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式遊戲治療: 接觸、遊戲與歷程回顧
作者 | 鄭如安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結構式遊戲治療: 接觸、遊戲與歷程回顧:本書的撰寫,源自於2008年筆者所撰寫《學校遊戲治療實務》,該書後來在2012年又更名為《學校結構式遊戲治療:接觸、遊戲與歷程回顧 |
作者 | 鄭如安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結構式遊戲治療: 接觸、遊戲與歷程回顧:本書的撰寫,源自於2008年筆者所撰寫《學校遊戲治療實務》,該書後來在2012年又更名為《學校結構式遊戲治療:接觸、遊戲與歷程回顧 |
內容簡介 本書的撰寫,源自於2008年筆者所撰寫《學校遊戲治療實務》,該書後來在2012年又更名為《學校結構式遊戲治療:接觸、遊戲與歷程回顧》。 筆者自2008年以來,持續累積更多實務接案經驗,加上自2012年開始迄今,筆者一直有機會把結構式遊戲治療推廣到馬來西亞和中國,在此同時也累積訓練與督導的豐富經驗,上述這些經驗都更加擴展及豐富了結構式遊戲治療的內容,也讓筆者興起撰寫本書的動機,然後歷經兩年的整理完成此書。 本書增加了很多內容,說明如下: 1. 增加結構式遊戲治療在實務應用過程,詳實地介紹兒童轉變進步的轉變機制。 2. 增加了結構式遊戲治療的進階技巧。 3. 增加診斷遊戲中有關圖卡編故事的實際應用步驟。 4. 有關概念化兒童的四象限架構也在新版書中,講解得更為詳細豐富。 期待這些內容的增加,可以讓讀者更明白什麼是結構式遊戲治療,也更能讓每位讀者將結構式遊戲治療很有效能地應用在你的專業實務上。
作者介紹 鄭如安鄭如安專長• 結構式遊戲治療• 遊戲式教養(遊戲養育)倡導者經歷• 高雄諮商心理公會第一二屆理事長• 臺灣遊戲治療學會秘書長、理事• 高雄市學生輔導與諮商中心主任• 美和科技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 社團法人高雄市生命線協會主任• 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諮商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新加坡、馬來西亞吉隆坡、新山、檳城、雙溪大連、亞庇、關丹、中國北京、上海、廣州、杭州、吉林、廈門、深圳等地辦理結構式遊戲治療、遊戲式教養(遊戲養育)及親密關係探索工作坊。1998年取得諮商碩士1999年投入遊戲治療專業領域2008出版《學校遊戲治療實務》迄今已正式出版10本專書最特別的是 Play Therapy in Asia,筆者與林妙容老師也一起參與撰寫其中的一章
產品目錄 目錄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緣起—從學校遊戲治療到結構式遊戲治療 第二節 結構式遊戲治療架構介紹 第三節 推動結構式遊戲治療之行政準備 第四節 從遊戲空間的概念談遊戲袋及遊戲室的建構 第二章 結構式遊戲的理念基礎 第一節 結構式遊戲治療與兒童中心遊戲治療 第二節 遊戲的過程就是兒童厚實的敘說與表達 第三節 建構正向的陪伴經驗:依附關係理念在結構式遊戲治療的應用 第四節 人際歷程理論在結構式遊戲治療上之應用 第三章 結構式遊戲治療之轉變機制 第一節 遊戲玩具特性的轉變機制 第二節 投入、喜歡遊戲的轉變機制 第三節 正向依附關係建構的轉變機制 第四節 提升兒童自尊與我能感的轉變機制 第五節 遊戲是接觸兒童的內在的橋梁 第四章 結構式遊戲治療之第一段:正向接觸的開始 第五章 結構式遊戲治療第二段之自由遊戲 第一節 自由遊戲之基本態度與觀念 第二節 自由遊戲之設限 第三節 自由遊戲之基本反應技巧 第四節 結構式遊戲治療之進階技巧 第六章 第二段之診斷遊戲 第一節 語句完成測驗 第二節 看圖片編故事活動在診斷上之運用 第三節 動物家庭的投射 第七章 第二段落之有意圖的策略遊戲 第一節 結構式遊戲治療之概念化個案分析架構 第二節 過渡客體的建構 第三節 我的心情歷程點滴活動 第四節 猜束口袋遊戲活動 第五節 百寶盒的運用 第六節 照相活動之運用 第八章 結構式遊戲治療的結束與結案 第一節 結構式遊戲治療單元的結束 第二節 結構式遊戲治療的結案過程
書名 / | 結構式遊戲治療: 接觸、遊戲與歷程回顧 |
---|---|
作者 / | 鄭如安 |
