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採訪的理論與實踐: 新舊臺灣人的滄桑史 (第2版) | 誠品線上

口述歷史採訪的理論與實踐: 新舊臺灣人的滄桑史 (第2版)

作者 林德政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口述歷史採訪的理論與實踐: 新舊臺灣人的滄桑史 (第2版):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歷史,歷史不僅僅是國家、群體、社會所擁有,即使是普普通通的一般人,也都有屬於他自己的歷史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歷史,歷史不僅僅是國家、群體、社會所擁有,即使是普普通通的一般人,也都有屬於他自己的歷史。個人的歷史除了是個人的重要經歷,更是國家、群體歷史的重要時代見證。有時候因為主觀、客觀的因素,學院裡的歷史學家,在書寫國家、群體與社會的歷史時,難免會有疏陋或不足,這時候個人的歷史記錄,就是很重要的參考資料,可以交叉比對、辯駁正偽。但是他們的歷史從何而來呢?主要就是依靠採訪,才能保留下精彩的閱歷與見聞。作者從事歷史教學與研究三十多年,不自限於學院的象牙塔裡,除了一般的教學與研究外,也潛心研究口述歷史的理論與方法,更直接到田野之間從事採訪。本書既有理論篇也有實務篇,不僅可做為教學教材也可供大眾讀者做採訪寫作的參考。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林德政1955年生,臺灣嘉義人。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現任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專長領域為:「中國現代史」、「民國史」、「國共戰爭與人物」、「兩岸關係史」、「台灣史」、「口述歷史採訪」、「方志研究」等。 著作:《保定軍官學校之研究》、《抗戰期間國民政府之整軍與備戰》、《光復前臺籍抗日志士在閩粵的活動》、《新港奉天宮志》、《安南區志》、《嘉義縣志‧住民志》、《國際明星王玨先生演藝生涯訪談錄》、《開拓、信仰與抗日—在歷史巨變中見證臺灣歷史》、《在中國革命的道路上:歷史巨變下的臺灣人 》、《半山與二二八:先見,冤屈、善後》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二版序自序壹、【理論與方法篇】01.口述歷史的定義 02.口述歷史的起源與發展 03.口述歷史採訪的方法與步驟 04.口述歷史的價值 貳、【教學篇】05.大家一起來做「口述歷史」:如何開始做口述歷史採訪 06.口述採訪之成果:如何開始做家譜 07.採訪對話稿示範:老鳥經驗談/林德政教授口述歷史採訪經驗回顧 08.成功大學﹁口述歷史採訪﹂教學的緣起與成果 09.彌補與加強:口述歷史採訪所見的民國史與臺灣史 參、【實例篇】一、文學走廊10.走過一甲子的文學路:臺灣文學家葉笛先生口述史 11.出身工程的文學家:夏烈︵夏祖焯︶先生口述史 二、民族鬥士蔣渭水之子12.民族鬥士蔣渭水之子:百歲耆老蔣松輝先生口述史 13.附錄:一百零一歲的蔣松輝沒有辱沒父親蔣渭水 三、臺籍日本兵與戰時南京14.同期的櫻花:臺籍日本兵鄭春河先生口述史 15二戰時期在緬甸的臺籍戰地庶務員:徐振昆先生口述史︵上︶ 16.戰時南京的臺灣人:楊翠蘭女士口述史 四、在滿洲國:見證二戰17.在滿洲國牡丹江工作及戰後目睹蘇聯兵暴行:省議員張丁誥先生口述史18.二戰期間在天津與滿洲國的日子:楊從善女士口述史 19.懷念在滿洲國的十二年:楊從貞女士口述史 五、軍旅戰陣20.讀軍校讓我愛國家、愛民族、身體好:毛禮文先生口述史 21.在魯蘇豫皖邊區見證湯恩伯的言行:何智叢先生口述史 22.光榮參加九戰區受降典禮:黃世忠將軍口述史 23.千里跋涉到金華為軍校招新血:劉止戈先生口述史 24.歷經西北軍與青年軍:徐觀超先生口述史 25.蔣中正到西安閱兵與學生共餐講故事:孟興華先生口述史 26.經歷遼瀋與平津戰役的砲兵少尉:李啟明將軍口述史 27.戴笠與軍統局東南幹部訓練班:陳舍華先生口述史 六、白色恐怖時期28.走過抗戰與白色恐怖的歲月:蕭道應夫人黃素貞女士口述史 29.白色恐怖時期逃到中國的眼科醫生:李辰︵邱林淵︶先生口述史 附錄30.臺籍黃埔學生的歷史意義與貢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口述歷史採訪的理論與實踐: 新舊臺灣人的滄桑史 (第2版)
作者 / 林德政
簡介 / 口述歷史採訪的理論與實踐: 新舊臺灣人的滄桑史 (第2版):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歷史,歷史不僅僅是國家、群體、社會所擁有,即使是普普通通的一般人,也都有屬於他自己的歷史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195971
ISBN10 / 9571195979
EAN / 9789571195971
誠品26碼 / 2681663316004
頁數 / 500
開數 / 20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既有口述歷史理論篇也有實務篇,不僅可做為教學教材也可供大眾讀者做採訪寫作的參考。

