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運動心理學 | 誠品線上

Exercise Psychology

作者 Janet Buckworth/ Rod K. Dishman/ Patrick J. O'Connor/ Phillip D. Tomporowski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健身運動心理學:健身運動心理學第二版(原文),說明健身運動和身體活動對於個人心理與生理的影響,以及對於個人心情與心智健康的影響。就如同在第一版,本書內容包括健身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健身運動心理學第二版(原文),說明健身運動和身體活動對於個人心理與生理的影響,以及對於個人心情與心智健康的影響。就如同在第一版,本書內容包括健身運動採用與執行領域中,頂尖學者專家的最新學術研究結果發現。而在這一版中,更包括身體活動的生活型態討論,反映這個領域中近幾年增加的研究結果。 相對於其他以社會心理學為主軸的健身運動心理學教科書,本書則是以生理心理學為核心的呈現,檢視身體的內在機制以及其對行為的影響。從這項獨特的觀點,讀者將會學習到健身運動心理學的生理學基礎,以及認知、社會或是環境脈絡的可能影響。藉由探索人們行為的生理機制,本書鼓勵學生與研究者認真檢視有哪些方法,是能帶來正向的行為改變卻較少人採用。 巴克沃思(Buckworth)與狄虛蒙(Dishman)這兩位原先的作者,再加上兩位新加入的作者,歐康納(O’Connor)和湯姆波羅斯基(Tomporowski),這兩位為本書帶來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並且對於健身運動與心理建構之間的關係,提供深入的檢視與剖析。在這個版本中,本書增加三個新章節,包括有健身運動與認知功能、體能與疲勞以及疼痛;並且全部更新下列的章節,如:健身運動的相關因素、神經科學、壓力、憂鬱症以及睡眠。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Janet Buckworth博士Janet Buckworth博士是俄亥俄州立大學哥倫布校區運動科學副教授,教授有關健身運動行為改變的高階大學部和碩士課程。她在健身運動心理學和行為改變的著作豐富。Buckworth的專業知識備受推崇,曾被邀請在許多研討會擔任專題演講,講授健身運動心理學以及運動與憂鬱的相關主題。此外,她在運動依附的研究更曾獲得美國國家健康總署(NIH)的獎助。Buckworth是美國行為醫學會和美國體育健康休閒及舞蹈學會的會員,同時是美國運動醫學學院的院士。她和她的丈夫Chuck Moody居住在俄亥俄州的都柏林。Buckworth喜歡帶著狗跑步、烹飪以及閱讀小說。Rod K. Dishman博士Rod K. Dishman博士是運動科學和心理學教授,也是喬治亞大學雅典校區運動心理學實驗室的副主任。他曾在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的政府機構擔任運動科學顧問。他的研究曾獲得美國國家健康總署、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美國心臟學會和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USOC)的獎助。Dishman是美國運動醫學和國家運動科學會的院士,並且是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科學委員會的22位創始會員之一。他也是2008年美國身體活動指引科學諮詢委員會的成員。他住在喬治亞州的雅典,喜歡騎自行車和重量訓練。Patrick J. O’Connor博士Patrick J. O’Connor博士是喬治亞大學雅典校區的體育學教授和運動心理學實驗室的副主任。他曾擔任美國健康與公共服務部的顧問,2008年美國身體活動指南諮詢委員。他曾在80個學術會議發表研究,撰寫許多期刊論文及專書。O’Connor是美國國家體育學會和美國運動醫學會的院士。他與妻子Sarah Covert以及雙胞胎孩子Aydan和Siena住在喬治亞州的雅典。O’Connor喜歡訓練和參加各種路跑競賽。Phillip D. Tomporowski博士Phillip D. Tomporowski博士是喬治亞大學雅典校區的體育學教授兼認知與技能學習實驗室主任。他曾合著三本書,編輯兩本教科書,並撰寫了許多專書章節和期刊論文。他曾在美國和英國擔任大學計畫、國際計畫、社區服務計畫以及政府和非政府機構的顧問。Tomporowski是美國運動醫學會的院士。他居住在喬治亞州的雅典,是一位武術教練,喜歡參加鐵人三項的比賽。