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課程與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 誠品線上

大學課程與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作者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策劃; 李隆盛/ 編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大學課程與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大學校院正遭遇少子化和國際化等衝擊,既要管好「入口」招到量足質優的學生,也要管好「出口」培育出各界歡迎的人才,入出口兩者的質量除了相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大學校院正遭遇少子化和國際化等衝擊,既要管好「入口」招到量足質優的學生,也要管好「出口」培育出各界歡迎的人才,入出口兩者的質量除了相互關聯之外,入出口之間更高度依賴課程與教學的串連。本書主要介紹與評論可供大學校院標竿的國內、外課程與教學改革與創新新猷。共收錄20篇文稿,課程篇與教學篇各10篇,各篇均經學術同儕匿名雙審,再送作者做必要修訂後印行,是本不容錯過的好書。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策劃黃政傑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吳麗君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授王 海明志科技大學機械系副教授曾 錚明志科技大學技術合作處實習輔導組組長王嘉陵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李紋霞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教師發展組副組長陳毓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林弘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副教授高台茜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兼任教學卓越中心主任林于揚國立東華大學教學卓越中心助理鄧鈞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助理教授兼教學資源中心執行長凃雅玲逢甲大學商管教育創新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戴國政逢甲大學精密系統設計學士學位學程主任陳慧蓉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研究員張仁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教育研究所教授蕭錫錡正修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講座教授吳俊憲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暨師資培育中心主任吳錦惠中州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助理教授兼教學資源中心教學品質發展組組長張逸民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李淑貞亞洲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楊坤原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張賴妙理中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鄧宗聖美和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系助理教授劉唯玉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陳得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陳琦媛中國文化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專任助理教授楊育儀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楊秀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博士生李隆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教授王秋絨育達科技大學健康照顧社會工作系講座教授兼研發長王育文育達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李珮瑜國立空中大學暨育達科技大學健康照顧社會工作系兼任助理教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第一篇 課程篇CH1大學課程與教學創新的問題及展望/黃政傑CH2從影子看大學的教與學--補習班的啟示/吳麗君CH3學生校外工讀實務實習課程/王海、曾錚CH4課程地圖在高等教育的應用與展望/王嘉陵CH5臺大教學助理制度與專業發展機制/李紋霞、陳毓文CH6 MOOCs課程在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應用/林弘昌CH7東華大學「學生學習成效評量機制」的實務與評析/高台茜、林于揚CH8學用合一的課程與教學革新/鄧鈞文、凃雅玲、戴國政CH9大學科學通識的課程改革與發展趨勢/陳慧蓉CH10科技大學系所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張仁家、蕭錫錡第二篇教學篇CH11大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之現況、困境與展望/吳俊憲、吳錦惠CH12個案教學在商管學院的應用/張逸民、李淑貞CH13問題本位學習在大學課程與教學的應用/楊坤原、張賴妙理CH14雙師協同教學的角色與課程革新:以科技大學為例/鄧宗聖CH15案例教學在教育學院的應用與成效/劉唯玉CH16融入合作學習精神的大學教學實務經驗/陳得文CH17英國高等教育教師教學認證課程之探討/陳琦媛CH18體驗式教學取向在大學校院生涯發展與職涯規劃課程之應用與成效/楊育儀CH19微型教學在大學校院的新應用/楊秀全、李隆盛CH20大學院校之全英語授課之現況與評析/王秋絨、王育文、李珮瑜

商品規格

書名 / 大學課程與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作者 /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策劃; 李隆盛 編
簡介 / 大學課程與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大學校院正遭遇少子化和國際化等衝擊,既要管好「入口」招到量足質優的學生,也要管好「出口」培育出各界歡迎的人才,入出口兩者的質量除了相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174976
ISBN10 / 9571174971
EAN / 9789571174976
誠品26碼 / 2680857931009
頁數 / 456
開數 / 20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CH1 大學課程與教學創新的問題及展望

