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沖繩的光和影: 海域亞洲的視野
作者 | 朱德蘭/ 赤嶺守/ 劉序楓/ 上里賢一/ 廖肇亨/ 金城ひろみ/ 前田舟子; 中琉文化經濟協會/ 策劃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琉球沖繩的光和影: 海域亞洲的視野:美麗的自然風光與絕妙的古城遺跡,從沖繩表面的樣貌來看,好像和日本本土無異,但當人們對琉球、沖繩一路走來的歷史與文化有了充分的了 |
作者 | 朱德蘭/ 赤嶺守/ 劉序楓/ 上里賢一/ 廖肇亨/ 金城ひろみ/ 前田舟子; 中琉文化經濟協會/ 策劃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琉球沖繩的光和影: 海域亞洲的視野:美麗的自然風光與絕妙的古城遺跡,從沖繩表面的樣貌來看,好像和日本本土無異,但當人們對琉球、沖繩一路走來的歷史與文化有了充分的了 |
內容簡介 美麗的自然風光與絕妙的古城遺跡,從沖繩表面的樣貌來看,好像和日本本土無異,但當人們對琉球、沖繩一路走來的歷史與文化有了充分的了解後,任誰都會發現其中多有不同之處。 本書最大的特點即除了琉球王國時代的歷史以外,也收錄了近現代史的論著,堪稱為「通史」之作。此外,對戰後展開的日本復歸運動亦有詳載,可說是第一本縱貫古代、近世到近現代的琉球沖繩通史。 全書力圖由多視域出發,對琉球沖繩史的變動過程進行範圍廣泛、有深度、有厚度的反思。
作者介紹 朱德蘭朱德蘭 日本國立九州大學國史學博士。歷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臺灣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副理事長。 現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監事會召集人兼學術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劉序楓劉序楓 日本國立九州大學東洋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前田舟子前田舟子 日本國立琉球大學學術博士。現任日本沖繩大學法經學部講師。赤嶺守赤嶺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日本國立琉球大學法文學部教授。金城ひろみ金城ひろみ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中國語學碩士。現任日本國立琉球大學法文學部准教授。上里賢一上里賢一 日本國立東北大學中國文學碩士。現任日本國立琉球大學名譽教授。廖肇亨廖肇亨 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文學博士。歷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客座教授。 現任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兼任教授、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沈玉慧沈玉慧 日本國立九州大學東洋史學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童宏民童宏民 日本國立琉球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博士。現任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朱德蘭朱德蘭 日本國立九州大學國史學博士。歷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臺灣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副理事長。 現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監事會召集人兼學術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
