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最重要的論點,是在辨明井田之說源於《孟子》,接著論證孟子當初的用意,是要替滕國規畫「井地」,而非倡議「井田」制。後儒誤解了這點,而導致不必要的「井田有無」之糾葛。其實「井字田」和「井田制」是兩回事:把土地劃成「井」字型,目的是要「正經界」;井字型的耕地,和傳說中的井田制(一種政治、社會、經濟之間的複合關係),是不相干的。 本書從幾個角度來切入問題的爭議點:肯定說與否定說、何時說與何地說、公社說與奴隸說、復井田論與井田不可復論,等等。綜述先秦至今的諸多井田說之後,得到一個明確的結論:持井田制存在說者,各家的見解紛紜離散,都沒有堅實可靠的史料根據。 全書分11章與3個附錄。第1章與第11章是導論與結論,第2章是全書的主軸與核心論點。第3章至第10章處理3個不同層次的問題:(1)歷史證據與文獻記載,都無法證明井田制存在過(3-5章);(2)後人的歷史重建,主要是根據《周禮》與馬列主義,這些論點都找不到歷史證據(6-7章);(3)從上古至秦漢時期,都沒有實行井田的環境與條件(8-10章)。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賴建誠賴建誠(lai@mx.nthu.edu.tw,www.nthu.edu.tw),1952年生,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博士(1982),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1992-3)。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專攻經濟史、經濟思想史。學術著作有:《近代中國的合作經濟運動:1912-1949》(1990)、Adam Smith Across Nations: Translations and Reception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2000, Oxford UP,主編)、《亞當史密斯與嚴復:國富論與中國》(2002,2009)、Braudel’s Historiography Reconsidered(2004)、《梁啟超的經濟面向》(2006,2010)、《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2008,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