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藝術 | 誠品線上

教學藝術

作者 黃政傑/劉唯玉/林逢祺/吳麗君/黃繼仁/周珮儀/李雅婷/楊忠斌/林素卿/吳靖國/黃儀婷/高博銓/方志華/劉雅琪/等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教學藝術:在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教學做為藝術活動的歷史,要比做為科學活動更早,然而在進入了現代講求效率績效的工具理性思維後,教學活動所具有的藝術面特質,卻往往成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在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教學做為藝術活動的歷史,要比做為科學活動更早,然而在進入了現代講求效率績效的工具理性思維後,教學活動所具有的藝術面特質,卻往往成為教學行業難以成為專業的證據,也使得教學活動的藝術面不再受到重視。然而無論是從視人為施教對象,所需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或做為個人發展,所需對施教目的的規劃來看,個人所具有的多樣化與獨特性,均非教學的科學面所能單一處理的。緣此,本學會乃邀請前理事長黃政傑教授擔任主編,精選與教學藝術相關之理論闡述與實踐分享的文章匯集成書,以期重新喚起對教學藝術面的重視。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黃政傑中州技術學院校長、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臺灣教育評論學會理事長劉唯玉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兼師資培育中心主任林逢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吳麗君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授黃繼仁國立嘉義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周珮儀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專任教授李雅婷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楊忠斌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林素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吳靖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黃儀婷-基隆市中山高中國文老師高博銓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助理教授方志華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劉雅琪等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教育碩士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篇 導論ch1教學藝術的理念與實踐/黃政傑第二篇 教學藝術的概念分析和理論基礎ch2教學藝術之意涵與啟示/劉唯玉ch3教學的「遊戲」結構/林逢祺ch4教學是在連結號上耕耘的藝術/吳麗君ch5從課程慎思的觀點探討教學藝術的立論及重要性/黃繼仁ch6藝術教育、課程藝術與教學藝術/周佩儀ch7「自由」為核心之教學藝術理念與課程實踐-以美感教育為例/李雅婷ch8當代藝術的特色對教學藝術的啟示/楊忠斌/林素卿ch9中國上古詩性智慧的內涵及其對課程美學的啟示/吳靖國/黃儀婷ch10教學的變與不變—神經科學的觀點/高博銓ch11艾斯納《藝術與心智創造》一書述評/方志華/劉雅琪第三篇 教學藝術的實踐與反省ch12執子之手、與汝共舞—偏鄉社區的課程實踐探究與教學關係的美學/顧瑜君/廖千惠/石佳儀ch13教室劇場的劇本是誰寫的—教學藝術實踐的評析/游麗卿ch14教師跨文化專業成長經驗及外語教學藝術/嚴嘉琪ch15運用靜思語教學實施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顏佩如/林貞佑/蔡明昌/張仟玫ch16藝術與科學的結合:偏遠弱勢地區優良教師語文教學之個案研究/張如慧/王前龍ch17探討「藝術統整課程」之教學藝術/劉斐如ch18以A-R-T行動研究探釋美感教育的教學藝術/羅美蘭ch19美學融入「青少年心理學」-敘說探究、藝術治療與服務學習的混合式教學/劉玉玲第四篇 教學藝術與教師發展ch20「教師個人理論」及其啟示-內隱凝煉的教育思維/張芬芬/陳政宏ch21教師專業發展的美學實踐:教學藝術為焦點/吳俊憲ch22教學藝術之意蘊與陶養/洪詠善ch23台灣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前景/張新仁ch24由「文化回應教學法」論新移民子女的教學藝術/楊蕙菁ch25以說閱讀故事為主題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閱讀教學研究/林紀慧/黃琳珊ch26課堂管理中教師實踐知識的外顯形式—教學藝術的視角/陸靜塵/李子建ch27親師溝通的藝術/葉興華ch28游於藝:交織交融的教學與藝術經驗/阮凱利ch29高齡教育教師的教學藝術:學習者中心之觀點/林麗惠

