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九邂逅菩提
作者 | 依空法師/ 趙翠慧/ 蔡珍瑋/ 田素珠/ 等 |
---|---|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一九六九邂逅菩提:本書收錄在1969年至1986年間,曾參加佛光山所舉辦「大專佛學夏令營」的23位大專院校學生,所撰寫的發嚮文章外,還收錄了學員們近年參與佛光山活動、由《 |
作者 | 依空法師/ 趙翠慧/ 蔡珍瑋/ 田素珠/ 等 |
---|---|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一九六九邂逅菩提:本書收錄在1969年至1986年間,曾參加佛光山所舉辦「大專佛學夏令營」的23位大專院校學生,所撰寫的發嚮文章外,還收錄了學員們近年參與佛光山活動、由《 |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在1969年至1986年間,曾參加佛光山所舉辦「大專佛學夏令營」的23位大專院校學生,所撰寫的發嚮文章外,還收錄了學員們近年參與佛光山活動、由《人間福報》刊登的活動新聞,以及從《佛光山大專佛學夏令營》第一、二期特刊、第二期學員手冊及教材中,選錄學員們當年在結營後所撰寫的參與心得、作息表等內容,最後,蒐集自1969年以來的大專佛學夏令營活動的珍貴照片放在附錄當中。 本書的作者們從白齒青眉的慘綠少年,到現在的星星白髮垂,他們有的成為醫師、教授、公職人員等。生命,過盡千帆,他們寫下在生命轉彎處,遇見了佛教,遇見了佛光山的星雲大師,讓他們隨緣生活、隨遇而安,這些影響了他們一生的故事,以及每張泛黃的照片,皆訴說著他們在佛光山與佛教互動的回憶,那些曾經被收藏的、深刻的記憶,以此供養、分享生命中的美好。希望這段重要的人生轉折,可以給社會青年一個生命的建議;希望提供一分質樸的生命觀,一分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良善,給翻閱這本書籍的您。
作者介紹 依空法師、趙翠慧、蔡珍瑋、田素珠等23人1.許淳森(友緣),佛光山第一期大專佛學夏令營學員。1950年出生在台南一個小康家庭,個性溫和內斂,業餘喜歡聽音樂及網球運動,家父是一個虔誠的佛道教信仰者,從小耳濡目染跟隨父親入寺廟膜拜,從此奠定心中信仰的宗教。我是台南永福國小第十六屆畢業,初中是台南市立金城初中第二屆,高中為台南一中第二十三屆,大學則是台北醫學院第十一屆畢業生。從事醫療工作四十多年,已屆齡退休多年,目前仍在醫院服務,從事教學工作,與年輕一代的醫學生互為教學相長,攝取最新的醫學知識與蹔新的技術。在1969年我參加佛光山大專青年佛學夏令營,當時的心境與情境,與目前的佛教叢林截然不同,在那簡單、莊嚴、肅穆的處境,正是修性最好的地方。我在接受過夏令營短暫的洗禮後,影響了日後的學習,及在個人生涯中以視病猶親、著重醫學倫理的理念教育後輩,並期望台灣社會能夠更祥和平安。2.趙翠慧,出生在中壢的客家人,佛光山第二期大專佛學夏令營學員。1987年及1991年經歷了二次瀕死經驗,從此,對於人生有了不同的看法,認為幸運的是:因為手術開刀和重病,經歷了兩次可遇不可求的「瀕死經驗」,從此期許自己以「敬畏、謙卑、感恩」的態度,面對周遭的人、事、物;慚愧的是:沒能適時對走入自己生命的每個人,表達內心由衷的感謝。回想近50年前,在佛光山上參加大專夏令營時的快樂時光,大師親自授課,我們認真的學習,課後熱烈的討論分享。那融洽的氣氛歷歷在目,讓人難忘。大家帶著這難遭難遇的福份,走向自己的前程。