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s and Thrones: A New History of the Middle Ages
作者 | Dan Jones |
---|---|
出版社 |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權力與王座: 貿易、征伐與基督信仰, 中世紀如何奠定歐洲強盛的基礎?:從羅馬帝國的瓦解到宗教改革的興起,長達千年的「黑暗」是如何奠定了璀璨的文明?要了解歐洲如何主導 |
作者 | Dan Jones |
---|---|
出版社 |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權力與王座: 貿易、征伐與基督信仰, 中世紀如何奠定歐洲強盛的基礎?:從羅馬帝國的瓦解到宗教改革的興起,長達千年的「黑暗」是如何奠定了璀璨的文明?要了解歐洲如何主導 |
內容簡介 從羅馬帝國的瓦解到宗教改革的興起, 長達千年的「黑暗」是如何奠定了璀璨的文明? 要了解歐洲如何主導世界史的發展, 就必須回望中世紀的璀璨歷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泰晤士報》、《新政治家》、《旁觀者》年度選書 《聖殿騎士團》作者創作里程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羅馬城曾經的強健與輝煌、蠻族的劫掠,到十六世紀新舊世界的交流與移轉,中間近千年的歷史,在過往曾被抹為「黑暗時代」,彷彿西歐的文明在五世紀時結束,只剩下莊園、農奴與封建,直到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後才大展光明。然而,這種充斥進步史觀的想法,卻讓中世紀蒙上一層灰黯無知的面紗,讓現代的我們難以真正理解世界史如何發展、歐洲如何強盛,以及今天與中世紀的人們差異有多大、又有多相似。 攤開世界史的地圖,我們將發現商業革命、宗教改革等關鍵歷史事件,早已根基於中世紀;氣候變遷、大規模移民、流行病、技術變革和全球網絡,這些聽起來像是非常現代甚至後現代的問題,也早在中世紀就已影響了歷史的進程、成就了歐洲的強盛!想要回溯歐洲文明的誕生,就不能不揭去黑暗時代的面紗,看看在啟蒙運動、科學革命之前,繁榮如何扎根? 在撥開面紗後的中世紀,究竟是什麼模樣?原來,中世紀是充滿激情、謙卑、虔信、忠誠的時代,此時的人們相信忠心與永恆超越一切,任何人與人的相處與儀式都充滿了典範;那是個充斥無助與戰爭的年代,人們相信在戰亂之時唯有神與禱告能夠拯救一切,信仰與神學成為舉足輕重的議題,凡人的點點滴滴都充斥著神的意志;同時,那也是個充斥著滋味的時代,人們珍惜著土地賜予的點滴,享受上天降下的雨水,任何溫暖與飽食的瞬間都讓人回味。在中世紀蒙昧無知的面紗之下,是活生生的男男女女在大時代下掙扎與創造的故事,是歷史往前的動力,更是璀燦文明的根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書分成四個部分,分別從羅馬帝國的瓦解、法蘭克人的興起、歐洲文明的重生,與世代轉變的開端來闡述中世紀的歷史發展。不同於以往,這次丹.瓊斯將再次帶著幽默風趣的筆法,橫跨千年的中世紀、爬梳歐亞大陸上繁忙的時代革新,並以「人」為角度,敘述歷史發展中,個人或族群帶來的龐大影響,從匈王阿提拉到聖女貞德,看見不同的身分如何登上了權力的舞台、推動時代的巨輪前進,最終成就了我們難以直視的進步與繁華。
各界推薦 【專文導讀】 李若庸 臺北大學歷史系教授 【好評推薦】(依來函順序刊登) 盧省言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專案助理教授 seayu 即食歷史部落客、歷史普及作家 中世紀是一個滿是「滋味」的年代,不僅出生、死亡、婚禮充滿著意義,就連旅行、訪友都具有儀式性的地位……相較於激情、謙卑、虔信、忠誠、集體主義、具認同感,且重視名譽勝過生命的歐洲中世紀,強調理性、節制、世俗主義與及個人價值的文藝復興時代,究竟是人類文明的進步,還是價值與信念的失落? ──李若庸 臺北大學歷史系教授 《權利與王座》是一部巨大又迷人的對話,從民族、政治、軍事、商業、科技及宗教出發,丹・瓊斯拼湊著歷史上最神秘的一千年。 ──盧省言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專案助理教授 王權曾是統治者的必要元素。那些建立王權的先行者都有個共通點,就是他們皆準確地抓緊了時代巨輪軸心,在屬於他們的時代找到了正確答案。羅馬人的是法律,法蘭克人的是正統性,阿拉伯人的是宗教,蒙古人的是戰鬥。為何在不同時代,王權的答案會如此不同?作者用他擅長的風趣筆法,帶領讀者穿越一千年時空,為大家作出解答。 ── seayu 即食歷史部落客、歷史普及作家 這不僅是一本關於遙遠過去的精采讀物,它內容豐富又深具娛樂性,而且對我們既存的現代也有深刻並發人深省的看法……此書的視野涵蓋了整個帝國風景,但也為關鍵人物留下了細膩描寫的空間。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作者成功觸及了所有主題,隨著拼圖逐步完成,現代世界也逐漸浮出水面……《權力與王座》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理解複雜主題的框架,並以嫻熟的技巧和風格,講述了世界史上的重要故事。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儘管這是個艱難的任務,但歷史學家丹‧瓊斯仍然成功讓中世紀的千年歷史變得通俗易懂、非常吸引人。他通過不斷運用兩種技巧來達成:戰略性使用原始資料,以及和現代的比較……這是對人類歷史上一個漫長而複雜時期的全新看法。 ──《書目雜誌》(Booklist)
作者介紹 丹.瓊斯(Dan Jones)丹.瓊斯(Dan Jones)畢業於劍橋大學,現為歷史學家、廣播家及獲獎記者。他的書籍著作《金雀花王朝:開創英格蘭的武士國王與王后們》、《聖殿騎士團:以上帝之名戰鬥的僧侶、戰士與銀行家》和《空王冠:玫瑰戰爭與都鐸王朝的崛起》全球總銷量逾百萬冊。Netflix電視影集《大英城堡的秘密》(Secrets of Great British Castles)由他編撰及主持。他為《倫敦標準晚報》撰寫每周專欄已有十年之久,其文章也曾被刊登在《星期日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華爾街日報》、《GQ》和《旁觀者》。羅亞琪羅亞琪 畢業於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興趣廣泛,對文字、語言情有獨鍾,譯作包括《一七七六革命未竟之地》、《不講理的共和國》、《運動健護全書》等。
產品目錄 Part I 帝國 羅馬人 蠻族 拜占庭人 阿拉伯人 Part II 統治 法蘭克人 僧侶 騎士 十字軍 Part III 重生 蒙古人 商人 學者 建築家 Part IV 革命 倖存者 重生者 領航員 新教徒
書名 / | 權力與王座: 貿易、征伐與基督信仰, 中世紀如何奠定歐洲強盛的基礎? |
---|---|
作者 / | Dan Jones |
簡介 / | 權力與王座: 貿易、征伐與基督信仰, 中世紀如何奠定歐洲強盛的基礎?:從羅馬帝國的瓦解到宗教改革的興起,長達千年的「黑暗」是如何奠定了璀璨的文明?要了解歐洲如何主導 |
出版社 / |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0534252 |
ISBN10 / | 9570534257 |
EAN / | 9789570534252 |
誠品26碼 / | 2682189198006 |
頁數 / | 616 |