高三福高三福現職:國立清華大學運動科學系教授 國際運動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ISSP-R)姜定宇姜定宇現職: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俊涵趙俊涵現職:紐約州立賓漢頓大學博士生陳景花陳景花現職:陸軍專科學校通識中心助理教授高鳯霞高鳯霞現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健康事業管理系副教授 臺灣工商心理學學會秘書長陳欣進陳欣進現職: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李季湜李季湜現職: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臺灣心理學會理事蔡宇哲蔡宇哲現職: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臺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委員 臺灣應用心理學會監事 臺灣科學媒體協會監事徐晏萱徐晏萱現職: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國立中正大學諮商中心輔導與諮商組組長 腦心智發展與心理復健學會理事鄧詠謙鄧詠謙現職: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生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 錄 第一部分 簡介與基本概念 第一章 健身運動心理學的基礎 第二章 健身運動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 行為神經科學 第二部分 健身運動與心理健康 第四章 壓 力 第五章 情感、心情與情緒 第六章 焦 慮 第七章 憂 鬱 第八章 健身運動與認知功能 第九章 活力與疲勞 第十章 睡 眠 第十一章 健身運動與疼痛 第十二章 自 尊 第三部分 身體活動行為的心理學 第十三章 健身運動與身體活動之關聯 第十四章 行為改變理論 第十五章 改變身體活動行為的介入措施 第十六章 自覺強度(Perceived Exertion) 詞彙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健身運動心理學
作者 / Janet Buckworth Rod K. Dishman Patrick J. O'Connor Phillip D. Tomporowski
簡介 / 健身運動心理學:健身運動心理學第二版(原文),說明健身運動和身體活動對於個人心理與生理的影響,以及對於個人心情與心智健康的影響。就如同在第一版,本書內容包括健身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176171
ISBN10 / 6263176172
EAN / 9786263176171
誠品26碼 / 2682198695008
頁數 / 472
開數 / 16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6X19X2.4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

健身運動心理學是有關身體活動和健身運動環境中大腦與行為的研究。這是一個奠基於舊想法的新領域。古希臘醫生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即曾建議以身體活動來治療精神疾病。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1899年提到「肌肉充滿活力將……是我們理智、安詳和愉悅生活的基礎,並使我們的性格具有強大的道德,解除我們的煩躁,使我們充滿幽默感且平易近人」(James, W. 1899)。
然而,直到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有關健身運動心理學的系統研究才開始積累。主要的研究先驅是威廉.摩根(William P. Morgan),他於1970年在威斯康辛大學創立了勞動心理學(Ergopsychology,即工作心理學)實驗室。這已經是距離心理學之父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1879年在萊比錫大學任教建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以及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1875年開始在哈佛進行實驗將近100年之久。之後,摩根(Morgan)於1986年成立美國心理學會第47分支:健身與競技運動心理學(APA 47, Exercise and Sport Psychology),並擔任第一任主席,這與史坦利.霍爾(G. Stanley Hall)於1892年創立APA也將近100年之久。本書第一版2011年,APA 47正好成立25週年。