大學課程教學創新,是當前全球大學追求卓越的過程中,十分重視的方向。舉例言之,歐洲教育文化委員會有鑑於高等教育課程創新的重要性,選擇了醫學、法律、工程、師資培育及歷史五個學術領域,探討歐洲各國高教機構的課程改革發展情形,評估其進展和影響,做為未來各國合作行動的參考 ( Curriculum Reform Project Team , 2006)。在高教辦學競爭壓力下,不少國家出現企業型大學(corporate University)的經營思維和手法,為全球化產業培養具有競爭力的人才,課程設計重在培養學生可遷移的能力而不是傳統的學術科目課程,這方面造成的衝擊和爭議很大(Progler, 2010)。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為因應學生年輕化、高齡化及其在教育、文化、語言和經濟上的多元性,提出2012-2016的大學策略性計畫,進行課程及相關的組織、人力、校園和基礎建設等改革(Victoria University , 2012)。該大學的課程創新在培育學生做一個終身學習者,能在全球各地工作,成為有自信、能創新、重倫理、尊重人的本地或全球公民,並能解決當前社會中各式各樣具有挑戰性的重大問題。在國際高教發展課程教學創新的氛圍底下,國內大學自廣設高中大學政策推動以來,高教資源稀釋,為求提高教育品質,亦在課程、教學創新上積極努力。本文探討大學擴增與大學課程、教學創新關係,進而檢討大學課程、教學創新的內部和外部動力,分析創新遭遇的問題、並提出改進之建議。

一、大學課程與教學創新的需求

影響大學課程教學創新的因素很多,其中大學擴增最值得重視。首先是大學擴增下大學生的數量產生很大改變(教育部,2013a)。二十多年來國內高教最受注目的是大學擴增問題,全國大專院校在1991學年共計123所,其中大學21所,學院29所,專科學校73所,大學和學院合計50所;學士班學生數25萬餘人,專科生31萬餘人,前者約為後者的八成。到2012學年度大專院校合計162所,大學120所,學院28所,專科只剩15所,大學和學院高達148所,學士班學生數130萬餘人,專科生5萬餘人,學士生是專科生的26倍左右。這段時間大學(含獨立學院)校數成長兩倍多,學生數量成長五倍以上,專科學校則大幅萎縮。
其次是大學資源不足、品質降低及定位偏差問題。二十餘年來高教資源有限的狀況下,大部份大學是由專科學校改制、改名而來,另有少數新設大學,問題出在大學擴增不只是新設大學的資源投入不足丶教育品質低落,還有改制改名大學未能確實轉型發展,以及資源不足下老大學擴增學校規模而降低教育品質。大學擴增不單是造成大學教育品質降低,更嚴重的是大學定位偏差或方向不明,各大學未能就其辦學宗旨邁向多元卓越,辦學失去特色。
再次是帶動技職學生升學及技職教育扭曲。大學擴增促進了大學教育普及化,幾乎到了想讀大學就有機會入學的境地,高中生原來就走升學路線,近二十多年來連高職生也紛紛升讀大學,為了升學競爭,高職紛紛調整其教育目標和課程與教學。早期高職畢業生習得一技之長後大都先就業,以後想進修大學學位再以半工半讀方式或暫停工作升學,現在則絕大多數都直接升入大學。
還有,大學擴增造成各校招生短兵相接,大學生的異質性大幅擴充,即量變造成質變。大學擴增不只是大學校數増加,更重要的是各校搶著增設熱門學系、學程,招生人數大幅成長,大學經營導向市場化路線,招生競爭白熱化,但也造成人才培育方向的偏差。大學只求招滿學生,不計考生素質,導致許多基礎學力不足的學生,紛紛幻化成為失敗的大學生。
大學擴增下,各大學品質差距落差擴大。許多大學招生不足,學費收入降低,只好力求節約支出的原則辦學;政府另以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簡稱教卓計畫)挹注部份大學的教育活動開銷,試圖以競爭性經費引導大學課程教學改革走向。成效如何,尚待通盤驗證,而許多未取得教卓計畫的大學,爭取不到經費補助,無奈地坐看教育品質低落下去。
大學擴增造成學生為學費煩惱而不能專注所學。大學擴增到頂點後,國內面臨少子化的衝擊,學齡人口逐年減少,各大學處於招生不足的困境,且在往後的年度少子衝擊愈來愈大,招生嚴重不足的大學,除了循著傳統的甄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入學招生外,最後還經由單獨招生的途徑,爭取最後還未有學校就讀的考生入學,至於考生畢業學校不管是高中、高職、綜高都在所不計,原來想去就業的學生被鼓勵去升學。少數成績優良的考生,可以爭取到大學發給獎助學金,家境不足以負擔學費和生活費者,只好申請就學貸款,入學後再找打工機會,賺取生活費和學費,不能專心學習。
最後大學招收國際學生入學,校內出現新的學習需求。為了解決大學招生不足問題,主管機關以國際招生來因應,除提供臺灣獎學金外,尚以提升國內大學在國際大學排名成績來吸引外國學生,各大學也紛紛祭出國際學生獎助學金做為招生手段。各大學另又著眼於中國大陸學生(簡稱陸生),一方面開辦短期研修班,讓陸生來臺就讀半年或一年,二方面招收陸生修讀學位。大學生的異質性,不單在本地生,也在於國際生,大學創新課程和教學以資因應實有必要。

