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風雲: 中華民國的革命、遷徙與重建
作者 | 李功勤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百年風雲: 中華民國的革命、遷徙與重建:內容簡介 綜觀世界歷史,只有中華民國在百餘年的建國歷史中,先後歷經了革命、遷徒與重建的三個巨大轉折。 中華民國是亞洲第 |
作者 | 李功勤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百年風雲: 中華民國的革命、遷徙與重建:內容簡介 綜觀世界歷史,只有中華民國在百餘年的建國歷史中,先後歷經了革命、遷徒與重建的三個巨大轉折。 中華民國是亞洲第 |
內容簡介 綜觀世界歷史,只有中華民國在百餘年的建國歷史中,先後歷經了革命、遷徒與重建的三個巨大轉折。中華民國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在辛亥革命後採行和解共生的轉型正義而邁向現代化,爾後在亞洲大陸對抗日本法西斯武力侵略,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但在1949年,卻因為內戰失敗而遷徒到臺灣。中華民國在臺灣,由於歷史的因緣際會,使它以不對等的實力與共產中國對峙長達近七十年,期間在體制上從威權邁向民主,以及推行「臺灣化」現象。然而這些變化,將與共產中國產生哪些衝突和影響?本書收錄豐富而詳實的史料,提供讀者深入認識中華民國的百年風雲,以及兩岸關係的最新發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李功勤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博士、輔仁大學西洋史碩士、東吳大學歷史系、世界新專編採科。現任教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曾任國家考試命題委員,教育部高級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審定委員,並獲得世新大學教學特優獎、教學績優獎。近期主要作品有:《蔣經國與後蔣時代的內隔政治菁英》、《百年大業──中華民國發展史》、《臺灣政治發展史(1895年迄今)》、《西洋史大事長編》等優良大學研究基礎入門專書。作者足跡遍及中國大陸都市與鄉村,包括東北、內蒙、西藏以及新疆等地,對大陸在改革開放後發展有深入研究。
產品目錄 推薦序自序《百年大業》原版序第一章 走向共和 第一節 王朝崩潰 第二節 黨爭與國會 第三節 黨爭與內閣 第四節 洪憲帝制第二章 革命再起第一節 革命與護法第二節 聯俄容共第三節 新文化運動第四節 巴黎和會與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第五節 外蒙古與西藏問題第三章 統一大業第一節 蔣介石的崛起第二節 北伐時期北洋政局第三節 北伐時期的國民革命軍第四章 艱苦建國(1929~1937年)第一節 裁軍大戰及廣州獨立第二節 西安事變與其他動亂第三節 十年建國中的外患第四節 十年建國中的建設事業第五章 八年抗戰第一節 蔣介石戰略 第二節 內部陰謀 第三節 暗潮洶湧的1944年第四節 駐華派遣軍的報恩第五節 結論第六章 中共崛起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第二節 共產黨的發展 第三節 共產黨的挑戰 第四節 土地革命及意識型態勝利第七章 內戰再起第一節 政治協商會議 第二節 美國對華政策的轉變第三節 蘇聯對華政策第八章 關鍵時刻第一節 大遷徙第二節 韓戰爆發 第三節 韓戰對國、共兩黨的影響 第四節 韓戰後美國對華政策 第五節 結論第九章 蔣氏政權 第一節 自由中國事件 第二節 臺獨運動挑戰 第三節 美麗島事件 第四節 蔣氏父子建設臺彎第五節 內控危機第六節 力挽狂瀾第七節 齎志以歿第十章 民主時代 第一節 李登輝政權 第二節 醜聞總統 第三節 黎明與黑夜第四節 結論第十一章 今日兩岸 第一節 退出聯合國 第二節 中共政權第三節 合作機制第四節 結論附錄一 中國近代(含臺灣史)大事年表附錄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年表附錄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表附錄四 《臺灣關係法》全文
