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研究三集
作者 | 胡楚生 |
---|---|
出版社 | 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經學研究三集:此書繼拙稿《經學研究論集》、《經學研究續集》而作,所收論文九篇,分別討論《詩經》、《尚書》、《周易》、《春秋》、《孟子》各經之問題,此外,〈顧亭林 |
作者 | 胡楚生 |
---|---|
出版社 | 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經學研究三集:此書繼拙稿《經學研究論集》、《經學研究續集》而作,所收論文九篇,分別討論《詩經》、《尚書》、《周易》、《春秋》、《孟子》各經之問題,此外,〈顧亭林 |
內容簡介 此書繼拙稿《經學研究論集》、《經學研究續集》而作,所收論文九篇,分別討論《詩經》、《尚書》、《周易》、《春秋》、《孟子》各經之問題,此外,〈顧亭林「通經致用」之為學精神〉一篇,則歸納亭林先生治經之主要精神,在於「緊扣時代脈息,用為鑒戒;引歸修齊治平,國計民生」,此一精神,自然也是筆者研治經學時,衷心嚮往效法的目標。
作者介紹 胡楚生,貴州省黎平縣人,民國二十五年生,東吳大學文學學士,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南洋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明道大學講座教授,現為國立中興大學名譽教授。著有釋名考、訓詁學大綱、中國目錄學研究、潛夫論集釋、古籍探義、儒行研究、韓文選析、柳文選析、清代學術史研究、古文正聲、老莊研究、韓柳文新探、清代學術史研究續編、中國目錄學、圖書文獻學論集、經學研究論集、經學研究續集、中國學術史研究、韓柳文新探續編、論語新編解義、顧亭林《日知錄》研究、烽火下的學術論著──抗戰時期十種文史著作探微等書。
產品目錄 自 敘 壹、孫毓《毛詩異同評》與陳統《難孫氏毛詩評》析論 一、引 言 二、孫毓書輯本之分析 三、陳統書輯本之分析 四、結 語 五、附論:孫毓陳統二書在《詩經》學史上之意義 貳、〈文侯之命〉論考 一、引 言 二、論「文侯」是「晉文侯」抑是「晉文公」 三、論周平王的歷史評價 四、結 語 參、《周易》古經之形式結構與義理系統 一、引 言 二、《周易》古經形式結構的產生 三、《周易》古經有無義理系統的問題 四、結 語 肆、論《春秋》弒君兼書「及其大夫」之義例 一、引 言 二、分 析 三、結 語 伍、《春秋公羊傳》中「惡戰伐而尚和平」之精神 一、引 言 二、《春秋公羊傳》中厭惡戰爭侵伐的行徑 三、《春秋公羊傳》中稱許符合義戰的行為 四、《春秋公羊傳》中獎勵和平仁愛的行事 五、結 語 陸、范甯對《春秋》三《傳》之評論 一、引 言 二、范甯舉例說明三傳之缺點 三、范甯綜論三傳之得失 四、結 語 柒、陳岳《春秋折衷論》析評 一、引 言 二、析 評 三、結 語 捌、《孟子》知言養氣章闡釋 一、引 言 二、論「不動心」 三、論「養氣」 四、論「知言」 五、結 語 玖、顧亭林「通經致用」之為學精神 一、引 言 二、顧亭林「通經致用」之實踐 三、結 語
書名 / | 經學研究三集 |
---|---|
作者 / | 胡楚生 |
簡介 / | 經學研究三集:此書繼拙稿《經學研究論集》、《經學研究續集》而作,所收論文九篇,分別討論《詩經》、《尚書》、《周易》、《春秋》、《孟子》各經之問題,此外,〈顧亭林 |
出版社 / | 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1517858 |
ISBN10 / | 9571517852 |
EAN / | 9789571517858 |
誠品26碼 / | 2681780573007 |
頁數 / | 221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5X21X1.1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此書繼拙稿《經學研究論集》、《經學研究續集》而作。