產品目錄 序言一/朱德蘭 序言二/赤嶺守 序言三/趙文瑜 壹 通史篇 第一章 古代琉球 第二章 近世琉球 第三章 近代沖繩 第四章 現代沖繩 貳 專題研究篇 第五章 琉球船的漂流事件 第六章 琉球勤學人程順則與其師傅陳元輔 第七章 中國冊封使的琉球意象 第八章 琉球王國的滅亡 第九章 戰後沖繩臺灣經貿關係 第十章 戰後沖繩臺灣文化交流 大事年表 徵引文獻 索 引 主編、著者及譯者簡介
書名 / | 琉球沖繩的光和影: 海域亞洲的視野 |
---|---|
作者 / | 朱德蘭 赤嶺守 劉序楓 上里賢一 廖肇亨 金城ひろみ 前田舟子; 中琉文化經濟協會 策劃 |
簡介 / | 琉球沖繩的光和影: 海域亞洲的視野:美麗的自然風光與絕妙的古城遺跡,從沖繩表面的樣貌來看,好像和日本本土無異,但當人們對琉球、沖繩一路走來的歷史與文化有了充分的了 |
出版社 /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7636232 |
ISBN10 / | 9577636233 |
EAN / | 9789577636232 |
誠品26碼 / | 2681811955000 |
頁數 / | 404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本書最大的特點即除了琉球王國時代的歷史以外,也收錄了近現代史的論著,堪稱為「通史」之作。此外,對戰後展開的日本復歸運動亦有詳載,可說是第一本縱貫古代、近世到近現代的琉球沖繩通史。
全書力圖由多視域出發,對琉球沖繩史的變動過程進行範圍廣泛、有深度、有厚度的反思。
自序 : 序言一
我和日本沖繩的結緣,始自1985年8月參加徐玉虎教授帶隊的學術交流訪問團。走訪沖繩,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大小小的島嶼徜徉在萬頃碧波中,島的周圍被白色的沙灘和珊瑚礁岩所圍繞,透明的海水,棲息著多種海洋生物,燦爛的陽光和碧藍色的大海相互輝映。其次對布滿熱帶性植物的斷崖峭壁、自然洞窟、古城遺跡的美妙風景,民宅屋頂、牆邊設置各種造型的石獅子,丁字路口的「石敢當」等,世間罕見的獨特景觀,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86年中琉文化經濟協會在台北舉辦「第1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時,我報名聆聽,並應張希哲理事長之邀,加入中琉文經協會成為會員。1987年方治理事長聘我擔任該會文化委員會委員。同年7月我重訪沖繩,在琉球大學我部政男教授、沖繩縣立圖書館奉仕課長宮城保先生的協助下,調查蒐集了不少文獻。此次訪沖10天間,認識了來自東京慶應義塾大學的向山秀夫教授、沖繩尚學高等學校名譽校長島尻勝太郎先生、琉球大學比嘉政夫教授、沖繩縣工藝指導所名嘉正八郎所長等十多位著名學者。
其後,我積極地參加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在那霸曾經與西銘順治知事、池田光男教育長合影,和各界賢達人士交換名片,如︰琉球大學東江康治校長、沖繩國際大學高宮廣衛校長、沖繩大學佐久川政一校長、沖繩短期大學新崎盛輝校長、沖繩縣議會總務企畫委員會儀間光男委員長、名作家大城立裕先生、沖繩縣立公文書館宮城悅二郎館長、沖繩縣立圖書館內間義人館長、沖繩時報比嘉敬社長、那霸商工會議所米村幸政專務理事、沖繩中琉協會宮城仁四郎會長、國場組宮城宏光社長、壺屋燒物博物館渡名喜明館長、有村倉庫會社有村喬社長、新垣琉舞研究所新垣典子師傅等。
2000年中琉文經協會第8屆理事長蔡雪泥女士為持續推展學術交流事務,通過李雪峰先生、劉寧顏常務理事推薦,邀我出任該會歷史委員會主任委員。關於學術交流,我認為每隔兩年在台北、那霸、福州、青島等地輪流舉辦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是學者相互切磋,分享研究成果,最有意義的活動。
琉球大學赤嶺守教授師從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陳捷先先生。陳捷先教授才學出眾,無論在教學、研究、辦會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現。中琉、臺灣沖繩交流史的研究不屬於顯學,早期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源於張希哲理事長、陳捷先教授的熱心推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接班人赤嶺守教授、謝必震教授、修斌教授和我,都採取他們的模式輪辦,至今為止,該會已經舉行了16屆,並將持續下去。