書名 / | 百年風雲: 中華民國的革命、遷徙與重建 |
---|---|
作者 / | 李功勤 |
簡介 / | 百年風雲: 中華民國的革命、遷徙與重建:內容簡介 綜觀世界歷史,只有中華民國在百餘年的建國歷史中,先後歷經了革命、遷徒與重建的三個巨大轉折。 中華民國是亞洲第 |
出版社 /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4490899 |
ISBN10 / | 9864490893 |
EAN / | 9789864490899 |
誠品26碼 / | 2681507750001 |
頁數 / | 41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6.8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1940年,「敦克爾克(Dunkirk)大撤退」被譽為二戰期間英國政府最成功的海上撤軍行動,在納粹德軍的重重包圍之中,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首相發揮鋼鐵意志,動員政府和民間之力共撤回近40萬困守沙灘的英法聯軍。相較之下,缺乏西方強勢媒體及電影工業宣傳的中華民國,卻被世人忽略一段歷史奇蹟,那就是在蔣介石總統的運籌帷幄下,從1949年至1950年間,於中國大陸進行因內戰失敗而撤守臺灣的「大遷徒」。在這場奇蹟式的遷徒過程中,有條不紊的將中華民國的歷史檔案、故宮瑰寶、國庫黃金;尤其是兩百餘萬軍隊與平民,其中包括許多傑出的菁英俊彥人士安全運抵臺灣,使國府有能力「重建」一個微型的中華民國。
誠如英國學者芮納‧米德(Rana
Mitter)所言,中國的八年抗日改變了三個人的命運:江精衛在民國初期即享有崇高聲譽,最後卻因為主張「聯日」成為今日兩岸華人公認的「千古罪人」;毛澤東則利用抗日拓展中共實力,在戰後由小黨黨魁一躍成為新中國的領袖;蔣介石則是贏了戰爭,卻輸掉了他的國家。然而在大遷徒與重建之後的中華民國,卻因冷戰以及國際局勢的牽引而無法重返大陸,因此有作者探索臺灣到底是一個「意外」或「必然」的國度?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可否稱得上是「意外的國父」?為了完整記錄不被意識形態所扭曲的史實,本人在民國99年(西元2010年)出版了《百年大業:中華民國發展史》,後適逢建國百年的民國熱,又於民國100年(西元2011年)再度推出了新版。
2015年,筆者受邀與白先勇、楊維真教授等人赴美國洛杉磯參加由「成舍我基金會」理事長成嘉玲博士所主辦的「戰爭與記憶」系列講座,在會場中看到兩岸同胞踴躍出席與熱情回應,內心不禁油然而起「不容青史盡成灰」之責任,更鄙視某些政客扭曲歷史之無知。因是之故,在增添若干新史料之後,於時隔6年之際再度編寫了《百年風雲——中華民國的革命、遷徙與重建》。近年來由於臺灣政治版圖變動,兩岸關係由武力對抗到馬英九政府的和解共生,再走向今日的冷對抗局面;另方面,雖然對岸快速崛起,但其內部的政治結構與法治基礎仍不夠成熟穩定,所以在2017年召開的中共第19屆全國代表大會能否順利解決政治接班人問題,以及本身制度性所衍生的諸多難題都將影響兩岸人民關係至鉅,因此這部中華民國史以紀事本末體再輔以歷史年表,將使讀者更容易釐清中華民國在歷經了革命、遷徙與重建的不同階段發展,以及對於這一代人所構成的影響。所以這部宏觀的專史也就對於世界華人去釐清歷史定位、身分認同與民族前途,提供了最佳的選擇。
值此文化出版產業環境正面臨嚴峻考驗的時期,感謝幼獅文化公司劉淑華總編輯大力支持本書的出版,也感謝編輯朱燕翔小姐的認真與細心,使全書更臻完善。謹在此致上誠摯的謝意。
李功勤
民國106年9月
《百年大業》原版序
