議要政,這些近臣,相當於皇帝的賓客、幕僚。皇帝信任的高級將領,如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等,也往往參議機要。
相對於以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為首的「外朝」行政機構而言,皇帝左右親信人員構成的這個班子稱為「內朝」。重要政事,先由「內朝」 在宮廷內做出決定,然後讓「外朝」官員去執行。「內朝」地位日益重要,凌駕於「外朝」之上,實際上是皇權的進一步加強。
這是對中央政府的改革。而對地方,武帝繼續壓制國王、列侯們的勢力。元朔二年(前127)正月,他接受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允許各諸侯王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也可向朝廷申報,割出一塊領地來封其餘的兒子為王或侯。這樣一來,原本較大的王國被逐漸分割為許多小王國,諸侯王國再不能「連州跨郡」,形成足以威脅中央政權的勢力了。
元鼎五年(前112)九月,武帝藉口列侯們獻給朝廷以供祭祀之用的黃金成色太差,進行大規模搜捕、調查,總計削奪列侯爵位106人。文、景時代數次勒令回到封地,卻總滯留長安,不肯成行,勾結官員,橫行不法的列侯勢力,至此幾乎被掃蕩一空。
元封五年(前106),武帝初置刺史。他將全國分成13個監察區,稱為「部」,每部任命一名刺史(京城及附近地區的刺史稱為司隸校尉),對地方上的官吏和豪強進行監督。
不但在行政制度上中央集權,就連學術思想層面,武帝也要求獲得全國的統一,是謂「大一統」。董仲舒曾上書說:「我認為對於學習非儒家學說的人,全應堵塞他們當官的途徑,這樣則各種邪說可以平息,政令可以統一,法令可以清明,老百姓也知道要跟隨誰了。」於是,武帝改變高祖以來黃老立國的傳統,利用董仲舒的學說,將君權神化,同時宣揚忠孝節義等儒家思想,甚至定儒學為官學,以達到全社會思想統一的目的。這就是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代明君開盛世‧清康熙帝玄燁

康熙帝8歲登基,御宇天下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也是一位亙古少見的英明君主。他智擒鰲拜,平定三藩,統一台灣,安定西藏,抗擊沙俄侵略,以其雄才大略,成就了一代偉業。康熙帝武功顯赫,文治也極為昭著。他深受漢文化濡染,對西方文化也有濃厚的興趣,以「寬仁」治國撫民,奠定了康乾盛世的百年基業,被後人譽為「康熙大帝」。

‧撫恤民生
明未清初,由於長期戰亂,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滿清貴族的大肆圈地和民族壓迫致使百姓紛紛逃亡,人口銳減,經濟蕭條。順治帝在位時間過於短暫,沒有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因此,當康熙帝繼位時,仍面臨著百里無人煙、田地荒蕪、財政匱乏的困境。
康熙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他下命停止圈地,將國家掌握的熟、荒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釋奴為民,並積極推廣農業先進技術。與此同時,他還推行輕徭薄賦政策,禁止官吏擾民,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決定「永不加賦」,取消新增人口的人頭稅,並最終演變成「攤丁入畝」制度,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為了解決水患問題,康熙帝還曾六次下江南巡察黃河和水利,大力治理黃河、淮河和永定河。在康熙帝執政的前15年中,黃河決口達69次,給沿岸造成了慘重的經濟損失,於是,康熙帝決心全力治黃;康熙十六年(1677),康熙帝任命才能卓著的治河專家靳輔為河道總督。在當時全力平定三藩、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康熙帝力排眾議,撥給靳輔治河經費250餘萬兩;此後每年撥款300餘萬兩。靳輔殫精竭慮,盡心主持河務,六年後終於使黃河、淮河盡複故道,水患頓消。
康熙帝雖然重農,卻不抑商。他認為農業是國之根本,商業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商業和農業共同發展,才能促使國家興旺發達。清初,由於戰爭需要,朝廷對工商業攤派稅務甚多,以致商人苦不堪言。平定三藩後,康熙帝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減輕了工商業賦稅,禁止稅吏巧立名目勒索商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下詔廢除金斗、石斗和關東斗,規定直隸各省一律採用底面平直的升和斗,並親自校準了鐵升、鐵斛,從而掃清了商業發展過程中由於度量衡不統一造成的障礙。儘管康熙帝統治期間也施行了種種不利於商業發展的舉措,例如海禁和礦禁,但是整體而言,他還是為商業發展提供了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
由於康熙帝的勵精圖治,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耕地面積迅速擴大,糧食產量提高,經濟作物廣泛種植,人口迅速增長,商業貿易十分繁榮,各種商品行銷海內外,四方溝通聯繫更加密切,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

‧崇理學,學西方
康熙帝從五歲開始讀書,很快便顯現出了勤奮好學的天分。《清聖祖實錄》記載,他八歲時「學庸訓詁,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後愉快。日所讀者,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肯自欺。」康熙帝每每讀書到深夜,竟不知倦怠;十七八歲時,因讀書過於勞累,以致咳血,也不肯休息。孝莊太后擔憂他的身體,曾加以勸阻;他卻依然苦讀不輟。康熙帝不僅好學,而且讀書興趣十分寬泛,經史百家、佛經道書,無不涉及。
讀書不是康熙帝的最終目的,他的目的是要從歷史典籍中領悟古代帝王的治國之道,從而付諸實踐。學習越深透,康熙帝的求治之心愈切。他六十年如一日,為政無一時懈怠。其為政之道有二:一是勤,二是實,即勤於政事,講求實效。他親政後,每日「昧爽視事,唯恐有怠政務」;即使在病中,也要堅持上朝聽政;有時半夜來了緊急奏報,必「披衣而起」;即使在出巡途中,康熙帝也日日處理政務,而且堅持「當天事當天畢」。
康熙帝推崇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規定將朱熹所注「四書五經」作為科舉考試的必備內容。他崇德治,重教化,用正統的倫理綱常統一風俗。他優待漢族知識份子,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崇儒重道在當時的朝野上下蔚然成風,湧現出了一大批著名的經學家、理學家、思想家、史學家、科學家和文學家,顯示了空前昌盛的文化景象。
康熙帝還十分重視典籍的收藏編纂;除了已有的翰林院,他還在宮內外設立了武英殿修書處、佩文齋等修史館所,組織編輯了《康熙字典》、《佩文韻府》、《古今圖書集成》等典籍。
康熙帝對西方文化也很感興趣;在他身邊,聚集了一批來自各國的傳教士。康熙帝向他們虛心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康熙帝重視天文學,曾命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為欽天監監正,讓他對觀象台舊儀器加以改造;康熙帝南巡至南京時,還親自登上觀象台觀察星象。為了觀察風向,康熙帝在宮廷院中設立小旗,來查看風向、風速,還在一些地區設點測風,又命各省作晴雨風雪奏報,從中得出「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雨」的結論。此外,康熙帝對人體解剖學也有極大興趣,還曾親自解剖冬眠的熊。
在當時,康熙帝堪稱一位學貫中西的學者。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康熙帝對西方文化的興趣只是在於個人。
由於時代和思想的限制,他並無意在國內推廣西方科學知識體系。與此同時,為了維護統治,他還曾實行殘酷的文化思想高壓,大興文字獄,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