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 | 誠品線上

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

作者 倪梁康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研究現象學必備參考書。★走進「現象學之父」胡塞爾浩繁思維的捷徑。  胡塞爾在哲學研究中使用了大量的哲學術語,同時生造了眾多專用詞彙。此外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研究現象學必備參考書。 ★走進「現象學之父」胡塞爾浩繁思維的捷徑。 胡塞爾在哲學研究中使用了大量的哲學術語,同時生造了眾多專用詞彙。此外,胡塞爾還常常有意無意地區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同義詞,這些區別雖然細微,但清晰可見,且具有本質差異。在哲學史上,幾乎沒有另一位哲學家像胡塞爾,需訴諸如此多的概念表述。如今研究胡塞爾(現象學),能放棄這些概念術語而另闢蹊徑的人,應該也是絕無僅有。 「中文現象學研究界」因各自的語言習慣,對現象學概念的中文譯名各有偏好,譯名不統一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同行間的學術討論往往要借助於外文原文,閱讀中文的研究著述往往比閱讀外文原著更為困難。 本書一個主要意圖或奢望便在於用一種積極的態度來面對並克服譯名不同的問題。此外,本書不僅協助閱讀、研究和翻譯胡塞爾原文的讀者,也想幫助無法接觸胡塞爾原文,只能閱讀其中文譯文的讀者,為這些讀者進入胡塞爾的巨大思維視域提供一條可能的通道。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倪梁康倪梁康 德國弗萊堡大學哲學博士,國際著名現象學研究學者,曾任南京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人文學院院長、政治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現為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並任Husserl Studies期刊、Continental Philosophy Review期刊編委及Max Scheler Gesellschaft諮議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尤其是近現代哲學和現象學,近年亦涉及中西方意識哲學(包括心智哲學、心學、唯識學、心理哲學、心性論等)領域。 著有《現象學及其效應——胡塞爾與當代德國哲學》、《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意識的向度》、《面對實事本身:現象學經典文選》、《自識與反思》等;譯有胡塞爾《邏輯研究》、《內時間意識現象學》、《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參考引用著作原文、譯文 中——德——英——韓概念對照表 德——中概念對照表 人名索引