自序 : 拙稿《經學研究論集》,出版於民國九十一年,《經學研究續集》,出版於民國九十六年,近期以來,賡續有作,得稿九篇,今將彙為一編,鋟版印行,茲將各篇內容,略述如下,以供參稽之用。第一篇,孫毓《毛詩異同評》與陳統《難孫氏毛詩評》析論。漢代《毛詩》之學,有毛公之《傳》,鄭玄之《箋》,王肅之《注》,及至晉代,孫毓撰《毛詩異同評》,評論毛、鄭、王三家之異同得失,而陳統針對孫毓之書,又有《難孫氏毛詩評》之作,二家之書,雖已亡佚,清代馬國翰仍有輯本,可供參考。此文分析孫毓與陳統兩家著作之內容,並舉出例證,作出評論,以見二家之書,在《詩經》學研究歷史上,所具有之地位。第二篇,〈文侯之命〉論考。此文考證《尚書‧文侯之命》篇中的兩個重要問題,其一,〈文侯之命〉篇中的「文侯」,究竟是晉文侯?抑或是晉文公?連帶地,篇中的周天子,究竟是周平王?抑或是周襄王?其二,〈文侯之命〉篇中的周天子,如果是周平王,則平王在歷史上的地位,究竟應該作出怎樣的評價。此文徵引歷代學者的意見,而作出分析考證,並對〈文侯之命〉中的歷史人物,作出客觀地評論。第三篇,《周易》古經之形式結構與義理系統。《周易》古經中有形式結構,也可能有義理系統,形式結構是已經存在的事實,義理系統的有無,似乎還在爭議之中,一方面,主張《周易》古經,只是卜筮之書,其中並不具有意義的聯繫,可以朱伯崑先生的意見為代表。其次,主張《周易》古經之中,有其完整的意義聯繫,可以屈萬里先生的意見為代表。此文之作,從分析《周易》古經六十四卦中每卦六爻所使用的爻詞入手,枚舉例證,說明在前述兩種意見之中,仍然要以屈萬里先生的看法,較為接近事實的真相。第四篇,論《春秋》弒君兼書「及其大夫」之義例。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云:「《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已經指出,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中,有三十六位國君被臣下所弒。在《春秋》記錄的弒君行為中,一般的記載,都只記錄弒君者以及被弒國君的姓名,但是,在《春秋》之中,卻有三次記錄國君被弒之時,又用「及」字,記錄其大臣同時被殺者的姓名。對於《春秋》之中,因弒君兼書「及其大夫」的情形,歷代的學者,卻有不同的看法。此文之作,針對這些不同的看法,作出比較分析,以尋求《春秋》本身之義例。第五篇,《春秋公羊傳》中「惡戰伐而尚和平」之精神。《春秋公羊傳》是一部充滿理想的著作,在它的思想中,蘊含了不少憎惡戰爭侵略的感情,也蘊含了許多崇尚和平的意念。此文之作,分別徵引《公羊傳》闡釋《春秋》的一些事例,用以彰顯其「惡戰伐而尚和平」之精神。第六篇,范甯對《春秋》三《傳》之評論。《漢書‧藝文志》著錄《春秋》古經之外,又著錄《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鄒氏傳》、《夾氏傳》五種。《鄒氏傳》、《夾氏傳》,已經亡佚,故《春秋》一經,僅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流傳至今。晉代范甯,撰有《春秋穀梁傳集解》一書,解釋《穀梁傳》之要義,又於該書〈自序〉之中,評論三傳得失,頗為深刻中理。此文之作,即就范甯所論三《傳》得失之處,引述三《傳》之記載,加以疏通佐證,以說明范甯評論三《傳》意見之為是為非,孰得孰失。第七篇,陳岳《春秋折衷論》析評。《春秋》三《傳》,釋《經》觀點,已多不同,唐代陳岳,曾撰《春秋折衷論》三十卷,於三《傳》釋《經》之異同處,加以折衷,或求其會通。陳岳之書,雖已久佚,清代馬國翰,曾輯得三十條,較之原書,相距雖遠,仍可以窺見其書內容之大要。此文之作,從現存陳氏書中,刺取例證,加以評論,以彰顯陳書之要旨,及其在《春秋》學史上之地位。第八篇,孟子知言養氣章闡釋。《孟子‧公孫丑上》中知言養氣一章,在孟子的思想學說之中,極為重要,歷來解釋此章意趣的學者,為數甚多,古代的學者,以趙岐、朱熹、焦循為代表。當代的學者,可以戴君仁、徐復觀、蔡仁厚、余培林、黃俊傑、李明輝為代表。作者溫習《孟子》此章,仍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撰成此文,以供參稽之用。第九篇,顧亭林「通經致用」之為學精神。顧亭林生於晚明清初之際,遭逢異族入侵,國家滅亡之變,因此,在他的學術著述之中,往往強調「通經致用」的精神,將經書中的思想義理,引歸到身心行為,國計民生的應用方面,以求有用於國家,有益於人民。此文試就顧亭林的《日知錄》之中,枚舉研究的例證,以說明顧氏為學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