試閱文字

自序 : 二版序

《口述歷史採訪的理論與實踐:新舊臺灣人的滄桑史》一書,初版一年,已經售罄,這給作者一個很大的鼓勵,值再版之際,再述數言。
這次再版,首先是把初版一些錯別字予以訂正,其次是在封面及封底上的設計上放入新相片,除了示範家譜的本人嬰兒時期與父母及手足的全家福相片外,其他分別是楊從貞女士與先生及子女的全家褔、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懷抱稚齡夏烈的親子圖,這三張老照片都有幼兒。另外是黃世忠將軍戎裝照,以及本人與被訪者蔣渭水之子蔣松輝先生合影,他是蔣渭水之子,享年一百零一歲的高壽。
當然最重要的是加上全新的一篇口述史:〈懷念在滿洲國的十二年:楊從貞女士口述史〉,有關滿洲國的口述史,合原來的兩篇,共計三篇。
自踏入歷史學領域以來,由於本人苦心孤詣加上殊勝的因緣,接觸到不少有特殊歷史經驗的耆老,雖然有此因緣,但畢竟本人有學校授課及輔導學生的工作,也沒有經費補助,在主客觀條件的制約下,窮我個人一己之力,很難將所有我遇到的耆老都做了採訪、留下記錄,或是說雖有訪談與記錄,卻祇是一麟半爪,廣度與深度均感不足,對此我亦深感遺憾!
例如也有滿洲國經驗的臺南土城人陳登連醫生(日本興亞醫專畢,自日赴滿),如雲林北港人許先生,畢業自臺南二中、日本藥學專門學校畢,與同樣是藥劑師的妻子相偕自日赴滿。也有滿洲國經驗的雲林土庫人郭賀(東京農業大學畢,自日赴滿),有二戰海南島經驗的臺南海尾人吳金釣(臺南農業專修學校畢,自臺赴瓊)、海南島經驗的尚有江信和(嘉義農林學校畢,自臺赴瓊)。另有戰時上海經驗的是屏東萬巒五溝水人的
林憲(高雄中學、日本中央大學畢,丘念台的秘書)。此外,具有白色恐怖經驗的蘇友鵬醫師以及林麗峰先生。我都在他們七、八十歲的時候,有幸和他們認識、向他們請益,但卻還祇是初步採訪或即將完成之際,他們就離開了人世間,對於那些與我擦身而過的耆老,每一思及,內心就十分痛惜與難過。
多年來,我一直鼓勵成功大學學生,一定要把握機會好好採訪家中的阿公、阿嬤(阿婆),祖父、祖母等長輩,切莫坐失良機。足堪安慰的是這些年來,每一學期都有非常優秀的理、工、醫、管、社科各系學生,做出非常精彩,令人激賞的採訪成果!
口述歷史採訪,是記錄歷史、研究歷史的好方法,是稍縱即逝的因緣,當下不為耆老留下歷史見證,以後也許就沒機會,只能抱憾了!希望大家能透過此書中所傳授的口述歷史方法與範例,為耆老留下歷史足跡,更為多彩多姿的臺灣史,增添豐富的內涵!