主觀經驗是心理學的主要研究課題,這使得心理學與其他學科諸如生理學和社會學不同,但現代心理學在生理、行為、認知和社會等議題及方法,與過去有極大的不同。因此,心理學存在許多子學科,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心理學、行為神經科學、比較心理學、演化心理學、行為論和社會心理學。健身運動心理學採用這些子學科中的傳統來研究身體活動,基本上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而非心理學的某一個子學科。此外,健身運動心理學植根於健身運動科學,而健身運動科學本身就是跨學科的研究領域。由於健身運動心理學是探討臨床和民眾的心理健康與健康行為,因此健身運動心理學還涵蓋了精神病學、臨床和諮商心理學、健康促進和流行病學等領域。
本書的特色是以生物學為基礎,廣泛地探討認知、社會及環境的影響。 我們認為,社會心理學在健身運動心理學的早期發展,占主導地位。雖然社會對健身運動的作用和影響非常重要,但我們認為,大腦和行為的生物學基礎(例如:運動對大腦的影響和大腦對運動的控制)同等重要;可惜大腦和行為的生物學基礎,被大多數健身運動心理學研究者以及大多數教科書所忽略。無可否認,身體活動和健身運動具有獨特的生物本質,人類所有的行為沒有任何一項像運動一樣,生理的代謝是休息時的好幾倍。此外,心理學之父威廉.摩根(William P. Morgan)接受過生理學和醫學方面的訓練,他的研究取向對研究健身心理學具有啟發。
由美國心理學會發起,美國國會劃定1990年代的10年為「大腦10年」,2000年至2010年是「行為10年」。「行為10年」是跨學科的研究,是以「大腦10年」為藍本的行為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我們在這本書中,力求廣泛地平衡在大腦和行為的生物學理論與知識,而這些理論和知識則是從行為、認知及社會等研究途徑在健身運動領域所得到的研究成果。
在已開發國家,健身運動和身體活動具有非凡的社會意義。坐式生活形態是美國民眾健康的嚴重威脅,據估計每年超過25萬人,死於冠狀心臟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和大腸癌。自從1960年代以來,缺乏身體活動和過多熱量攝取,是美國成年人和兒童的肥胖症的主要原因,到了1980年代,上述的情況已經相當的嚴重。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缺乏身體活動是心理健康的危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預測,2020年憂鬱症將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死亡和失能原因;到2030年致死原因,憂鬱症將排在第一位,第二的是心血管疾病,而老年癡呆症是第三位。
在許多已開發國家,促進休閒時間的身體活動已成為一項重要的公共衛生及提升生活品質的政策。美國1996年出版的《衛生部長身體活動與健康報告》以及2008年美國身體活動諮詢委員會的《2008美國身體活動指南》,均就身體活動對減少慢性病的發生和改善心理福祉的益處建立了共識。美國衛生部長於2000年出版的《心理健康報告》明確指出,身體活動能確保良好的心理健康。「2020全民健康」是美國衛生與福利部的國家健康目標,其中包括幾項重要的子目標,例如增加美國各年齡層民眾的身體活動量。在過去的10年中,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歐洲也陸續發表有關身體活動與健康的重要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休閒時間身體活動的人口統計數據顯示,達到足夠的身體活動量的人口仍低於建議值。在美國,過去10年來休閒運動的人數沒有明顯變化。雖然大力鼓吹增加一般民眾的身體活動,但20%到25%美國的18歲以上的成年人沒有參加休閒運動。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成人宣稱,有足夠的身體活動量,達到聯邦政府的建議值。但是當使用客觀方法來評估身體活動量時,這些宣稱活動量足夠的人,真的有達到足夠身體活動的比例就更少了。事實上,不到15%的美國青少年,有達到所建議的每日60分鐘有氧身體活動。
這本書致力於了解休閒時間的身體活動如何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本書包含十六章,以身體活動的心理健康益處,以及如何促進身體活動等相關議題進行剖析。
第一部分分為三章,介紹健身運動心理學領域及其基本概念。第一章是健身心理學領域發展的歷史回顧;對當代健身運動心理學的生物學、認知、行為和社會基礎做一番描述;並簡要地回顧提倡身體活動對心理福祉的社會意義。第二章介紹測量心理變項、身體活動和體適能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第三章對行為神經科學進行基本的討論,本章對尚未接觸過心理學生物基礎的同學特別適用。
