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抓地了沒? 當學士袍遇上市鎮 | 誠品線上

大學抓地了沒? 當學士袍遇上市鎮

作者 王俊秀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大學抓地了沒? 當學士袍遇上市鎮:大學理應「大大的學」,其身處的市鎮不但是一本打開的課本,更是地方學與大學抓地(USR)的起點。TownandGown(學士袍與市鎮)這個西方大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大學理應「大大的學」,其身處的市鎮不但是一本打開的課本,更是地方學與大學抓地(USR)的起點。Town and Gown(學士袍與市鎮)這個西方大學發展史中最重要的關鍵詞,訴說著千年來學士袍與市鎮相遇的故事,到底是市鎮披上學士袍,還是學士袍擁抱市鎮,真是晴時多雲偶陣雨。但其過程就是大學的抓地力或最近被推動的大學社會責任(USR)了。雖然東西方的大學發展脈絡有所不同,但是大學與所在市鎮的良性互動與相輔相成,理應成為每一所大學的「標準配備」,而不是「選用配備」。市鎮成為大學的身軀,大學則成為市鎮的心靈。本書分成歐美、日本、台灣篇,外加一特別篇,詳細探討日本國立大學法人化之後的社會貢獻,前面各篇分別探討T&G其他發展、大學對抗賽、合作社、農夫市集、鐘塔與市鎮的關係、大學城的發展等。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王俊秀自稱抓地文俠,是清大教授,也是公民記者。美國德州理工大學環境規劃博士、日本筑波大學環境科學碩士。作者為環境社會學者,持續參與民間環境與文資保存運動,創辦清華竹蜻蜓綠市集與輔大真善美聖農學市集。除環境社會學專書出版外,近著有:黑蝙蝠之鏈,2011,聯經。人民財團與信託社會,2012,巨流。一根稻草的革命(譯作),2013,綠色陣線。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歐美篇第一章 學士袍與市鎮的起源第二章 Town and Gown在何方相遇第三章 大學城:城鎮穿上學士袍第四章 英國的大學co-op(合作社)第五章 英國牛劍划船對抗賽與市鎮第六章 Town and Gown的鐘聲響起第七章 美國哈耶划船對抗賽與市鎮第八章 美國的大學合作社第九章 美國的大學農學市集日本篇第十章 日本早慶戰與市鎮第十一章 日本的學園町與學園都市第十二章 日本大學校園生活者的合作運動第十三章 日本的聯合國大學農夫市集台灣篇第十四章 梅竹賽與新竹第十五章 台灣的大學合作社第十六章 台灣的大學農學市集第十七章 台灣的大學鐘聲與市鎮第十八章 大學的抓地力:清大個案第十九章 大學抓地力:苗栗有個蓮荷國特別篇第二十章 日本大學的法人化與社會貢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大學抓地了沒? 當學士袍遇上市鎮
作者 / 王俊秀
簡介 / 大學抓地了沒? 當學士袍遇上市鎮:大學理應「大大的學」,其身處的市鎮不但是一本打開的課本,更是地方學與大學抓地(USR)的起點。TownandGown(學士袍與市鎮)這個西方大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199146
ISBN10 / 9571199141
EAN / 9789571199146
誠品26碼 / 2681761998003
頁數 / 30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大學理應「大大的學」,其身處的市鎮不但是一本打開的課本,更是地方學與大學抓地(USR)的起點。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學士袍與市鎮的起源

