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病科學行者的人生機緣
作者 | 黃鴻章 (Hung-Chang Huang)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植病科學行者的人生機緣:這是一本我從小牽牛吃草、割草餵牛,到成為專門研究「豆科牧草」(苜蓿)、「油料作物」(向日葵、油菜、紅花)、「豆類作物」(菜豆、豌豆、扁豆 |
作者 | 黃鴻章 (Hung-Chang Huang)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植病科學行者的人生機緣:這是一本我從小牽牛吃草、割草餵牛,到成為專門研究「豆科牧草」(苜蓿)、「油料作物」(向日葵、油菜、紅花)、「豆類作物」(菜豆、豌豆、扁豆 |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我從小牽牛吃草、割草餵牛,到成為專門研究「豆科牧草」(苜蓿)、「油料作物」(向日葵、油菜、紅花)、「豆類作物」(菜豆、豌豆、扁豆)和「甜菜」等植物病害的心路歷程。
作者介紹 黃鴻章Hung-Chang Huang黃鴻章(Hung-Chang Huang )學歷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植物病理博士經歷加拿大農業及農業食品部首席研究員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兼任教授日本政府科技廳特聘研究員日本北海道政府特聘研究員台灣農業試驗所研究講座國立中興大學講座教授國立中興大學國科會客座教授國立中興大學兼任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兼任教授中國華中農業大學兼任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兼任教授加拿大生物技術開發公司顧問加拿大國際開發總署與河北農林科學院合作計畫病蟲組主持人加拿大與日本「作物菌核病」合作計畫加方主持人獲獎加拿大植物病理學會傑出研究獎日本科技廳外籍專家研究獎中華民國植物病理學會傑出貢獻獎國立中興大學第十五屆傑出校友
產品目錄 |推薦序| 黃振文副校長序 |推薦序| 林鎮山教授序 |作者序| 黃鴻章序 一、我的成長背景(童年、青少年) 1. 出生背景 2. 童年夢魘 3. 童年歡樂 二、我的求學生涯(1945-1963年;小學至大學) 1. 回憶小學生活(1945-1951年) 2. 在桃園初農和高農那些年(1951-1957年) 3. 就讀屏東農專那兩年(1957-1959年) 4. 就讀中興大學那些年(1959-1963年) 三、我的助教生涯(1964-1967年) 1. 擔任羅清澤教授的助教 2. 擔任孫守恭教授的助教 3. 黃振文教授與我 4. 陳大武教授和我的姻緣路 四、出國念書的日子(1967-1972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五、我的職場生涯(1972-2006年;加拿大農業部) 1. Saskatoon農業試驗所(1972-1974年;博士後研究) 2. Morden農業試驗所(1974-1981年;研究員) 3. Lethbridge農業試驗所(1981-2006年;研究員) (1)轉調原由 (2)擴展研究計劃 (3)政府政策調整創造對外合作機會 (4)與訪問學者和研究生互動 (5)訓練研究助理和暑期學生 六、加拿大聯邦政府科研人員升遷與獎勵 七、旅日見聞 1. 首度訪日(1987年) 2. 第二次訪日(1990年) 3. 第三次訪日(1994年) (1)研究與參訪活動 (2)與家人道外旅遊 (3)日本人的習俗與人情味 (4)登山活動 4. 赴日參加學術研討會(1990和1997年) 八、退休後在台灣的第二春(2008-2013年) 九、回加拿大的居家生活 十、結語和省思 十一、誌謝(Acknowledgements) 十二、補遺(Addendum) 十三、參考文獻 十四、作者簡歷 十五、圖說