在旅居溫哥華時,蒙大師的厚愛,擔任溫哥華佛光協會會長。回台後,大師指派我擔任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北區協會會長,讓我有更多學習「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信心、給人方便」的機會。目前,擔任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總會長,感謝大師交代給我這份工作,可以和佛光會裡的師兄、師姐們共同努力,追隨大師的腳步,讓「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心願早日實現。3陳肇隆,佛光山大專佛學夏令營第三期。1976年高雄醫學院畢業,為台灣外科醫師、醫學家、高雄醫學院醫學士。分別於1984年、1997年完成亞洲首例成功的肝臟移植及一肝兩受的分割移植手術,1987年更促成台灣完成亞洲首位腦死亡器官移植立法,促成器官移植的蓬勃發展。從台北長庚醫院創院的第一天,我就來到長庚體系,至今已四十年,在高雄長庚二十三年,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有我的用心,以及從零開始,培育了一個堅強的醫護團隊。在每個處於生命最危急的肝臟移植手術裡,從受肝者、捐肝者及其家人中,見證到許多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在這裡看到人性的偉大和高潔。所以我要留在這裡,把我的經驗貢獻給社會,並幫助年輕人實現他們的夢想。我從大學時期開始,就在屏東霧台從事山地醫療服務,對醫療工作至今都抱持著高度熱忱。只要是關於救人的學問和技術,都毫不保留的分享,完全不會有藏私的念頭。也許是因為我從不覺得自己是最優秀、最聰明的,所以才能保有最認真的態度和努力的堅持。我常跟年輕醫師分享的是:在醫療生涯裡,只要設定一個目標,然後鍥而不捨,一生能把一件事情作好,那就夠了。當醫生這個工作,最珍貴的就是每天都可以在工作中助人、救人;它不但是職業,更可以作為志業。在人生當中,作夢需要勇氣和傻氣,追夢需要毅力和執行力,我願以這樣的心得,和所有有志於醫療工作的後進共勉!4.曾斐卿,佛光山大專佛學夏令營第三期,民國61年台大農業推廣學系推廣教育組畢業。自幼追隨外祖母和母親至寺院禮佛,民國60年暑假,參加大專佛學夏令營第三期,皈依大師,後來擔任台大晨曦學社社長。民國61年從台大畢業入伍服兵役,民國63年8月退伍,當時沒有工作,大師要我上山,當年普門中學尚未成立,我在社教處幫忙,並且擔任東方佛教學院數學教師。民國68年元月,與台南大學佛學社社長許秀琴居士結婚。在佛光山大悲殿舉行的佛化婚禮中,只有我們這一對新人,由大師親自證婚,慈惠法師則是引禮法師。我的母親早年皈依大師,也是佛光山功德主,和我們同住,普門寺所有法會她都會去參加。後來她行動不方便,坐著輪椅,仍然請看護每天推她去拜佛。母親參加法會時都坐在大殿最後方,怕輪椅佔用通道,影響大眾出入;可是心定和尚一看到母親,都會親自推著輪椅到大殿最前方最中央,讓她聽聞佛法。和尚的慈悲,讓我們深受感動,大師和佛光山諸位法師的恩德,永遠銘記在心!5.徐森源(福原信玄),1951年生,第三期大専佛學夏令營學員。1972年任北醫慧海社社長,次年參加第三期台中明倫社大專佛學暑期講座。1976年北醫牙醫系第十一屆畢業後,服第二十六期預備軍官役,為海軍陸戰隊軍。退役後任北醫附設醫院牙科住院醫師。1980年前往日本國立新潟大學齒學部口腔外科學第二教室留學,獲齒學博士學位,1986年開業,現仍執業中。