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悶的象徵 | 誠品線上

苦悶の象徴

作者 くりやがわはくそん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苦悶的象徵:「文學是苦悶的象徵」這句話可說總結了所有文學產生的原因。廚川白村從文學的創作、鑒賞、文藝的根本問題考察、起源層層評析,闡述文學乃是生命受了壓抑驅使作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文學是苦悶的象徵」這句話可說總結了所有文學產生的原因。 廚川白村從文學的創作、鑒賞、文藝的根本問題考察、起源層層評析,闡述文學乃是生命受了壓抑驅使作家創造出文藝作品。但這些作品是作家在何種心境下創造出來的呢?作品底下的角色是否多少投射了作家當時的心境?廚川白村曾經提出一個問題:作家之所描寫,必得是自己經驗過的嗎?他自答道,不必,因為他能夠體察。 本書是魯迅在北大、北師大、女師大授課的講義, 1925年出版後一版再版,是文藝青年的入門讀物。在當時正是「五四」之後,文字表現即是民初的白話文。有一說:《苦悶的象徵》譯文所表現的熱情即魯迅在傳播自己的美學思想,也因此這本譯作被視為魯迅美學思想變化的重要線索。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廚川白村廚川白村 ( 厨川白村﹝くりやがわはくそん﹞,1880.11-1923.9)本名廚川辰夫,出生於京都。1904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日本文學評論家。1912年以著述《近代文學十講》知名於世。1919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任東京帝大教授。1923年關東大地震中遇難,歿於鐮倉,享年44歲。著作除《近代文學十講》外,重要的有《印象記》、《出了象牙之塔》、《近代戀愛觀》、《苦悶的象徵》、《文藝思潮論》等書,有《廚川白村全集》(8卷)行世。魯迅魯迅 (1881.9.-1936.10.)本名周樹人,原名樟壽,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現代文學的開創者,對五四運動及之後的中國社會思想產生影響,在西方國家享有盛譽,韓國文學評論家金良守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著有《吶喊》、《阿Q正傳》等知名小說,作品多為雜文、小說、評論、現代詩及翻譯作品,有《魯迅全集》共18卷行世。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譯者引言 譯《苦悶的象徵》後三日序 第一 創作論 一 兩種力 二 創造生活的欲求 三 強制壓抑之力 四 精神分析學 五 人間苦與文藝 六 苦悶的象徵 第二 鑒賞論 一 生命的共感 二 自己發現的歡喜 譯者附記 三 悲劇的淨化作用 四 有限中的無限 譯者附記 五 文藝鑒實的四階段 譯者附記 六 共鳴底創作 第三 關於文藝的根本問題的考察 一 為豫言者的詩人 二 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 三 短篇「項鏈」 四 白日的夢 五 文藝與道德 六 酒與女人與歌 第四 文學的起源 一 祈禱與勞動 二 原人的夢 後 記 山本修二 附 錄 項 鏈

商品規格

書名 / 苦悶的象徵
作者 / くりやがわはくそん
簡介 / 苦悶的象徵:「文學是苦悶的象徵」這句話可說總結了所有文學產生的原因。廚川白村從文學的創作、鑒賞、文藝的根本問題考察、起源層層評析,闡述文學乃是生命受了壓抑驅使作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222598
ISBN10 / 9865222590
EAN / 9789865222598
誠品26碼 / 2681942796008
頁數 / 168
開數 / 32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9X14.8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文學是苦悶的象徵」這句話可說總結了所有文學產生的原因。

