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視覺文化: 課程、美學及藝術的社會生活 | 誠品線上

Teaching Visual Culture: Curriculum, Aesthetics, and the Social Life of Art

作者 Kelly Freedman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教導視覺文化: 課程、美學及藝術的社會生活:以社會、認知、以及課程理論為根本,費德曼提供從文化的觀點教導視覺文化的理論架構。篇章內容分別討論:民主化的視覺文化、課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以社會、認知、以及課程理論為根本,費德曼提供從文化的觀點教導視覺文化的理論架構。篇章內容分別討論:民主化的視覺文化、課程美學、哲學與歷史的考量、藝術歷史的近代變革、學生發展與認知的關聯、學校內外藝術的詮釋、課程中純藝術的腳色、科技與教學、電視如同國家課程、學生藝術的創作與評量以及更多。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凱莉‧費德曼Kelly Freedman凱莉‧費德曼Kelly Freedman北伊利諾大學藝術與教育教授。最近她在明尼蘇達大學教了15年之後轉往北伊大執教。1985年從威斯康辛麥德遜大學的課程與教學取得博士學位。從事各教育階段的藝術教學工作且已經超過25年。最近,她聚焦在學生與視覺文化的互動,以及後現代教育的情況。費德曼博士在「藝術教育研究(Studies in Art Education)」、「藝術與設計教育期刊(The Journal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教育科技的研究與發展(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以及「課程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有許多的發表。她也經常對地區、全國及國際的聽眾演講。費德曼教授是「後現代藝術教育:課程的取徑(Postmodern Art Education: 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一書的共同作者,並且和佛那竇 賀南滋(Fernando Hernandez)共同編輯「課程、文化與藝術教育(Curriculum, Culture, and Art Education)」。她是數個編輯委員會的委員,包括英國的「藝術與設計教育期刊(Journal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而且是「藝術教育研究(Studies in Art Education)」的資深編輯。費德曼教授是全國藝術教育學會(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的傑出會員。陳瓊花(陳瓊花(總校正,譯導論與複校各章節)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教育博士(Ed.D., Doctor in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ampaign-Urbana, USA)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羅美蘭羅美蘭(初校第1, 2章)英國倫敦羅漢普頓大學藝術與設計教育博士(Ph.D. in Art & Design Education, Roehampton University London, England)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教授張家霖張家霖(譯 第1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學博士臺中市立福民國小藝術教師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吳冠嫻吳冠嫻(譯 第2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學博士私立美和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系助理教授陳箐繡陳箐繡(初校第3, 4章)美國印地安納大學 藝術教育哲學博士(Ph.D. in Art Education, School of Educ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USA)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洪嘉宏洪嘉宏(譯 第3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學博士國立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私立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徐玟玲徐玟玲(譯 第4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學博士杏羽藝術事業有限公司總監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藝術治療碩士班兼任助理教授李靜芳李靜芳(初校第5, 6章)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藝術教育學博士(Ph.D in Art Education,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藝術教育碩士班副教授盧姵綺盧姵綺(譯 第5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學博士臺北市長安國小特教組長 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江學瀅江學瀅(譯 第6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學博士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助理教授鄭明憲鄭明憲(初校第7, 8章)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美術教育哲學博士(Ph.D in Art Educ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 USA)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副教授楊馥如楊馥如(譯 第7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學博士私立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專任助理教授陳育淳陳育淳(譯 第8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學博士臺北市立介壽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兼任助理教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 致謝辭 導論 1 專業的領域:論述視覺文化教育 視覺文化,教育及認同 專業領域的論述 由殘存的社會理論,塑造社會實踐:從藝術教育的歷史所得來的教訓 破除疆界和教學觀念 結論 2 在美學發現意義:形式,情感及了解的相互依存 多元層次的美感經驗 現代美學的基礎 課程的現代美學 意義和視覺文化:從相關知識製造聯結 美學和意義建構:實用主義者和新實用主義者的觀點 結論 3 藝術的社會生活:聯結古今的重要性 新舊藝術史 脈絡與品質 往復來回:時/空的並置 結論 4 藝術與認知:認識視覺文化 探究視覺文化:形式,情感及知識對學習的關係 藝術發展的心理生物學的觀念 藝術發展的社會學觀點 認識藝術的社會學方法:建構主義,社會分享認知及分散式認知 脈絡化知識:藝術概念與誤解之形成 結論 5 詮釋視覺文化:為課程建構觀念 詮釋,脈絡及延伸的意義 後現代觀念和視覺文化 文化和個人的詮釋 結論 6 課程即歷程:視覺文化和民主教育 後現代課程 課程結構中的視覺文化再現 課程連結,認知連結 結論 7 藝術連結教育:科技影像,人造物,及社群 科技是視覺文化的一部分 學生使用藝術和科技 在螢幕上創作 觀看藝術:當學生身為觀眾 電視:國家級的課程 結論 8 貢獻視覺文化:學生的藝術創作和評量 評量:從喜歡到了解 評論和社群 藝術的群體認知和評量 學生的群體評量 結論 參考文獻 索引