我曾擔任的職務有:國際佛光會東京恊會茨城分會長、東京協會文化部長、《佛光世紀》編輯、翻譯班班長、東京協會副會長、北醫牙科留日校友會會長。到了這把年紀,如果要我回顧過去的因緣,只能説値得慶幸的是:學佛的起步,一開始便和佛光山結上無上因緣,雖然後來我又親近了李炳南老師、懺公、道安法師、淨空法師、印順導師,以及後起之秀的慧律法師、寛謙法師、惠敏法師、厚觀法師等,但深深地影響我一生的,無可否認的便是佛光山的星雲大師了!若要道出四十多年來,一路走來的個人學佛心路歷程,那就是:「若要佛教興,就得僧讚僧!」謹以此和大家共勉。6.依空法師,宜蘭人。1973年參加佛光山大專青年佛學夏令營,始正式親近正信及正統的佛教,為第五期學員。1975年辭去教職,上佛光山;1976年披剃於星雲大師門下,旋被派往日本東京大學攻讀,返國後,先後於佛光山擔任各種職務。教育方面,如普門中學校長、南華大學暨美國西來大學執行董事,任教於佛光山叢林學院及多所大學。文化方面,如佛光山文化院院長,綜理佛光山文化出版工作,《普門雜誌》社長兼總編輯、佛光出版社社長、《人間福報》創辦發行人兼社長。其他如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主辦短期出家修道會、佛學會考等活動;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祕書長、佛光山傳燈會會長、美國西來寺住持、佛光山宗委會宗委、九二一震災佛光山救災總幹事等要職。現任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特別助理、佛光山長老院長老、文化院院長、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暨中華總會理事,亦出版有各種書籍及影音著作。7.蔡珍瑋,雲林人,第五期大專佛學夏令營學員。大學教師退休後,現旅居日本。我是雲林縣水林鄉出生的草地囡仔,小學放學回家後書包一丟,或爬上庭院的大樹乘涼,或在稻田、花生田間奔跑玩耍,有個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直到五年級為了要考初中,學校安排課後補習,開始有課業壓力,考試沒考好會被老師打,有時要到天黑才能回家。我有位雞婆媽媽,從小常看母親關心別人,協調親戚朋友間的爭吵糾紛。每天做好事,快樂的當調解委員、婦女會理事長等無給職工作。上大學後我除了參加自己喜歡的社團外,也開始去家扶中心當義工,帶小朋友做功課。大一暑假有幸參加第五期佛光山大專青年佛學夏令營,開始接受佛法的薰習,親近佛光山;至今雖然身體有病,但也能「與病為友」快樂的生活。佛光山是宗教也是公益團體,參加各種活動,常能與不同年齡的人結緣,一起做好事,快樂的學習成長;大師說學佛要學出歡喜心,我希望今後能盡力隨緣、歡喜自在的過人生。8.林聖忠,我是4年級初段班的學生,出生於民風純樸的彰化市。家父經商,家境小康,家中兄弟五人、 姐妹三人,我排行老四。民國53年中山國校畢業,進入精誠中學、彰化高中,完成中學教育。之後考進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在考取台大經濟研究所的同時,也考上經濟部第一期駐外商務人員的特考,邁入40年公務生涯的不歸路。17年駐外工作,先後派駐過南非大使館、北美事務協調會駐波士頓辦事處、駐蘇黎士台北貿易辦事處及駐日內瓦WTO代表團等,大幅地增長我的視野、閱歷、交遊與心胸,練就了折衝樽俎,異中求同的本事。