西方早期的大學脈絡來自修道院,許多大學生常有宗教身分,穿著就像修士或教士。這些宗教服飾、彌撒祭服就漸漸演化成為學士袍:黑色學術長袍附帶著垂布與帽子。如此穿著在當時時空背景下被認為是適合於學習的服裝,後來逐漸成為大學的傳統。此外,學士袍 也扮演著社會標誌的角色,垂布開始有不同顏色以區分不同學院。更 重要的是穿著學士袍的大學生可以與市鎮的居民區隔,乃形成了「學士袍與市鎮」(Town and Gown: T & G)這個詞。
中世紀的高等教育機構與市鎮成為鄰居,時間可以上推至柏拉圖於紀元前387年所設立的學院(Academy),當年的學院設在雅典的 城牆外,就像一座可以學習的東正教神殿。不過隨著另一所基督教的 學院由東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尼大帝【2】(527-565年在位)於西元529年設立,柏拉圖的學院也被迫關閉。
12世紀時,大學先後出現在義大利及歐洲各地,但並沒有校園,而是由校方在市鎮內租房子授課。後來雖然出現幾棟號稱校園的 房舍,但並非後稱之住宿學院,因此當時大部分學生散住於大學所在 地的市鎮內。學者們也因此集中在某些市鎮的特定區域,例如巴黎塞納河的左岸,後來成為有名的拉丁區,也是後來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y)的所在地。顯然中世紀時的大學比雅典學院時期更能與市鎮結合,因此大部分中世紀大學都設在市鎮內。之所以如此,大學的存在需要該市鎮共享公共設施,包括支持師生生活的市場與政府治理等。不過大學依賴市鎮的程度也 起了變化,特別是大學經費主要來自天主教會,不依賴市鎮的經費與 管理,因此作為教會受益者,大學竟成了宗教聖殿,學者們也不受市 鎮法令之規範。大學獨立於市鎮的管轄權,在中世紀居然非常普遍,各種法令竟因人、組織與地區而有所不同,市鎮與鄉村不同、市鎮內各教區也不同,因此,大學的獨立自主管轄,自外於市鎮規範,更是 其中一大特色。
如此發展,產生了學士袍與市鎮的對立關係,一方面,大學的 獨立自主與所在市鎮漸行漸遠;另一方面,大學漸次對其鄰近地區展開 鯨吞蠶食,緊張關係更是雪上加霜。就如同技師同業公會,中世紀大 學則由學者同業公會與學生組成,只要學者有了分會組織,他們就可 以與市鎮展開課堂及租屋租金之協商。由於學者們並未擁有校園的產權,因此如協商不成,便威脅將大學遷移至另一個市鎮。例如於1290年設立的葡萄牙里斯本大學,曾因此而遷移至科英布拉(Coimbra)數次,1537年原來的里斯本大學就地成立了科英布拉大學,而全新的里斯本大學則在1911年出現。學者們也會罷課而離開市鎮 數年,例如巴黎大學的學者因1229年的學生暴動事件,離開巴黎二年。
不少大學有外國學生,身穿異國服飾,口操拉丁文或混合語,他 們也不會說當地方言。語言障礙與文化差異更讓學士袍與市鎮的關係緊繃,一邊(學士袍)傲慢,另一邊(市鎮)憤怒。
學生們在中世紀大學享受了不受當地法令管轄的特權,而那些特 權通常由教皇任命的主教來守護。依據1231年的教宗詔書,學者只 要受到挑釁:從租金協商不成到自認為受到冒犯,就可以停課,以致大學與市鎮一有衝突就停課。有些個案,連教皇都親自介入。1288年,教皇尼可拉斯四世曾要求義大利北部的帕拉瓦市,在15天內取消 對學者們不利的法令,否則就要關閉當地大學。也因此大學常將它對 市鎮的不滿,透過教會的力量提出訴求,經常獲得成功,兩邊的對立乃不可避免。
學生們在教會的羽翼下受到法律保護,縱使犯罪,也只會在教會 法庭上受審。如此「法律免疫」,使得學生們囂張地進行了不少犯罪行為,更讓學士袍與市鎮的緊張關係升溫。