本書作者和譯者多次參加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是一群專業領域有別,研究興趣相投的同志。2015年我到沖繩訪問,和金城ひろみ、平良妙子、前田舟子3位學者,以及交情近30年的上里賢一教授、赤嶺守教授提出合作撰寫此書計畫時,得到大家的允諾,同事劉序楓、廖肇亨兩位教授也樂意促成。於是,在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中琉文化經濟協會、中央研究院「共相與殊相—十八世紀前東亞文化意象的匯聚、流傳與變異計畫」三方經費支援下,先後於2016年12月、2017年6月舉辦了兩次「從琉球到沖繩」工作坊。這兩次工作坊對作者把握撰稿進度和修訂原稿,大有裨益。
本書彙編了十篇文章,力圖由多視域出發,對琉球沖繩史的變動過程進行範圍廣泛、有深度、有厚度的反思。
本書包括兩大單元,第一單元通史篇分為四章,即︰古代琉球、近世琉球、近代沖繩、現代沖繩。各篇文章均參考多種文獻,以敘事體方式,輔以圖表,系統性的說明古琉球的興起,王國鼎盛期的文化,末期受到外力干預,被迫走向滅亡,成為日本的沖繩縣。接著,經歷了日本化階段,太平洋戰爭時美軍攻占沖繩,戰後美軍託管,1972年回歸日本統治,80年代以新沖繩的面貌,振興其文化特質的軌跡。通史篇強調從歷史脈絡中,尋找琉球沖繩的內在發展因素,這個發展因素對沖繩社會帶來什麼影響。唯,在編著過程中,作者之一的平良妙子女士突然患病住院,原本由她擔當的第二章,赤嶺守教授情義相挺,不僅同意執筆,而且還幫忙聯繫一些事務。
第二單元專題研究篇包含︰第五章琉球船的漂流事件;第六章琉球勤學人程順則與其師傅陳元輔;第七章中國冊封使的琉球意象;第八章琉球王國的滅亡;第九章戰後沖繩臺灣經貿關係;第十章戰後沖繩臺灣文化交流。這六篇論文皆以通史篇各個時代為背景,以寬廣的視野對過去研究較少觸及的海難事故、琉球留學生程順則的學習生活及其交流網絡、冊封使旅琉印象、琉球士族的復國運動、戰後沖繩與臺灣間之經貿及文化交流實況等議題,進行很有啟發意義的思考和探討。
本書具有幾點突破性的意義。首先是集結臺灣、沖繩跨學科、跨專業領域的學者,首開合力完成琉球沖繩通史之創舉。其次是跳出學界側重於琉球涉外問題之視角,具體地從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等面向,深入考察古代琉球到現代沖繩,每一階段歷史變遷中的光和影。第三,在取材方面,全文作者利用豐富的史料和大量的圖表相互參照,連貫一氣的交代了重要人物與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總結的說,這是一本很適合大學生、研究生、教師學習琉球沖繩史的參考書。
本書能夠順利地完成,特別感謝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中琉文化經濟協會對此研究項目的支持,作者、譯者對於我的繁瑣要求,始終給予熱誠地回應,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劉序楓教授、林育生助研究員協助訂正了一部分原稿,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陳姿穎主編、許馨尹責任編輯在校閱書稿階段,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協助。
朱德蘭
內文 : 一、從史前到三山統一
(一)史前時代的琉球
據2016年沖繩縣立埋藏文化財中心洞穴遺跡調查報告記載,位於沖繩本島南邊的石垣島,因建設新機場發現了「白保竿根田原洞穴遺跡」,並發掘出幾乎完整的全身人骨。在此之前,沖繩發掘出最早的人骨是距今約2萬2,000年前的港川人,這次新發掘出的人骨比港川人骨更早,推測距今約2萬6,000年前,這表示琉球最早的人類文明源起八重山群島。「白保竿根田原洞穴遺跡」除有人骨外,也出土了土器、石器、貝製品、野豬骨等,這和城寨時代的特色類似,顯示當時已有人類往來與交易活動。(見圖1-1)
又,透過近年發掘的白保竿根田原洞人,使原本估計約始於4,000年前八重山群島最早的貝塚文化,可以再往前追溯到距今約2萬6,000年以前,擴大了沖繩群島人類文明的範圍。
表1-1為目前在沖繩發掘出的史前時代化石人骨,其中,在那霸發掘出的山下町第一洞人推測是距今約3萬6,000年前的人骨,不過,這是根據出土炭化物進行的年代鑒定,相較於直接用人骨的蛋白質進行檢測的白保竿根田原洞人,年代的可信度較低。
