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汗之國: 西方眼中的中國 (20週年紀念版) | 誠品線上

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

作者 Jonathan D. Spence
出版社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大汗之國: 西方眼中的中國 (20週年紀念版):試圖解答「中國究竟是什麼?」的最暢銷的中國史作家;跳脫中國史觀,重塑西方觀看他者的心態史、閱讀史。漢學大師.最會說故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試圖解答「中國究竟是什麼?」的最暢銷的中國史作家;跳脫中國史觀,重塑西方觀看他者的心態史、閱讀史。漢學大師.最會說故事的歷史學家史景遷,長銷20年的經典之作◎全新重譯本‧出版20週年紀念版」全新內頁版型 + 書封重裝改版(臺灣出版設計金蝶獎第十三屆金獎得主:黃子欽)● 不可不讀的西方漢學著作:穿越八世紀的歷史時空,重構四十八個文本的歷史觀。● 在虛構與非虛構的文本交錯之下,找尋自己在歷史中的定位。● 全新重譯:新版《大汗之國》譯者林熙強博士,具有比較文學形象學的專業背景,且研究專長為中西交流史。──知名譯者陳榮彬盛讚:「新版《大汗之國》譯本絕對會是史景遷作品在台所有譯本中的代表作。」● 專文推薦:中央研究院王汎森院士、本篤會修士康士林、《昆蟲誌》譯者.臺大翻譯碩士學程助理教授陳榮彬、小說家何致和,重量級好評推薦 ● 特別書封設計:臺灣出版設計.金蝶獎第十三屆金獎得主黃子欽。◎ 重現西方商賈、探險家、傳教士周遊八個世紀的東方見聞錄。● 馬可‧波羅:「契丹族人個頭不大,講話時鼻腔發音甚重,而且眾所周知,所有東方人眼睛都很小。他們雙手都極為靈巧,精通各種工藝;他們的醫師對各類草藥的功效瞭若指掌,還能根據脈象敏銳診斷病症。但是他們不採用尿樣(urinalibus non utuntur),對於尿液一無所知:這是我親眼所見,因為在哈剌和林就有一些這樣的人。無論父親從事什麼行當,子承父業為他們長年以來的流風餘俗。」◎ 從文化交流下的真實與虛構,剖析西方世界的迷思與偏見。● 伏爾泰:「我們對中國人嚴加詆毀,只不過因為他們形而上的思考系統不同於我們。……他們那種由知識分子主導的宗教信仰,從未因神話傳說而蒙羞,更未由於口角或內戰而染血。當我們指控這個巨大帝國的政府採用無神論的觀點時,卻又前後矛盾,譴責他們崇拜偶像。我們對中國人祭拜禮儀的普遍誤解,其實源自於我們拿自己的觀點去判斷他國的習俗。即使我們來到世界的盡頭,還是會帶著偏見及好辯的心態看待一切。」一覽西方的商賈、探險家、傳教士和外交使節他們眼中的中國。從首位由內容觀察中國的旅人手記,到迷戀或批判這片山河的西方訪客,以及小說家想像中的虛構世界,周遊世界。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 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汎森本篤會修士、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專業特聘教授 /康士林 「《大汗之國》是號稱『最會說故事的當代史學家』,也就是史景遷在『中國形象學』方面的代表作,梳理了自馬可‧波羅以降到二十世紀,『中國』在西方人士心中的形象之流變,作者深入淺出,把中國與西方的交會史化為一則一則引人入勝的故事。《大汗之國》的上一個譯本距今已有十八年,由於時空環境變化,國內讀者對於譯文的要求往往更勝於以往,因此亟需一個重譯本來彌補先前的種種不足之處。新版《大汗之國》譯者林熙強博士有比較文學形象學的專業背景,且其專長本為中西交流史(專治晚明天主教翻譯文學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因此他在這方面的優勢也充分反映於譯文中,讀者可以從大量譯註去體會他在文史考證方面的所下的苦工。此外,林博士的譯文除了優雅流暢,往往能將作者史景遷的絕佳文筆與雅緻風格保留下來,同時譯文也能做到字斟句酌,力求精確。新版《大汗之國》譯本絕對會是史景遷作品在台所有譯本中的代表作。」--臺大翻譯碩士學程助理教授 /陳榮彬 「史景遷的文字有股魅誘之力,他把《大汗之國》寫成一部神奇的魔法書,讓人一翻開就穿越了,越過時間空間,來到那個遙遠又鄰近、文明與原始共伴、輝煌璨爛卻又暗影幢幢、豐饒與匱乏並存的國度。那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國,由在場者與缺席者、迷戀者與批判者共同交織出的真實與虛構的形象。我們隨史景遷走入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一如當年的商賈、探險家、傳教士和外交使節,睜大好奇目光窺視那萬花筒般的世界——既是觀看他者,也是觀看自己。」--《花街樹屋》小說家/何致和「拍案叫絕……史景遷出色地展示了世世代代的西方人是如何不斷自問:『是什麼……讓這片令人驚艷、豐富多元又人口稠密的土地團結一致?』」