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的早期文學創作
作者 | 吳光正 |
---|---|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的早期文學創作:本書為2015大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宗教文學史》階段性成果,系統研究星雲大師早期文學作品《無聲息的歌唱》、《玉琳國師》 |
作者 | 吳光正 |
---|---|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的早期文學創作:本書為2015大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宗教文學史》階段性成果,系統研究星雲大師早期文學作品《無聲息的歌唱》、《玉琳國師》 |
內容簡介 本書為2015大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宗教文學史》階段性成果,系統研究星雲大師早期文學作品《無聲息的歌唱》、《玉琳國師》、《釋迦牟尼佛傳》、《十大弟子傳》、《海天遊踪》,帶領讀者一窺星雲大師的宗教革新、抱負與情懷、性格,及其對僧團的理念。
作者介紹 吳光正作者簡介吳光正男,1969年1月9日生,江西永豐人,武漢大學珞珈特聘教授。先後師從黑龍江大學劉敬圻教授、哈爾濱師範大學張錦池教授、武漢大學陳文新教授、中央美術學院羅世平教授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和從事博士後研究。現任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古代文學學會副秘書長、湖北省水滸學會副會長。曾先後被評為武漢大學優秀博士後、武漢大學十佳教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主要從事宗教文學、明清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美術史等課程的教學和研究。 目前已出版《八仙故事系統考論--內丹道宗教神話的建構及其流變》、《神道設教:明清章回小說敘事的民族傳統》等個人專著合著10餘部。在《文藝研究》、《文學遺產》、《文學評論》、《世界宗教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文與哲》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科研項目有《中國宗教文學史》(主編、12卷25冊)、《魂歸何處--漢宋死後世界的圖像再現與文學表達》(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海外道教文學研究譯文選》(香港青松觀專案)、《百年中國宗教文學研究史》(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我們身邊的抗戰--抗戰戰史》(主編,40冊)、《星雲大師與佛教文學》、《中國佛教文學學術檔案》、《中國道教文學學術檔案》等。覺培法師、程恭讓編者簡介覺培法師現任: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金光明寺住持、人間佛教讀書會執行長、南華大學宗研所副教授學歷:阿根廷Buenes Aires大學建築系、南華大學佛教學研究所碩士經歷:佛光山叢林學院教師、佛光山勝鬘書院教師、台中光明學苑主任教授課程:人間佛教思想專題程恭讓1967年生,原籍中國安徽。先後畢業於南京大學(1993)及北京大學(1996),獲得哲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教授,兼任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南京古雞鳴寺同泰佛學研究院梵語佛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致力於人間佛教研究,近現代中國佛教思想研究,梵語佛典研究,中國佛教思想詮釋史研究,中國民間宗教研究等。
產品目錄 出版緣起 序言—星雲大師/初期寫作的回憶 第一章 導論—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的早期文學創作 一、修持與弘法:星雲大師的早期宗教實踐 二、人間化:星雲大師的弘法實踐理念之一 三、通俗化:星雲大師的弘法實踐理念之二 四、現代化:星雲大師的弘法實踐理念之三 五、宣傳與建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文學創作 第二章 《無聲息的歌唱》與星雲大師的宗教革新與文體 革新 一、鶯啼海東 二、宗教革新 三、文體革新 四、結論 第三章 《玉琳國師》與星雲大師的宗教抱負 一、玉琳國師的成長與試煉 二、人間佛教的理念與實踐 三、星雲大師撰寫小說的尺度與善巧方便 四、結論 第四章 《釋迦牟尼佛傳》與星雲大師的的宗教情懷 一、歷史與現狀—《釋迦牟尼佛傳》的寫作語境 二、人間性與革命性—《釋迦牟尼佛傳》的寫作目的 三、敘事與說理—《釋迦牟尼佛傳》的寫作策略 四、法性與世情—《釋迦牟尼佛傳》的人間關懷 五、結論 第五章 《十大弟子傳》與星雲大師的僧團理念 一、末法意識與禮敬先賢 二、開悟證果與弘法利生 三、道情法愛與僧團互動 四、結論 第六章 《海天遊踪》與星雲大師的宗教性格 一、《海天遊踪》與星雲大師的外交思惟 二、《海天遊踪》與星雲大師的宗教思惟 三、《海天遊踪》與星雲大師的文化性格 四、《海天遊踪》與星雲大師的教育性格 五、《海天遊踪》與星雲大師的國際性格 六、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星雲大師中外著作一覽表