第一部分提供重要的基礎知識,能更全面地了解第二部分「運動和心理健康」的主題。第二部分擴展為兩個細部:第一細部是壓力和情感相關的主題,包括有關壓力、感受、心情、情緒、焦慮和憂鬱等章節;第二細部是健身運動及生活品質的主題,包括認知、活力和疲勞、睡眠、疼痛和自尊。這些主題是有關臨床特徵和治療、公共衛生、身體活動效益的描述性和實驗證據,以及可能的解釋機轉。
第三部分介紹身體活動行為相關議題、行為改變理論、增加休閒時間身體活動的介入,以及知覺努力的相互關係。
本書適合第一次接觸健身運動心理學的大學部高年級和碩士班研究生,做為課程的教科書。本書也可以做為競技運動心理學相關課程,有關健身運動的輔助教材。
教科書的價值取決於其帶來的教學效果。一本好的入門級教科書,應該提出很多問題,並能回答大多數的問題。也應該指引初學者,了解正在發展的知識,和不斷變化的內容。我們認為,有效教學的關鍵要素是與時俱進的最新內容,清晰符合邏輯的示例說明。我們努力避免呈現僅在研究期刊中出現的熱門議題,或者是非研究者所熱議評論但實則無用的文章。
本書挑選了我們認為具有足夠知識體系的傳統和當代議題。從第一版之後,我們增加運動與認知、活力和疲勞、以及疼痛等章節,以呼應這些領域研究的進展。毫無疑問,我們也增加許多人會感興趣的主題,包括使用健身運動來輔助治療精神分裂症、躁鬱症、慢性病、藥物和酒精濫用,以及菸癮。
版本中還新增了一個圖片庫,包括依照章節,有關的圖表,可做為老師和同學的學習輔助工具。圖像庫可從www.HumanKinetics.com/ExercisePsychology下載。
撰寫本教科書,我們的動機是保持對科學的忠誠,而且希望能吸引、鼓勵和挑戰認真學習的學生。我們希望破除學術界的迷失,也就是研究人員不會寫教科書而且也不會教課的迷失。

試閱文字

內文 : 在過去30年來穩健的研究累積,健身運動心理學已成為一個新興研究領域。不過,健身運動心理學的基本思想已經存在很長的時間。在過去的歷史裡,哲學家和醫生都曾撰寫文章,提到有關心理健康與運動的關係。早在公元前四世紀就認識到運動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古希臘醫師赫洛狄克斯(Herodicus),他以體操醫學來治療病人(Kollesch 1989, Phillips 1973)。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雖然他曾批評赫洛狄克斯以運動作為治療的方法,但他認同運動對於身體和精神疾病的價值(Littre, 1842)。
早期的猶太教作家亦指出運動的好處。舊約聖經有許多鼓勵身體活動的記載:「她用力量束腰,並加強手臂。她認為自己的收穫很好。力量和榮譽是她的衣著。她必因來日而歡喜」(箴31:17-18,25)、「懶惰的人的願望殺死了他;因為他的手拒絕勞動」(箴21:25)、「一個懶惰的人被比喻是一塊骯髒的石頭,每個人都會嘶嘶聲使他丟臉」(箴外經22:1)。拉比.摩西.本.邁蒙(Rabbi Moses ben Maimun,又稱邁Maimonides),是12世紀的猶太哲學家,也是埃及蘇丹薩拉丁(Saladin)地方的醫師,在他的《密西拿律法》(Mishneh Torah)中,即強烈建議身體活動,「不鍛煉不運動久坐生活的人……即使他吃好食物並按照妥善的醫學原則照顧自己,他的所有日子都會很痛苦,他的力量也會減弱」(Rosner 1965,1353)。邁蒙(Maimonides)還認識到身體活動的心理益處「在所有類型的運動中,最有益的是體操,使靈魂感到愉悅」(Bar-Sela, Hoff and Faris 1964,20)。
英國神學家羅伯.伯頓(Robert Burton)在《憂鬱的解剖學》提出久坐生活型態的風險,「與運動相對的是懶惰或缺乏運動,這是身心的禍根……七個致命的罪孽之一,也是導致憂鬱的唯一原因」(1632,158)。這些早期的思想一直延續到20世紀,例如:1905年有運動對憂鬱的影響的報告(Franz & Hamilton, 1905);在1930年代,運動是精神病患者的休閒治療方法(Campbell & Davis, 1939-1940)。1926年有人從心理生物學觀點提出解釋運動效果的機轉,認為運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刺激神經和增加腺體分泌,使得憂鬱的情況獲得改善(Vaux, 1926)。
二元論與一元論
健身運動心理學的定義,涉及到數百年來哲學家和早期心理學家對心理(Mind)和身體(Body)本質的不同看法,以及身心之間的關係。二元論認為,人類具有肉體和非肉體的靈魂,身心被認為是分開的,需要不同的原理來解釋其不同的功能。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二元論者,主張物質世界與靈魂之間有明顯的區別。
圖1.1所示的是法國哲學家、數學家和生理學家勒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 1596-1650),他認為人類是由身體和靈魂組成的,他認為這兩個部分是相互作用的。笛卡爾在1633年左右完成的De Homine(即《人類論》)(Steele 1972),這是是第一本有關生理心理學的論文,笛卡爾試圖解釋靈魂是如何控制身體。他認為身體是靈魂所控制的機器,靈魂從感官中獲取訊息,做出決策並由大腦來控制身體。為了解釋反射行為,笛卡爾提出了物質身體是由靈魂通過中空管(神經)從大腦到肌肉的流通所控制。非物質靈魂從大腦中的松果體來控制身體,從而調節靈魂的流動。其實,笛卡爾的觀點並未完整解釋非物質靈魂如何控制物質身體,或身體是否會影響靈魂。