商品規格

書名 / 教學藝術
作者 / 黃政傑 劉唯玉 林逢祺 吳麗君 黃繼仁 周珮儀 李雅婷 楊忠斌 林素卿 吳靖國 黃儀婷 高博銓 方志華 劉雅琪 等
簡介 / 教學藝術:在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教學做為藝術活動的歷史,要比做為科學活動更早,然而在進入了現代講求效率績效的工具理性思維後,教學活動所具有的藝術面特質,卻往往成為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162690
ISBN10 / 9571162698
EAN / 9789571162690
誠品26碼 / 2680599830004
頁數 / 672
開數 / 20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教學藝術的理念與實踐

一、教學藝術的理念分析

教學藝術有各種意涵。有人說教學是一種藝術,和美術、音樂、戲劇一樣,教師相當於是畫家、作曲家、演員、舞蹈家,學習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創作的園地,課程是創作的設計,教學過程等同於藝術創作的實施,而學生的學習成果則是創作成品。另有人說教學具有藝術的屬性,藝術重視的是整體、過程、自由、開放、創新、驚奇、美感、獨特,這些屬性具有崇高的價值,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之中予以發揚,澈底改變僵化的教學模式。因而教學不是特定模式支配的例行公事,而是受到學校文化、教師價值、學生特質、教學事件等不可預測因素所影響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用心投入共同研究,一起規劃、實施班級的教學活動,共同創造出經驗。教學藝術展現在教學過程中理性與感性持續不斷地融合。
要而言之,教學藝術是指教師教學時,把認知、技能、情意等教學目標,視為開展性的教學目標,建立教師個人的教學特色,提供學生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創新地運用豐富的文字、語言、肢體、音樂、圖像、影像等多元而適切的教材,配合有趣的遊戲、經驗和活動,彈性運作其教學過程,配合學生學習的需求,發揮創意,求新求變。教學藝術激勵學生產生學習的熱誠和想像力,對學習持續地反思和改進,充實學生的學習經驗,不斷擴展學習成果。
教學藝術關注的不是藝術教育,雖然兩者是有關聯的。藝術教育討論的是藝術課程、教學有關的事務,教學藝術談的是教學的藝術性,如何發揮教學的藝術性,讓它充份在教學中表現出來。科學發達以來,教育研究者運用科學方法研究教學,建立教學的法則,發展系統客觀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培育師資教學能力,確保預訂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而有其貢獻,因而系統化教學成為教育的顯學,每個師資生都要學習;遺憾地的是它卻成為師資培育的唯一焦點,教學藝術從此被忽視了。
很早以來,教學就被視為科學也是藝術,但後來科學一支獨大,藝術則甚萎靡。為何如此?原因是大多數人都不是藝術家,對於藝術創作欠缺了解,一直覺得藝術很神祕,藝術家要怎麼創作完全自由,且藝術創作成品說明很精簡,觀眾怎麼想都可以,留給觀眾很大的詮釋空間。教學若是藝術,有人擔心不就有更多黑暗不明之處?這著實令人擔心。其二,藝術常被看成非屬生活所必需,有藝術、沒藝術生活一樣過,何必花心思在藝術上?連帶地,在教學上重要的是有效達成教學目標,至於教學有沒有藝術是無關緊要的。其三,藝術創作的方法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也有很大的彈性,不容易理出系統而有效的方法和程序,因而在師資培育課程中,要系統而有效把教學藝術教給師資生不大容易,既如此,不如把它略過。其四,傳統上認為藝術能力大都是天賦的,有藝術天賦的學生不用老師教,自己就會學習得很好,缺乏藝術天賦者,再怎麼教也學不到什麼。選出具有藝術天賦的學生來教導其學習藝術,很容易得到實效,其它學生只要給予藝術陶冶即可,師資培育的道理自是一樣,最多只要加強藝術類科目教師的素養即可,不需要求每個老師。基於以上的各種思考,自然把教學的藝術擺一邊。
這些思維對藝術和教學藝術有所誤解、有所看輕,其實藝術是每個人心靈的作用,每個人生活中都有藝術面,有了藝術的生活是豐富、愉悅而有品味的,藝術讓生活充滿價值、感動和意義,藝術還可反映社會、批判社會,進而改造心靈和社會,進行無國界溝通。教學藝術做為藝術的一環,也該是如此,每個教師都要學習,都要發揚教學的藝術性,才能讓學生在美感和藝術性上得到整全的學習。藝術雖然崇尚自由,但還是有方法的,藝術所強調的獨持、創新等精神,都是可教導、可學習的。教學做為藝術也是一樣,不論是師資的職前或在職教育,都該把教學藝術的特質和實踐方法當成教育的重點。
教學藝術的提倡,不是要排斥教學科學,而是要在教學科學的實踐中兼俱教學的藝術性。教學藝術強調每位教師都可以是個藝術家,他要評估整體的教學情境,其中的人地時事物,構想自己的教學,創新教學方法。因為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學不能是教師個人唱獨角戲,學生對教學過程也要有所貢獻,師生共同創造教學的成果。因此,教學現場很重要,教學過程中經過師生共同參與,學習變得更加豐富,才算是完全的教學。
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角,兩者都具有主體性,每位教師和每位學生都有其獨特性,教師有其教學風格,展現其教學的與眾不同,但教師的教學需要考量不同學生各有學習風格,在教學上要有所因應。除此之外,學生各有其特質和需求,教師要如同藝術家一樣善用各種材質創作藝術品,把每個學生教導成材。個別學生的特質和需求是教師要回應的,教學藝術要求教學過程是創新的,且是優雅而有美感的,協助學生發展為獨特的個體,最終成果是多元的。
教學目標固可事先訂定,但它不該是封閉的,讓學習到此為止,而該是開放的,讓學習不斷延伸,因而教學目標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調整發展,以符應學生的特殊需要。教學藝術下的學生學習是開放的,在過程中持續展開,學生運用所長去感知世界和表達所知所感,其成果是多元的,也是無限的,充滿各種可能性,令人驚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是很頻繁的,需要針對學生學習特質和需求,不斷創新和調適,不斷向前推進。

