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式預算: 一本公民素養的全攻略 | 誠品線上

參與式預算: 一本公民素養的全攻略

作者 陳敦源/ 黃東益/ 董祥開/ 傅凱若/ 許敏娟/ 等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參與式預算: 一本公民素養的全攻略:,花一整年催生一本臺北市政府推動「參與式預算」(participatorybudgeting)的專書,到底有什麼意義?歷經八年,總共22億多元的預算通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花一整年催生一本臺北市政府推動「參與式預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的專書,到底有什麼意義?歷經八年,總共22億多元的預算通過,121萬多公民的參與,計有477個方案獲得錄案執行;因此,不論從全球民主發展的大歷史,或是從1994年第一次市長民選後所標榜的市民主義來看,參與式預算在臺北市的落地生根與發芽茁壯,值得詳細地被記錄下來。 本書的作者囊括了36位各界人士,包括北部九校十一系所的25位教授、5位公務人員、4位博碩士生,以及2位社大校長;其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篇的五章是參與式預算理論思考的良伴;第二篇到第四篇是以運作議題討論的角度,檢視其操作經驗;最後,第五篇的內容,可以被視為一個完整的標準作業手冊,是未來有意推動之者的實作寶典。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陳敦源 等主編群簡介陳敦源政治大學公共學系教授黃東益政治大學公共學系教授董祥開政治大學公共學系副教授傅凱若政治大學公共學系副教授許敏娟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副局長校閱群簡介方凱弘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胡龍騰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暨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曾冠球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篇 理念緣由的起底 第1章 更多的審議可以優化民主嗎?參與式預算的反思 第2章 審議式民主有何不同? 第3章 參與式預算想做什麼? 第4章 台灣與全球的參與式預算 第5章 臺北市政策制定過程全解析:利害關係人觀點 第二篇 運作流程的精靈 第6章 住民大會的打底:參與的味道是什麼? 第7章 公民審議:多數決民主的安全閥? 第8章 預算籌編過程:自己的錢自己決定怎麼花? 第9章 提案的廣納與收斂:理想與現實的拉扯? 第10章 走完參與式預算的最後一哩路:定案、執行與結案 第三篇 利害關係人的熱情 第11章 大家一起來:誰會來參與? 第12章 政務人士(里長、議員、政務官):選舉和參與是一件事嗎? 第13章 中介團體:旁觀者真的「清」嗎? 第14章 官僚觀點的參與式預算:受命、噤聲、忠於公民? 第15章 學生的多元參與: 實踐民主等有選舉投票權再說? 第四篇 埋頭骨幹的反思 第16章 參與式預算要怎麼評估? 第17章 當家作主要怎麼被課責? 第18章 跨域的衝突該如何處理? 第19章 直接與間接民主的尬車? 第20章 行政摩擦力如何能控制? 第五篇 運作執行的對策 第21章 參與式預算的運作總覽 第22章 參與式預算的標準作業流程 第23章 參與式預算的培力計畫 第24章 參與式預算的配套計畫 第25章 參與式預算的績效管理

商品規格

書名 / 參與式預算: 一本公民素養的全攻略
作者 / 陳敦源 黃東益 董祥開 傅凱若 許敏娟 等
簡介 / 參與式預算: 一本公民素養的全攻略:,花一整年催生一本臺北市政府推動「參與式預算」(participatorybudgeting)的專書,到底有什麼意義?歷經八年,總共22億多元的預算通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433441
ISBN10 / 6263433442
EAN / 9786263433441
誠品26碼 / 2682268916002
頁數 / 400
開數 / 20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2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參與式預算建立理性討論民主新契機
官學聯盟開創學術與實務合作新模式