商品規格

書名 / 教導視覺文化: 課程、美學及藝術的社會生活
作者 / Kelly Freedman
簡介 / 教導視覺文化: 課程、美學及藝術的社會生活:以社會、認知、以及課程理論為根本,費德曼提供從文化的觀點教導視覺文化的理論架構。篇章內容分別討論:民主化的視覺文化、課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0521320
ISBN10 / 9860521328
EAN / 9789860521320
誠品26碼 / 2681446923009
頁數 / 208
開數 / 20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導論

這本書是有關於所有階段藝術與教育的共同基礎。就某種程度而言,藝術是一種教育。藝術具有溝通性,它幫助人們了解世界的方式是無法從其他的途徑獲得。一件視覺藝術其自身就可以教導人們如何來觀賞它的表象。許多視覺藝術的範例具有無須形式的指導便可以理解的表象品質。從人類早期的歷史開始,這些視覺的品質和我們生理系統的互動,使我們得以存活並適應新的視覺環境,而且使得我們得以迅速處理真實的景象。甚至是年幼的兒童也能詮釋這些表象的視覺特質。無論如何,這些視覺的品質並非我們界定藝術與文化作品的視覺形式。我們不可能因為觀看和詮釋基本的形式,而使得他們具有學術研究的價值。相反的,人類的潛能令人驚奇,這種潛能讓人們能製造圖像和物件,而讓其他的人們想去觀看,從其中創造意義,以及給與價值。縱使製造事物是腦中的建構,但是創作、了解、賦予價值和評判視覺藝術所必須的技巧和觀念則是學來的。
學習去製作和適切回應視覺藝術複雜性的過程,在沒有指導的前提下是不可能會發生的。除非人們接受指導,否則他們對於每日所見的圖像和設計的物體是永遠無法脫離表象的認知。當學生能夠發展較為深層的視覺經驗,他們便能批判性的觀看表象,而開始去省思視覺藝術在塑造文化,社會,甚至個人認同的重要性。不幸的是,大部分的人們在早期青少年後並沒有受過正式的藝術教育,而且許多並沒有受過視覺藝術的指導。
缺乏藝術教育是一種隱憂,不僅因為視覺藝術具歷史的重要性,或是因為視覺藝術是人類表現形式的重要性,更是因為當代文化都是視覺的。全球文化是快速的從文本為基礎的溝通到圖像的飽和。在電視,美術館,雜誌,電影院,電腦,大賣場等都可看到視覺文化,它的影響是翻江倒海般的無遠弗屆。所導致的結果,學習有關視覺文化的複雜性,對人類的發展是越來越批判,而藝術和教育的觀念必須有所改變。
這本書是有關於視覺文化教的是什麼,以及在民主的當代和作為全球文化的部分,什麼是應該教的。這本書由二部分組成。前半部是聚焦在教育上的藝術理論。其次,是討論有關實踐。理論提供實踐的基礎和合理性,就像經由實踐建構理論一般。藝術教育的研究範疇須要以社會為主軸的理論,以作為引導和挑戰實踐的原則。
在教育將藝術理論化是困難的,因為它涉及二個經常是衝突的「實踐」形式。「教育」,這是謀求預期的學習成果;而藝術則是尋求未知。無論如何,藝術教育理論的潛在貢獻是深遠的,使得公然而嚴肅的考量理論是極為重要。從歷史的觀點,理論協助人們思考和談論藝術,對純藝術的社群很是關鍵。當科技的影響使得影像更加可以感受到時,面對廣泛的視覺文化而言,理論變得更為重要。在過往的世紀,教育理論,常立基於實證的研究,已快速的影響實踐,確實,實踐影響理論。擁有純藝術與視覺文化兩種理論豐厚基礎的探究區塊,藝術教育似乎是缺乏理論化,其課程常常只是孤立的,以技術為本的活動聯結,而非是基於紮實的觀念架構。雖然藝術教育脈絡本身機制性的侷限,豐富的理論將使影響產生混亂,但理論化的努力仍是必須持續的,以維繫專業的領域,同時讓學生可以受惠。