二、教學藝術的特質

基於前述的討論,以下歸納教學藝術的幾個特質,包含自由和開放、創新與獨特、多元性、情意性、反思性等,做為發揚教學藝術性的南針。
(一)教學藝術重視自由和開放
藝術的本質是自由和開放,藝術家先要有自由的思考和觀察,天馬行空的構想,尋找靈感,尋覓各種可能性,整個創作過程不受任何限制,才能找到創作的靈感。教學基於這項藝術特質,教師基於教學的各種條件,自由決定其教學的設計和實施,但如何教學必須奠基於自由和開放的基礎之上,才能找到適合教學實施和學生學習的構想。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模式,不受限於既定的目標,而是在過程中順著學習者的感受和熱誠,調整教學內容,變換教學方法,逐漸開展為生動有趣的學習經驗。
(二)教學藝術重視創新和獨特
藝術的創作在自由和開放的基礎上,並非要去模仿別人,複製其它藝術家的創作,而是創新思考,在既有的成就和方法中另闢蹊徑,找出自己創作的獨特性。藝術講的是創作,其基本精神是與眾不同,不隨波逐流;有了獨特性,才能找到自己的獨特定位,有了獨特性,藝術的整體才會進步,才能擴大。教學藝術立基於這項特質,教師的教學是在既有的教學條件下,提供學生適性、創新而獨特的教學。
(三)教學藝術重視多元性
教學的主角是教師和學生,不論是教師或學生都是具有個別差異的個體,每個人的特性都是不同的,在自由、開放、創新和獨特的教學取向下,其教學必然是多元。而所謂多元的教學,都是要追求卓越的,也都有追求卓越的可能性;教學藝術追求的是多元的卓越,而不是多元的拙劣。
(四)教學藝術重視情意性
藝術重視的是對現象的敏銳觀察、熱愛與感動,由此產生靈感,激發創作的衝動,教學不是冷冰冰的、理性無情的行動,教學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在教學過程中充斥著師-生和生-生之間的遭逢,大家共同在教學過程中求真、求善、求美,其中很重要的是情感、喜愛、感動、熱誠、快樂等感受,有了這些正向的情意,才會激勵教與學的熱誠,加密教學過程中人際互動,加深教學的衝動、期待和影響力。教學藝術重視的是這些情意,有了情意,才有專注投入的教與學。
(五)教學藝術重視反思性
藝術重視事物的觀察,觀察要從不同的視角,才能周全,觀察也要看到細節,更要觀看整體,才能對事物產生深刻的理解;觀察要看到具體的實務,也要想像事務的各種可能性,見到人所未見。所以藝術要培養的是人觀察的敏銳性,想像的豐富性,構想的創新性,激發個人的衝動,進而將自己的感動通過媒材和技巧表達出來。教學藝術重視的是教師對教學現象的敏銳觀察,想像教學和學習的各種可能性,產生教學和學習的衝動,進而運用各種合適的教材和教法,引導學生學習。教學藝術的觀察、想像、構思、創新,如同其它藝術一樣,都要持續不斷地檢討反思,才能持續地求新求變。