林德政       
二○一八年四月二十三日 
於舊名﹁打狗﹂的高雄鼓山
哈瑪星內溝仔渡船頭畔 

試閱文字

內文 : 採訪 對話稿示範:
老鳥經驗談/林德政教授口述歷史採訪經驗回顧

採訪及記錄:盧淑美
訪問時間:二○一五年十二月十九至三十日
訪問地點: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一、初學者要如何入手?

問:林教授請教您,您認為甚麼樣的人,具有被採訪的價值,可以被稱為耆老?

答: 具有被採訪的價值,可以被稱為耆老者,首先要年紀夠大,至少要七、八十歲,還有就是有參與重大的歷史事件或公共事務者。當然,特殊情況下,年紀稍輕者也還是有被採訪的價值。

問:您認為做「口述歷史採訪」者,需要甚麼樣的特質?

答: 「口述歷史採訪」者必須具有一定的歷史背景知識修養,比方你在臺灣做訪談,你必須具有臺灣史、中國現代史的背景知識,才能問得深入。舉凡清朝的歷史、日治時期民主運動,民間寺廟的崇拜等知識都必須具備,否則就問不出所以然。比方我採訪在大陸就讀黃埔軍校的黃埔老人,我除了需具備中國現代史的知識外,也必須對「黃埔軍校」有研究,這樣訪談才會深入,也才會精彩。

問:我們一般人在做口述採訪之初,有甚麼注意事項?可能會面臨到何種狀況?

答: 做口述採訪,取得「被訪者」的信任是重要的關鍵,所以一定要對「被訪者」十分尊敬。如果可以的話,拜訪時帶個小禮物,或是請對方吃個飯,如果「被訪者」跟你投緣,水乳交融,對你信任、看重、肯定,他才會滔滔不絕。我們在問受訪者時,要秉持溫柔敦厚的態度,不要咄咄逼人,摒除一針見血的問法,不要挖掘太深入,使他內心感到不安全,也不要讓對方太累,要讓他心裏高興悠游,才能侃侃而談。並非所有答應要接受訪談的人全都很配合、很友善,有時﹁被訪者﹂基於自尊心,也想炫耀自己的才學,會想測試「訪問者」,會故意出難題刁難一下或奚落一下「訪問者」,這也許會令有些「採訪者」覺得被挑戰,感到壓力。當然一個小青年冒然想去訪問達官顯貴,難免會被拒絕,所以我們一般人在做口述採訪,可以先從訪問自己的祖父母開始磨練,一方面不會被拒絕,另一方面也為我們的家族留下寶貴的記錄。
研究生若針對某個主題去訪談還好,如果你想採訪耆老一生的經歷,從口述採訪到成稿,是要花很大的心力,很辛苦!尤其對方如果住在外縣市,甚至住在國外,那你還要負擔交通及住宿費,很是勞民傷財。一般人若非抱持著奉獻的想法,想要替歷史留下寶貴的見證,這工作是很難持續下去的。

問:有甚麼技術層面的事情,要提醒有志從事「口述歷史採訪」者?

答: 不要過度相信自己的記憶,要倚重錄音、錄影,對於錄音器材也要使用嫻熟,現在的錄音筆都很輕巧,可以隨身攜帶,遇到值得採訪對象,才不會錯失。我自己有個慘痛的經驗,前陣子我到臺北參加研討會,認識百歲的耆老,還去拜訪他,可是剛好帶的是一個新的錄音筆,我操作不慎,沒有錄成功,祇靠筆記及當下的記憶,無法成稿,這是很可惜的。還有錄完音之後,要先做檔案管理,記得寫上訪問日期及地點,以免日後混淆不清或者你在錄音的一開始就先自己說明時間地點及採訪人物。例如你說:今天是民國一○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很高興到成功大學來訪問林德政教授。

問:口述歷史採訪可以透過訓練達成的部分是甚麼?