商品規格

書名 / 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
作者 / 倪梁康
簡介 / 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研究現象學必備參考書。★走進「現象學之父」胡塞爾浩繁思維的捷徑。  胡塞爾在哲學研究中使用了大量的哲學術語,同時生造了眾多專用詞彙。此外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176430
ISBN10 / 6263176431
EAN / 9786263176430
誠品26碼 / 2682191756003
頁數 / 624
開數 / 20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2.7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的最後一稿總算完成了!屈指算來,前後撰寫的時間緊緊湊湊共有24個月,前後準備的時間斷斷續續可達15年。縱然如此,在完成之後仍覺得腳下發虛。每讀一遍必會發現有可改動之處,每改一次必會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感受;常常想樂此不疲地永遠改下去。然而天下文章總有截稿之日,況且如今的課題研究也不可能無止境地延續。奈何!苟且的辦法只好是在截稿之後不再去讀它;然後隱祕地希望有一天還能將它增改再版。
  寫這部《通釋》的念頭的確早已有之,雖然不見得在15 年前就如此明確。這個念頭在相當程度上是由胡塞爾的哲學風格所規定的,研究其他哲學家的同行們恐怕難得會有同感。
    胡塞爾始終是一個描述性的哲學家,這已經是一個公認的事實。即使在他思想發展的後期,當胡塞爾偏重於發生現象學的研究,並因此而或多或少地進行解釋性的操作時,他的整體研究風格也仍然只能用描述來概括。而描述——尤其是現象學的描述——具有兩方面的依賴性:一方面是它對直觀的依賴性,它僅僅描述在直觀中呈現出來的東西,而不試圖對非直觀的背景因素做因果的解釋或思辨的揣測;另一方面,描述必須依賴於語詞概念,在直觀中所看到圖像的越是豐富,對它們的描述所需要的詞彙也就越是繁多。胡塞爾因此在他一生的哲學研究中使用了大量的現有哲學術語,並且自己同時還生造了眾多的專用詞彙供作描述用。很可能在哲學史上沒有另一個哲學家會像胡塞爾那樣需要訴諸於如此之多的概念表述。今天與胡塞爾做同思的研究者,能夠放棄這些概念術語而另闢蹊徑的人也是絕無僅有。
  除此之外,在胡塞爾現象術語方面還有兩個特徵引人注意:其一,胡塞爾是一個極為嚴肅的、視哲學事業為生命的哲學家。他在其一生的思想發展中不斷地修改和糾正自己的思想,而作為這些思想長河之水滴的概念範疇自然也就處在不斷的變化流動之中。「意向活動」、「意向相關項」、「意義」、「對象」、「明見性」、「絕然性」、「相應性」等等概念便是例證。其二,撇開他自己生造的哲學術語不論,胡塞爾還常常有意無意地在他的描述中有區別地使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同義詞,這些區別雖然細微,但清晰可見,而且往往具有本質差異;像「原本」(original)、「本原」(originär)、「原— 」(Ur-)、「原初」(ursprünglich)、「原始」(primitiv)、「原生」(urwüchsig)、「原真」(primordial)、「第一性」(primär)⋯⋯以及如此等等概念,它們所表明的只是胡塞爾術語使用中諸多事例中的一個通常情況而已。
  所有這一切最終都會導致一個問題的產生,而這個問題是每一個研究胡塞爾現象學的華文學者或遲或早總會遭遇到的:我們沒有可能找到如此之多的中文概念來與胡塞爾的術語相對應。要想在對胡塞爾思想的闡釋和翻譯中進行概念的匹配,我們唯有進行生造。
  所謂概念的生造在漢語中(當然也在所有其他的隔離性語言中)無非意味著對至少兩個以上的已有單字進行新的組合。以胡塞爾的「original」和「originär」這兩個詞的翻譯為例,在英文中只要用對應的「original」和「originary」便可從容地解決,而中文翻譯則有無處著力之感;我們雖然可以用已有的表述「原本」來對應「original」,卻可能會對「originär」束手無策。然而這兩個概念在胡塞爾那裡,又不像在日常用語中那樣具有相同含義,因而又必須區別翻譯。—我在此譯作「本原」。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例如對「意向活動」(Noesis)、「意向相關項」(Noema)、「體現」(Präsentation)、「再現」(Repräsentation)、「共現」(Appräsentation)等等概念的翻譯上。
  從經驗上看,在翻譯中生造新的哲學概念總會與一個問題發生聯繫,這就是翻譯的統一性問題;具體地說,是不同譯者在同一個概念上翻譯的統一性問題。在胡塞爾文字的中譯上,這個問題尤為明顯:大陸、臺灣、香港的現象學研究界已經初步形成各自的語言習慣和規則,對現象學概念的中文譯名各有偏好。而且即使在同一地區的現象學研究者那裡,譯名的不統一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同行間的學術討論往往要藉助於外文原文;閱讀中文的研究著述往往比閱讀外文原著更為困難,如此等等,已非天方夜譚。
  撰寫《通釋》的一個主要意圖或奢望便在於用一種積極的態度來面對並克服這裡所陳列的問題。近年來大陸和臺、港現象學研究日趨增強,有關的著述與翻譯不斷問世,《通釋》試圖在某種程度上對胡塞爾概念的概念術語做出初步的確定,以便能為儘早形成在這些術語之中文翻譯上的統一創造條件。《通釋》顯然無法也無意對胡塞爾術語的中譯進行某種最終的規定。但它的確帶有一定的「證義」意圖 1 1:只有透過相互間的討論,而非各行其是,才有可能達到在概念理解和翻譯上的互識與共識,從而使得學術的交流和推廣成為可能。願《通釋》能為胡塞爾概念中譯的討論提供一個開端性的基礎!
  另一方面,《通釋》不僅想面對閱讀、研究和翻譯胡塞爾原文的專業研究者,而且也想服務於更為廣泛的讀者群,即服務於那些無法接觸胡塞爾原文、只能閱讀和訴諸其中譯文的讀者。《通釋》的一個重要意圖就在於,為這些讀者進入胡塞爾的巨大思維視域提供一條可能的通道;一個哲學讀者,即使他在胡塞爾現象學方面無所準備,也應當可以藉助於《通釋》而獲得對胡塞爾思想的初步理解,甚至可以具體地透過在《通釋》中對胡塞爾現象學一、二手資料的介紹,而獲得對胡塞爾文字風格以及對由一些中心概念所標識的現象學基本問題的初步認識。