試閱文字

自序 : 去年日本的大地震,損失自然是很大的,而廚川博士的遭難也是其一。
廚川博士名辰夫,號白村。我不大明白他的生平,也沒有見過有系統的傳記。但就零星的文字裡綴拾起來,知道他以大阪府立第一中學出身,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得文學士學位;此後分住熊本和東京者三年,終於定居京都,為第三高等學校教授。大約因為重病之故罷,曾經割去一足,然而尚能遊歷美國,赴朝鮮;平居則專心學問,所著作很不少。據說他的性情是極熱烈的,嘗以為「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所以對於本國的缺失,特多痛切的攻難。論文多收在《小泉先生及其他》、《出了象牙之塔》及歿後集印的《走向十字街頭》中。此外,就我所知道的而言,又有《北美印象記》、《近代文學十講》、《文藝思潮論》、《近代戀愛觀》、《英詩選釋》等。
然而這些不過是他所蘊蓄的一小部分,其餘的可是和他的生命一起失掉了。
這《苦悶的象徵》也是歿後才印行的遺稿,雖然還非定本,而大體卻已完具了。第一分〈創作論〉,是本據,第二分〈鑒賞論〉其實即是論批評,和後兩分都不過從〈創作論〉引申出來的必然的系論。至於主旨,也極分明,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生命力受了壓抑而生的苦悶懊惱乃是文藝的根柢,而其表現法乃是廣義的象徵主義」。但是「所謂象徵主義者,絕非單是前世紀末法蘭西詩壇的一派所曾經標榜的主義,凡有一切文藝,古往今來,是無不在這樣的意義上,用著象徵主義的表現法的」(〈創作論〉第四章及第六章)。
作者據伯格森一流的哲學,以進行不息的生命力為人類生活的根本,又從弗羅特一流的科學,尋出生命力的根柢來,即用以解釋文藝,—尤其是文學。然與舊說又小有不同,伯格森以未來為不可測,作者則以詩人為先知,弗羅特歸生命力的根柢於性欲,作者則云即其力的突進和跳躍。這在目下同類的群書中,殆可以說,既異於科學家似的專斷和哲學家似的玄虛,而且也並無一般文學論者的繁碎。作者自己就很有獨創力的,於是此書也就成為一種創作,而對於文藝,即多有獨到的見地和深切的會心。
非有天馬行空似的大精神即無大藝術的產生。但中國現在的精神又何其萎靡錮蔽呢?這譯文雖然拙澀,幸而實質本好,倘讀者能夠堅忍地反復過兩三回,當可以看見許多很有意義的處所罷;這是我所以冒味開譯的原因,—自然也是太過分的奢望。
文句大概是直譯的,也極願意一併保存原文的口吻。但我於國語文法是外行,想必很有不合軌範的句子在裡面。其中尤須聲明的,是幾處不用「的」字,而特用「底」字的緣故。即凡形容詞與名詞相連成一名詞者,其間用「底」字,例如 Social being為社會底存在物,Psychische Trauma為精神底傷害等;又,形容詞之由別種品詞轉來,語尾有-tive、-tic之類者,於下也用「底」字,例如speculative、romantic,就寫為思索底,羅曼底。
在這裡我還應該聲謝朋友們的非常的幫助,尤其是許季黻君之於英文;常維鈞君之於法文,他還從原文譯出一篇〈項鏈〉給我附在卷後,以便讀者的參看;陶璿卿君又特地為作一幅圖畫,使這書被了淒艷的新裝。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之夜,魯迅在北京記

試閱文字

內文 : 六 苦悶的象徵

據和伯格森一樣,確認了精神生活的創造性的義大利的克洛契(B.Croce)的藝術論說,則表現乃是藝術的一切。就是表現云者,並非我們單將從外界來的感覺和印象他動底地收納,乃是將收納在內底生活裡的那些印象和經驗作為材料,來做新的創造創作。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就要說,上文所說似的絕對創造的生活即藝術者,就是苦悶的表現。到這裡,我在方便上,要回到弗羅特一派的學說去,並且引用他。這就是他的夢的說。
說到夢,我的心頭就浮出一句勃朗寧詠畫聖安特來亞的詩來:

——Dream? strive to do, and agonize to do,and fail in doing.
——Andrea del Sarto. 
 