開數 / | 18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2.8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他們離開安全的道路,踏入荒野之中,一起搬運那只沉甸甸的木箱。他們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搬著箱子走過二十英里,四肢肯定痠痛極了,畢竟這只木箱雖然只有一公尺長,卻做得很堅固、裡面塞滿物品,並用一個銀色的大彈簧鎖封起來。不管距離多遠,要搬動它至少都需要兩個人或一輛小推車,因為箱子本身及其內容物加起來跟半個成年男子一樣重。但,裡面的東西價值卻遠遠超過一條人命。那時候,從高盧跨越不列顛海(Oceanus Britannicus,今天的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進口的奴隸,若在倫敦(即倫蒂尼恩[Londinium])的市場上變賣成現金,可能會需要六百第納里(denarii),前提是這個奴隸必須健康年輕且工作認真或長得好看。這可不是個小數目,相當於一般軍人年薪的兩倍。不過,要說這筆金額很大,對西元五世紀羅馬帝國的菁英市民來說,這還是不算什麼。在他們一邊走過鄉野緩坡的同時,這個橡木箱子一邊發出嘎吱聲,在木箱裡,可是裝了足以買下一整屋奴隸的金銀財寶。
這只橡木箱裝載的寶物,包括近六百枚稱作「索里迪」(solidi)的金幣,而跟這些金幣放在一起的,則有一萬五千枚「西利克」(siliquae)銀幣,和幾把規格不一的銅幣。這些硬幣印有來自三個朝代皇帝的臉孔,年代最近的是命運多舛的篡位者君士坦丁三世(Constantine III)。擠在這些硬幣之中的寶藏更值錢:各式各樣華麗的金項鍊、金戒指,和可以順著年輕女子纖細的身體凸顯身材的時髦金鍊子;刻有幾何圖案和栩栩如生狩獵場景的鐲子;銀湯匙及做成野獸、古代英雄和女皇造型的調味罐等餐具;銀製耳垢棒,及做得像長頸朱鷺(long-necked ibises)的牙籤等高雅的清潔用品;各種碗、杯子和水壺;還有一個小小的象牙盒,確實是像歐瑞利烏斯‧厄西西努斯(Aurelius Ursicinus)這樣的有錢人,會買給像是尤莉安女士(lady Juliane)這樣優雅的女子的小東西。一個訂製的手環使用一條一條的黃金拼出一個愛的訊息:「開心地使用它吧,尤莉安女士。」另外,有十個銀湯匙宣告這個家族信奉的是當時已遍及各地的年輕宗教:每個湯匙上都刻有所謂的凱樂符號(Chi-Rho),也就是使用「基督」的希臘文頭兩個字母組成的標記。對於那些從不列顛和愛爾蘭(希伯尼亞[Hibernia])到北非和中東都有出沒的基督徒來說,這個符號一看就知道是什麼意思。
這些硬幣、珠寶和居家飾品,可不是這家人擁有的所有貴重財物,因為厄西西努斯和尤莉安屬於不列顛少數極為富有的基督徒菁英,就跟歐洲各地和地中海沿岸的其他菁英階級一樣,有著舒適高檔的生活。但,這仍然是一批很不得了的寶藏,這家人也花了很多心力挑選要放在裡面的物品。這樣做沒有錯,畢竟這等同是他們的保險。這家人特別吩咐,要把木箱埋在不會引人注目的地方保管,同時他們則等著看不列顛越來越動盪不安的政治,會不會演變成政府垮台、內亂或是更嚴重的事情。只有時間會揭露這個行省的最終命運是什麼。此時,富裕家庭的寶藏最好是放在地底。
這條將諾里奇(Norwich)邊的凱斯特(Caister)連接到倫敦-科爾切斯特幹道(London-to-Colchester)的繁忙大路,其喧鬧聲早已消失在遠方,搬運木箱的兩人隻身來到一個沒人看見的地方。他們已經走得相當遠,就連最近的城鎮斯科勒(Scole)也在兩英里之外。他們很滿意自己找到一個好地點,於是便把箱子放了下來。他們可能有休息一陣子,甚至是休息到夜晚來臨。總之,不久之後,他們便開始鏟土,混合了黏土和砂礫的土壤越堆越高,一個淺淺的洞逐漸出現。他們不需要挖得很深,沒有必要浪費力氣,那樣只會讓自己日後挖得很累而已。因此,挖了幾尺深後,他們小心地把箱子放進洞裡,將土回填。這麼做的同時,裝著厄西西努斯的湯匙和銀器、尤莉安的精緻珠寶,以及多把硬幣的牢固橡木箱就這樣消失了,如同在許多世代以前那些依稀被人記得的日子裡,跟著主人一起安葬、備受亡者珍視的陪葬品。這兩個人記下埋藏地點,然後毫無負擔地出發回到大路上。他們可能曾對自己說,有一天會再回來。什麼時候?很難說。但是,等到重創不列顛的政治風暴平息下來、常態攻擊東海岸的蠻族入侵者終於遭到驅逐、忠心的士兵從高盧的戰場上回來後,厄西西努斯主人就會派他們回到這裡,挖出他珍貴的寶物。西元四○九年,他們不知道、也想不到,厄西西努斯的寶庫竟會待在地底一待就是將近一千六百年。