中華民國推翻滿清,創建共和;在帝國主義和不平等條約的壓榨屈辱中,終於在1945年擊敗日本帝國長達20年的侵略,成功的捍衛國家主權及領土的完整,榮登世界四強和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這也是蔣介石總統一生事業的巔峰。
1949年,國民政府在內戰中潰敗遷臺,成為中國歷史上繼南北朝、五代十國、南宋、南明之後,又一個分裂局面;但在所有分裂時期,尤以臺北與北京在領土、人口、資源相比,實力最為懸殊。然而歷史的弔詭就在於此,拜冷戰之賜,中共倒向蘇聯,因為「抗美援朝」而成為美國敵人,也使得華府放棄毛為南斯拉夫「狄托主義」(Titoism,採中立親西方政策)的幻想。從此,臺灣成為美國「圍堵」共產主義的一環,在美國強大軍事協防下,中共無力攻臺,而國民政府也創造經濟奇蹟,而彼時的對岸,不但未把握建國良機,反而陷入毛澤東近20餘年的政治鬥爭與經濟衰敗,相對於大陸的動盪,在蔣介石總統過世時,臺灣已享有20多年的和平歲月。
1978年,臺灣與大陸分別由曾經同為留學蘇聯的蔣經國和鄧小平掌權,大陸在文革後的殘敗中,步履蹣跚的開始實施「改革開放」,引入市場經濟並揚棄毛思想(華國鋒「兩個凡是」失敗即為明證)。但在臺灣,則在經濟奇蹟的基礎上,由蔣經國主導民主化及兩岸交流,企圖在美國與北京建交後,替臺灣人民的生存尋找一條新方向;但蔣經國於1988年病逝,臺灣逐漸陷入內政上動盪。臺灣在李登輝及陳水扁時代,民主過程因為黑金、黑道、族群,甚至貪腐而蒙上陰影。但是臺灣人民於2008年選擇第二次政黨輪替,並且由司法單位將陳水扁因貪瀆等案收押起訴。2010年12月2日,陳水扁因龍潭弊案遭判刑17年6月確定,被移送臺北監獄執行;2011年10月13日,陳水扁因二次金改弊案遭高等法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18年,妻子吳淑珍判11年。2011年6月30日,李登輝及前國民黨大掌櫃劉泰英兩人,涉嫌侵占779萬餘美元,被依貪汙治罪條例侵占公有財物罪將兩人起訴。這證明民主政治已逐漸在臺灣成熟,人民可自由選舉總統,也同樣可由公開、透明的司法程序,將卸任總統關進普通監獄,使臺灣司法獨立於行政機關控制,也使得政治人物被要求更高的道德指標。
在即將邁入一百歲的中華民國,當前社會最大隱憂仍為民進黨的臺獨意識及族群議題操弄,但從2008年馬英九的勝選即可看出,維持現狀、兩岸和平開放、發展經貿、重返國際社會、領導者清廉、效率與社會穩定,才是臺灣的主流民意。相對於政治上每逢選舉的激情對立,臺灣已經發展出一個高公民素質且富而好禮的祥和社會,然而臺灣能否「維持現狀」甚至「質化大陸」,都有賴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兩個中國的分裂與對立,其最終歷史結局,目前無人可確切定論。馬英九繼承蔣經國的大陸政策,其國家發展策略在於爭取更多時間等待大陸制度更為開放、公民素質更為提升,唯有如此才能確保在將來談判統一問題時,臺灣人民不會恐懼生活在落差太大的制度與生活環境之下。就這點來說,馬英九背後不只有蔣經國的影子,其肩頭上更承擔中華民國及其人民所有幸福所託的重責大任矣。
2011年北京中國社科院發行了全套共36冊的《中華民國史》,套書主編金以林指出,大陸重新看待民國史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中華民國史已成為兩岸共同歷史記憶」,而且承認蔣介石是一位抗戰領袖,是讓中國成為「戰後四強」的關鍵人物。大陸學界也開始傾向國共歷史矛盾只是「不同社會菁英做出不同選擇」,並強調雙方都是出於「讓中華民族更好」的共同期待。而我這本《百年大業》於2010年3月初版以來,即獲得讀者普遍好評,直接反映出我們首開兩岸研究「民國史」的熱潮。所以在一年多之後,本書又推出第二版,增加了大篇幅的新史料;另在附錄中的大事年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央及地方領導名單都做了更新,使本書內文更豐富也更能回饋廣大讀者的期待。