二、大學課程與教學創新的內部動力

大學課程、教學創新受到內外部動力的牽引。內部動力主要是學系轉型發展,多半是招生狀況不佳,為了爭取更多的考生,而關閉舊的學系,成立新的學系,或把舊學系轉型發展,開發新的課程,留用合適的現任教師,但配合新學系課程的需要,再增聘新的老師。不過,大學若只是改個吸引人的系名,其他沒什麼改變,就是換湯不換藥,很快會被看穿。其次是增設對高中高職學生具有吸引力的學系(含學程),全新規劃課程,進用師資。其三是根據學生(含畢業生)的課程滿意度和建議來改進。由於少子化衝擊及大學經營的競爭,學生已被視為大學的「寶貝」,有了學生才會有學費收入,進而才能支付學校經營的各種開銷,正常經營的大學都會藉由各種管道,蒐集學生對於校務經營及學習安排的意見,學生也常藉此提出對課程和教學的看法,甚或要求學校改進。其四是各學系新聘教師,安排任教課程,其中在新聘教師公告時即列出授課科目之需要,但新聘教師進來後,授課內容可能會有所調整以符合其專長和觀點,也可能會要求其開設所擅長的科目,因而造成課程的改變。
內部動力牽引造成的改變通常不會很大,因為現有師資的專長、觀點、興趣會限制改變的幅度,大學教師面對各種改變的要求,難免先保護自己所開的課程,讓自己的授課符合聘約規定的時數,即便是舊有學系轉型為新的學系,也都會事先保障現任教師的授課科目,所以改變不會太大,有時與改革的期望產生很大的落差。至於新設學系課程常與校內現有學系的課程銜接,師資也會先由現有師資調用,不足時再對外招聘,以免對現有教師衝擊太大。大學內部動力牽引課程、教學創新的另一阻力來自經費,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持時,許多創新改革便難以發動。改革的士氣也很重要,重視課程教學創新的教師和學校行政及學術團隊,會設法塑造校內改革的文化及氣氛,透過創新提升教育品質,追求教育卓越,在有限的經費內力求達成改革使命。而改革士氣的激勵及改革文化的形成,都有賴於大學校內有效的課程領導。