三、教學藝術的實踐方法

實踐教學藝術的方法,首在把美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中,讓師生感受教學內容和過程中的美。其次要擬訂開放性的教學目標,珍視教學過程中的偶發性及其開展功能,實施彈性和適性的教學,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強調多感官、多媒材、多表達方式,實施多元的學習評鑑,發揚教學藝術的真精神。
(一)把美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中
五育中的美育融入於教學中。以往偶有人提到,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的意思,應該是指五育所佔課程的比重一樣多,即各佔五分之一,且認為美育只存在於美術、音樂等課程之中,所佔數量是很少的,應該趕快增加美術和音樂的教學時數。殊不知美育在各科課程中都是有的,例如體育所教的各種運動項目,都要講究美感,有許多運動都有美感表現的評分,像是舞蹈、體操、溜冰等。又如國文各課的課文,也都有美育的成份,像是自然環境之美、社會環境之美、倫理關係之美、社會服務之美等。教學藝術首要把各領域或學科的美感教育予以落實。即每位教師要記得任教領域或學科中都有藝術的成份,都要負起責任把藝術內容、審美方法和態度教給學生。
(二)擬訂開放性的教學目標
教學藝術在教學目標的訂定上,要重視目標的開放性,要讓學生學習到自由、開放、多元、獨立、自主、想像、創新的價值,培養反思的能力,把情性、感性和理性結合在一起發揚出來。教育科學強調的是明確的教學目標,固定的教學內容,經由系統性的教學方法和過程,教導學生表現出目標所要求的能力。教學藝術強調的是開放的教學目標,體驗的教學過程,運用適性的教學方法,教導學生體會所學的美感性和藝術性,以多元的表現方式表達心中之所學所感。換言之,教學目標應該致力於拓展開放性的學習結果,例如表意目標(expressive goals),「看完某個影片後,能夠從中得到啟示」,教學之後每個學生都會產生經驗和啟示,至於每個人的啟示為何則不必相同,個人如何表達所得到的啟示,也可由學生自由地決定,不必都用文字、口語或數字來表示。在表意目標下,師生互動提供了學生豐富的學習經驗。
(三)珍視教學過程中的偶發性及其開展功能
教學藝術所實施的教學,固然要奠基於教學科學的規律,但不受限於這些規律,規律為教師所用,還是要有適度的變化,以發揮教學的創新性和獨特性。每個教學活動都像一個藝術品,處於特殊的人地時事物環境中,教師的教學不自限於課前準備或教材內容,也不自限於固定的一套教學模式,應視實際教學狀況作必要的調整。落實教學藝術的教師,重視教學過程中參與者經驗的互動,每個人都可在互動中作出自己的詮釋,改造自己的經驗,其中充斥著各種可能性,每個人都會有學習的驚奇。教學藝術的重點在實質的學習,教學形式可以多元。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經常遭遇偶發事件,傳統上會被視為教學的干擾,要設法加以排除,但教學藝術則將這個偶發事件當成不可多得的機會,力求轉化為有助於學習的一部份。而更重要的是,每個學生的學習,都在過程中不斷擴展,破除封閉,導向開放,讓自己的經驗不斷地改造。
(四)實施彈性和適性的教學