答: 可以訓練的訪問的方法部分,就像準備訪談提綱、準備錄音筆、錄影機、如何訪談?如何成稿?「引導訪
談」的訓練等。但如果你要問得深入,就要先去閱讀相關領域的背景知識。

二、訪談要及時把握

問:您約訪耆老的過程都十分順利嗎?

答: 關於訪談一定要把握,通常耆老年事已高,他這一次心情好,願意答應接受訪談,下一次可能因為健康因素或其他原因,他就不願意接受採訪,就算願意再次接受採訪,可是身心狀況也不如第一次,如記憶減退,甚至有時候耆老就過世了,訪談就僅成為斷簡殘編,無法成稿,所以訪談要及時把握。通常訪談一次是不夠深入、不夠完整的,所以要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的補充及求證。但如果耆老身心狀況好,不累的話,訪談時間兩三小時都可以,不要自己懶得問下去,想下次再來補充,因為他老了,這可能是唯一的一次訪談!結果可能造成自己的遺憾。所以每一次的訪談都要存著這是唯一的一次訪談,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事先要做足功課,儘量在這次就把訪談弄得很好。總之,做口述歷史訪談,要存著和老天爺搶時間的心情。

三、一定要寫逐字稿

問:「口述歷史採訪」一定要寫「逐字稿」嗎?

答: 一般初入門的人,可能認為我聽一聽個大概,做筆記下來就好,我想這是錯誤的。要寫成訪問稿之前,一定要先寫成「逐字稿」的形式,我想主要是:保留了口語的形式,而非祇是呈現書面語的形式,那種生動的口語是非常有價值的。當然寫成「逐字稿」是很辛苦的,口述採訪之後一定要寫成Q and A,一問一答的「逐字稿」形式,然後再整理成順稿。而且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去寫「逐字稿」,那牽涉到語言、語用、文化以及歷史背景的知識問題,不然非常可能錯誤連篇,以及無法表達完整的概念。

問:您曾經上過「口述歷史採訪」的課嗎?

答: 我在讀書的時侯,學校沒有開設「口述歷史採訪」的課,所以我也沒有上過這類的課程,不過因為我是歷史學者,所以都是靠自己做田野調查摸索而得。在國內,我也算是率先開「口述歷史採訪」課程的先驅者,我在民國八十六年就開始在成功大學開始開設「口述歷史採訪」課程。

問:您開這個課,是請同學訪問自己的祖父母,請問學生的反應如何?

答: 幾乎每一位修課的學生都在期末肯定這門課帶給他們的收穫。有許多同學在修完課幾年後,年紀稍長了,而他訪談的祖父、母過世了!他們就感到慶幸曾經替祖父、母錄音做過訪談,留下記錄,就來信感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政治系的學生,訪談他的祖父,學期剛結束,他的祖父在健康的狀況下,毫無預警地突然倒地猝逝,讓年輕的這位學生,頓悟人生無常,幸好在祖父生前最後二個月修了「口述歷史採訪」這門課,在老師指導下,完成祖父的一生記錄,特別寫了一封長信感謝。

四、間接採訪

問:若是想要訪問的對象已經過世,可以透過訪問親屬來還原,做「間接採訪」嗎?

答: 這是一定的,且必要的。如果當事人已故,訪問其他親屬,照樣可以得到有價值的史料,例如民國史上的雲南軍閥龍雲(一八八四—一九六二),口述史家無法訪問他,而訪問了他的兒子龍繩武,照樣得到許多現代史上諸多史料。臺灣史上的霧峰林家,當中的林文察、林朝棟、林祖密祖孫三代以及林獻堂等人,都與歷史關係密切,口述史家透過採訪林家子弟,同樣得到重要的資料。能直接採訪當然最好,但是不得已時,做間接採訪,也是必要且有價值的。
我有一位學生他的祖父是已故中研院史語所的研究員張以仁先生,已經過世了,他要寫有關祖父的事,我就鼓勵他透過他自己的父親來口述祖父的事蹟,結果也做得不錯。

五、職業受訪者

問: 想向您請教,有些重大事件的參與者,可能被許多不同的人訪問過,您覺得這些受訪專家,是否仍具採訪的價值?