“夢麼?搶著去做,拚著去做,而做不成。”這句子正合於弗羅特的欲望說。
據弗羅特說,則性底渴望在平生覺醒狀態時,因為受著那監督的壓抑作用,所以並不自由地現到意識的表面。然而這監督的看守松放時,即壓抑作用減少時,那就是睡眠的時候。性底渴望便趁著這睡眠的時候,跑到意識的世界來。但還因為要瞞過監督的眼睛,又不得不做出各樣的胡亂的改裝。夢的真的內容——即常是躲在無意識的底裡的欲望,便將就近的順便的人物、事件用作改裝的傢伙,以不稱身的服飾的打扮而出來了。這改裝便是夢的顯在內容(manifeste Trauminhalt),而潛伏著的無意識心理的那欲望,則是夢的潛在內容(latente Trauminhlat),也即是夢的思想(Traumgedanken)。改裝是象徵化。
聽說出去探查南極的人們,缺少了食物的時候,那些人們的多數所夢見的東西是山海的珍味;又聽說旅行亞非利加的荒遠的沙漠的人夜夜走這的夢境,是美麗的故國的山河。不得滿足的性欲衝動在夢中得了滿足,成為或一種病底狀態,這是不待性欲學者的所說,世人大抵知道的罷。這些都是最適合於用弗羅特說的事,以夢而論,卻是甚為單純的。柏拉圖的《共和國》(Platon’s Republica)摩耳的《烏托邦》(Th.More’s Utopia),以至現代所做的關於社會問題的各種烏托邦文學之類,都與將思想家的欲求,借了夢幻故事,照樣表現出來的東西沒有什麼不同。這就是潛在內容的那思想,用了極簡單極明顯的顯在內容——即外形——而出現的時候。
搶著去做,拚著去做,而做不成的那企慕,那欲求,若正是我們偉大的生命力的顯現的那精神底欲求時,那便是以絕對的自由而表現出來的夢。這還不能看作藝術麼?伯格森也有夢的論,以為精神底活力(Energie spirituel)具了感覺底的各樣形狀而出現的就是夢。這一點,雖然和欲望說全然異趣,但兩者之間,我以為也有著相通的處所的。然而文藝怎麼成為人類的苦悶的象徵呢,為要使我對於這一端的見解更為分明,還有稍為借用精神分析學家的夢的解說的必要。
作為夢的根源的那思想即潛在內容,是很複雜而多方面的,從未識人情世故的幼年時代以來的經驗,成為許多精神底傷害,積蓄埋藏在“無意識”的圈裡。其中的幾個,即成了夢而出現,但顯在內容這一面,卻被縮小為比這簡單得多的東西了。倘將現於一場的夢的戲臺上的背景、人物、事件分析起來,再將各個頭緒作為線索,向潛在內容那一面尋進去,在那裡便能夠看見非常複雜的根本。據說夢中之所以有萬料不到的人物和事件的配搭,出奇的anachronism(時代錯誤)的湊合者,就因為有這壓縮作用(Verdichtungsarbeit)的緣故。就像在演戲,將綿延三四十年的事象,僅用三四時間的扮演便已表現了的一般;又如羅舍諦(D. G. Rossetti)的詩《白船》(White Ship)中所說,人在將要淹死的一刹那,就於瞬間夢見自己的久遠的過去的經驗,也就是這作用。花山院的御制有云:

在未辨長夜的起訖之間,夢裡已見過幾世的事了。    
  (《後拾遺集》十八) 
 
即合於這夢的表現法的。
夢的世界又如藝術的境地一樣,是尼采之所謂價值顛倒的世界。在那裡有著轉移作用。(Verschiebungsarbeit),即使在夢的外形即顯在內容上,出現的事件不過一點無聊的情由,但那根本,卻由於非常重大的大思想。正如雖然是只使報紙的社會欄熱鬧些的市井的瑣事,鄰近的夫婦的拌嘴,但經沙士比亞和伊孛生的筆一描寫,在戲臺上開演的時候,就暗示出在那根柢中的人生一大事實一大思想來。夢又如藝術一樣,是一個超越了利害、道德等一切的估價的世界。尋常茶飯的小事件,在夢中就如天下國家的大事似的辦,或者正相反,便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件,也可以當作平平常常的小事辦。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