(二)三個史前文化圈
分布於琉球列島的史前文化圈分為三大區塊,一是北部圈,由北邊的種子島、屋久島、吐噶喇群島組成,稱為「北琉球地區」,其中也包含日本的九州文化圈。
二是中部圈,由奄美群島與沖繩群島(包含本島附近的離島)組成,稱為「中琉球地區」。歷經貝塚時代,從11-12世紀左右開始確立農耕社會,再經城寨時代發展成琉球王國。
三是南部圈,由宮古、八重山群島組成,稱為「南琉球地區」。一般認為,南部圈主要是受臺灣、菲律賓、印尼等南方文化的影響發展而成的文化圈。11-12世紀左右開始與中部圈往來,16世紀被琉球王國所統治。(見圖1-2)
(三)從貝塚時代到城寨(Gusuku)時代
歷經漫長的貝塚時代後,農作物的栽種方法、燒製高品質陶器的技術也傳入了琉球列島。這段以農耕為主的生產經濟時代稱為城寨時代(11世紀末至15世紀左右)。本期九州與中國之間的貿易(日宋貿易)興盛,日本商人與中國商人也將交易範圍擴展到琉球列島,由九州到琉球群島的物品流通發達,成為孕育城寨時代的起源。商人們的貿易船串連起受海洋分隔的沖繩群島與宮古、八重山群島,促成琉球文化圈的形成。
此時人們設立祭祀村落守護神的聖地「御嶽」,過著以稻米和小麥、粟為主的耕作,以及飼養牛隻的複合式農耕生活。農具主要使用鐵製的鐮刀、鏟子,不過,據近年考古發掘成果發現,當時已有使用鋤頭、鐵鍬等工具。土器方面,除了沖繩自有的土器外,還有奄美列島南邊德之島製造的龜燒(Kamui yaki)、中國製的陶磁器,以及九州長崎製造的石鍋。在農耕社會以定居型態為前提下,人們開始儲備自己耕作的糧食,生活逐漸穩定,人口也急速地增加。
城寨時代與其他地區之間的交易活動逐漸興盛,被稱為「按司」的首長們紛紛投入貿易活動。到了13世紀,擁有財富與權勢的有力按司開始建設作為要塞用的城寨,以武力支配各地。本期沖繩群島與宮古、八重山群島也開始往來,各地按司陸續出現。從奄美群島到宮古、八重山群島的琉球列島各個島嶼,共出現300多座被稱為城寨的要塞聚落。
(四)三山時代
城寨的按司們不斷地競爭,最後形成三大勢力,分別是位於沖繩本島北部的山北(北山)、中部的中山,以及南部的山南(南山)。這三股勢力併存的時代,史稱「三山時代」。
13世紀,在各個聚落相互對立的背景下,有力首長開始統合其他聚落。在此過程中所誕生的支配者,也就是所謂的按司(Aji或Anji)。有力按司先後建築堅固的城塞,並以武力擴張勢力,進而發展成小型國家。
按司們為使統轄地富饒,企圖取得大量鐵器、龜燒、陶磁器等,因此積極地與其他地區進行交易活動。最後,擁有良港的浦添、讀谷、中城、勝連、佐敷、今歸仁等地的按司勢力一一興起。
進入14世紀,出現統率這些地區被稱為世之主的有力按司,他們分別在以今歸仁為中心的山北、以浦添為中心的中山,以及以大里為中心的山南建設大型城寨,形成三強分立的三山時代。(圖1-3)
(五)三山向明朝朝貢
當琉球出現三大勢力圈(三山)之際,中國正逢元朝滅亡,明朝肇建,統治權回到漢民族手中的王朝交替期。
1372年,明朝使者楊載來琉,促請中山王遣使進貢。其實,明朝成立以前,已有中國商人居住琉球,中國商人以琉球為據點,從事聯繫東南亞與日本、朝鮮間的貿易活動。而明朝使節前往琉球進行招諭,應與中國商人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關。中山王為回應明朝使者的要求,即遣其弟泰期入貢,第二代中山王武寧成為最早獲得明朝冊封的地方頭領。1380年山南(南山)的承察度,1383年山北(北山)的怕尼芝也相繼向明朝入貢,三山被納入中國的朝貢冊封體制中。當時三山地名是中國所賜,山具有島、國之意。
所謂朝貢,是指朝貢國要向中國皇帝進獻貢物並宣誓服從,冊封是指皇帝承認各國首長(國王等)之職。朝貢和接受冊封,不僅能獲准與明朝進行貿易,同時也能獲得許多回禮。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國皇帝不侵犯屬國的領土與主權,也不干涉其內政、宗教及習慣,三山因而競相進貢以獲取所需文物。此後到中山的最後一任國王──尚泰時代為止,琉球持續向中國進貢近500年。
琉球進貢品主要有馬、硫磺、貝製品等,相對的,可獲得明朝回賜的絲綢、鐵器、陶磁器等。三山之中的中山,不僅多次進貢,同時也派遣留學生學習中國的政治、藝能、社會制度。此外,本期迎來擁有各種技術,被稱為閩人三十六姓的中國移民,中山也因此超越其他二山,成為統一三山的強大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