試閱文字

內文 : A

Abbildung * 映像:(英)depiction(法)dépeindre(日)模寫
  通常意義上的「Abbildung」一般被譯作「反映」,而所謂「反映論」則意味著這樣一種認識論,它堅持有一個獨立於意識的客觀現實存在,並認為人類意識有能力反映這個現實。但在胡塞爾現象學中,這個概念具有特殊的含義:它不再是一個認識論的標題,而是一個意向分析的術語。具體地說,它被用來描述當下化(想像)行為的特徵,從而與作為當下擁有(感知)的「自身展示」(Selbstdarstellung)相對應,據此而可以被譯作「映像」。胡塞爾在《邏輯研究)(1900/01年)以及《純粹現象學與現象學哲學的觀念》第一卷(1913年)時期主張,所有想像行為都是對只能在感知中自身展示的原本之「映像」或「反映」(Spiegeln),因而在某種程度上都只是對原本的「摹寫」或關於原本的「圖像」,而非原本本身。這個意義上的「映像論」(Abbildungstheorie)也被胡塞爾稱作「圖像論」(Bildtheorie)。但胡塞爾在後期(自1920 年以後)放棄了這種說法,不再將「映像」概念運用於整個當下化的行為,而是僅僅運用在「圖像意識」上。
  此外還須注意的是,胡塞爾認為,不僅這些提供「摹寫」的想像行為,而且那些提供原本的感知行為,它們都不能被看作是對外在現實的「反映」或「映像」:「認識當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摹畫(Abmalen)或映射」。

【相關詞】 Abbild 映像,abbilden 映像,abbildlich 映像的,Abbildungsbewußtsein 映像意識,Abbildungsfunktion 映射功能,Abbildungstheorie 映像論。

Abstraktion * 抽象:(英)abstraction(法)abstraction(日)抽象
  相對於經驗主義的「抽象理論」而言,胡塞爾的現象學體現了一種「現代抽象理論」。他在「本質直觀」的標題下,對現象學意義上的「抽象」概念做了新的規定:「抽象」不再是通常意義上「對一個感性客體的某個不獨立因素的突出」,而是標誌著「這個客體的觀念、客體的普遍之物成為現時的被給予性」的過程。「抽象」在這裡是一種「在直觀的基礎上直接把握種類統一的意識」。因此,胡塞爾的「抽象」概念可以被等同於「觀念化的抽象」(ideierende Abstraktion),即:排斥非本質之物(變項),關注於本質之物(常項)。此外,在涉及傳統意義上的「抽象」時,胡塞爾也在通常的意義上使用此概念。

【相關詞】 Abstrahieren 抽象,abstrakt 抽象的,Abstraktionsakt 抽象行為,Abstraktionsbewußtsein 抽象意識,Abstraktionslehre 抽象學說,Abstraktionsprozeß 抽象過程,Abstraktionsrichtung 抽象方向,Abstraktionstheorie 抽象理論,Abstraktionsverfahren 抽象操作過程,Abstraktionsvorgang 抽象進程,Abstraktum 抽象、抽象物。