2002年春天,結束駐外工作後,任經濟部常務次長、台北市政府建設局局長、經濟部研發會執行祕書、駐蘇黎士台北貿易辦事處主任兼台灣駐WTO觀察員代表團團長、北美事務協調會駐波士頓辦事處商務組長、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副組長及科長、中油公司董事長等職務。我一生有一個為人處事的基本準則,就是對事要「理性求真」,對人則要「悲天憫人」;對事不能太偏執,對人要設身處地。把儒家忠恕的道理放在心中,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信念,也是我試過,放諸四海皆準的價值觀! 人生際遇之中,總有許多意料不到的變化,上天的安排必有美意,透過佛教思想來看待人生的變動。對於半生都在官場的我而言,「寵辱不驚」,就是一種理想、一分初心;我內在有一套價值觀,奮力堅守這個價值觀,做應該做的事。9.王水深,佛光山第五期大專佛學夏令營學員。雲林北港人,初中時就讀嘉義市天主教輔仁中學。高中北上到建國中學求學,後就讀台大醫學系、獲管理學院國際企業研究所商學碩士、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從民國68年開始在台大醫院服務,擁有豐富的臨床經歷,後
產品目錄 開營詞 我們辦佛學夏令營的意義1 我們辦佛學夏令營的意義2 出版緣起 編輯手記 壹 觀自在 年少學佛一、二事/許淳森(友緣) 親愛的大師/趙翠慧 與病為友——置生死於度外/陳肇隆 與大師因緣故事/曾斐卿 牆外與牆裡/福原信玄(徐森源) 貳 度一切苦厄 一座只能仰望的高山/依空法師 親愛的佛光人/觀悅(蔡珍瑋) 不斷奮鬥的學佛人生/林聖忠 「開心」的醫師之路/王水深 活化佛學哲跨越難關/尤惠貞 參 無有恐怖 我的烏托邦——台、日行醫感言/張玉川 一個沐浴佛光的晨曦人/陳肇璧 義工回家之路/莊秋玲 今生今世佛光緣/慧開法師 憶參學大方廣人間佛城之初域/黃士銘 肆 心無罣礙 人間佛教的簡單幸福/陳素雲 與大師學佛因緣/柯鴻章 有情有義佛光人/陳隆陞 一九七五年栽植的菩提種子/蔡銘雄 打造福慧增上的自己/田素珠 我的貴人及人生導師/邱秋微 什麼因緣來佛光山出家?/依日法師 開啟生命的大門/吳水月 伍 特刊 陸 新聞剪影 柒 附錄
書名 / | 一九六九邂逅菩提 |
---|---|
作者 / | 依空法師 趙翠慧 蔡珍瑋 田素珠 等 |
簡介 / | 一九六九邂逅菩提:本書收錄在1969年至1986年間,曾參加佛光山所舉辦「大專佛學夏令營」的23位大專院校學生,所撰寫的發嚮文章外,還收錄了學員們近年參與佛光山活動、由《 |
出版社 /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4575343 |
ISBN10 / | 9574575349 |
EAN / | 9789574575343 |
誠品26碼 / | 2681849633000 |
頁數 / | 32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本書收錄在1969年至1986年間,曾參加佛光山所舉辦「大專佛學夏令營」的23位大專院校學生,所撰寫的發嚮文章外
導讀 : 開營詞1 星雲大師
我們辦佛學夏令營的意義
開營詞
星雲大師講
陳愛珠記
各位長官!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今天是民國五十八年七月二十日,是佛光山大專佛學夏令營開營典禮的第一天,承蒙各位長官和各位老師蒞臨指導,將近百位的大專同學來參加為期兩週的佛學夏令營,謹此謝謝大家。
今天,颱風登陸台灣,各位冒著風雨來山,我希望兩週後,各位都能帶著佛光而去,讓佛光來普照著我們這個世間,讓佛光來溫暖著我們這個人生。
