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綱 | 誠品線上

中國哲學史綱

作者 曾春海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中國哲學史綱:華人世界中儘管身處異國,擁有不同的國籍,卻有一共同的文化身分,也就是在心靈深處積澱了不同質量的中國文化元素。在器物、制度、理念的文化三大結構中,無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華人世界中儘管身處異國,擁有不同的國籍,卻有一共同的文化身分,也就是在心靈深處積澱了不同質量的中國文化元素。在器物、制度、理念的文化三大結構中,無疑的,涉及一民族核心價值的哲學性理念是最具普遍性及長久性的。 本書以史綱方式撰寫、以精實的內容從中國哲學方法、精神特質開始,談論先秦哲學、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佛學、宋元明理學,一直到當代哲學。內容緊湊,將豐富的材料擇其精要來呈現。 一本完整的中國哲學史,對構成一民族文化心靈的源流脈絡及其文化認同力是最具自我理解力的。本書可說是華人世界紹述中國哲學內涵及史脉,視域開闊,內容豐富多樣且深刻的一本好書。 本書特色 唯一從傳統走入當代的哲學史 包含二十幾年來最新的哲學研究、出土文獻和研究成果 中國哲學史多年來以勞思光的中國哲學史(共四冊)為主,歷三十多年之久,然而近二十年來,先秦出土文獻的大量出現及密集研究所獲成果,以及中西哲學之交流對話,使當代中國哲學之發展脈落及精神風貌也成為學界關注之焦點,這是書裡所欠缺的。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曾春海現職: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及系主任、輔仁大學哲學系及東吳大學兼任教授學歷:輔仁大學哲學博士(1977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政治大學及輔仁大學專任教授著作:《易經哲學原理》、《兩漢魏晉哲學史》、《先秦哲學史》、《朱熹哲學論叢》、《中國哲學概論》(主編)、《儒家的淑世哲學》、《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朱熹易學析論》、《王船山周易闡微》、《竹林玄學的典範——嵇康》、《陸象山》、《儒家哲學論集》、《中國哲學精神發展史》(合著)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自序 第一篇 先秦哲學 第一章 先秦儒家學派 19 第一節 春秋時代的儒家核心思想 20 第二節 孔子至孟子期間之儒學—以近世出土文獻為依據 35 第三節 戰國中期的孟子學派 53 第四節 戰國晚期的荀子學派與《易傳》 66 第二章 先秦道家學派 93 第一節 老子的形上學與處世智慧 95 第二節 郭店及上海博物館出土簡文之道家思想 108 第三節 莊子的形上學 117 第四節 《管子》與《黃帝四經》的天道與治道 129 第三章 墨家學派 133 第一節 墨子及《墨子》一書 134 第二節 兼愛之德的涵義 136 第三節 貴義之德的涵義 138 第四節 墨學的知識原理與方法 140 第五節 墨學的政治、社會實踐 147 第六節 評論 150 第四章 法家學派 153 第一節 法家的源流與特色 154 第二節 集法、術、勢三派之大成的韓非子 161 第五章 析名辨實的名家邏輯學 171 第一節 鄧析與《尹文子》 172 第二節 惠施與公孫龍子 179 第六章 陰陽家學派 189 第一節 陰陽與五行之源流 190 第二節 鄒衍與陰陽家 195 第二篇 兩漢魏晉哲學 第一章 秦漢之際的黃老之學 205 第一節 秦漢之際黃老道家的形成、流派與學說 206 第二節 《呂氏春秋》的宇宙觀、人性論及天人關係 211 第二章 西漢儒、道、法的互攝和變遷 221 第一節 陸賈和賈誼的天道觀及政治論 222 第二節 兼採諸家以道家為主流的《淮南子》 227 第三章 董仲舒與西漢經學 237 第一節 天人三策說及春秋學 238 第二節 天人感應及陰陽五行 240 第三節 人性論 243 第四節 倫理規範與教化 245 第四章 西漢晚期的嚴遵和揚雄 247 第一節 《道德指歸》的宇宙生成論 249 第二節 嚴遵的人生觀及政治理想 252 第三節 揚雄的知識說及天道論 256 第四節 揚雄的人性論及政教思想 259 第五章 《老子河上公注》以及東漢批判時弊的理性思潮 263 第一節 《老子河上公注》的哲學要旨 264 第二節 王充的哲學 269 第三節 王符對時弊的批判與修正 276 第四節 荀悅的《申鑒》與仲長統的《昌言》 280 第六章 魏晉玄學通論 285 第一節 魏晉玄學的緣起因素 287 第二節 玄學釋義 291 第三節 玄學的課題和方法 293 第四節 玄學的分期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296 第五節 清談與魏晉哲學 298 第七章 正始玄學 301 第一節 王弼的玄學 303 第二節 鍾會所撰《四本論》 317 第八章 竹林玄學 