書名 / |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的早期文學創作 |
---|---|
作者 / | 吳光正 |
簡介 / |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的早期文學創作:本書為2015大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宗教文學史》階段性成果,系統研究星雲大師早期文學作品《無聲息的歌唱》、《玉琳國師》 |
出版社 /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4574315 |
ISBN10 / | 9574574318 |
EAN / | 9789574574315 |
誠品26碼 / | 2681900952002 |
頁數 / | 43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7X23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本書為2015大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宗教文學史》階段性成果
導讀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研究叢書》
出版緣起——
十九、二十世紀為人類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及社會生活劇烈嬗變的世紀,亦為佛教思想及其弘化模式隨時而變、轉型更新的世紀。經歷一百多年來的發展,人間佛教已有效承擔當代佛化的基本範式,正在成為二十一世紀及未來人類佛教的主流。人間佛教重新煥發了佛陀教化的生機、魅力,以佛教人間化推動人間佛教化,不僅為現代人類提供精神歸宿之所,也為改造社會、淨化人心、實現善美世界,提供綿綿不絕的重要思想動力!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近七十年來一直不遺餘力,倡導、實踐、推動、落實人間佛教,是當今受到世人高度景仰的卓越的人間佛教導師。在大師的帶領及其精神的感召之下,佛光山僧團奉行「以文化弘揚佛法」、 「以教育培養人才」、 「以慈善福利社會」、 「以共修淨化人心」的四大佛光宗旨,努力推動佛教的現代化、大眾化、生活化、國際化,已將人間佛教由寶島台灣,而播及全球,含蓋兩岸,影響世界,星雲大師模式的人間佛教業已成為當代人間佛教及當代全球佛教的重要典範!
我們認為:目前人間佛教的弘揚已經達到新的歷史高點,面臨再思考、再出發、再突破、再創新的發展趨勢。如何總結百餘年來佛教改革運動的理論與實踐,尤其是如何總結佛光山僧團引導佛教現代化、推動佛教全球化的寶貴經驗,為現代人間佛教的永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援,為人間佛教今後更好地履行使命,提供善意之思,是每一位關心、支持佛教及人間佛教的熱心人士必然要關注的課題。
星雲大師在其一生弘法實踐中,一直深切注意與學界學人廣結善緣,良性互動,以佛教的無盡悲願啟迪學者的心靈,同時把學者的寶貴哲思化為弘法的資源,也因此催生了諸多研究佛教及人間佛教問題的高水準的學術成果。尤其是2012年以來,佛光山順應時代趨勢,適時成立人間佛教研究院,有意識地、系統地規劃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人間佛教全球弘法與文化適應問題研究,人間佛教視野下的佛教研究,佛教與社會、文化互動問題研究等等,因而正在結晶出一批昔人的研究成果,也正在精心培育一批高質量的未來的研究成果。我們覺得將這些研究成果正式結集出版,不僅將會豐富社會各界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各方面內涵及外延的認識,也將會大大促進現代佛教文化學術的發展,進一步拓展現代佛教學術思想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所以我們真誠期待這套叢書的設計和規劃,參與這套叢書的學者、大德的工作,將體現和反映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研究領域的重大進展、前沿動向;同時我們也衷心祈願這套叢書將會成為繼《佛光大辭典》、《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白話版》、《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之後,佛光僧團在新的歷史時期繼續以文化弘揚佛法,精心
奉獻給社會大眾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又一部文化巨典!