三、大學課程與教學創新的外部動力

大學課程教學創新的外部動力牽引,其力量比起內部動力來得大。這部份主要有幾方面。其一為大學評鑑,包含校務評鑑及系所評鑑,評鑑內容涵蓋大學課程及教學的規劃、實施與改革,也觀察大學課程及教學發展的機制,評鑑作業要求大學先進行自我評鑑及自我改進,再實施外部委員的訪視評鑑,提供改進建議,追蹤改進情形。大學評鑑對大學課程教學創新的影響很大,主因是評鑑結果公開,影響大學的聲望和招生,且評鑑成績作為教育決策之用,包含系所班組及招生人數調整、競爭性計畫評比、學雜費調整審核、大學改制改名等,大學十分看重。
其二,為促進大專校院國際交流合作,教育部訂定「國內大專校院選送學生出國研修或國外專業實習補助要點」,補助大專校院遴選在校生出國研修或實習,其中規定依目的性之不同,分為三類補助類型(教育部,2013d):1.學海飛颺: 選送優秀學生赴國外研修;2.學海惜珠: 選送清寒優秀學生赴國外研修;3.學海築夢: 選送學生赴國外先進或具發展潛力的企業和機構進行職場實習,但不包括大學實驗室。以學海築夢計畫為例,該計畫係為鼓勵學生踴躍出國進修,由大學專任教師擔任計畫主持人,與海外企業機構合作,選送學生出國實習。每ㄧ計畫參與人數以15人為上限(含計畫主持人及共同主持人),得擇定數個國家至多五個專業機構實習(不含大陸、港、澳地區),研習時間不得少於30天,最高以一年為限。凡審查通過者,教育部補助來回機票及生活費,實際核給的獎學金額依教育部核獎結果為準,申請的大學編列配合款,不得少於教育部核定補助金額的10﹪。
這類海外研修及實習計畫,激發學校強烈的參與意願,紛紛提出計畫申請,以提供學生國際學習經驗,雖未能影響全體大學生的學習,但確能讓大學的課程與教學多元化,吸取國際經驗再回國與同學分享。此外國內大學亦自行策劃辦理學生海外研修及實習,參加學生除了專業領域的學習,尚可學習外國文化及語言,拓展國際視野及與國外傑出研究人才的交流機會(中央通訊社,2013)。
其三為大學教學卓越計畫,這個政策的影響幾乎及於所有的大學校院。教育部於2004年12月訂定「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簡稱教卓計畫),並於2005年度編列10億元經費,由各校提出計畫爭取,期透過競爭性的獎勵機制,鼓勵大學提昇教學品質並發展國內教學卓越大學典範, 2006年度經費擴增為每年50億元,期望提升所有大學的教學水準(教育部,2013b)。教卓計畫的申請必須符合的條件有師資丶學生丶課程規劃、教學品質管控機制四方面,必須建置完成教師專業成長輔導措施及專責單位丶教師評鑑制度(含教師獎勵措施及淘汰機制)丶學生基本能力指標及學生選課機制丶落實課程委員會運作丶定期檢討評估系所課程機制丶全校教學單位定期評鑑及追蹤評鑑。各大學所提教卓計畫,必須兼含全校性教學提升及重點學門領域教學改進計畫。
教卓計畫的目的在於藉由政策導正傳統大學「重研究、輕教學」的傾向,帶動大學改進教學品質的風氣,使教學品質的改善確實反映在學生學習成效上,以提升學生素質。另外,教卓計畫為有效整合高等教育資源,亦規劃成立跨校教學資源中心計畫,建置教學資源共享平台,計畫目標為:1.協助大學深化各項教學品質改進措施;2.引導大學發展特色,促進大學校際功能區隔及定位分類,滿足高等教育多元化發展的需求;3.以校際競合機制全面提升教學品質,促進教學資源、經驗及成果的分享及傳承(教育部,2013b)。檢視教卓計畫的推動策略,整體而言該計畫係以發展適合校內師生的教學品質改進為重點,強化各校協助教師教學專責單位的專業性,發展長期投入教學的教師專業成長社群,以確實發揮改善教師教學的功能、改善教學評量及教師評鑑的公正客觀及信效度。在學生學習面,配合校、院、系的教育目標,發展學生核心能力指標、強化共同與通識課程的具體措施,發展完善的學習成效評估機制。