教學藝術必須破除標準化的教學。所謂標準化的教學是指統一課程、統一教材、統一進度和統一考試。統一,意指大家都一樣,學生修習相同的課程,教師實施相同的教學,用同一版本的教科書,每個班級的進度都一樣,評量時統一命題方式,每個人的考試題目都相同。學生不能多學一點或少學一點,也不能多學一些時間或少學一些時間,至於教師用不同的方式教學,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學習也是不許可的。大家都知道,學生是具有個別差異的,他們具有多元智能,學習速度有快有慢,學習內容有多有少,教師應該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導學生不同的學習內容,安排學生適合的學習進度,這些安排都要切合學生的特質和需求,而如何做這些安排,則是教師的教學藝術。
(五)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
教育科學開發許多有效的教學方法,有的用在知識的教學,有的用於技能的教學,還有的用於情意的教學,包含價值、態度、興趣等。僵化的教學一味採取講述方法,不論教學目標是什麼,都是由教師說、學生聽,然後是對知識重點的記憶背誦,在考試之中得到好成績,便視為學習優良的表現。殊不知,這樣的教學方法,並不適合多元的學習目標,而要達成多元的學習目標,勢必非要採用多元的教學方法不可。例如要教導學生合作,必須運用合作學習法,學生不只要學知識和能力,同時也要學習合作。而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本身也是多元的,在不同科目的教學中有不同的合作學習方法,以適應學科學習的特殊需要。而在使用多元教學方法時,也要把教師和學生的特性放進去,調整教學的順序和安排,這就是教學方法的藝術。即便是講述的方法,有的老師善於講故事,啟發學生,有的老師善於說笑話,讓學生趕到趣味,有的學生則善於表演,說演俱佳,這正是教學藝術的表現。
(六)強調多感官、多媒材、多表達方式
教學藝術重視學生全人發展,而人感知世界是經由視、聽、嗅、味、觸、動等感官,教學上便需要培養這些感官的能力,讓學生全面感知世界,獲得整全的理解。當學生全面感知周遭世界之後,他要把所知所感表達出來,可以運用多樣的媒材,就像藝術家選擇水墨、油彩、金屬(如銅、銀、金、鐵、不透鋼、木材、塑膠等),作為藝術創作的媒材,教學者也可以運用教科書、童話、故事書、雜誌、玩具、照片、圖片、影片、模擬物品、實物、實地等做為教學媒介。至於學生要表達所知所感,可採取傳統的文字、數字,此外,更重要的是經由美術、音樂、戲劇、攝影、舞蹈、運動等方式,創作多元化的作品。
(七)實施多元的學習評鑑
教學藝術因重視開放性的學習目標,因而在學習評鑑上要關注開放性的學習結果,也要注意非預期的學習結果和學習的特色。教學科學重視的是具體的目標,甚至於行為目標,其教學過程必須有系統有效率地檢視學習結果是否達成。教學科學未及關心學生是否學得更多,學得更好,或展現創意、獨特且令人驚奇的學習。教學科學習慣於將學生放在一起,用同樣的標準來比較,重視量化的成績。教學藝術重視的是把每位學生都當成獨特的個體,對學生自己在事物的觀察、思考、構想、行動、反思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深入理解,所關心的是多元的學習表現,故而需要運用多元的評鑑方法,重視質性資料的分析。許多學習並無標準答案,不該設定固定的標準來衡量。教學藝術要鼓勵學生培養對事務及脈絡觀察的敏銳力,更要激發其想像、探索、冒險、創新或創作的衝動,在學習評鑑上當然要關注學生在這些能力上的表現。
(八)發揚教學藝術的真精神
教學藝術兼顧理性和感性,實施全人性的教育,尤其是長久以來受到忽略的感性,更要加以強化,理性的教學加上感性後,教學才不會依著教學公式,一成不變、冷冰冰的,才會珍視熱誠、驚奇、讚嘆、喜愛、變化等人性特質。教學藝術要發揚學生的主體性,尊重主體的自由和創新,激勵主體的多元和獨特,強化主體的品味、優雅和美感,成就全人的教育。在教學藝術下,學生能自我表現,發展自我,而師生及學生之間的經驗分享,擴大了學習的多元性和豐富性。