序言
從我接觸到文字開始,我就沒有想過自己能夠成為一個讀書人;當然,更不敢想說寫文章,以文章來弘揚佛法了。但是,人的因緣、命運,它有時候也不是隨著你自己所想,它就是有這個因緣來助長你。
所以在大陸還是學生的時代,尤其在焦山佛學院,我就曾經在報紙上試寫過多少短篇的小詩、隨筆、散文、遊記發表,但那時候,文章發表了,我連一份報紙都買不起,當然也就沒有收藏這許多文字。同時,我從幼年開始,就知道自己有一個個性:「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什麼東西我都不要、都
留存,等於佛說「隨遣隨滅」,這許多內容也就沒有留下來了。
就這樣,兵荒馬亂中,在二十三歲到了台灣。很幸運地,在一個寺院裡面住下來以後,這個寺院裡稍微有一點藏書,尤其,擁有一部完整的《胡適文存》。胡適之先生推動文化改革,提倡「白話文運動」,我很深受他的影響。我本來就有這種性格,再經過他的啟示,特別認同他的文學主張:「八
主義」,即:不用古典、不用對偶、不言之無物、不無病呻吟、不避俗話俗字等,我完全感受到他說的:「話怎麼說,文章就怎麼寫。」覺得他這兩句話很重要。
因為這樣,遇到一些佛門的機緣,報章雜誌要人投稿作文,那個時候年輕,無所事事,除了做苦工以外,也就想來舞文弄墨。所以,自己感覺到那也是隨性、隨筆、隨意寫的一些文章,如:《無聲息的歌唱》、《玉琳國師》、《釋迦牟尼佛傳》、《十大弟子傳》、翻譯了《普門品講話》等。我只想做一個佛弟子,為佛教盡一點心。
雖然不錯,對佛教是有一些革新的理念,如太虛大師說的「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產革命」;但是,我也不敢談到革命。因為一向個性比較和平的我,並不敢說為佛教革命,只想到佛教要復興。至於復興的路途是怎麼樣走法,當時我還年輕,也一無所懂,只有盡自己心力,寫一些好像對佛教有益的文章,表示一個佛弟子的心意而已。
上來書籍,這是我在三十歲前,一種摸索學習中寫成的文章,我也沒有過老師指導,也沒有留下存稿。除了寫下這許多作文以外,那時候有一些年輕的人隨我學佛,我就想到,接引青年人,佛教需要文藝化,佛教需要歌詠化,因此,我也做了佛教的多少歌詞,其實我也不懂韻律。但,這也是不得已之下,覺得「佛教興亡,匹夫有責」,為佛教盡心而已。
三十歲以後,就有演講與大眾結緣,所以出版過很多的演講集。現在自己也不敢閱讀,因為不知道講了些什麼。不過,承蒙佛教界那個時候的幫忙,一版、二版、三版,也出了好幾集,印刷了好多版。甚至於我也把佛經拿出來標點、分段,就是希望用好的、最容易懂的方法,讓人看得懂。
我也覺得,講佛法、寫文章,「要給人不懂」,在佛教裡是很容易的,「給人懂」,是比較困難的。現在年近九十了,可以說,一甲子以上的寫作生涯,我只有一個觀念:「給人懂」。但是很奇怪的,在佛教裡面,寫一些人我故事,還有讀者,寫到理論,就乏人問津了。例如,承蒙佛光出版社也為我出版了一套幾百萬字的《人間佛教論文集》,我都不知道在佛教裡面有沒有人看、有沒有人閱讀。
經過弟子跟我說,我總計寫的文章,大概有兩、三千萬字,出版的書也有五百本左右。其實,那許多的文章,也都是沒有經過參考什麼書籍,因為我一生也沒有辦公桌,都在外面做工、旅行,可能大腿就是我的辦公桌,火車上、飛機上,甚至於裁縫機、一塊三夾板、一個座椅手把,也有不少是匍伏在地上,就這樣寫起文章來。你說,這樣的情況之下,哪裡有什麼好的作品?自己不敢以作家、文人自居,不過,承蒙文藝界朋友的鼓勵,如過去的郭嗣汾、瘂弦、公孫嬿、劉枋等等,都成為很好的文友。
現在,教授們要來研究我的書,實在說,在我想,是經不起研究的;不過承蒙他們的學問,加強為我註解,或者他們是在為佛像裝金吧,我雖不好看,不過經過他們的裝金,或者說也有某一些可取之處,就希望讀者們指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