書名 / | 植病科學行者的人生機緣 |
---|---|
作者 / | 黃鴻章 (Hung-Chang Huang) |
簡介 / | 植病科學行者的人生機緣:這是一本我從小牽牛吃草、割草餵牛,到成為專門研究「豆科牧草」(苜蓿)、「油料作物」(向日葵、油菜、紅花)、「豆類作物」(菜豆、豌豆、扁豆 |
出版社 /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175259 |
ISBN10 / | 6263175257 |
EAN / | 9786263175259 |
誠品26碼 / | 2682125382001 |
頁數 / | 300 |
開數 / | 16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5.6X19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2017年,某一天凌晨三點,突然接到桃園農工(今北科附工)職校第十屆(1957年)同班同學王年政先生的越洋電話,告知班上即將在中壢舉辦畢業六十周年同學會,當下便告訴他我人在加拿大不能回國共襄盛舉,並希望他寄幾張同學會的照片給我。從他寄來的照片中已看不到記憶裡許多同學的身影,便請他補寄一份出席名單。
從名單中發現幾位同學當天未克參加聚會,但有多位已仙逝,其中包括一位好友—呂煉煜。還記得1967年元月,在新竹參加我們班同學會時還和他合影,但同年九月我出國留學後就沒再連絡。
由於好友的離世在我心中造成很大的震撼,因此決定在有生之年寫下我一生成長、求學、工作過程中所遇到的貴人,藉此表達心中對他們的感激與懷念。
我的本業是研究植物病害,一生與植物和微生物為伍,尤其是由真菌和細菌引起的植物病害。透過無數次的觀察和深入的研究,我發現微生物除了不會說話外,它們的行為和求生方法與人類或其他動植物極為相似。它們不但知道怎樣尋找食物,如何適應惡劣環境,而且還知道如何確保其物種的延續。
所以我們研究有害或有益微生物,必須以謙遜的態度,細心觀察和反覆求證,千萬不可傲慢、偏見和自以為是,因為微生物的世界往往會給我們很多意想不到的意外和驚喜。
本書旨在和讀者分享我一生和微生物為伍的經驗和切身感受,有痛苦(agony),也有狂喜(ecstasy)。同時藉此書說明我身邊的貴人是怎麼樣扶持我走上這一條人生路。
黃鴻章
2021 年5 月22 日
於加拿大
內文 : 1. Saskatoon 農業試驗所(1972-1974 年;博士後研究)
1972 年取得多倫多大學博士學位後,Dr. Patrick 報請該大學聘我擔任講師(非永久職)。兩個月之後又收到NRC(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寄來一信,告知要我去加國西部Saskatchewan 省的Saskatoon 聯邦農業試驗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Postdoctoral Fellow),為期兩年。
那時大學植物系一位員工告訴我,他曾去過Saskatoon,那是一處極為荒涼落後的小鎮,就像早期西部電影裡,兩個牛仔在一條短短破落的街道上決鬥時的那種景象,我聽了心裡感到害怕,立刻去見Dr. Patrick 告訴他我不想去Saskatoon。他聽過我的解釋後,笑著回應我說:「我建議你還是去Saskatoon 吸取一些經驗,如果不喜歡那個地方隨時可以回來。」有了他這句話,我和太太就於10 月31 日晚上乘坐有雙人房的CN(Canadian National)火車,由多倫多出發(圖:33),經過一天一夜才抵達Saskatoon。
雖然那段旅程的火車費比NRC 給我們的機票補助費還貴,但這是我們兩人第一次有機會近距離欣賞加拿大西部大草原(Canadian Prairies)初冬雪地景緻,空曠遼闊、人煙稀少、給人一種特別幽靜淒美的感受(圖:34)。抵達Saskatoon 後才發現它原來是一座很現代化的城市,人口十幾萬,除了冬天氣候較冷外,夏天風景超美。