四、教學藝術的實施配套

教學藝術的實踐,有賴於各項相關的配套措施予以支持,以下特別討論「研究、實踐和經驗分享」、「師資培育」及「教學視導輔導」的配合三大項。
(一)研究、實踐與分享
教學藝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到底要怎麼做才是兼含科學和藝術的教學,有必要由教學藝術的理念,銜接到教學設計和實施,在教學情境中予以落實。由理論到實踐的過程,需要教學藝術的研究者進行探討,對於各學科實施教學藝術的設計,有所規劃,協助教師不斷實踐和反省。再則,教育主管機關宜將教學藝術的推動納為重要政策,提供資源有計畫地推動,對於教師的教學藝術實踐必須建構分享機制,讓教師彼此觀摩討論,互相檢討和激勵。對於教學藝術實踐的問題,也要有所分析和檢討,提出改進之道。
(二)師資培育的配合
職前的師資培育,不論是教學原理或分科教材教法、教學實習等課程,師資生學到的都是科學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強調教學的原則和規律,不過,這些法則的學習與實際教學情境仍甚有差距,需要依據教學藝術的原理和方法,更細緻地設計,以展現教師教學風格,符應學生的各種學習需要。因而師資培育課程的改革是有必要的,惟有其接納了教學藝術,師培的師資自身能實踐教學藝術,做為教學藝術的示範,之後他們所教導出來的師資,才能在中小學實踐教學藝術。而在職教師人數更多,如何讓他們學習教學藝術,實踐教學藝術,更是教育政策的重點所在。
(三)教學視導輔導的配合
教師的教學在學校有校長及行政主管的視導,校外還有地方政府教育局的視導,而地方教育輔導團也分領域或學科來輔導教師和學校的教學,這都是有形而正式的視導。教師所教班級的學生和家長則是屬於非正式的視導者,他們常會觀察教師的教學,如有不滿則向學校或教育主管機關反映。在民主化以後,社會上有各種媒體扮演著監督學校和教師的角色,教師教學如有違「常態」便會被報導出來,要求改正。由於教學藝術所強調的教學有別於傳統教學,若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學監督者不了解教學藝術的精髓,便會以傳統教學的觀念來批評他們。因此校內外與教學監督有關的人員都有必要經由進修研習或資訊傳播的途徑,深入了解教學藝術,才能有助於教學藝術的推展。

五、結語

提倡教學藝術不是取代教學科學,而是要堅持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的理念,要求別忽略藝術面,將教學的科學面和藝術面整合起來。但當主張教學科學和藝術兩者結合之際,教師不免要問,教學的科學和藝術可以結合嗎?即一位老師的教學既可符合教學科學研究得到的過程、方法和技術,又能符合教學藝術所要求的自由、開放、開展與多元嗎?這一點正是本文寫作的動機,也是教學藝術研究和實踐者努力的方向。我們的生活本來就是科學和藝術結合的,教學也是一樣,科學和藝術一起提升教學品質和教學成效,培育更優質的人才。以中小學學生來論,教師要教導學生學習生活必備的知識、技能和情意,這是每位教師的責任,也是每位學生的學習任務,只是教師和學生可用多元創新適性的方法進行教與學,而對於教學目標、內容和學習結果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不斷開展。