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數位傳播素養教育
作者 | 王維菁/ 等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AI時代的數位傳播素養教育:本書以人工智慧時代的傳播議題為主軸,探討日趨嚴重的資訊操控現象,亦提及文化、公民應用與社群媒體等面向,兼具理論、實務和實踐。內容包括: |
作者 | 王維菁/ 等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AI時代的數位傳播素養教育:本書以人工智慧時代的傳播議題為主軸,探討日趨嚴重的資訊操控現象,亦提及文化、公民應用與社群媒體等面向,兼具理論、實務和實踐。內容包括: |
內容簡介 本書以人工智慧時代的傳播議題為主軸,探討日趨嚴重的資訊操控現象,亦提及文化、公民應用與社群媒體等面向,兼具理論、實務和實踐。內容包括:數位傳播生態、人工智慧時代下的民主議題、AI對於社會文化層面的影響,以及新公民科技的應用,各章節同時提供相關範例說明。希冀從媒體素養的概念出發,分析傳播現象,進入議題深度討論,促進讀者反思人工智慧時代媒體素養議題,並落實監督媒體和發揮傳播權的實踐。
作者介紹 王維菁等作者簡介(依著作章節排序)王維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現借調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林玉鵬 國立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王俐容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與社會科學學系教授劉慧雯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黃俊儒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曹家榮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林富美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教授戴 昀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胡元輝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鄭宇君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劉雅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葉子揚 MyGoPen麥擱騙事實查證網站總編審傅思凱 凱曜網路共同創辦人周昆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傅文成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羅世宏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蔡蕙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助理教授蔡柏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張玉佩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陳維平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陳順孝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蔣旭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副教授張季桓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生謝宜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生王維菁王維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現借調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林玉鵬林玉鵬 國立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王俐容王俐容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與社會科學學系教授
產品目錄 導論 人工智慧與數位時代下的傳播問題與現象 Part 1 總論 第一章 批判的媒體素養:數位在地人的世代 第二章 人工智慧與數位時代下的媒體與資訊素養 Part 2 數位傳播生態 第三章 PTT:臺灣網路論壇的歷史、結構與生態 第四章 夯直播:臺灣直播產業與直播平台概述 第五章 「中國特色」的網際網路、社交媒體與公民社會 Part3 民主、政治與法律 第六章 假訊息:當代傳播與民主的挑戰 第七章 社交媒體之數據、演算法與隱私 第八章 打破大數據信仰:大數據的缺陷及影響探究 第九章 網路口碑行銷與政治輿論控制:如何創造聲量、輿情監控與議題行銷 第十章 境外力量與網路資訊戰對國家安全之影響 第十一章 數位平台需要管制嗎?政府應該怎麼做? Part4 科技、社會與文化 第十二章 數位媒介時代下的批判視覺素養 第十三章 只是開玩笑,或隱含惡意?「地獄哏」的社會與文化意義 第十四章 智慧科技下的性別陷阱 第十五章 網紅正夯:試析全媒體下直播主的社會文化意涵 Part 5 公民實踐與參與 第十六章 臺灣也有好媒體:網路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的內涵與資源 第十七章 未來科技的可能性 結語 終於 我們到了這裡
書名 / | AI時代的數位傳播素養教育 |
---|---|
作者 / | 王維菁 等 |
簡介 / | AI時代的數位傳播素養教育:本書以人工智慧時代的傳播議題為主軸,探討日趨嚴重的資訊操控現象,亦提及文化、公民應用與社群媒體等面向,兼具理論、實務和實踐。內容包括: |
出版社 /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173484 |
ISBN10 / | 6263173483 |
EAN / | 9786263173484 |
誠品26碼 / | 2682123667001 |
頁數 / | 37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本書以人工智慧時代的傳播議題為主軸,探討日趨嚴重的資訊操控現象,亦提及文化、公民應用與社群媒體等面向,兼具理論、實務和實踐。內容包括:數位傳播生態、人工智慧時代下的民主議題、AI對於社會文化層面的影響,以及新公民科技的應用,各章節同時提供相關範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