321 第一節 阮籍的玄學 323 第二節 嵇康的玄學 330 第九章 兩晉的玄學 343 第一節 郭象跡冥圓融的玄學 344 第二節 兩晉之際的六家七宗 362 第三節 僧肇的《肇論》 366 第四節 慧遠的法性論、神不滅論和竺道生的涅槃佛性學說 372 第三篇 南北朝與隋唐的佛學 第一章 南北朝與隋唐的儒學 379 第一節 南北朝的儒學與政治文化 380 第二節 隋朝儒學 382 第三節 唐代的儒學 385 第四節 李翱的《復性書》 390 第二章 南北朝佛學梗概 393 第一節 晉宋的「神」滅不滅之爭 395 第二節 北朝的佛學 397 第三節 南朝的佛學 400 第四節 真常心之經典:《大乘起信論》 402 第三章 隋唐佛學 407 第一節 吉藏與三論宗 409 第二節 智顗的天台判教及其佛理 413 第三節 華嚴宗哲理 421 第四節 教外別傳的禪宗以及分派 430 第四篇 宋元明清的理學 第一章 緒論 443 第一節 「理學」釋名義 444 第二節 宋代理學興起的主因 445 第三節 宋代理學的主要課題和治學精神 448 第二章 周濂溪的濂學 451 第一節 前言 452 第二節 《太極圖說》的宇宙生成論 455 第三節 《通書》的道德人性論 457 第四節 培養伊尹之志趣,樂顏淵之學的人文教育 459 第五節 研幾慎獨的修「心」功夫 462 第三章 二程的洛學 465 第一節 存有論 468 第二節 人性論 472 第三節 人格修養論 477 第四章 張載的關學 487 第一節 張載及其關學學風 488 第二節 《正蒙》的天道與人之性命關係 489 第三節 心性論及其價值實踐工夫 491 第五章 朱熹的閩學 493 第一節 朱熹學思歷程述要 494 第二節 以理氣釋心性、理欲之同異的人性論 497 第三節 教育的意義與目的 502 第四節 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典範─聖人、君子、賢人 509 第五節 窮理致知的認知原理及內容 515 第六節 培養人格的方法綱領及首務之工夫 523 第七節 居敬涵養的篤行工夫說 527 第六章 象山的心學 531 第一節 「心即理」的心學涵養 533 第二節 為己之學的教育目標及讀書法 539 第三節 教養論 549 第七章 胡五峰與湘學 559 第一節 「理」統攝於「性」的宇宙觀 561 第二節 心、性與理之相互關係 563 第三節 天理人欲,同體異用,同行異情 565 第四節 唯仁者能盡心成性 566 第八章 葉適的義利觀與永嘉事功學派 569 第一節 葉適之前儒家學者對義利之辨的流變 571 第二節 葉適義利之辨的時代及學術背景 573 第三節 義利觀之理論及實際主張 575 第九章 元代的理學 579 第一節 元代理學流布之概況 580 第二節 代表元代北方理學的許衡之學說 582 第三節 元代南方理學代表的吳澄思想 585 第十章 明代前半期的理學 589 第一節 此時期理學的流布及其課題之轉折 590 第二節 南方的朱學梗概 594 第十一章 明代中期的心學 597 第一節 陳白沙 598 第二節 王陽明 608 第十二章 明代中、後期的朱學與心學 621 第一節 羅欽順對朱學的推進 623 第二節 陽明後學的浙中學派 629 第三節 陽明後學的江右王學 640 第四節 泰州王門 645 第五節 東林學派的顧憲成與高攀龍 648 第五篇 明清之際及清代的哲學 第一章 劉蕺山與黃宗羲 673 第一節 主誠意慎獨的劉蕺山 674 第二節 黃宗羲以史入經的實學 679 第二章 李二曲與王夫之 687 第一節 明清之際的關學代表李二曲 688 第二節 兼採心學、理學與氣學的王夫之 702 第三章 乾嘉學派對理學之修正 711 第一節 戴震 713 第二節 焦循、淩廷堪與阮元 719 第四章 康有為與梁啟超 725 第一節 康有為的藉經論政和托古改制 727 第二節 崇尚西方自由理念的梁啟超 731 第六篇 當代中國哲學 第一章 梁漱溟與熊十力 739 第一節 梁漱溟 740 第二節 熊十力 754 第二章 馮友蘭與張岱年 761 第一節 馮友蘭的新理學 762 第二節 張岱年先秦儒學的人觀 773 第三章 宗白華及方東美 789 第一節 宗白華氣韻生動的意境美學 790 第二節 方東美及其對莊子哲學的詮釋 803 第四章 唐君毅與徐復觀 815 第一節 唐君毅 816 第二節 徐復觀論人權與民主 826 第五章 牟宗三與羅光 841 第一節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學 842 第二節 羅光對儒家形上學之詮釋釋 852

商品規格

書名 / 中國哲學史綱
作者 / 曾春海
簡介 / 中國哲學史綱:華人世界中儘管身處異國,擁有不同的國籍,卻有一共同的文化身分,也就是在心靈深處積澱了不同質量的中國文化元素。在器物、制度、理念的文化三大結構中,無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167688
ISBN10 / 9571167681
EAN / 9789571167688
誠品26碼 / 2680738793009
頁數 / 868
開數 / 20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