臺北市長、臺北市政府公民參與委員會主任委員 柯文哲


「民主就是人民作主」,台灣民主化推動已經幾十年,我們在1950年開始推動地方自治的選舉,到1996年首次總統直選,2004年舉辦公民投票,經過多年選舉的洗禮,民眾對於政治運作已十分熟悉,民主政治一路發展過來,民意已經可以決定整個台灣政策的制定。
在2014年市長選舉時,我提出「開放政府、全民參與、公開透明」的想法,為了落實此一理念,上任後就開始推動參與式預算,第一步我們是把整個市府的預算公開透明放在網路上,讓市民了解,接著我們開始由內而外辦理教育訓練,從市府公務員開始推廣何謂「參與式預算」,並嘗試開始建立標準作業程序,在這個時候,我們就想誰能來教導民眾如何操作?這時,臺北市得天獨厚的高等教育資源,開創了新的合作模式的重要基礎,以「信任」為基礎,從2016年開始,由民政局、12區公所領頭,每個行政區搭配大專院校或社區大學,成立「參與式預算官學聯盟」,這是一個嶄新開創的模式,從學術的層面,教導行政機關和市民來推動參與式預算,藉由學術的力量進來讓它發展得更好。從理想出發,有想法,我們就開始做,在過程當中慢慢修正,逐步朝建立制度這個目標去實踐,現在臺北市已經成為台灣第一個以制度化、模組化的方式推動參與式預算的城市。
走過這些年,截至2022年上半年為止,已辦理參與式預算提案說明會183場、住民大會269場、提案審議工作坊192場,錄案提案共477案,在執行的案件中,已經完成超過9成的提案,規劃提案執行預算達22.8億元,臺北市民已經有超過121萬人次參與推廣教育課程、提案審議程序、提案票選及走讀活動等各項活動。尤其由市民建立公民審議團,審議通過者才進入i-Voting,而非以專家學者或行政機關審查市民提案,更為創舉。藉由各項程序的參與,所有參與過的民眾、提案人與審議團員,從接受服務者的角色,成為推動制度的重要成員。
民主政治是一種實踐,一種理念,慢慢做不見得馬上會看到成績,不要幻想一天改變這個國家,但是每天做一些,持續地累積成果,我相信我們今天做的這些事情,能夠更深化台灣的民主。參與式預算也是有成績的,像香港的市議員非常羨慕臺北市政府和人民有這種關係,我常常到地方去,有很多里長跟我講「這個參與式預算提案是我做的!」,這就是民主深化的例子。
今天這本「參與式預算:一本公民素養的全攻略」專書,由官學聯盟發起的著作,說明參與式預算理念緣由和臺北市推動的起因,並介紹包含住民大會、審議、預算編列和執行等流程,同時討論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如誰來參與?公務人員、里長、公民參與委員的角色與協助,也詳實說明參與式預算與代議政治間,以合作代替對抗,不否定議會的監督機制,而是主動邀請議員參與討論,更反思評估課責、數位轉型的可能,到最後談到臺北市實際運作執行的內容。各章節的作者都是官學聯盟的專家學者,本書在除了學術上的卓越貢獻外,也記錄了臺北市推動參與式預算的點點滴滴。我們推動政策,產官學的合作常常是一個口號,口號與現實常有落差,但參與式預算就做得非常好,讓大學進來參與,在整個過程當中,具有學術的基礎,這本專書的更是具體的實踐!
2019年,臺北市舉辦「現代直接民主在臺北的實踐—臺北民主城市高峰會」,臺北市成為國際民主城市聯盟的發起城市之一,開始跟世界上的民主國家、城市共同在民主化領域進行交流。同一年香港立法會議員來訪時,他們對於臺北市最有興趣的就是參與式預算,認為參與式預算是真正落實民主的方法。雖然民主政治已經發展幾十年,可是事實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大部分還是只有選舉,政府跟人民的關係每四年就只有投票的那一天,除了那一天可以說沒有什麼交集。但民主政治不應只有四年一次的投票,更重要是參與討論,不是每次喊「凍蒜」,只有喊「凍蒜」不是民主政治,民主是需要學習的,政府跟人民的關係如果只有投票那一天,在其他時間完全沒有連結,政府跟人民很容易變成對立面。
而為了讓參與式預算能永續發展、持續注入年輕活力,自2017年起試辦高中職學校推廣教育課程,並在2019年訂立《臺北市參與式預算「攜手校園」執行計畫》,培養具公民素養的臺北市民。讓高中職學生「從做中學」,在模擬演練中,學習審議式民主精神,讓參與政策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引領學生開始關心並參與公共事務,希望他們在未來的世界裡,能成為負責任、具民主素養的公民。參與式預算已經深入到臺北市的高中職,我相信這個制度一定會再流傳下去,因為當每個地方,每位高中生,都知道原來對社區有想法,是可以透過提案找到其他人來贊同我們的意見,再跟公務員討論,最後還可以有預算實現。這是一個很大的成就,因為會引發學生去討論,在年輕時就開始關心他們的社區,關心學校,更可以發現在臺北市上,只要有想法,都可以透過參與式預算機制去實現,這才是真正民主政治的培養訓練,高中生們也已經實際參與住民大會,成功提案錄案16案,由市府編列預算執行,相信未來還有更多新世代想法的提案,等著我們去實現。
臺北市推行參與式預算還有更大的好處,公務員走到第一線跟市民溝通,讓政策更契合民間的需求,這非常重要,過去公務員都很怕和市民討論,可是參與式預算,我們要求公務員到更前面去,在提案審議階段,他就必須要參與,討論提案到底可不可行?不可行的話哪個地方要修改會比較符合實際,而不僅僅是讓它走完全部的流程。參與式預算固然是民主政治的培養,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也讓我們的公務員更勇敢的和市民溝通,這是雙向的往來,慢慢地政府與民間不再會是對立的關係,而是實現公、私協力的政治文化。
「開放政府,全民參與,公開透明」,臺北市已經把政治口號變成真正的實踐,落實在人民生活的每一天。8年參與式預算在臺北市已經有不少的成果,應該要給它一個正面的嘉獎,未來持續努力!民主繼續前進!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花一整年催生一本臺北市政府推動「參與式預算」的專書,到底有什麼意義?歷經八年,總共22億多元的預算通過,121萬多公民的參與,計有477個方案獲得錄案執行;因此,不論從全球民主發展的大歷史,或是從1994年第一次市長民選後所標榜的市民主義來看,參與式預算在臺北市的落地生根與發芽茁壯,值得詳細地被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