答: 妳所說的是屬於「職業受訪者」的類型,一天到晚接受訪問,他也樂於如此!我的經驗裏有兩種狀況。
一種就是他給的答案千篇一律,每個人的訪談內容都一模一樣。所以他說的內容可能大多重複,所以要打聽,如果已經被訪問很多次了,你再去訪問可能也祇是浪費時間,就儘量避免。所以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採訪的對象已經被訪問過,你可以先看一下他的訪談記錄,看看你想知道的事有沒有被問過,如果沒有,你再去問他。不過有時耆老會隱瞞自己被採訪過的事實,因為他喜歡被採訪時,被人家看重的感覺。不過有時即使有部分內容重複,因為問的點不一樣,你還是可以問出別人所沒訪問到的其他事,畢竟每個人訪問的切入點是不同的,這樣也還是值得的。
另一種則是他特意如此,給A採訪時,祇專說某部分,給B採訪時,再說另外未說的部分。所以你採訪者想知道的內容,他偏不說,他祇說自己想講的部分,透過不同的人採訪替他整理,所有的一切都在他運籌帷幄之中,當然這種人是絕頂聰明的。

問: 或者有沒有一些受訪專家,他所回答的答案已經是被他制式化,被他潛意識組織整理過,可能隱諱了部分他不想回憶的部分,比方比較私密的事或自己覺得尷尬難堪的事,他會下意識的刻意隱藏,祇說自己想讓別人知道的事,所以你的問題他都祇有固定的很表面的答案,您的看法如何?

答: 確實可能會有這種狀況,受訪者心裏已經盤算好他想呈現的訪談面貌,所以就好像是演講一樣,把它說出來。因為每個人都有主見,他自己主觀的意識形態,他對於歷史的看法,他認為自己所經歷的歷史就是這些,他的認知就是這樣。另外基於人性,不會自揭瘡疤,他對自己會隱惡揚善,對自己不利的部分不講。甚至為了凸顯自己的貢獻,就放大自己一點小善,對自己的過失則視而不見,掩藏自己的過錯或不足,將別人的功勞說成自己的。

問:所以訪談者需要旁敲側擊,不著痕跡的去套出真正的事實嗎?

答: 對!沒有錯!如果說他講的事情前後矛盾不一致,啟人疑竇時,我們就要小心查證。比方他說他是某名校畢業的,你可以問他學校放假時,他去過學校附近哪些地方?但是若你明知對方是捏造,你也不要故意去戳破、去碰觸這個問題,會令對方感到尷尬,而搞砸訪問。另外如果耆老說的和歷史記載不同時,我們可以在註解中呈現。對於耆老所陳述的歷史,訪談者必須先充實自己的歷史背景知識,才有足夠的能力去鑑別真偽,如果是現代史人物,有時必須去調閱檔案資料來參照。

問:如果訪談的耆老騙很大,我們要放棄他的訪談嗎?

答: 其實騙很大的部分,很多是關於自己的出身,很多人會隱諱自己的出身。我想這部分就避而不談,避免去碰觸它,有疑問之處不要寫成標題,呈現在文字上時要做一些技巧性的處理。
舉例而言,受訪者明明沒有讀過大學,偏要說自己讀過大學,沒有博士學位,偏要說自己擁有博士。如果你明知他的學歷是假的,你不用全面質疑他其他的見證也是假的,他總有其他事蹟的陳述是真實的,我們就是要那些真實的部分。千萬不要因為他某部分騙很大,就放棄對他做訪談。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