--《紐約時報書評》/史蒂芬‧葛林布雷特(Stephen Greenblatt)「史景遷運用歷史、傳記和文學,創造出絕妙的效果,他筆下的這趟西方人凝望中國的漫長探索,提醒了我們:對於他者的看法總是取決於觀者。史景遷就像一位優秀的考古學家,從西方人的中國想像的貝塚中仔細篩選檢視,宛如一次偉大的挖掘工作!」--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新聞研究所所長)/奧維爾‧謝爾(Orville Schell)「一部深具全面性、娛樂性和高度實用性的著作。」--《選擇月刊》(Choice)「一部令人耳目一新、具可讀性的專著,出自一名重量級學者之筆。」--《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年度好書「富有想像力的說史大師……一部激發聯想的著作……文筆精彩生動。」--《歷史雜誌》(History)「《大汗之國》是一趟饒富趣味的旅行,走過渴望、欲望、誤解、恐懼與憎惡。」--《華盛頓郵報書世界》(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茱蒂絲‧夏皮羅(Judith Shapiro)「迷人至極……史景遷先生是說故事的高手,靈巧地在眾多主題間遊走,或挖掘出重大時刻,例如在尼克森總統暱稱為『波羅二號』的訪中之旅前夕,與馬勒侯的會晤。」--《華爾街日報》「既兼容並蓄,又靈敏巧妙……《大汗之國》是經典的史景遷之作。」--《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一場引人入勝之旅……史景遷對中國的理解與掌握讓這本書成為必讀之作。」--《夏洛特觀察報》(Charlotte Observer)「史景遷不只是最重要的中國歷史學者之一,更是今日不分區域主題的傑出史家。他富於想像的知識範疇浩大而豐沛,敘事風格強而有力。」--《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彭定康(Christopher Patten)「學識淵博卻又輕鬆明快……史景遷在各個主題間翩然起舞,讓讀者意猶未盡。」--《獨立報》(The Independent)●「令人振奮、價值難以估量的一本書。史景遷跨越各大洲與數世紀,呈現出西方眼中的中國,他並非直接描述那塊異國的土地,反而大大揭示了觀察者的思維。」--《蝴蝶君》[M. Butterfly]、《金色之子》[Golden Child]作者/黃哲倫(David Henry Hwang)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史景遷 (Jonathan D. Spence)一九三六年出生於英國,國際知名的中國史學家。其中文名取自「一位景仰司馬遷的歷史學家」。一九六五年於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任教,二○○八年退休,被授予耶魯大學名譽教授。著作極豐,包括《追尋現代中國》、《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太平天國》、《改變中國》、《康熙》、《天安門》、《曹寅與康熙》、《胡若望的疑問》(以上由時報文化出版)、《婦人王氏之死》(麥田)、《利瑪竇的記憶宮殿》(麥田)。史景遷教授曾獲麥克亞瑟天才獎,並獲得過十個榮譽學位以及古根海姆基金會研究基金。此外,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還授予史景遷教授「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三等勳爵士」。■譯者簡介林熙強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科技部延攬)、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曾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及語文教學中心,講授英美文學及語文課程十年。近年特別專注於十六世紀末耶穌會士東邁來華之後,譯介的西方古典迄文藝復興時期各類宗教文學文獻。曾擔任四卷《晚明天主教翻譯文學箋注》主編之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4),著有《修辭.符號.宗教格言──耶穌會士高一志〈譬學〉研究》(中原大學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2015),榮獲科技部一○四年度博士後研究人員學術著作獎,譯有《吠》(寶瓶,2016)。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譯序前言導論第1章 馬可.波羅的世界第2章 天主教世紀第3章 寫實之旅第4章 別有用心的虛構第5章 啟蒙時代的議題第6章 女性觀察者第7章 中國人在美國第8章 法式異國風情第9章 美式異國風情?第10章 激進眼光第11章 神祕權力第12章 大師戲筆索引