在西元五世紀初,不列顛隸屬於羅馬帝國這個擁有千年以上輝煌歷史的超級強權,且位於帝國最遙遠的邊境。羅馬從鐵器時代的一個君主政權開始發展(傳統上將它的起源追溯到西元前七五三年),但是在西元前五○九年七王時代過後,逐漸演變成共和國(根據羅馬傳說,七王之後變得越來越殘暴)。接著,西元前一世紀時,共和國也被推翻,羅馬開始受到皇帝統治,起初只有一位皇帝,但是後來曾有多達四個皇帝同時在羅馬、米蘭、拉溫那(Ravenna)和君士坦丁堡這四個首都進行統治。第四任羅馬皇帝克勞狄(Claudius)在西元四十三年征討不列顛,率領兩萬名兇悍的羅馬軍團士兵、戰爭機器以及穿著盔甲的戰象,攻打不列顛群島的原住民。到了一世紀末,不列顛尼亞南部有很大一部分都已被征服,範圍一直延伸到北部一個最終以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標示出來的軍事區。自此,不列顛不再是位於已知世界邊界的神祕地帶,而是有很大一部分遭到平定後融入地中海強權的領土。在接下來的三百五十年,不列顛都隸屬於羅馬帝國,而這個政治實體極為龐大,在大小、發展程度、軍武力量和壽命上,只有安息帝國(Parthian dynasty)和薩珊帝國(Sassanid dynasty)這兩個波斯大國,以及中國的漢朝可以比擬。生活在西元四世紀的希臘籍歷史學家馬切利努斯,說羅馬是「一座注定存活得跟人類一樣久的城市」。同時,羅馬帝國「踏在蠻族傲慢的頸項上,給予他們法律,做為自由的永恆根基與保證」。
這裡當然是誇大了,但也就只有一點誇大。在正經的羅馬作家之中,絕對不只有馬切利努斯在望著羅馬和它的帝國時,看見從晦暗的史前時期到無限遠的未來都有綿延不絕的勝利。維吉爾(Virgil)、賀拉斯(Horace)、奧維德(Ovid)和李維(Livy)等詩人和歷史學家,都寫到了優越的羅馬公民和史詩般的羅馬帝國史蹟。維吉爾的《艾尼亞斯記》(Aeneid)為羅馬人創造一個神奇的創始神話,裡面說到一個「沒有盡頭的帝國」受到「羅馬的子民、世界的君主、穿著托加(toga)的種族」統治。李維寫道:「勇敢地做事與受苦,是我們羅馬人的作風。」四百年後,即使經歷了格外紛擾的年代,帝國受到內戰、篡位、暗殺、入侵、政治分裂、流行病和幾乎破產的問題所重創,馬切利努斯仍然認為「羅馬在世界上的每個地方都被認定是主子和王……元老院成員的權威,憑著他們的年長而受人尊敬,羅馬人的稱呼處處受人崇敬與敬畏。」
然而,馬切利努斯寫下這些頌詞之後,過了一個世代,帝國西半部卻呈現終極崩垮的狀態:各地的羅馬駐軍和政治領袖,都拋下了他們與他們的前人自從該千紀之初就開始侵占統治的土地。帝國對不列顛的統治在西元四○九~四一○年瓦解,再也不曾恢復。不列顛突如其來脫離這個泛歐聯盟所投下的震撼彈,正是像厄西西努斯和尤莉安這樣的菁英家庭,他們決定打包自己的財寶、將之存放在地底下,當作經濟預備措施的原因。結果,在不經意的情況下,這些財寶變成閃閃發亮的時空膠囊,保留了一個時代的尾聲。到了五世紀末,西方的羅馬帝國已不復存在。十八世紀偉大的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表示,這是「一個會永遠被記得、全世界各國現在仍感受得到的革命」。
羅馬帝國西部的衰亡,是現代歷史學家過了好幾百年還在鑽研的歷史現象,因為羅馬留下的遺產至今依然與我們同在,刻在我們的語言、地貌、法律和文化裡。如果說羅馬對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仍有影響,它對本書希望記錄、探索的中世紀的影響就更大了。我們會在下一章仔細探討羅馬帝國的滅亡,但是現在,我們必須先來想想它在快要進入第一千紀時,是如何興起(或者應該說,怎麼從共和國突變出來)的,並描繪即將進入中世紀以前的世界。這是因為,要正確看待中世紀的西方,我們務必先問問永恆的羅馬(Roma aeterna)如何、為何能成功掌控這個結合了三個大陸、擁有各種宗教習俗的無數人民,以及同樣多種語言的帝國;這個同時存在遊牧民族、農夫和都會菁英份子的帝國;這個疆域從古典文化的發展中心延伸到已知世界邊界的帝國。
最佳賣點 : 從羅馬帝國的瓦解到宗教改革的興起,
長達千年的「黑暗」是如何奠定了璀璨的文明?
要了解歐洲如何主導世界史的發展,
就必須回望中世紀的璀璨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