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將來 | 誠品線上

Unpopular Essays

作者 Bertrand Russell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人類的將來:跟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素的腳步,一起思考:「人類應該如何做,才能夠過著比較美好而幸福的生活?」本書是羅素在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同年出版的著作,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跟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素的腳步,一起思考:「人類應該如何做,才能夠過著比較美好而幸福的生活?」 本書是羅素在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同年出版的著作,共分十二章,收錄1950年及之前十來年羅素所寫反思人類社會種種問題的文章。原書名是《非大眾化論文集》(Unpopular Essays),為求淺顯通俗乃取第三章的標題〈人類的將來〉做為書名,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羅素對當時世界情勢的關切,字裡行間洋溢著羅素冷靜的睿智、犀利的膽識、熱情、智慧和勇氣,透過深刻和嚴密的分析,揭開問題的核心,並希望未來的社會,人們能透過良好的哲學思考素養,輔以良好的教育內容,建造一個美好而幸福的未來社會型態。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羅素Bertrand Russell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教育家、社會改革家、歷史學家、和平運動者,致力於哲學的大眾化、普及化,出版過一百多本著作,內容橫跨哲學、數學、邏輯、社會、政治、國際關係、文學等領域,是20世紀最著名和最多產的思想家之一。1872年生於英國威爾士,3歲喪母,5歲喪父,由活躍於倫敦社交界的祖母撫養教育。18歲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攻讀哲學、數學和邏輯學。後以《對萊布尼茲哲學的批判性解釋》一書奠定他在哲學界的地位。38~41歲與懷海德合著《數學原理》三卷,對邏輯學、數學、集合論、語言學和分析哲學有著巨大影響,被公認為是學術界劃時代的巨著。因其「以豐富而重要的著作為倡導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所作的貢獻」,1950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著有:《相對論入門》、《西方哲學史》、《羅素回憶集》、《心的分析》、《自由之路》等書。杜若洲杜若洲1937年生,浙江杭州人,國立師範大學畢業,譯有《美感》、《形像與觀念》、《藝術的含義》、《人的哲學》、《視覺經驗》、《野棕》等書,現專事譯述工作。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 讀/傅皓政 譯 序 前 言 第一章 哲學與政治 第二章 給門外漢的哲學 第三章 人類的將來 第四章 哲學動機探微 第五章 被壓迫者的美德 第六章 論做個有現代意識的人 第七章 知識垃圾的概況 第八章 教師的職能 第九章 有益人類的諸多思想 第十章 有害人類的諸多思想 第十一章 論平生所識著名人士 第十二章 訃聞(一九三七年) 羅素年表(一八七二 - 一九七○) 索 引 一、人名索引 二、名詞索引

商品規格

書名 / 人類的將來
作者 / Bertrand Russell
簡介 / 人類的將來:跟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素的腳步,一起思考:「人類應該如何做,才能夠過著比較美好而幸福的生活?」本書是羅素在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同年出版的著作,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7632791
ISBN10 / 9577632793
EAN / 9789577632791
誠品26碼 / 2681959977001
頁數 / 27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跟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素的腳步,一起思考:「人類應該如何做,才能夠過著比較美好而幸福的生活?」

試閱文字

自序 : 本書所收各文,大半寫成於過去十五年內,旨趣所在,是要多方面攻訐態勢日茁的獨斷論,無論那是右派的或左派的,總之是這個悲劇性世紀一向所常有。這些文章都本乎這一嚴肅目的而寫,其中有的地方顯得輕率,那是因為:要想鬥得過那些道貌岸然而且高高在上的人,靠更加的道貌岸然與更加的高高在上,是不行的。
  書名要略加說明。我在拙作《人類的知識》(Human Knowledge)的「序文」中說過:我的文章不是只為專業哲學家寫的,又說:「真正的哲學,要談一般受教育大眾關切的問題。」書評家拿我開刀,說他們覺得此書中有的地方難懂,言外之意是:我說的那些話,是存心讓讀者上當。我真不希望再一次遭受這種非難;我因此坦白:這本文集裡面,有幾句話,由笨得離奇的十歲兒童來讀,或許會暈頭轉向。根據這一理由,我不敢自美地說:這幾篇文章是大眾化的;既然不是大眾化的,就名之曰「非大眾化」吧!

*本書原名「Unpopular Essays」,意為「非大眾化論文集」。中譯名用第三章的標題〈人類的將來〉作為書名,取其淺顯又大眾化,較易被讀者接受。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哲學與政治

  在現代歐洲各國民當中,英國人顯得突出,他們儘管哲學家輩出而成就卓越,卻又輕視哲學。這兩方面都顯出了他們的智慧。然而他們對哲學的輕視, 竟而到了有條理有體系的程度,那本身就成了一種哲學了; 這種哲學, 在美國,就叫做「工具主義」。哲學假如是不好的,就是危險的,要敬而遠之,就像我們看雷電與老虎一樣。至於「好的」哲學該得到怎麼樣的敬意,我把這個問題當做是未解決的,把它暫時擱下。
  我要論述的主題,是哲學與政治學之間的關係,這在英國不如在歐陸各國來得明顯。概括地說,經驗主義是跟自由主義有關聯的,可是休謨(D.H. Hume)卻是一位保守黨人;哲學家所說的「觀念論」,一般認為跟保守主義有關聯,然而T.H.葛林(T.H. Green)卻是一位自由主義者。在歐洲大陸上,凡事都區分得比較清楚明白,因此一向也比較容易整個接受或排斥一種學說,而不把每個分開部分做批判地細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