為完整呈現中華民國百年建國大業,全書40萬字,力求客觀詳實,其最大特色有三:第一,參考最新史料,全書以編年史貫穿,歷史架構完整;第二,專章介紹中共崛起及當今的政治變遷;第三,書中有最新的兩岸年表和大陸中央領導人表;也是當今研究兩岸關係史不可或缺的專書及工具書。在撰寫期間,特別感謝雷家驥恩師及羅曉南、彭懷恩、張亞中、王曉波等老師的指正與督促;另外,也承蒙大陸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同濟大學、海協會和國臺辦的若干專家學者,幫助我進一步了解中國大陸在中共建政後這60年來的政治、社會、經濟的變化,尤其近幾年來,每年協辦寒、暑假的大陸文化研習營,使兩岸大學生透過交流互動,而有更深入的認識與同理心;對兩岸在未來的交往模式,奠定更成熟的基礎。最後,感謝世新大學通識中心助理劉冠纓小姐和政大東亞所黃翔翔同學幫我蒐集資料及整理編排。再一次,向我的師長友朋,獻上最誠摯的感謝與祝福。
李功勤
民國100年10月
推薦序 :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雷家驥
李功勤博士著論民國歷史多年,新著《百年風雲——中華民國的革命、遷徙與重建》即將出版,囑余為序。
功勤此新著,是在舊有的基礎上,順應時代的需要修訂補充而成。其與先前所發表者最顯著的差別,是補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部分發展史,並附錄了一些相關資料。
作為一個歷史研究者,論述中國現代史時,理應先對近代西力東侵所引起中國的種種變化,作宏觀的考察;論民國史時,更不能缺少論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這一塊。否則,所論必會失之偏頗,甚或竟成二、三年間即可丟入垃圾桶的政論文宣。為此,功勤博士近年對中國大陸勤於考察,將兩岸當代政治發展兩相比較,聚其心得,而對舊著作了補充,庶幾免於從臺灣論民國、從臺灣論臺灣之偏。
就中國近現代史而言,雖曾經歷過西方列強侵略的慘痛經驗,但幾經奮鬥努力,晚近臺灣的民主步伐,大陸的經濟發展,乃至兩岸的互相交流影響,成就已非昔日阿蒙。當前兩岸歷史教育之要務,須是撇開任何政治成見,面對現實,彼此客觀的、理性的、認真的了解對方,然後始可看清楚當代的發展,議論未來的歸趨。在此前提之下,功勤博士此新著據「中華民國」立場而進行主體論述,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號與立場闡述對岸,可謂中立不倚,不卑不亢,既符合歷史事實,也纔是論述民國百年大業應有的立場,客觀理性觀察現代中國的基礎。
現代史的態勢是分裂的中國,將來走向尚未知之。魏、蜀、吳鼎足競雄,南、北朝二分爭長,英雄各為其國,各為其主,不因對方的否定而自貶,不因對方的壓力而自卑,以故不論國號為何,終究呈現的仍是一個華夏中國。目前「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峙,作為歷史研究者,從過往史實中尋求經驗,用以印證於今,正不必避諱於此,或自貶國格,或自我否定。蓋領土有時而變,中樞因變而遷,「中華民國」當年競爭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遷都臺北,此猶劉備移京成都而仍稱漢、趙構遷都臨安而仍稱宋而已,不妨礙漢、宋當時猶屹立於天壤之間。史家為論述方便而稱之為蜀漢和南宋,其用心並非如現今政客般險詐,將漢、宋視為已亡或流亡。
今日臺灣的本土「英雄」,在中華民國的卵護之下,儘管已然執政,高享厚祿,然而竟無敢稱漢稱吳者,甚者竟有墮落至反噬其母而謂中華民國已亡。此不僅是「英雄」氣短,且是喪心病狂,無視或逃避現代中國史的發展了。在這些氣短的人物中,上焉者自稱「中華民國在臺灣」,其實已如稱「蜀漢」——漢朝在巴蜀—般自貶,但猶未大違民國當前的現狀,只是目光短淺而已;至於其下焉者,竟詭稱臺灣尚待建國,此則不知漢、吳之頂立於天地之間了。休矣,本土的「英雄」們,面對劉備、孫權等真英雄,不知彼將何以自處!他們史識缺乏而又勇氣不足,或許功勤的新著,可以作為他們的參考。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