在第一章我討論藝術教育是一專業的領域,它影響教育的所有階段,而且是一種社會產品的形式,承載著大量視覺文化的符號實踐。視覺文化創造,如同反思,個人與社會的自由,因此,其特質的考量和影響對民主教育而言是關鍵性的。在這種情形下,體制內外,人們如何認識藝術及了解其內涵,對於文化認同的養成,政治經濟,以及個人的富足是重要的。
第二章持續理論的討論,但專注在課程的美學。這章包括重新考量有關視覺藝術和藝術教學中形式和內容關係的理論。當代藝術課程必須陳述後現代美學的議題,但這對抗當代體制性結構的脈絡是有困難的。教育者回應如此的衝突將塑造所有階段藝術教育的未來。課程是一種從科學探究而來的藝術形式,但是美學的教育可以增補科學教導所忽視了解的部分。因此,後現代美學的新實用主義成為是一種藝術教育的美學。
視覺藝術和教育的哲學以及歷史基礎,對教導視覺文化是重要的。有些哲學性的基礎是在第二章討論;歷史性的基礎則在第三章呈現,在此同時陳述最近在藝術歷史領域的一些改變以及一些後現代學術的情況。從藝術教育的觀點,必須了解的是,歷史並非是過去──而是有關過去的故事。過去所有階段的教育,大部分的故事是西方和再現的風格歷史,很少觸及藝術最重要的社會與文化的議題。社會考量的重要性,無論是作者和觀者,在面對表現人們意見、圖像與文本有關的社會詮釋,在藝術教育是長久被忽視的。因此,視覺文化的社會歷史被認為是一種更具豐富教育性的藝術表述。
第四章是有關藝術,學生發展和認知的關係。這章整合有關藝術認知過程之知覺和意義的關係,分散式的思考,以及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這些學習的觀點持續以認知的社會面向為中心,所以對於視覺文化教與學的理解能夠有所貢獻。
這本書的第二部分放在之前所曾討論的實踐理念。在第五章,我討論學校內外有關藝術的詮釋和再現。一再主張我們教導視覺文化的重要理由,是因為視覺形式界線的消解,所展現的是一種學習基礎新詮釋的可能,因此產生課程發展的新挑戰。本章我專注在觀念的分析,以提供課程發展的基礎。
一般教育的課程概念可提供藝術教育參考的是在第六章的討論。所強調的概念是有關課程如同文化再現的結構和問題。教育中以維護民主原則的討論方式,有別於傳統強調純藝術的討論方式,是可以提供學生文化的資本。從視覺文化的觀點,文化資本是相較寬廣的想法,它所涉及的不僅是對於高等文化的覺知,而且是視覺文化所概括的社會責任。
第七章聚焦在視覺科技,此一部分在整本書中均已提及,而且是以教學的用語討論。科技使得視覺文化比透過文化的文本形式更容易理解。從教育的觀點,視覺科技的力量對於學生了解廣博的視覺藝術,是深刻且非常重要的。
第八章是結論,討論有關學生在製作和批判所涉及的民主過程中重要的關鍵性省思。這些討論包括視覺藝術將逐漸成為一種在表現、溝通和認同建構時,越來越具影響性的範例。
因為這本書是為所有教育階段不同知識背景領域的學生所寫,同時也是為專家們,我試著較少聚焦在個人性理論作品的分析,而是放在較常被使用的理論方面。我希望這樣能夠將兩部分緊繫在一起,而且證實分析應顧及多元層面的看法。
這本書是企圖批判當前有關課程的主張,而在課程中重新連接宏觀的視覺藝術形式和觀念。這種斷層的現象在所有的教育階段皆然,而且已經被視覺藝術領域的組織所昭示。這種分別小學、中學與高等藝術教育,以及分別學校的藝術教育和其他文化的場域,諸如美術館、社區課程以及網路等,長久以來都是有問題的。當許多專業藝術家們經常變換其創作媒材時,以媒材技術的不同作為課程的界限,已變得沒有意義,而且將純藝術與流行藝術區隔的話,將削弱學習其彼此之間關係的機會。視覺文化進階的知識有賴於各教育階段良好的基礎,包括視覺文化的形式、觀念以及過程之間的關係與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