Saskatoon 農業試驗所位於Saskatchewan 大學(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的校區內,以研究「芥花(Canola)」(即雙低油菜)和麥類(小麥、大麥等)作物聞名。每年夏天,從飛機上瞭望加拿大西部草原,都是一塊塊金黃色的芥花和綠色的小麥或大麥田,風景如畫,很是美觀。
芥花(Canola)是註冊商標名。它是指加拿大植物育種專家將芥菜籽(Brassica napus)透過傳統育種方式所研發的油料作物,能提高其營養價值,特別是降低飽和脂肪酸含量。
加拿大聯邦政府在Saskatoon 農業試驗所的研究包括「芥花(Canola)」育種、麥類育種、雜草防治、昆蟲和植物病理等。
植物病理組有七位成員,其中四位負責麥類病害,兩位負責芥花病害和一位負責雜草防治之研究。植物病理組組長,Dr. R. D. Tinline(圖:35a, b),因研究小麥根腐病(Common root rot of wheat)而享譽國際。該病是由真菌Cochliobolus sativus 引起。
Dr. Tinline 也是我在Saskatoon 農業試驗所博士後研究工作的導師。因為我們兩人對真菌菌絲在培養基上生長,往往容易產生變異菌株(Cultural variants)的問題都深感興趣,所以在討論我們想要選擇的研究課題時,我提到文獻中有幾篇報導真菌(低等植物)菌絲細胞核的有絲分裂(Mitosis)與高等植物的體細胞核有絲分裂不同,因為前者缺乏核分裂的中期板(Metaphase plate)。我認為這一課題具有爭議性,值得我們投入研究。
他說我的建議很好,同時他還提到當年研究小麥根腐病菌(Chochliobolus sativus)菌株遺傳變異時收集了不少菌株,包括單倍體(Haploid)菌株和一支雙倍體(Diploid)菌株,我們可以用來作為研究材料。課題選定之後,我就開始培養真菌材料,用雙重染色方法處理,然後用光學顯微鏡檢查和拍照,以記錄真菌細胞核有絲分裂(Mitosis)的整個過程。
這是一項極為繁瑣而艱辛的工作,因為真菌菌絲中的細胞核絕大多數是屬於休止期(Resting stage),只有極少數是處於有絲分裂(Mitotic division)狀態。首先,我要學會如何尋找即將開始分裂的細胞核,然後再將每一分裂期的現象照相記錄下來。因此每次實驗都在考驗一個研究員的觀察力和毅力。儘管有這麼多技術上的困難,我還是找到這一真菌細胞核有絲分裂(Mitosis)的短短過程中的確有中期板(Metaphase plate)的存在。這一發現推翻了前人的理論。該篇論文(文獻:7)投稿時深受兩位評審員的青睞。其中一位評審員開頭評語寫道:「很高興推薦這篇論文發表。⋯⋯在圖4-6 中清楚地展示了中期板,這本身就為真菌有絲分裂的文獻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圖:36a)。
Dr. Tinline 對於我們共同發表的第一篇論文感到很滿意。於是我建議他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來進一步檢查小麥根腐病菌細胞核有絲分裂每一段過程的超顯微結構(Ultrastructure)。他認為這個想法很好,只是Saskatoon 農業試驗所沒有電子顯微鏡設備。我回應他隔壁Saskatchewan 大學生物系有一台電子顯微鏡,不知道能不能向他們借用?他聽到我提醒後,立刻帶我去生物系見電子顯微鏡研究室的負責人Dr. Larry Fowke 教授。
Dr. Fowke 教授聽了我們解釋,覺得這一課題很新穎,乃欣然同意我去用他的儀器設備和實驗材料。他還說要請他的助理協助我有關實驗材料處理和電子顯微鏡操作等細節,唯一條件是要我自己製作玻璃刀來做切片,不可以用他的鑽石刀(聽他的助理說那鑽石刀很貴,當時要價美金五千元)。
研究計畫談妥之後,我又開始擔心沒有電子顯微鏡操作經驗。幸好那時Philips公司派人來大學講授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課程,為期一週。我立刻前往報名參加,學習一些基本知識和操作方法等。整個課題研究過程,大小問題層出不窮。有時好不容易找到一粒分裂的細胞核,玻璃刀沒做好而使所有切片都報廢。前前後後實驗失敗了無數次!偶爾拍到幾張好的照片,興奮不已,走回試驗所已經是下班時間,整棟大樓漆黑一遍,只見Dr. Tinline 辦公室燈光還亮著,趕快把照片拿去給他看。他看了照片也和我同樣興奮。