H

Historismus * 歷史主義:(英)historism(日)歷史主義
  胡塞爾所堅持的「超越論主體主義」立場,決定了他必須在兩個方面透過批判來維護和展開他自己的立場:一方面是客體主義,另一方面是主體主義。「歷史主義」這一概念對胡塞爾來說屬於一種與心理主義、人類主義、自然主義等等殊途同歸的相對主義、主體主義理論。
  在1911 年發表的〈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一文中,胡塞爾一方面繼續反對他在其《邏輯研究》中已經批判過的心理主義,另一方面則開闢了批評狄爾泰的歷史主義的新戰線。所謂「歷史主義」,是指一種特別突出歷史意識的哲學觀點,即認為任何認識都伴隨著關於一切事物、包括精神事物生成的意識。一般的批評認為,這種觀點過分強調歷史—生成的考察方式,並因此而犧牲了分析—系統的考察方式;它避開當下而回到過去,這樣便有損於已有事實的真理價值,並將這些事實相對化。這種「歷史主義」在胡塞爾看來,最終會導致懷疑主義和主體主義的觀念,即主張哲學的任務僅僅在於寫下自己的歷史,因而是一些不誠實的哲學家們的放任自流:「顯而易見,如果將歷史主義堅定地貫徹到底,它就會導向極端懷疑的主體主義」。在1935 年所做的「歐洲人的危機與哲學」的維也納講演中,胡塞爾再次批評狄爾泰在方法和實事上沒有擺脫自然與精神、歷史主義與客體主義的二元論,仍然停留在自然科學的客體主義上不能自拔。胡塞爾認為歷史主義與心理主義原則上是殊途同歸,因而實際上無須再重複《邏輯研究》已進行過的批判。

S

Staat 國家:
「國家」在胡塞爾現象學中不僅不是一個主要問題,而且甚至也不屬於現象學的「邊緣問題」。在《純粹現象學與現象學哲學的觀念》第一卷中,胡塞爾已經明確強調,國家、道德、法律、宗教這樣一類現實「當然」也必須被排斥在純粹現象學的領域之外。但必須注意,作為一個具有最普全要求和最寬泛意圖的哲學家,胡塞爾在理論上和原則上始終堅信,「至今為止的哲學所考慮的任何一個有意義的問題,任何一個可想像的存在問題一般,都會為超越論現象學在其道路上所達及」,這些問題也包括「在社會性中、在較高層次的人格性中的人類此在的本質形式」等等。因此,在胡塞爾後期所嘗試的「第二哲學」或「形上學」中,即在將本質現象學轉用於經驗現象學的過程中,他零星但前後一致地談及和討論國家現象,將它看作是「一個普遍的興趣視域」,一個「以相同的方式對每一個人而言的興趣對象」。
  國家在胡塞爾的整個社會本體論構想中只是一個過渡性的現象。胡塞爾所看到的交互主體世界的發展是以理性的完善自主為目標的。但由於這種目的論在實踐領域中受到主體間不和諧因素的威脅,所以國家便獲得了這樣一個任務:在一個法律系統中透過制止衝突和合理地緩解衝突來為交互主體世界的目的論發展提供保障。但國家作為一種消極性的主管機構,在未來將會由哲學(現象學)的執政者(Archonten)所取代。後者的任務在於將一個有哲學基礎的文化觀念付諸實現,在這個文化中的所有共同體的決定都建基於最終的明察之中。
  儘管胡塞爾的國家學說以對理性全能的信念為前設,但胡塞爾仍將國家看作是在個體自身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個受道德規範束縛的有限範圍,因而,這種國家觀仍然不失其現時的有效性。此外,就其思想淵源來看,胡塞爾的國家哲學設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柏拉圖、霍布斯和叔本華國家觀的影響。

【相關詞】 staatlich,國家的,Staatsbewußtsein 國家意識,Staatsgesetz 國家規律,Staatsverfassung 國家基本狀態,Staatsvolk 國民,Staatswille 國家意願。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研究現象學必備參考書。
★走進「現象學之父」胡塞爾浩繁思維的捷徑。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