簡介 / | 結構式遊戲治療: 接觸、遊戲與歷程回顧:本書的撰寫,源自於2008年筆者所撰寫《學校遊戲治療實務》,該書後來在2012年又更名為《學校結構式遊戲治療:接觸、遊戲與歷程回顧 |
出版社 /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178557 |
ISBN10 / | 6263178558 |
EAN / | 9786263178557 |
誠品26碼 / | 2682188633003 |
頁數 / | 232 |
開數 / | 20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1.2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自序
自1999年開始投入遊戲治療專業領域,一轉眼也已經超過20年。2008年出版了第一本遊戲治療專書:《學校遊戲治療實務》後,細數這幾年學習與投入遊戲治療的點滴,更凸顯此本《結構式遊戲治療:接觸、遊戲與歷程回顧》的意義。
從此本書的內容可以看到筆者這20幾年來的學習與成長,更可以說是一個本土化、在地經驗的重整,例如在技巧面增加的進階技巧,其實就是這幾年累積下來的經驗體會彙整而成,診斷遊戲的圖卡編故事五階段也是不斷地修正實務經驗而建構,策略遊戲雖稱之為策略遊戲,但卻是非常強調要在概念化兒童之後,來滿足或符合兒童需求所設計的遊戲,同時也是落實結構式遊戲治療所強調的架構和儀式感活動。
這本書的出版就是一個見證,見證自己的學習與成長點滴,筆者知道書中內容還有很多疏漏不周延之處,但我仍戮力撰寫就是為了將自己的經驗做一個系統地統整,因為我知道,若不下這番功夫,很多的學習體會就是存在我的感受中、經驗中且是零散的!我很開心我願意投入撰寫,也感謝這20幾年來一直給我支持和指導的林妙容教授,因為妙容老師的支持,我才有這個信心與勇氣撰寫,有了妙容老師的指導,才得以整理出這些內容。同時我也要感謝結構式遊戲治療團隊的伙伴,這20幾年曾參與此團隊的有王怡蓉、王劭予、李伊淑、李雅真、官玉環、邱美綺、洪筱琦、洪麗晴、范晉維、高宛琳、張乃丰、張育德、張梅地、許家芬、陳玟如、劉秀菊、鍾易廷等好朋友,因為有你們的參與及鼓勵,才讓我有此動力一直寫下去,感謝大家。同時也要感謝五南圖書的支持與協助,就是這麼一句話:「有你們真好」。
內文 : 一、結構式遊戲治療的特點
筆者根據多年的實務經驗及推廣遊戲治療的心得,提出一個很結構的遊戲治療模式,它是將每次的遊戲時間,很結構地以三個段落來進行,期待這結構式遊戲治療模式的架構及理念,能提供有興趣的實務工作者一個可以遵循的遊戲治療模式。在此特別介紹結構式遊戲治療的幾個特點。
1. 一個時間限制(time limit)的遊戲治療模式:結構式遊戲治療運用在學校時,其中的一個特點就是遊戲單元時間的開始與結束,是在遊戲治療一開始就可以做原則性的確定。由此可知「時間限制」或「時間的結構」是結構式遊戲治療的一個重要元素。其實當兒童都很清楚每次遊戲單元時間的開始與結束,同時也很清楚遊戲單元次數,此時「時間」元素很可能成為一個正向的治療因數。
2. 首要目標是給學生一個正向獨特的陪伴經驗:結構式遊戲治療的首要目標在於給兒童一個正向獨特的陪伴經驗。本書所介紹的結構式遊戲治療內容與架構,從第一次與兒童見面的布偶客體、每次遊戲過程的拍照、兒童作品的保存,到最後作成一本遊戲小書的過程,配合治療師的態度及技巧反應,就是在創造一個正向獨特的陪伴經驗。
3. 「三段」是本模式的主架構:結構式遊戲治療的第一段是治療師在每次遊戲時間一開始,就以一個物件(通常都會是布偶或玩偶)與兒童接觸,它的理念就是要建構一個夠好的客體與關係。第二段是與兒童進行自由遊戲、診斷遊戲或有意圖的策略遊戲。第三段則是根據人際歷程的理念,在每次遊戲時間結束前,治療師會以口語或寫回饋卡片的方式,配合一些遊戲活動,回顧今天的整個遊戲單元歷程。然後在最後一次的遊戲單元,將整個遊戲治療過程製作成遊戲小書或影音的電子檔,和兒童、老師或父母進行整學期遊戲歷程的回顧。
由上可知,結構式遊戲治療就是在每一次的遊戲時間,很結構的以三個段落來進行,這個「三段」不是平均分配遊戲時間,在實務進行過程時,通常是以第二段為最久,第一、三段的時間可能會因為兒童的特質、年齡或兒童議題等因素而有差異。各位讀者會隨著實務經驗的增加,而越來越了解及自在的運用此三段的概念,以下先就此三段的架構做一簡要說明。
二、結構式遊戲治療架構