德國哲學家戈特弗里德.馮.萊布尼茲(Gottfried von Leibniz, 1646-1716)提出,身體和靈魂是分開的,而且在功能上是平行,而不是相互作用。他的觀點為19世紀中後期的實驗心理學奠定了哲學基礎,當時諸如葛斯塔夫.費希納(Gustav Fechner, 1801-1887),赫爾曼.馮.亥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 1821-1894),威廉.馬克斯.馮特(Wilhelm Max Wundt, 1832-1920)和威廉.簷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得以從傳統醫學和生理學中跳脫而出,開啟了實驗心理學領域。費希納如圖1.2所示,在1850年建立了心理物理學領域的基礎,當時他以比較物理刺激強度的變化來了解心理和身體的關係,例如:光的強度變化和明亮感的關係。亥姆霍茲如圖1.3所示,他以聲音知覺的研究開創了生理心理學領域,他也是第一個測量神經傳導速度的人。馮特曾經是亥姆霍茲的助理,馮特是科學心理學的創始者,使心理學脫離醫學和生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詹姆斯被公認為美國心理學之父。
在二元論發展的同時,一元論認為單一的物質原理足以解釋事實,亦即認為身心是相同的。一元論假定,心理僅存在於身體的功能,及身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裡。儘管柏拉圖(Plato)的學生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是一位二元論者,但他的自然二元論認為,所有物質都是有形的,而且靈魂和身體構成了一個相互依存的實體。英國哲學家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 1588-1679)是笛卡爾主義者,擴展此觀點,並說「存在的一切即是真實,真實是持續的變動發生」。根據霍布斯的觀點,心理的活動是神經內部的變動,而且與其他的變動原則有共通之處。這些思想奠定了身心一元論,有別於形而上靈魂的基礎。
美國精神病學之父班傑明.拉許(Benjamin Rush, 1746-1813)是《獨立宣言》的簽署者,也是一元論者。他區別道德行為(心理)與道德見解或良知之間的差異。他認為身體的各種因素,例如:腦的大小、遺傳、疾病、發燒、氣候、飲食、飲品和藥物等,都可能影響心理。1772年,拉許進行了「運動訓練」,他為年輕人和老年人推薦各種運動,包括跳舞,來改善身體的力量和健康。但是,不清楚Rush是否支持運動對心理健康的效果,因為他的「放鬆椅」(見圖1.4)顯示出他對身體活動相當狹隘的觀點。
生物學基礎
生理學是健身運動研究的基礎,但是健身運動心理學的初學者或許會訝異,心理學領域也是起源於生理學。心理學之父馮特(Wundt)1879年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馮特(Wundt)在此之前已經接受過醫學和生理學方面的訓練(見圖1.5)。1875年,威廉.詹姆斯也已經在哈佛進行心理實驗。詹姆斯.蘭格的情緒理論(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以丹麥生理學家的名字命名)認為,身體反應是情緒反應的來源。儘管後來的研究沒有支持,但該理論源於一元論的觀點,並引發有關情緒的生物學基礎的論辯,此一論辯一直持續到現今的健身運動心理學。
馮特同時代的精神病醫生埃米爾.克雷佩林(Emil Kraepelin)、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阿道夫.邁耶爾(Adolf Meyer),他們支持將神經病理學應用在精神病,因為器官病理學的研究促進了一般醫學的發展(Whybrow, Akiskal & McKinney, 1984)。在20世紀初期主流精神病學已從神經生理學的方向轉移,克雷佩林繼續根據病理生理學對精神疾病進行經驗分類,而佛洛伊德和邁耶爾轉向人類經驗和內省來解釋和治療心理病理學。此外,邁耶爾後來批評佛洛伊德忽視心理疾病的生物學原理,並在1915年向美國醫學會引介心理生物學的概念(Winters, 1951)。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健身運動心理學第二版(原文),說明健身運動和身體活動對於個人心理與生理的影響,以及對於個人心情與心智健康的影響。就如同在第一版,本書內容包括健身運動採用與執行領域中,頂尖學者專家的最新學術研究結果發現。而在這一版中,更包括身體活動的生活型態討論,反映這個領域中近幾年增加的研究結果。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