衝突在中世紀的大學城中似乎不能避免,城中有兩股不同勢力,各有不同的優先順序與忠誠度,卻分享共同的市鎮空間。暴力行為更 司空見慣,不但在學者與市民之間,而且也在市民之間與來自不同 地區的學者之間。
中世紀時,學士袍與市鎮之間的暴力事件頻傳。1209年,由於 牛津大學的一個學生殺害了當地的一位婦女,結果有兩位大學的教士 被當地人吊死,數位教士連夜逃往劍橋,以免受到追殺。類似事件陸續發生於1238、1248、1263、1272年,雙方互有死傷,不過王室與教會都站在大學這一邊,以致大學校長愈加強勢,而市長成為弱勢。
最有名的暴力事件被稱為聖喬拉思提卡日暴動(Scholastica's Day Riot),發生於1355 年2月10日,起因於兩位牛津大學生與旅館酒吧主人的衝突,學生抱 怨酒的品質,接著引起口角、丟酒杯與毆打酒吧主人。市長要求校長交出兩位肇事學生不果,雙方敲鐘(市鎮為聖馬丁教堂、大學為聖瑪麗教堂),找人帶著武器,互相攻擊,暴動持續三天,結果有63位學 生與30位市民喪生、數百人受傷、許多建築與書籍受損。暴動仲裁之 後,仍是大學贏,市鎮被要求每年2月10日,市長要帶著63位市民, 到大學的聖瑪麗教堂向校長鞠躬道歉,並交付63便士的罰款(每位死亡學生一便士),這項謝罪行動持續了471年,直到1826年市長拒絕 為止。
由於在牛津大學的學士袍與市鎮關係「晴時多雲偶陣雨」,許多學者因不同原因離開,竟因而造就了劍橋大學的成立,不過學士袍與 市鎮的對立仍在劍橋產生,國王不得不提供特權以保護大學,對後續 發展影響極大。15世紀中期,國王開始收回大學生的特權,並下令教 會改革大學,禁止學生抵制與罷課的行為。從此以後,歐洲大學與市 鎮間的關係逐漸朝向相互支持的模式發展。有些市鎮甚至提供大學教 職員工的薪水、學生貸款,同時規範房租、書價與提供學生需要的各種服務。跟以前的對立關係比起來,市鎮開始以在地的大學為榮。
中世紀後期,學士袍與市鎮的關係還是晴時多雲偶陣雨。有些陷入危機的大學被有活力的市鎮所拯救;有些致力發展的市鎮卻危及大 學的安定。另外,大學可以豐富了市鎮的文化生活;亦可以閉門造車 無益於市鎮文化。
比起以前,學士袍與市鎮的關係是有改善的,雖然爭議與衝突仍 然時有發生,這時場景已來到美國的康州紐海文市(New Haven): 耶魯大學的所在地。耶魯學院創立於1701年,於1716年移到紐海文市落地生根。1753年,Thomas Clap(1703-1767)校長將本來在市內 第一教會的週日崇拜儀式移回學院舉行,因為身為基督新教公理會的牧師,他對第一教會牧師的神學論點有所懷疑,從此展開了學士袍與 市鎮的矛盾關係。
回顧幾世紀來的學士袍與市鎮間的關係,有變數有常數,其中的一個常數就是學生,有句格言可總結之:一頭牛牽到哪裡,還是頭牛。作為大學生,除了學習之外,自由時間也是大學生活的一環,這些自由時間的使用常被外界認知為製造麻煩與困擾,包括暴力事件。
1806年,休假的水手們與耶魯學生以拳頭、棍棒、刀械互相鬥毆。1841年,耶魯學生與市鎮消防隊員發生衝突,學生們攻擊消防隊 並砸毀設備,市鎮則威脅要燒掉學校,軍方不得不出動維持市鎮秩序。1854年,兩邊人馬在戲院上演全武行,磚塊與子彈齊飛。當市鎮的帶頭者受傷後,學生們撤退回學校,市鎮群眾居然架設兩門民兵的大砲瞄準學校,所幸為當地警方阻擋未釀成大禍。平靜了一陣子,1919年服役歸鄉的青年們認為學生有侮辱之嫌而大怒,群起攻向學校的老校區,發現門已關閉,於是打破了所有窗戶。後來湧向市區的戲院與餐廳,攻擊能找到的學生。1959年,市區舉行的學生雪球大戰,場面失控,參加學生被警方逮捕。接著在聖派崔克日(3月17 日)遊行中,學生以雪球向警察發動攻擊,號稱:雪球暴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