在進行結構式遊戲治療之前,首先得先了解結構式遊戲治療的進行架構、治療師的態度以及結構式遊戲治療的理念基礎,才能有效的進行結構式遊戲治療。首先,先來介紹結構式遊戲治療的基本架構,本治療模式的架構將治療操作分成三個不同的階段進行介入,是一個三段式介入的遊戲治療模式,分別為正向接觸的開始、遊戲與歷程回顧。
(一) 第一段─正向接觸的開始
正向接觸的開始:當運用結構式遊戲治療作為介入的模式時,治療的首要目標是建構一個正向獨特的陪伴經驗,正向獨特的陪伴經驗奠基於治療師能與兒童建立好的關係。關係的建立是遊戲治療成功最關鍵的因素,一個好的遊戲治療關係才有可能帶來兒童的轉變。好的關係意味著治療師能提供一個穩定、一致、溫暖與滋養的陪伴,而在結構式遊戲治療中的治療師不僅要與兒童建立好的關係,重要的是在這個階段會協助兒童與布偶建立關係。也就是治療師會在此階段開始運用布偶客體與兒童互動,運用布偶客體的目的在於能減緩兒童參與治療時緊張的心情,也能增加治療時的趣味性,可以增進兒童一開始投入遊戲治療的意願,因此在此階段所描述的正向接觸的開始,意味著兒童與治療師及布偶三方,皆須進行正向的接觸與互動,為了是要建構正向獨特陪伴的經驗。
結構式遊戲治療的第一段就是建構每次與兒童的見面,都是從正向的接觸開始。建議運用兒童喜歡的布偶、手偶或模型,來與兒童建立正向關係。運用布偶、手偶或模型的目的有四:
1. 這些物件具有降低兒童緊張、焦慮情緒的效果,有助於關係的建立。
2. 這些物件於每次遊戲時間都出現,就是在為建構正向客體奠定基礎(詳細說明請參閱第六章一節過渡客體的內容)。
3. 運用這些物件進行初始晤談(intake),可以使初始晤談更具趣味性,有助於兒童接受遊戲治療的意願。
4. 正向接觸開始除了包含建構正向關係的互動之外,時間結構與治療過程的結構化也相當重要,因為結構化能提供給兒童可預測性、一致性及穩定性的因數,此也包含在建構正向接觸開始階段的目標之一。
(二) 第二段─整個模式的主體:遊戲
第二階段為遊戲,在結構式遊戲治療裡的介入方式,分為自由遊戲、診斷遊戲與策略遊戲,三種遊戲的形式不一定在每個個案治療歷程中皆會出現,而是治療師根據兒童的問題與狀態進行評估了解後才決定使用何種遊戲進行介入。關於自由遊戲的概念,其源自於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理念,在結構式遊戲治療中的自由遊戲態度、操作上與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自由遊戲相同(鄭如安,2008)。不同的是結構式遊戲治療將自由遊戲的介入視為一種選項,也就是治療師進行遊戲治療時不一定都直接進入自由遊戲,而是治療師可以根據對兒童的理解,以評估是否在當次讓兒童進行自由遊戲,以及決定單次療程裡進行自由遊戲的長短。如果治療師評估不進行自由遊戲或者決定縮短自由遊戲的時間,那麼就改選擇進行診斷遊戲或策略遊戲,端看治療師、治療歷程與兒童的狀況來決定。
因此除了自由遊戲的選擇之外,治療師可以選擇以診斷或策略遊戲進行介入,三者遊戲的性質不同,主要在於治療師運用的治療意圖不同。診斷遊戲與策略遊戲較自由遊戲多了許多治療師介入的意圖。然而其實每一種遊戲的介入都具有診斷與策略的功能,差別在於介入的當下治療師個人進行遊戲介入時要達成何種主要目的,大體上我們可以說治療師的意圖決定了遊戲的性質是診斷式或策略式的遊戲,也就是說當今天治療師想運用遊戲來蒐集資料,以對兒童有更多的理解,那麼遊戲就會能被稱作是診斷式遊戲,而如果治療師想運用遊戲針對兒童的問題進行處遇,那運用的遊戲就能被稱為策略式遊戲,因此每個遊戲它都有可能同時擁有診斷和策略的功能,端看治療師當下的意圖為何。另外隨著治療歷程的改變,治療師的意圖也會有所不同,例如當下運用的診斷遊戲可能下一秒就會被運用成策略遊戲。所以診斷和策略式遊戲並沒有明顯的分野,而是以治療師當下的意圖為標準。如果要分類進行介紹,只能單純的描述兩類在功能上的差異,一般而言運用診斷遊戲的主要目的就是進行診斷、蒐集資料,治療師意圖能透過此遊戲蒐集兒童更多具體的資料以對,兒童有更多的理解,而運用策略遊戲的主要目的則是針對個案的問題,予以設計治療性的處遇,協助案主進行改變。
最佳賣點 : 筆者自2008年以來,持續累積更多實務接案經驗,加上自2012年開始迄今,筆者一直有機會把結構式遊戲治療推廣到馬來西亞和中國,在此同時也累積訓練與督導的豐富經驗,上述這些經驗都更加擴展及豐富了結構式遊戲治療的內容,也讓筆者興起撰寫本書的動機,然後歷經兩年的整理完成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