1973 年Ottawa 總部有一位植物病理研究員Dr. Colin McKeen 來Saskatoon 試驗所訪問。Dr. Tinline 帶他來我的實驗室,並要我把抽屜裡那些用電子顯微鏡拍的照片拿出來給他看。Dr. McKeen 仔細看了照片後,問我是否已經開始書寫論文。我回答他說:「還沒有,因為我還欠細胞核分裂末期(Telophase)的照片。」兩人沒再說什麼,僅對我微笑示意,隨即轉身離開。
經過不斷地努力,我們終於把研究結果整理成一篇論文和Dr. Fowke 共同發表(文獻:8)。該論文投稿時也頗受好評。其中一位評審員的評論開頭就說:「⋯⋯真菌細胞核的研究經常既乏味又令人沮喪。更甚者,電子顯微鏡照片細胞核內常常是空的。我必須祝賀你在Cochliobolus sativus 細胞核研究的成功。」(圖:36b)。這篇文章連有些來信索取抽印本的讀者也嘉許稱讚。
在Saskatoon 的兩年期間,除了對真菌體細胞有絲分裂的研究外,我還進行一項研究,用組織切片的方法來觀查根腐病菌(Chochliobolus sativus)入侵小麥和大麥作物地下部莖節(Subcrown Internode)的情形,以了解該病發生的過程。我把大麥和小麥種在溫室和田間,到孕穗期(Booting Stage)將植株拔起,切取地下部莖節,用來作為實驗材料。
整個研究過程相當漫長,等到研究資料整理完畢寫成論文時,兩年聘期即將屆滿,我已準備前往Manitoba 省的Morden 農業試驗所就任新職了。我只好把論文手稿繳給Dr. Tinline,請他處理內部審查和投稿等事宜。
未料我於1974 年12 月1 日去Morden 農業試驗所報到後不久,突然接到Dr. Tinline 從Saskatoon 打來的電話。他說我離開Saskatoon 後,他把我留下的那篇論文交給兩位同事(都是麥類根腐病研究員)審查。其中一位審查員懷疑我使用錯誤的實驗材料,因為我報告病原菌可以侵害小麥和大麥地下部莖節表面上的氣孔(Stomata),而Perceval(文獻:52)的小麥專書卻報告「小麥地下部莖節表面沒有氣孔」。我覺得這一位評審員的質疑很有道理,在電話中我向Dr. Tinline 解釋,唯一解決辦法是我們再做一次實驗來證明是我使用錯誤的實驗材料,還是Perceval 那本小麥專書寫錯?
他對我的建議深表同意,於是寄給我幾包以前實驗剩下的小麥和大麥種子。我們分別按照以前的方法在溫室和田間種麥,在孕穗期檢查地下部莖節表面是否有氣孔。結果發現所有供試小麥和大麥品種的地下部莖節表面都有氣孔,證明我當年沒有用錯試驗材料,而是Perceval 那本小麥專書記載有誤。
後來我們把這次的結果加入原稿才送出發表(文獻:10)。這篇文章雖然因為評審員的質疑而拖延了將近一年才發表,但是我們非常感激這位評審員的指點,為了追求真理,文章發表時間的延誤就微不足道。
在Saskatoon 的兩年中,我和我太太真正感受到加拿大西部人的熱情待客(Western Hospitality)。在我的博士後研究任期結束時,Dr. Tinline 和植物病理組的研究員為我們安排了一場非常溫馨的惜別晚會,雖然只是一小型聚會,大家都盛裝出席(圖:35c, d)。
那段期間,我們也認識多位從台灣來Saskatchewan 大學(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的留學生。我們經常一起去湖邊釣魚,有時深夜才回家煮魚、開派對,其樂融融(圖:37, 38)。記得有一次去露營,在Saskatchewan 河(South Saskatchewan River)泛舟,河道寬、水流急,我們兩人都不會划船,差點滅頂(圖:37a)。後來每逢朋友邀我們划船,我們都以「極度怕水」為由而加以拒絕。
最佳賣點 : 這是一本我從小牽牛吃草、割草餵牛,到成為專門研究「豆科牧草」(苜蓿)、「油料作物」(向日葵、油菜、紅花)、「豆類作物」(菜豆、豌豆、扁豆)和「甜菜」等植物病害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