佛光山為什麼要辦這次夏令營呢?簡單舉出四點意義來報告各位:
第一是響應復興中華文化運動:我們知道中華文化包含了廣泛的內涵,但佛教與孔孟學說卻是中華文化的主流。今蔣介石總統既倡導復興中華文化,則昌明佛法,是刻不容緩之事。
我們要昌明佛法,首先應要了解佛法。錢穆博士把《六祖壇經》列為研究中華文化必讀的寶典之一。
佛學充實中華文化的內容,豈止《六祖壇經》?天台宗的判教,把繁複的佛學加以綜合分析,組織成有系統的教理;華嚴宗的思想,波瀾壯闊,重重無盡,擴大了我國學人的心胸;唯識學上的心識論,多采多姿,為我國開墾出燦爛芬芳的精神世界;淨土宗的彌陀信仰,三根普被,帶業往生,使千千萬萬的人對生命有了希望。其他如禪宗的頓悟,律宗的軌範等等,為我國身心血脈注入了新的元素。
原本是發源於印度的佛學,自從傳來我國以後,經過歷代大德的發揮闡揚,已經成為中國的佛學。所以在倡導復興中華文化的今日,我們實有研究佛學的必要。
第二是開拓我們智慧的領域:在佛學還未東來我國前,我國學人的思想,總是局限在自我的天地中,但一經佛法的薰陶,在時間上明白了三世的生命過程;在空間上接受了無限的虛空觀念;其他如業力的潤生,因果的事實,還有那涅槃的境界,出世的思想,無一不開拓了我們智慧的領域。
禪學上的一句話頭,可以窮根徹底的終生參究下去,淨土宗的一句佛號,包含了宇宙間的奧義;譯經工作替我國文學開創了寫實的路線;佛學的樹立為我中華藝術增添了豐富的內容;自古聰明敏捷的我中華民族,再加上佛教無始無終的思想補給,更如三春花開,五色繽紛,枝枝葉葉繁衍無盡了。
一般的知識,只看到人類,佛學可看到一切眾生;一般的知識,只看到現在,佛學可看到未來;一般的知識,可以看到這個世間,佛學可以看到十方世界。唯有佛學才是開拓智慧領域的不二法門。
第三是尋求我們心靈的主人:吾人生存於無窮無盡的時,致使輪迴生死,無有脫期。對於自己心中的主人,反而認識不清,所謂懷珠作丐,有寶反窮,良堪惋惜,每一階段的生命,都是心外求法,為物所牽,為物所囚。
佛學不同於一般學說,當知道一般學術失去指導人生,解釋生命的時候,佛學就是萬能寶典了。對於人生,其他學術都從枝末上去探究,而佛學則從根本上去闡明。佛學給我們的啟示,要我們的眼睛不要光看別人,要先看清自己。
因為我們沒有尋求到心靈上的主人,我們就會善惡不分,是非不明。世間上用金錢買我們,我們的生命就在金錢手裡;世間上用愛情誘惑我們,我們的生命就在愛情手裡;世間上用威力壓迫我們,我們的生命就在威力手裡。如果心靈有主的人,他就不會給金錢買動,給愛情誘惑,給威力壓迫。如何才能找到心靈上的主人呢?那就唯有研究佛學了。佛學是開啟心靈之門的一把鑰匙。
第四是安頓我們生命的世界:時代的動亂,生命的無依,哪一個人不感到苦悶?哪一個人不感到徬徨?科學不能安頓我們的生命,哲學也不能解決人生的問題,政治、經濟、軍事,雖然為世間也能解決局部問題,但為人生帶來了更大的紛擾。把生命寄託在一個什麼安全的世界,可以說這已是全人類一致的要求。
佛學,是生命之學,研究佛學,不是為了標奇立異,不是為了技能和溫飽,而是為了莊嚴自己,超脫自己,為自己的生命找一個安頓的世界。
當然,這一個世界不是其他宗教所指的天堂,甚至也不光指佛教裡的極樂世界。因為安頓我們的生命,不是指的生養死葬,甚至不是指的未來歸宿。如果我們生命找到安頓,生也好,死也好;東也好,西也好,有形的色身雖然像波浪一樣洶湧澎湃,但水的自性仍不失去它的寂靜。
有一個真實的世界,這裡面可作為生命的安頓,這裡面只有平等而沒有差別,只有寂靜而沒有動亂,只有幸福而沒有苦惱,只有永恆而沒有短暫,這個世界就是覺者佛陀的世界。
我們為什麼要舉辦佛學夏令營?以上四點只是舉其要者而言,至於今後心得體驗,就有待各位努力了。最後,祈求三寶加被大家,謝謝!