其四,在技職教育這一端,除推動一般高教體系的教學卓越計畫外,尚推出所謂「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簡稱典範計畫)(教育部,2013c)。典範計畫影響面不大,因為每年補助的學校只是個位數,競爭力中下的學校不會去申請。該計畫之中指出,教卓計畫所追求的卓越,重在教師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面的提升,對於導引技專校院在師資、課程、人才培育及產學研發等各項制度面,回歸技職教育務實致用的效果有限。教育部乃於2013年另以典範計畫來增進學校與產業的連結,協助產業發展與提升,藉由補助產學連結較佳的科大,引導其強化產業創新研發的環境,實現技職高教致力追求的產學合作、人才培育特色目標,提升科技校院兼具教學品管機制及產學無縫接軌培育人才的效益,同時增進學校創新研發的能量。典範計畫要求得到補助的科大將技職教育核心價值當作最重要的發展根基,重新檢視學校師資、教學與課程定位的務實致用,加強實務教學對實作能力與競爭力的效果,進而帶動技職體系改革。
據此,典範計畫的績效指標及評估基準,除產學計畫、專利件數及技轉金、就業率和薪資水準等項目的成長外,與課程、教學有關者包含:應屆畢業生畢業前修習校外實習課程的比例成長20﹪(每年平均成長約 5%)、在學生取得計畫相關職業證照人數、在學學生參與國際或全國性競賽獲獎人數、畢業生對學校所學運用於職場的滿意度等(教育部,2013c)。在實務課程規劃和落實上,要求建立課程定期檢討機制,配合系、科、所及學程教育目標調整課程,修訂核心能力指標,使課程切合產業人力需求。課程規劃委員會應邀請業界專家參與討論以了解產業需求,定期蒐集畢業生對學校課程和教學的意見作為修正課程之用。典範計畫尚要求校外實習訂為必修課程並列為畢業門檻,建置校級校外實習課程推動機制,評估各實習課程效益,充分保障學生相關權益。為配合課程創新,專任師資具備業界經驗人數比例 丶業界專家擔任協同教學師資課程比例、新聘專業科目教師應具有業界實務經驗年資、進用專業技術教師教授實務課程等指標都要成長,此外並應推動跨校性策略聯盟。
由這兩個計畫的內容觀之,教卓計畫和典範計畫實際上是應該合一的,典範計畫所強調的實務課程、校外實習、證照取得、校外競賽等課程活動的強化,實際上都是課程的部份,都是教卓計畫可涵蓋的重點,大學對課程若未有整體規劃,不但是資源浪費,顯示出來的成果也只是零碎片斷的,故不宜把實習和技術實務另切出來做。改進之道是在教卓計畫的申請條件中,把發展技職教育應具特色的改革期望訂進來即可,這樣,所有的科技校院才不會走錯路。從目前各校教卓計畫活動中可見,已經有不少學校這麼做,只是做得較為零碎,缺乏整體改革的構想,這可進一步鼓勵及引導。至於在實務課程規劃和落實上所要求的工作要項,現有教卓計畫都已涵蓋在內,沒必要重複。
現階段技職體系另立典範計畫,由獲得補助的少數科大在執行過程中融合其教卓計畫進行改革,實施成果做為未來其他技專校院的典範,實際上分開的計畫要融合談何容易。且因未來有多少預算可支應其他科大加入典範計畫是個疑問,經費充裕的科大可做的事,經費少的常做不來,要其他科大效法有兩個大計畫支持的科大,恐難有說服力。至於產學研發、專利、技轉等項的強化,不少科大都已超過能量,甚至出現科技校院產學合作計畫造假的報導,這是要立即去解決的問題。與其責成幾個科大再擴充計畫產能,不如要求各科大量能參與較為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