商品規格

書名 / 大汗之國: 西方眼中的中國 (20週年紀念版)
作者 / Jonathan D. Spence
簡介 / 大汗之國: 西方眼中的中國 (20週年紀念版):試圖解答「中國究竟是什麼?」的最暢銷的中國史作家;跳脫中國史觀,重塑西方觀看他者的心態史、閱讀史。漢學大師.最會說故事
出版社 /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0531343
ISBN10 / 9570531347
EAN / 9789570531343
誠品26碼 / 2681560408000
頁數 / 480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康士林(Nicholas Koss, 1943– )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2002–2009)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特聘教授(2010– )


耶魯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 1936– ),原籍英國,是西方學界最重要的中國史專家之一。史景遷著作等身,曾經發表大量以中國為題的專書與學術論文。他最知名的專著是《追尋現代中國》(The Search of Modern China, 1990),該書所述中國歷史,始自十六、十七世紀之交的晚明,終於一九八○年代經濟改革之後;而在美國校園裡,這本書也是常見的中國現代史課程用書。史景遷在著作裡經常運用傳記式的研究,以中國歷史上特定時期裡的重要人物生平,做為介紹歷史的途徑。這樣的傳記式研究作品還包括由其博士論文改寫的《曹寅與康熙:臣僕與主子》(Ts’ao Yin and the K’ang-hsi Emperor: Bondservant and Master, 1966, 2nd ed. 1988),從《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入手;以及《利瑪竇的記憶之宮》(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 1984)和《毛澤東》(Mao Zedong, 1999)等。

西方人如何對待中國,一直是史景遷深感興趣的主題,從他的第二本著作《中國的臂助:一六二○年至一九六○年間中國的西方顧問》(China Helpers: Western Advisers in China, 1620–1960, 1969)便可一窺端倪。這本書探討在中國貢獻專長的西方專家,始自十六世紀東來的耶穌會士,以至一九五○年代在中國的蘇聯技術人員。該書於一九八○年再版,改題《改變中國》(To Change China: Western Advisers in China, 1620–1960)。


一九九八年,史景遷出版《大汗之國》(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書題裡的「大汗」指的是蒙元王朝(1271–1368)的建立者世祖忽必烈(1215–1294),馬可.波羅在中國遊歷期間,正是忽必烈統治的年代,而忽必烈治下的中國,就是哥倫布以及航海時代的其他探險家亟欲尋找的那片土地。史景遷將《大汗之國》的副標題訂為「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國」,縱然避開了「中國形象」四字,不過他在整本書裡討論的其實就是中國形象。史景遷並非第一位以探討史上西方人對於中國的印象為題的作家,他在本書〈導論〉中便已提及其他類似專著,包括杜勝(Raymond Dawson, 1923–2002)的《中國變色龍:對於歐洲中國文明觀的分析》(The Chinese Chameleon: An Analysis of European Conceptio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1967),以及馬克林(Colin Mackerras, 1939– )的《西方的中國形象》(Western Images of China, 1989)。這類中國形象的最新論著是目前執教於曼徹斯特大學的鄭揚文(Zheng Yangwen)教授專書,《再探中國變色龍:從耶穌會士到張藝謀》(The Chinese Chameleon Revisited: From the Jesuits to Zhang Yimou, 2013)。若將上述杜勝、馬克林、史景遷與鄭揚文四位學者的專著並置案前,比較他們對於同一位中國觀察者的看法,想必會是十分有趣的研究。


《大汗之國》的章次按時序編排,但各章所強調的乃是特定時代中特定的主題。在這樣的安排下,第一章處理十三世紀,特別聚焦於馬可.波羅;第二章處理十六世紀,探討與中國有關的歐洲天主教徒。第三至五章則綜述十七、十八世紀著眼於中國的西方人;至於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早期的這類西方人,則是第六至八章的主題。本書的最後四章則旨在論述二十世紀西方對於中國的觀點。《大汗之國》裡討論的西方人,其中有部分在先前的形象研究專著中並未多加注意,因此就我個人而言,這些相關章次我特別感興趣,諸如第三章對於葡萄牙耶穌會士皮曼特(Francisco Pimentel, 1629–1675)與蘇格蘭醫師貝爾(John Bell, 1691–1780)的討論,或是第六章論「女性觀察者」所提供的英美傳教士女眷的記述。史景遷在書中併於一章而論的一些西方人或文學作品,並不常見論於一處,因此這些章次我也特別喜愛,比方第十一章同時論及魏復古、尼克森、季辛吉與馬勒侯,或者第十二章同時討論三部重要的文學作品:卡夫卡的〈中國長城〉、波赫士的〈歧路花園〉與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


全新中譯的《大汗之國》是一本上乘的翻譯作品。我曾經是譯者林熙強在博士班求學期間的堂師,他能夠嫺熟掌握英文,當年在我的「西方的中國形象」課堂上,他就已經研究過不少本書論及的西方人及其著作。除此之外,他的中文寫作能力令人刮目相看,這一點我相信在他的翻譯中必然顯露無遺。同時我也相信這個新譯本裡豐富的譯注,必能提供閱讀時的助益,使讀者更能理解英文原文的意旨所在。



康士林於北京

二○一八年二月五日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