內文 : 與病為友---置生死於度外
陳肇隆
第一次和星雲大師及佛光山眾法師結緣在1971年,我還在念高雄醫學院,大學二年級暑假,我參加了「佛光山大專佛學夏令營」,那是佛光山開山第四年,大師四十五歲,正值壯年、英挺俊拔,是許多男女同學心目中的偶像。
三年前,有一次跟信眾聚會,大師突然把麥克風遞給我,要我講幾句話,我不假思索的提到四十年前這個緣分,大師馬上糾正是四十二年前,不是四十年前,隨後我仔細盤算,果然是四十二年前。我心想,一個可能是大師天賦異稟、記憶力超強;另一個可能是大師凡事認真、用心,特地查過。
第一次和大師在醫療結緣是在十年前,2006年9月,大師不小心滑倒,肋骨斷了兩根,住進高雄長庚醫院,肋骨骨折是難以忍受的痛,但大師才住不到兩天,就要求出院,因為「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全球五大洲都有佛光山的道場、寺廟、大學、美術館、育幼院等,是日不落的機構,隨時都有傳真、email要請示大師。
每天跟時間賽跑
創辦長庚醫院的王永慶董事長,以照顧普羅大眾為目的,沒有特別病房,全院病房都沒有傳真機、也沒有電腦設備可以上「佛光山全球資訊網」,大師只好忍痛出院,回到山上繼續工作。
這些年,我從大師身上,看到了跟王永慶董事長共同的特質:「他們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每天都在思考,還能為這個社會多做些什麼?」
因為星雲大師不只是佛光山、不只是台灣,而是全世界、全人類的瑰寶,他的健康是社會國家之福,能為他服務,是我們的榮幸。幾位資深主治醫師自動發心參與醫療團隊,有時視情況需要,還主動上山去照顧大師,參與的醫護人員都滿心歡喜、同時也是莫大殊榮,我們團隊會竭盡所能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擔任星雲大師的醫療團隊的召集人,是我這輩子最大的榮幸。我最佩服大師「與病為友、置生死於度外」的豁達,他說「修道人要帶三分病痛,才知道發心,所以,疾病也是我們修道的增上緣,不要排除它,要與病為友。」
工程進度日夜趕工的佛陀紀念館即將開幕,在2011年10月底一個周末清晨,突然接到電話說大師可能中風,我立刻在第一時間整合醫療團隊,包括神經內外科、心臟內科、新陳代謝科、放射診斷科、復健科、營養師及護理部的醫療團隊。
請假是為了弘法
我們在醫學大樓地下室停車場等候大師,下車的瞬間,大家看到他穿的是袖口都磨破的老舊袍子,印象中凜然而立的大師,眼前卻是一位簡樸慈祥的長者。
大師的醫療團隊成員都是高雄長庚的精英,五年來都沒有改變。大師博學多聞、勤勞樸實、律己甚嚴的風範,在團隊成員和大師近距離接觸後,大家都成為仰慕者,由衷關心大師的健康,大師該住院卻因為忙碌而不能住院時,都會發心主動上山照顧。就因為大師不是完全配合的病人,我只好定出儀器、設備)人員都可以上山支援的診療模式。
腦中風是重大傷病,一般病人都很懼怕,師父住院後卻非常淡定,像是個導師,每次查房都要對我們醫護人員開示,講述人間的道理。跟一般病患不一樣的是,醫師的解釋他並不怎麼關心,倒是一天到晚要請假、要出院。一直到佛陀紀念館開幕,我們才豁然了解,師父根本不在乎自己年近九十的身軀,全部心思都放在佛館的工程與開幕典禮,當我們還想著怎麼樣協助他照顧自己時,他已經忙著弘法的志業了。
醫護人員都歡喜
追隨大師海外弘法,每次的行程非常緊湊忙碌,師父從來不會在百忙中忽略醫療小組成員,在各種場合一再介紹,非常禮遇。佛館開幕後,2012年春天又要趕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的工程進度,當時大師身體明顯不適,卻堅持親自前往監工。
我安排了林祖功、李志雄、洪志凌三位主任隨同照顧,大師心思如細髮,總是惦記著怕我們不習慣久吃素食,到第五天就會安排到杭州走走,主要是讓大家打打牙祭。儘管背負著身上的病痛,大師忍耐著不去麻煩弟子與醫護人員,對醫師的尊重與禮遇,更是讓我們受之有愧。大師也看出醫療團隊承受了一定壓力,經常安慰我們說他年事已高,要我們寬心,並表達他對醫療團隊的信任。
長庚醫院十一樓的研究辦公室內,牆上最中間的位置,掛了一幅大師蒼勁的一筆字--「換肝之父」。這幅字時時陪伴我、勉勵我,帶給我無上的精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